嘉義縣文化觀光局上午於朴子市大槺榔(大葛里155號)舉辦「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保存成果發表會,與在地鄉親一同在農村三合院老屋體驗竹編手作與享用農村點心,文化部所委託辦理的「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主要由屋主自行提案申請,再由地方政府輔導進入地方初審及文化部複審。
嘉義縣107年獲文化部補助「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有四棟老屋皆位於朴子,其中的「大槺榔老屋」即位於「大槺榔」村莊的中心,申請人是織田鋪子的東家涂澤林和舖掌櫃李宜蓉,屋主夫婦細述村莊的地方特色,號稱這裡有「三百紀錄」,第一個一百是因為這個村莊像迷宮,加上老屋在迷宮中心點,一百人進來即在此「旋玲瓏」摸攏無路;第二個一百的由來,是此處曾有一處古地名「竹仔腳」,意即長滿竹子,而發展出竹簾產業,這個產業曾經是上百戶家庭的生計來源;第三個一百更是特別,大槺榔濃厚的宗教信仰,進而發展出鼓吹、陣頭及擁有獲神明嚴謹的認證儀式所產生上百位的乩童跟桌頭,李宜蓉戲稱這裏是「最接近天庭的村莊」。
近幾年李宜蓉重新招集村庄內的耆老成立「神耆樂坊」,「神」是「神明」,「耆」是「耆老」;因此樂坊的音樂其實主要發展的是神明的音樂,李宜蓉回憶道,這個村莊裡的青年人口跟許多鄉村一樣,大多外流到大都市謀求發展,剩下大部分的長輩跟小孩,這裡的長輩多數還保有鼓吹八音的技藝傳統文化,而且每個老人家當學徒時,因為不識字,把每一首曲目樂譜硬生生記在腦海中,所以「神耆樂坊」的可愛長輩們擁有「頭殼譜」特殊技能,讓李宜蓉尊稱他們為「天團」。
今年透過「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使大槺榔老屋整修完成,可以繼續在這古樸的環境中,讓社區長輩在這裡活動、共餐,長輩們也可以繼續傳承「神明的音樂」給後代,進而實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社會理想。
#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織田鋪子
#朴子市
#大槺榔
👉追蹤紅姐的IG https://reurl.cc/4mDd6X
🆗與姜梅紅LINE一起 https://lin.ee/78vhduc
竹 仔 腳 地名 由來 在 野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蓮很大,總有看不完的山、海
壯闊的景致、清新的空氣,常常令人流連忘返
也是許多人想要遠離塵囂,喜歡沈醉的世外桃花源。
位於中部光復鄉,馬錫山山腳下的馬太鞍濕地
世代為阿美族的漁耕之地。
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在這裡種植紅米
即使栽培管理不易,產量又低
被譽為「坐月子的米」仍是年年保有一次的收成。
而潺潺的溪流,不時湧出的清澈活水
更孕育了當地特有的「巴拉告」(palakaw)
利用樹枝、竹筒等自然素材製成的捕魚方式
亦成了這裡獨有的美麗。
欣綠農園老闆朱進郎每當有遊客走進來
總以充滿了興奮的語氣訴說著關於馬太鞍的點點點滴滴。
朱進郎不是原民,從小生長在這
看著這片土地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繁衍
他比什麼人都還在乎。
唸完書沒多久,才二十幾歲他就選擇回到馬太鞍
「那個時候,大家遠遠看到我,都叫我阿伯。」
說到這,黝黑的臉龐大笑。
民國八十年初,當地根本沒有年輕人會回鄉種菜
從事傳統產業,而他卻是這麼做了。
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幾年。
隨著一天天過去,他跟著阿美族人學習在地所有的一切。
樹豆是阿美族人最愛吃的食物之一
族語「vataan 」,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
他常指著黃色花朵,成對生長的嬌美姿態
笑說,「果實都收成了,只剩下花,恁誰也很難知道它是甚麼,
讓人很難和樹豆聯想在一起吧!」
一旁長相看起來「兇惡」,表面根根突起的刺則是黃藤。
藤心可以煮湯外,去除刺
加以處理後則是原住民最常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舉凡各種編織用品、簍筐等,用途十分廣泛。
走在馬太鞍的步道上,朱進郎總是不時回過頭
向跟在他身後的遊人,一個個仔細地介紹著。
突然,一個宛如身披紅黑色衣衫的飛鳥掠過
駐足枝頭,他的語氣也不禁飛揚了起來
「看到沒,那是花蓮縣縣鳥朱鸝……」聲量卻下意識放低。
名列國家二級保育的台灣原生種野鳥朱鸝
是馬太鞍的嬌客,也是他心中的驕傲。
二十幾年來,馬太鞍溼地從剛開始的耕地、捕魚
慢慢地,日漸豐富的自然生態吸引了愈來愈多的鳥類前來。
粼粼波光中,造型獨特優美的粉綠狐尾藻裡
一大一小的紅冠水雞輕巧地來回踱步著
牠們悠閒地穿梭在一片綠意中
絲毫無畏於觀景台上人類好奇的目光。
「牠們已經定居在這裡了,成了留鳥。」
他臉上帶著明顯的笑意。
莫氏樹蛙、古氏棘蛛、左旋栗蝸牛等
在「紅米樂活館」中
馬太鞍溼地的一切,從自然生態到人文
都具體而微地陳列其中。
而且,為了加深所有人的印象
在另闢的種子館裡,還有手作diy的樂趣。
讓人驚訝於台灣豐富的植物生態
原生的橡實家族竟多達四十幾種
電影「冰原歷險記」中那隻松鼠老是垂涎的青剛櫟果實
台灣亦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可千萬不要小看了台灣呢!」
他的語氣裡滿是驕傲。
馬太鞍溼地裡,處處有美景、處處有動人的故事。
屋簷下、綠草邊,阿美族人愉快地聊著天
圍著篝火,仔細翻動著冒著騰騰熱煙的石頭。
等到時間剛好,小心夾起石放入
以檳榔葉鞘,巧手編織而成的天然鍋具裡。
溪流中捕獲來的魚,從自然中摘取的野菜
就這樣成了最天然的美味。
大家吃著、笑著
在蔚藍的天、翠綠的樹蔭中
過著猶如「翠湧青圍別有天」的純樸淡雅生活
人生,夫復何求?
