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大學-木管五重奏大師班】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
主講人: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
日期:2019年09月24日(二)
時間:18:00~20:00
(17:40開放入場)
地點: 北藝大音樂二館M2601教室
曲目:
P.Hindemith : Kleine Kammetmuik Op.24 No.2
Mov.I. Lustig.Mäßig schnelle Viertel
II. Walzer. Durchweg sehr leise
V. Sehr lebhaft
Flute 趙珮臻 Pei-Chen Chao
Oboe 郭庭妤 Ting-Yu Kuo
Clarinet 王真 Zhen Wang
Bassoon 李佳霖 Jia-Lin, Lee
Horn 張顥嚴 Hao-Yan, Chang
Eugene Bozza: Scherzo for Wind Qintet op.48
Flute賴韻帆 Yun-Fan, Lai
Oboe余欣蓓 Hsin-pei,Yu
Clarinet朱昱芳 Yu-Fang, Chu
Bassoon李佳霖 Jia-Lin, Lee
Horn 彭瑞華 Jui-Hua,Peng
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 / Ensemble Wien-Berlin
自1983年起,古典樂壇中名震天下且技藝最超群的五位權威大師級人物,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舒茲(Wolfgang Schulz)、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卡爾.萊斯特(Karl Leister)、柏林愛樂雙簧管首席雪倫伯格(H. Schellenberger)、維也納愛樂法國號首席霍格納(Gunnther Hongner)以及維也納音樂院低音管教授米蘭•圖可維奇(Milan Turkovic),合組了被公認為當今樂壇排名第一的天團「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曲目橫跨所有木管五重奏的樂曲種類,特別著重在20、21世紀的作品。該團以Ensemble樂團而不是Quintet五重奏命名,讓這五位音樂家擁有擴充聲部的彈性,端看樂曲的需求,可加入弦樂或是鋼琴。早期跟這個重奏團演出的藝術家包括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伊莉莎白.雷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亞歷山大.隆奎希(Alexander Lonquich)、拉圖(Simon Rattle)、拉爾斯.沃格特(Lars Vogt)等等。之後幾度換血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史蒂凡.多爾(Stefan Dohr)、維也納愛樂單簧管首席諾貝特•托依伯(Norbert Taubel)、柏林愛樂低音管首席達米亞諾(Daniele Damiano)等等都曾加入該團。
2018年起這個超級新組合成員目前由五位音樂頂尖造詣和最佳顏值的夢幻團隊
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 卡爾.漢茲.舒茲Karl-Heinz Schütz
1975年出生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200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里昂音樂院,師事Philippe Bernold,也於瑞士巴塞爾接受長笛大師Aurèle Nicolet的指導。1998、1999年分別於卡爾尼爾森國際長笛大賽、波蘭克拉科夫國際長笛大賽榮獲首獎。2000至2004年,於斯圖加特愛樂管弦樂團擔任長笛首席,2005至2011年於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長笛首席。2012年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2015年加入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目前是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長笛教授。
柏林愛樂雙簧管首席 強納森.凱利Jonathan Kelly
在11歲時聽到前柏林愛樂雙簧管首席Lothar Koch的唱片後決定學習雙簧管。在接受英國皇家音樂院與巴黎音樂院訓練成為一位專業的雙簧管音樂家前,凱利在劍橋大學主修歷史。1993年成為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在2003年成為柏林愛樂雙簧管首席。
