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當我醒來,該怎麼訴說今天?」
.
戲劇老師艾提言受聘教導監獄裡的五名受刑人,藉由表演抒發他們的情緒。受刑人在監獄裡的日子一成不變,隨時處於等待的狀態,等待起床、吃飯、探視、睡覺,反反覆覆。艾提言獲得啟發,他向典獄長提出建議,打算花六個月的時間,訓練五位受刑人,讓他們演出山謬貝特克的戲劇《等待果陀》......
.
真實事件改編的《#抓狂演訓班》,有著特殊又傳奇的故事。電影提到貝特克的劇作《等待果陀》,劇中角色一直等不到果陀現身,卻還是癡癡地等待,呼應的是《抓狂演訓班》的劇情,果陀可以是各種形象的代表,可以是死亡,是希望,是救贖。對艾提言來說,他不在乎受刑人的過去,只在乎當下與未來,艾提言等待的是一個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身為演員與父親的驕傲;對劇中的受刑人來說,透過戲劇演出,讓他們找到對生活的熱情,在尋常的監獄生活外,有了另一種身份,然而,救贖與改變真的會就此來到?一場又一場成功的戲劇演出,能否改變世人對於他們的眼光,翻轉他們走歪的人生?對於亟欲改變監獄文化的典獄長來說,表演是否能讓受刑人變成更好的人?普羅大眾能否用更寬大的心胸接納更生人?對於觀眾來說,觀賞受刑人演出的《等待果陀》,是想要見證「真實且純粹的表演」?或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心胸寬大,願意放下對身份的歧視,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受刑人?
.
《抓狂演訓班》的艾提言、典獄長、受刑人等,都是《等待果陀》裡,苦苦等待果陀現身的角色,不斷地失望,又不斷地跟自己勸說:「果陀(救贖、改變、希望)明天就會來到。」、同時間,他們也是彼此心中的果陀,互有所求,在他人身上尋得一份渴望的肯定。《抓狂演訓班》結尾出現一個令人訝異的劇情轉折,翻轉觀眾與演員、演員與戲劇、老師與受刑人(學生)的關係,戲劇成為現實,反過來向觀眾提問:#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
觀賞《抓狂演訓班》前,以為它會是個勵志故事,關於戲劇老師如何感化受刑人,關於受刑人如何在表演裡,找回自信,找到人生第二春。看完電影後,覺得導演像是透過這個故事,訴說人生中難以消弭的徬徨、不安、反反覆覆的矛盾心情:人們為何要日復一日地等待果陀現身?因為等待期間所增生的信念,讓無意義的人生,似乎有了點意義?即便這份意義可能是被浪漫化的想像(想起《千年女優》片中,千代子用一輩子追尋畫家下落的心情)。同樣的,有人選擇不再等待果陀,追求當下的自由,究竟是放下了執念?或是趨向消極呢?
.
果陀現身或不現身,理由有千百萬種,人們選擇繼續等待或不等待果陀,理由同樣也有千百萬種。人生沒有唯一的正確解答,只有永無止盡的自我詰問與反思。
.
《抓狂演訓班》一方面很打動我,幽默風趣的敘事,精湛的演出,峰迴路轉的情節,都讓人看得過癮。劇中的受刑人在經歷藝術的薰陶後,感受到自由與解放的滋味,變得更難以適應牢獄生活(找回自信,重新像個「人」一樣地活著),這樣的轉變其實是很動人的。另一方面,我在觀影過程卻又不斷自問:我該同情受刑人的處境嗎?#表演藝術與個人行為是可以分開來看的嗎?典獄長與艾提言把文化帶入監獄,到底是值得肯定或是過於天真與理想的舉動?直到電影演完,我依然無法給出個答案,只覺得人生(與戲劇)的精彩,好似脫離不了各種荒謬(無解)的情境啊。
.
