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藝術治療 第四版
#藝術治療
#往內探的無限可能
#從美術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如果說,最近最喜歡的書籍之一,莫過於這本陸雅青教授的「藝術治療」,在帶領小小孩的過程,「塗鴉」是我們家最常進行的五感活動的日常之一。回顧過去和孩子互動的藝術團體體驗,和現在帶小小孩的體驗及理解孩子心智發展與情緒行為地相連結,產生更多敏感度和意義。
#孩子在處理第一個自主獨立期的各種焦慮
在慢慢戒尿布和訓練"漱口"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規訓的過程中,小小孩的內心想掙脫卻也慢慢接受規則的過程,會出現有史以來最大和母親對立的內在衝突,這在第一個衝動期2-3歲時期,也就是所謂的「不要不要期」。孩子與父母的各種衝突,將冒著失去父母或者被懲罰的風險,也想要完成內在想自立的各種嘗試,即便是危險的嘗試。
#親子的第一個"誰聽誰的"的角力
而父母,也第一次感受到和孩子最大的權力鬥爭,原本好好說話,都可能變地張牙舞爪,而在此時,父母和孩子都可能面臨到對對方和對自己雙重的挫折。
#教養手法大拼盤
有些父母選擇加碼「你大聲,我比你大聲」的壓過對方,期待對方服膺;有些父母則是運用條件交換,拿出手機或孩子喜歡的增強物為獎賞,試圖減緩衝突;有些父母則是感到挫折,感到自我被挑戰,過去父母教養的內在程式全被啟動。
#親子關係不怕破壞
#怕不知怎麼修復
無論運用哪種教養方式,父母和孩子重啟連結的方式之一,「塗鴉」是個不錯的好辦法。最近2歲的Emma開始喜歡玩沐浴乳和黏呼呼的乳液,一直洗掉重新擦拭,原本我還們也擔心要孩子勤洗手反而矯枉過正,讓她一直在洗手和塗抹的過程(身為父母的焦慮)。書中的則是提點我們「流質顏料的流動特質,有利於情緒釋放,也有允許孩子退化的認知,用手塗鴉的過程,對幼兒肛門期(2-3歲左右)來說,他們愛玩泥巴、愛玩吐出來的東西和排泄物,沉迷於糨糊似的黏稠感,就像回到子宮一般」也提醒告訴我們,小小孩在與父母權力鬥爭時期,也是他們的本我與自我長出的內在鬥爭時期,一方面因應自己要長出內在的主張,一方面對外也害怕與父母失聯,在下意識中喜歡使用黏呼呼的手指膏,體認在母親子宮內濕滑的感受,重新與父母做連結。當然,塗鴉的材質有各種,不一定是手指膏,像我們最多使用的是各種不同材質方便幼兒抓握的蠟筆、麵團和黏土,或者使用塗抹的器具(剪開的紙杯或欲回收的的氣球等皆可)。
#幼兒的內在跟外在個長出不同的衝突感
#第一個轉大人的各種焦慮亟需要被理解
也許,在書中,藝術治療的各階段提供我們一條看懂孩子,也看懂大人內在的活動歷程,允許父母一面放心創作,一面放下焦慮,和孩子一起恣意投入藝術的世界,過程即療癒,拓展著彼此的內在空間!
#深入地看懂孩子
#即為陪伴的臨在
將創作這件事情,自在地融入生活的問題解決辦法之一。
這本書橫跨全人藝術活動的各種分享,好推薦也好喜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943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