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 史蒂凡.多爾Stefan Dohr
1965年出生於德國明斯特(Munster),19歲便考入法蘭克福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法國號首席,1993年成為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他優異的表現也成為歐洲兩大音樂節(拜魯特音樂節、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的法國號首席,目前史悌凡•朵爾任教於卡拉揚學院。
維也納交響樂團巴松管首席 理查.加勒Richard Galler
出生於葛拉茲,理查.加勒先後與Johann Benesch及Milan Turkovic學習,是為國際大賽常勝軍。從1987年起擔任維也納交響樂團巴松管首席,2004年起擔任維也納音樂院教授。憑藉著豐富的室內樂演奏經驗,2010年,繼承他的老師Milan Tourkovic,他成為維也納.柏林愛樂木管重奏團的巴松管音樂家。
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 安德烈斯.奧登薩默Andreas Ottensamer
1989年生於維也納,師事Johann Hindler。2009年中斷哈佛大學課業進入柏林愛樂學院。2011年成為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2005年與雙雙擔任維也納愛樂單簧管首席的父親恩斯特、哥哥丹尼爾成立奧登薩默單簧管三重奏。2013年奧登薩默加入DG唱片,成為黃標下首位單簧管演奏家。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的推薦目錄: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 在 品格教育GoodMan Produc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畢業是一時,品格教育是一輩子。
台大社會系B02小畢典教師代表致詞
《與失敗者同在:讓痛苦過去,美麗留下》
李明璁,2017/6/4
親愛的主角們—台大社會系畢業同學,以及一路親密陪伴你們至今的家人、愛人,一起經歷痛苦作業與各種戰鬥的夥伴和朋友,或者還有,關係一言難盡的各種默默支持者,國明主任和各位老師,大家午安。
今天,連日大雨暫停的時刻,你們背著四年累積的行囊坐在這裡,無論是否準備就緒,裡面可能塞了些格言、警語、髒話還有詩句,橫豎都得出發了。像是等待著跨越邊境前的列車交接,才剛抵達隨即啟程。各位的心情肯定不安卻又興奮,甚至說是躁鬱交織,也不為過。
我懂的,「畢業即失業」的焦慮如影隨行。就算你能夠繼續升學,心情肯定也已不同,你開始會更在意「然後呢?下一步如何是好」,無法再那麼瀟灑隨性,青春無敵。各種艱困的現實,對年輕世代毫不友善。如同昨日的暴雨和烏雲,即便我們相信明天陽光與彩虹終會降臨,但挺過這一切總是需要更強大而柔韌的心情。
親愛的各位,也於是,我不打算站在這裡撒花瓣、說漂亮的話,像是「美好未來正等著你們開創」、或者「你們能從這裡畢業就是成功起點」之類的。這些充滿正向思考的辭令,在你們升學順利的過往人生,在中學畢業或大學開學典禮上,肯定已經聽過不少。畢竟台大,應該就是你們十八歲以前,通往美好未來的一切想像吧。
回想當年放榜時的欣喜、剛入學的雀躍,在升學主義之下,如此被肯定,彷彿已足夠志得意滿地相信,世界繞著自己旋轉。台大,是這個功利社會回報給乖巧認真孩子們的一頂光環。它證明了:原來knowledge is power 的 power,不只是單純自我培育的「力量」,它更是一種用以戰勝他人的「權力」。
然而今天,我真正想說的,其實恰好相反。我但願知識讓你們擁有更深刻的自我力量,同時卻能不斷反思、節制自己「以知識為名」苛刻對待他人的權力。
這也是社會學來到我們生命時,最原初的善意,它溫柔告訴我們:請好好善待差異、促進多元平等、保衛自由尊嚴。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切只能從自己切身實踐開始。不假外求。
林生祥在《菊花夜行軍》發行十五週年的紀念演唱會上,說了一段感人至深、也必然會寫入歷史的一句話,他說自己好像一直都在為了失敗者而唱,也比較會寫失敗者的故事。在數不清面對生活困頓與挫敗的無助時刻,幸好有小說、有詩歌和藝術,才能撫慰人心,陪伴前行。我們所學習與研究的東西,是否也能帶給自己、他人與這世界,如此安身立命的力量?我每天都在思考這件事。
其實,這是在我三十四歲回國、來到台大任教後,深刻體驗的問題。我沒有讀過台大,更精確地說,年少時,根本就是升學體制下的魯蛇(loser);沒有你們現在被戴上的光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緊箍咒),也沒有需要拿知識去比拼的戰場。我在私立大學度過的青春,因為失敗,所以自由。