最後,我好愛俄國清潔員這個角色喔,不在計劃內的人物,卻長出屬於自己的模樣,人生好像也是如此,既定計畫外的變數,有時候反而最令人難忘。
等待果陀電影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尛 │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被誤認成無家者了。
----------------------------
今年82歲的英國演員伊恩·麥克連爵士(Sir Ian McKellen)從舞台劇到電影都多有涉獵,其著名的好萊塢電影角色包括《魔戒》系列的甘道夫(Gandalf)與《X戰警》系列中的萬磁王(Magneto)。
9/17,麥克連在英國伯克郡的道路旁默念自己在莎翁劇《哈姆雷特》中的台詞時,被路人誤認成街友。
「溫莎通常有很多無家者會坐在商店外頭,我以為這名老人也是其中之一,」善良的阿拜達(Abida Sheikh)很擔心這位年過八旬、坐在地上喃喃自語的老人,「我本來想詢問他需不需要咖啡或三明治,走近後才發現他是伊恩·麥克連。」
阿拜達說:「我問他是否一切安好,以及他為什麼要坐在地上。他說他沒事,只是在背台詞。」事實上,五分鐘路程外就是麥克連即將出演哈姆雷特一角的皇家劇院(Theatre Royal)。
這已經不是麥克連第一次被誤認成無家者了。2010年,剛結束舞台劇《等待果陀》的綵排、在澳洲墨爾本劇院外休息的麥克連,就被路人施予了一元澳幣。整身流浪漢裝扮的他還將這枚硬幣帶回後台當他的幸運符。
#就連沒在演的時候都能讓路人被帶入戲 #真不愧是麥克連 #尛編
Source: Daily Mail
#IanMcKellen #Gandalf #Magneto #SirIanMcKellen
等待果陀電影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短評 #無雷《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
.
一個事業不順的劇場演員,來到監獄創辦戲劇工作坊;他突發奇想,想要訓練這些受刑人演出經典劇《等待果陀》並帶著他們走出牢房,登上劇場實際演出。卻在訓練的過程中發現,要指導這些沒有演員基礎的受刑人根本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
一直都很喜歡《等待果陀》這齣劇:劇情大致上就是兩個人在路邊等著一位名為「果陀」的人,他們乾等、苦等,不斷抱怨現在的遭遇,但直到劇終「果陀」都沒有出現。「果陀」象徵著人們在生命中渴望得到的救贖,被視為是「希望」,又或者是活下去的動力,是漫長等待卻永遠無法等到的代名詞。而《抓狂演訓班》的設定為一群受刑人組成的劇團,想要重新詮釋這齣知名舞臺劇,光是聽到這樣的劇情就讓人覺得有趣,充滿好奇。
.
原因無他,因為《等待果陀》藉由荒謬的劇情,完美詮釋了人類對生命的普世態度,不停在無謂的等待當中蹉跎;套用到那些等待日子過去、等待被關好關滿的受刑人來說,根本就是絕妙!劇中每個角色都期盼一個能夠拯救他們生命的機會,一個扭轉局面的轉機;不論是指導這群受刑人的戲劇家,亦或是這群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受刑人,還是這些在政府體制內期盼矯正制度能夠服務社會的官僚,甚至是在台下看戲的觀眾、家人、朋友;「等待」永遠是我們生命不斷持續在做的事,只是每個人等的東西有所不同罷了。
.
有趣的是,電影在105分鐘不算長的篇幅裡,在五個受刑人和一個導師這六位主要角色間切換,節奏平穩且敘事緊湊,讓人能夠馬上在短時間內理解人物關係,還有他們在《等待果陀》這齣劇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特別是在結局所呈現的演說,以行動說明了再次重新詮釋了《等待果陀》對生命的反諷,無謂的等待只會讓人迷失,讓人忘記了最初的目的是什麼?
.
這位導師是否忘記他當初創辦監獄戲劇工作坊的目的?這位典獄長是否忘記了她為何允許受刑人外出演出?這些受刑人是否忘記了他們進入監獄,甚至為何投入舞臺演出的目的?甚至是整個社會對於矯正制度、官僚們以藝術治療行為偏差的受刑人,這些目的到頭來是否已經不是原本最純粹的樣貌了呢?
.
與其說《抓狂演訓班》是部改編真實事件的電影,倒不如說這是一部用行動、用現代的口吻,完美改編了《等待果陀》的真實事件改編作品;以一個簡單的事件,創造出不論戲裡戲外都精彩絕倫、充滿哲理和反思生命意義的電影作品,非常推薦!
.
.
.
東昊
#抓狂演訓班 #thebighit
#電影 #影評 #filmcritics #movi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