竹 仔 腳 地名 由來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宜蘭百年自然日曆〕登臨烏石鼻
一百年前的今天:1916年5月14日,早田文藏第四天的旅行是從大南澳出發行經浪速(Naniwa),登後山的警備道至烏石鼻(Ochobi)駐在所之後再下東澳。
隨著「理蕃事業」的結束,此時的大南澳監督所剛從過去掌理深山裡的大南澳隘勇線,轉為管控海岸線大南澳至蘇澳間警備道的角色。早田這兩天將依序通過浪速、烏石鼻、粉鳥林、東澳、烏岩角、猴猴溪、圳尾溪等七個警察官吏駐在所(1909年5月剛設立時稱為「蕃務官吏駐在所」,1915年起改稱),然後到達蘇澳。
當時的大南澳平原還很荒涼,總督府只允許採樟製腦者進出,一直要等到1924年才開始招募良民到龜山下的浪速(今蘇澳鎮朝陽里聚落)拓墾,分成蘇澳組、宜蘭組、羅東組、頭城組、淡水組、新竹組等多組人馬。浪速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日本軍艦「浪速艦」曾於1907年7月從海上砲轟大南澳海岸,收到威嚇南澳泰雅族的宏偉成效而命名。
早田到訪時,浪速駐在所裡只有3名巡查、1名巡查補再加上3名隘勇,總共才7人而已。我只從一份標本簽上潦草難辨的字跡裏看似他在浪速採集的大輪月桃標本,可以想見早田並未在浪速多做停留,便沿著老一輩以日語稱呼的「那娘仔崎」繼續前往烏石鼻(林務局闢有「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自然步道)。
烏石鼻駐在所,我在1993年初調查蘇花古道時曾經首度到過那兒(已荒廢近70年)。一些酒瓶加上一棵依然健在的虎頭柑,確定了老一輩所稱「衙門」的駐在所位置,它就在今日的軍方雷達站一帶。烏石鼻駐在所是整條警備道上的最高點,當時有1名巡查與2名隘勇駐守在此,嚴格管制人員進出,大南澳的腦丁們都要隨身攜帶官方核發的「腦牌」,詳細核對身分後始能放行。
今日臺灣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仍收藏著11份共9種早田在烏石鼻所採集的標本,有蔓莖山珊瑚、薄葉雞屎樹、小葉石薯、臺灣土伏苓、雀榕、臺灣桫欏、七星山薑、澀葉榕、榕樹等。
早田在《臺灣植物圖譜》當中記載了他在烏石鼻所採集與發表的4個新種:
1. 烏石鼻芋蘭(山芋蘭) Eulophia ochobiensis Hayata, 1916
2. 蔓莖山珊瑚 Galeola ochobiensis Hayata, 1916
3. 黃果豬母乳 Ficus ochobiensis Hayata, 1918(附圖)
4. 薄葉雞屎樹 Lasianthus microstachys Hayata, 1920
相較於深山璞玉的蘭崁,擁有海洋氣質的烏石鼻亦深深地擄獲早田這位東京旅人的心。早田特地以烏石鼻來命名3個新種,包括2種蘭科植物,其中烏石鼻芋蘭為無葉蘭,蔓莖山珊瑚屬腐生蘭,平時不易見,五月時適逢兩者的開花期,所以才被專注採集且剛好路過的早田所發現。
由於早田在烏石鼻採集標本的日期只在14日當天,因此無法確定他當晚落腳何處,但是以食宿環境與路程調配研判,應該是會通過粉鳥林,下到東澳駐在所的海邊來比較合理。那兒是沿途七個駐在所當中編制最大的,有4名巡查、1名巡查補及4名隘勇,共9人駐守。
早田望著飛魚季裡蔚藍的東澳灣,心情必然無比舒暢,就暫且留下來品嘗海鮮,與巡查們話家常,悠閒地度過一個海風輕拂的愉快夜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