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病友小聚,自我介紹時發現大家都是設計系🤣🤣》
我們邀請病友輪流說出自己的有病故事,赫然發現這次參與的病友們,全部都是來自設計相關科系,或許已不在設計產業發光發熱,但設計思維,成為我們交流有病的共同語彙。
在分享自己的有病故事時,由 街頭故事插畫家李白,為每個人的故事,親手繪製一張似顏繪。
在活動的最後,大家在似顏繪的背面寫一句話送給自己,透過這句話,找到自己明日的鼓勵。
#第一位分享故事的是Melissa,罹患淋巴癌的她,是位櫃姐,少根筋的她,一直都沒發現身體的狀況,直到腫瘤長至10公分,才發現好像怪怪的。
談起骨髓穿刺,極度怕痛的她,很佩服自己挺過札針難關,說起治療的過程,說的像是一場場的喜劇,人生啊,不正是一齣戲嘛!
#第二位姐子的分享,因為腹水,檢查後確診卵巢癌,20年來,姐子用廣告影片說故事,治療之路的每個過程,就像電影情節的畫面,只是這次,自己就是劇中的主角。
姐子期待著因為治療的反應而減重,但沒想到反而是食慾好而增重。現在的她,放下工作,用21天做一個體驗,好好的嘗試每個想做的挑戰!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因為爸爸失智症、媽媽血癌,小詩特別重視自己的健康,年年登百岳,年年體檢無紅字,飲食戒酒低油鹽多蔬果,病識感很敏銳的她,發現了身體細微的變化,經過諸多波折,才確認罹患 庫欣氏症。
這是個相對讓人陌生的病,全身脫皮,奇癢無比,治療過程辛苦,讓同時身為照顧者的小詩身心俱疲,於是誘發焦慮症和憂鬱症,小詩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日子,能保有現在此刻的自己-狀況穩定、身心愉快!
這次還有兩位可愛的女孩加入活動,同樣巧合的也是設計科系,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煩惱,
一些酸澀的心情,大家正在享受自己的青春啊!
有歡笑也有淚水,2019有病小聚成功結束。
也歡迎參加下一次的有病小聚,和我們這群有病的夥伴分享你的故事與經驗,
大家的故事,都可能是我們彼此生命中的解藥!
#文字轉自我們都有病
#街頭故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街頭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街頭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新詩路| 談小詩的寫法——六行詩(下)/林廣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腹水檢查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腹水檢查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未播】宛诗三水宝儿模仿蜡笔小新好可爱!老孙老孟日常斗嘴 ... 的評價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街頭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舉辦病友小聚,自我介紹時發現大家都是設計系🤣🤣》
我們邀請病友輪流說出自己的有病故事,赫然發現這次參與的病友們,全部都是來自設計相關科系,或許已不在設計產業發光發熱,但設計思維,成為我們交流有病的共同語彙。
在分享自己的有病故事時,由 街頭故事插畫家李白,為每個人的故事,親手繪製一張似顏繪。
在活動的最後,大家在似顏繪的背面寫一句話送給自己,透過這句話,找到自己明日的鼓勵。
#第一位分享故事的是Melissa,罹患淋巴癌的她,是位櫃姐,少根筋的她,一直都沒發現身體的狀況,直到腫瘤長至10公分,才發現好像怪怪的。
談起骨髓穿刺,極度怕痛的她,很佩服自己挺過札針難關,說起治療的過程,說的像是一場場的喜劇,人生啊,不正是一齣戲嘛!
#第二位姐子的分享,因為腹水,檢查後確診卵巢癌,20年來,姐子用廣告影片說故事,治療之路的每個過程,就像電影情節的畫面,只是這次,自己就是劇中的主角。
姐子期待著因為治療的反應而減重,但沒想到反而是食慾好而增重。現在的她,放下工作,用21天做一個體驗,好好的嘗試每個想做的挑戰!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因為爸爸失智症、媽媽血癌,小詩特別重視自己的健康,年年登百岳,年年體檢無紅字,飲食戒酒低油鹽多蔬果,病識感很敏銳的她,發現了身體細微的變化,經過諸多波折,才確認罹患 庫欣氏症。
這是個相對讓人陌生的病,全身脫皮,奇癢無比,治療過程辛苦,讓同時身為照顧者的小詩身心俱疲,於是誘發焦慮症和憂鬱症,小詩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日子,能保有現在此刻的自己-狀況穩定、身心愉快!