有趣而弔詭的是,你們可能並不完全真的是所謂「人生勝利組」啊?我想台下一定也很多人內心如此吶喊著。
是啊,你們之中當年一定有人覺得(或被覺得)考上社會系,而不是商管學院,就已經是個失敗。即便你真的對社會學充滿興趣,來到這裡的四年或更久,也從來不缺課堂裡或街頭上的挫敗經驗。還有些同學是從其他「有出路的科系」逃過來的外系受挫者,你們冒著家庭革命的風險,受到社會學的召喚,無論是理性的啟蒙或感性的同理,你們希望在這找到自己站立的方式。
失敗,或至少是波折,讓我們在此相遇。
我在台大任教的這十一年,逐漸發現社會系學生很微妙地擁有一個這麼特殊的位置:各位既成功卻又挫折。你們可能比多數台大學生,更能貼近林生祥所娓娓唱出的,失敗者的故事與心情。
也因此,在面對汲汲於世界百大排名、培育未來「國家棟樑」的最高學府,你們卻對它其實既愛又恨。我了解的。退百步來說,即便是我們共處的小小社會系,有著優等血統與政治正確大旗的「這個圈子」,難道不也讓各位心情複雜。
三年前的國會佔領運動,在座各位很多當時才大一,就勇敢熱情地投身其中,卻也在那之後,感受到不知如何是好的各種茫然,即使你還是願意相信理想可以也必須繼續燃燒。
我在你們的眼裡,看到了十八歲時、野百合學運後充滿挫折感的虛無自己。那時候拯救我的不是社會學經典名著,而是生祥所說的,小說、音樂、電影和藝術。直到我後來跟著社團,到學校鄰近大型工廠,向組織工會的工人學習、或返回高雄後勁等嚴重遭受環境污染迫害的生活現場,我才找回了學習社會學的意義。
我們對社會學的素樸初衷和想像一直都在,但我們卻無可避免地感到挫敗,很大一部分的確是因為:社會學如今作為建制化的專業學門之一,反身性一點地說,各種圈子裡都有的權力部署與象徵鬥爭,似乎也已根深蒂固存在於這個標舉理想主義與人本精神的科系。
很多時候,「社會學想像」第一課告訴我們的善良關懷與簡單信念,我們卻將之迷失在競逐與爭勝的權力邏輯中。
我一直很喜歡、也努力實踐著我的老師謝國雄,他所揭櫫的田野調查精神與生活態度:「以身為度,如是我做」。我希望自己和學生不僅在這個地方,努力咀嚼深奧的社會學理論,更多關注理論和研究與日常生活的細膩關係。
學習社會學,與其說是讓自己擁有某種論人是非的專業權力,不如說是給自己一個改變慣習的省察判準。這樣的社會學,必然是謙遜開放的,即便信念與態度堅定不移。
親愛的各位,我希望你們或多或少,已經在這四年「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的不斷探問與實踐中,真的讓社會學的知識與想像,以一種不同於過往利用知識拿來爭勝的邏輯,進入你們的身體力行中。
雖然這過程肯定不是那麼平順,無法像過去準備升學考試般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更多時候可能是進兩步卻退一步(甚至退了三步)。你也可能在困惑不安中迷路、繞路、乃至走往歧路,但請相信我、相信你自己,一切都有風景,都給出啟示,即便你現在還不能明瞭。
畢業前的最後一刻,如果能夠將速度放慢下來,從名校名系悠久而優良的傳統中解放出來,回到自己學習的初衷(或者沒有初衷至少這一路上也有過不少的衝擊省思),或許就可以擺脫現在無限焦慮的迴路。就算身為人師,我也還在不斷這麽叩問自己:我的視野是否窄化、翅膀是否已經鈍化,在這個「最高學府」的舒適圈裡。
最後,我想送給各位的畢業禮物,是一份徒然的熱情。這乍聽好像很無奈,如同希臘神話裡反覆推石頭上山頂又滾下然後再推上去的薛西佛斯,註定失敗。但對我來說其實沒那麼悲觀,反而有一種透徹的清明。
因為所謂熱情,如果是為了朝向一種期待必然得到的結果(比如說權力、名聲或利益),那種熱度反而有限。或許為了某種即使徒勞無功、還是想拼它一回的生命想像,比如那位挺著削瘦身子獨自為同婚平權奮戰三十年的祈家威先生。正因為徒然,熱情才有了一種超越工具理性和世俗價值的純粹性,不為什麼,只為了發出純粹的光、燃燒純粹的熱。
但願你們一方面擁有這般徒然的熱情,一方面更能夠聆聽自己與他人失敗的聲音,深刻理解任何個人的困頓、如何跟群體和體制的問題緊密關聯,甚至可以說,練習欣賞失敗本身、而不僅是拿它當成功的對照組,複述諸如「失敗為成功之母」這類看似接受挫敗經驗、其實卻是肯認爭勝的功利邏輯。衷心盼望,你們都能溫柔善待異己他人,尤其是失敗的異己他人。
社會學的所有知識,都應該是一種對失敗者、包括「自己不喜歡的自己」的體貼包覆,以及彈性指引。那是一種掙脫「非如此不可」的權力治理與爭勝意識,給出「別樣也行」的另類生命想像與生活實踐自由。
而這就是我們在此相遇,四年教學相長,最終能夠讓痛苦過去、美麗留下來的一點意義吧。
是的,無語的失敗與各種的波折,不只讓我們在這裡相遇,也讓我們從這裡出發。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最後一頁,對整個故事下了這樣的註腳:「悲涼意味著:我們處在最後一站。快樂意味著:我們在一起。悲涼是形式,快樂是內容。快樂注入了悲涼之中。」
謝謝各位,感動我們曾在一起。我相信我們都還會再相遇,在彼此都可以好好安身立命的所在。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年看社會學畢業致詞,都覺得有種被提醒,莫往初衷!
