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新文章-觀展筆記-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特展】
#在進入這個展覽之前
#一個博物館研究者想說的話
當了母親之後,暫時離開博物館工作圈,除了帶孩子在我自己喜歡的博物館裡看展覽,和以前工作的夥伴聊聊他們的策展甘苦。
當我帶孩子走進「展覽」時,我更了解應該要用怎樣的觀看角度,帶領孩子看展。
---
🌟針對「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而言,我認為學齡前的小小孩很適合,因為有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可以引發他們的興趣。
✔️帶學齡前的小小孩看展,不需要依照動線,只要隨著孩子的喜好,用瀏覽的方式即可。
✔️已經上國小的孩子,可以依照他的程度,父母必須預先做些功課,才能帶領孩子思考展覽的內容。
🌟因為展覽並沒有針對每一個展品有太多的文字介紹,在這篇文章中,我有做了一部分展品的研究與介紹,喜歡這篇文章的人可以分享。
---
從整個展示脈絡看,其實有點斷裂,造成展示脈絡斷裂的原因很多,可能要寫到一萬字才能解釋。
簡單的說,此次特展僅是選取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大量的館藏,當中的227件蒐藏品。
特展不是展出一整間博物館,自然無法在一個跨海巡迴展中,進行完整的博物館展示論述。
---
所以來到這個展覽,請不要嘗試理解展區的配置與展示脈絡,建議是單純針對「物件」來觀看此展。
因為這次來展出的物件,真的都是非常好的蒐藏品。
---
如果真的很想要知道,該怎麼看待這一個展,我的建議是,可以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這次可是精銳盡出」的思考模式來理解。
東西方在文化理解上會有些差異,不見得英國館方認為是最好的展品,台灣的觀眾會買單。
因為這次的展品很多,加上許多自然史的標本,所以會出現「一個展櫃,卻放著"似乎是"不同脈絡展品」的情況出現。
首先,我都會認為這是策展單位做出最好的判斷,畢竟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示那麼多展品,實在很困難。
第二,展品展示的方式也會和「策展人的展示論述」有關連性,都必須要進一步的研究了解。
---
從看展的過程當中,教育孩子,不論是對於世界的認識,或是成人世界的規範,例如不能在展場跑跳,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限制孩子,但是教養就是要有進有退。
帶著孩子一起看這個展吧!會帶給你和孩子非常多的收穫。
#用博物館撐起孩子的未來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 - 台灣站
展期:2018.7.4~2018.9.19
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 18:00(每日閉展前30分鐘,17:30停止賣票、入場)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2、3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