這次還有兩位可愛的女孩加入活動,同樣巧合的也是設計科系,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煩惱,
一些酸澀的心情,大家正在享受自己的青春啊!
有歡笑也有淚水,2019有病小聚成功結束。
也歡迎參加下一次的有病小聚,和我們這群有病的夥伴分享你的故事與經驗,
大家的故事,都可能是我們彼此生命中的解藥!
#文字轉自我們都有病
#街頭故事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電影中那逆行的世界,居然是一個**宿命論的世界**嗎?你知道大魔王薩托其實掌控著本片的核心思想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前兩集,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等等。簡而言之,線性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的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但等等──因果律真的被破壞殆盡了嗎?
這其實也有些可疑。為什麼呢?伊格言說,他在此提出一個新的命題供大家參考。這個命題是,「**虛無是有層次的**」。
何謂「虛無是有層次的」?且讓我們回到電影中複雜無比、令人一個頭兩個大的諜報戲中。於主角與大魔王薩托的最終對決裡,薩托透過通話器與史托斯克12市坑道中的主角對話。對話內容約略如下:
薩托(批評主角):你為了你不了解的使命,與你不信任的人合作。你的信念其實盲目無比......
主角:但人若毫無信念就不算是人了。你根本是個瘋子。
薩托:或說,是神。
薩托的說法頗具虛無色彩。一個什麼都不相信的人怎麼會是神呢?事實上,薩托的說法,確實就是對「上帝」此一西方一神教概念的質疑。上帝在想些什麼呢?神在想些什麼呢?或許其實什麼也沒有。或許神其實也什麼都不相信。薩托心中的信仰,其實正是虛無。「虛無」空空如也,對人類無善意,無惡意,沒有信仰,也毫無原則。對,那正是「信條」(tenet)的對立面。若是你以你的原則或信念對他提出質疑,他或許會輕蔑微笑反駁:Why so serious?
沒錯,小丑來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為什麼人需要刷存在感?沒存在感會怎樣?會死嗎?藝術就是創造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范修將手稿和自己的妻子託付給好友「我」;作品出版後大獲好評,然而眾人卻開始懷疑,范修其人根本是「我」所虛構出來的。於是出版商希望由「我」來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爭議。「我」因此開始探訪范修的生平軌跡。而在「我」漫長的追索中,在許許多多其他人的呈堂證供裡,范修的面貌卻並非逐漸變得清晰,反而愈來愈撲朔迷離。「我」如此敘述: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已經了解了有關范修的所有事情。不過我所知道的事情,並沒有給我任何幫助,但也跟我原本知道的沒有牴觸。或者換個角度:也許我所認識的范修,並不是我所要找的范修。最後,他們的話只是確定一件事,發生的事也可能不會發生。范修是和善的,范修也可能是兇殘的......從范修消失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都是矛盾的。
伊格言分析:此段敘述,乍看莫名其妙,卻又理所當然──因為人原本就是複雜的、費解的,有各種可能互相抵觸的面向;幾乎等同於一本天書。一個殺人魔也隨時可能善待一名流浪漢。而如果說一種天書般謎樣的存在竟奪取了你的存在,那麼這種「個體殊異性」的消失確實可能引發恨意。我們必須承認:人對自己的存在感似乎是有著天生的執迷的。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想假藉撰寫傳記之名,偷偷找到范修,並且將之殺掉的原因。
於此,奧斯特的筆鋒終究探向了存在的深淵......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腹水檢查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因為爸爸失智症、媽媽血癌,小詩特別重視自己的健康,年年登百岳,年年體檢無紅字,飲食戒酒低油鹽多蔬果,病識感很敏銳的她,發現了身體細微 ... ... <看更多>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腹水檢查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因為爸爸失智症、媽媽血癌,小詩特別重視自己的健康,年年登百岳,年年體檢無紅字,飲食戒酒低油鹽多蔬果,病識感很敏銳的她,發現了身體細微 ... ... <看更多>
第三位是來自小詩的分享 在 新詩路| 談小詩的寫法——六行詩(下)/林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來可以寫成一行的,為何拆成三行?有三個原因:一是連成一句,那一行就變得太長,前後會失去平衡感;二是為了強調「穿梭」、「不可能」和「相逢」這三個詞語;三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