台大社會系B02小畢典教師代表致詞
《與失敗者同在:讓痛苦過去,美麗留下》
李明璁,2017/6/4
親愛的主角們—台大社會系畢業同學,以及一路親密陪伴你們至今的家人、愛人,一起經歷痛苦作業與各種戰鬥的夥伴和朋友,或者還有,關係一言難盡的各種默默支持者,國明主任和各位老師,大家午安。
今天,連日大雨暫停的時刻,你們背著四年累積的行囊坐在這裡,無論是否準備就緒,裡面可能塞了些格言、警語、髒話還有詩句,橫豎都得出發了。像是等待著跨越邊境前的列車交接,才剛抵達隨即啟程。各位的心情肯定不安卻又興奮,甚至說是躁鬱交織,也不為過。
我懂的,「畢業即失業」的焦慮如影隨行。就算你能夠繼續升學,心情肯定也已不同,你開始會更在意「然後呢?下一步如何是好」,無法再那麼瀟灑隨性,青春無敵。各種艱困的現實,對年輕世代毫不友善。如同昨日的暴雨和烏雲,即便我們相信明天陽光與彩虹終會降臨,但挺過這一切總是需要更強大而柔韌的心情。
親愛的各位,也於是,我不打算站在這裡撒花瓣、說漂亮的話,像是「美好未來正等著你們開創」、或者「你們能從這裡畢業就是成功起點」之類的。這些充滿正向思考的辭令,在你們升學順利的過往人生,在中學畢業或大學開學典禮上,肯定已經聽過不少。畢竟台大,應該就是你們十八歲以前,通往美好未來的一切想像吧。
回想當年放榜時的欣喜、剛入學的雀躍,在升學主義之下,如此被肯定,彷彿已足夠志得意滿地相信,世界繞著自己旋轉。台大,是這個功利社會回報給乖巧認真孩子們的一頂光環。它證明了:原來knowledge is power 的 power,不只是單純自我培育的「力量」,它更是一種用以戰勝他人的「權力」。
然而今天,我真正想說的,其實恰好相反。我但願知識讓你們擁有更深刻的自我力量,同時卻能不斷反思、節制自己「以知識為名」苛刻對待他人的權力。
這也是社會學來到我們生命時,最原初的善意,它溫柔告訴我們:請好好善待差異、促進多元平等、保衛自由尊嚴。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切只能從自己切身實踐開始。不假外求。
林生祥在《菊花夜行軍》發行十五週年的紀念演唱會上,說了一段感人至深、也必然會寫入歷史的一句話,他說自己好像一直都在為了失敗者而唱,也比較會寫失敗者的故事。在數不清面對生活困頓與挫敗的無助時刻,幸好有小說、有詩歌和藝術,才能撫慰人心,陪伴前行。我們所學習與研究的東西,是否也能帶給自己、他人與這世界,如此安身立命的力量?我每天都在思考這件事。
其實,這是在我三十四歲回國、來到台大任教後,深刻體驗的問題。我沒有讀過台大,更精確地說,年少時,根本就是升學體制下的魯蛇(loser);沒有你們現在被戴上的光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緊箍咒),也沒有需要拿知識去比拼的戰場。我在私立大學度過的青春,因為失敗,所以自由。
有趣而弔詭的是,你們可能並不完全真的是所謂「人生勝利組」啊?我想台下一定也很多人內心如此吶喊著。
是啊,你們之中當年一定有人覺得(或被覺得)考上社會系,而不是商管學院,就已經是個失敗。即便你真的對社會學充滿興趣,來到這裡的四年或更久,也從來不缺課堂裡或街頭上的挫敗經驗。還有些同學是從其他「有出路的科系」逃過來的外系受挫者,你們冒著家庭革命的風險,受到社會學的召喚,無論是理性的啟蒙或感性的同理,你們希望在這找到自己站立的方式。
失敗,或至少是波折,讓我們在此相遇。
我在台大任教的這十一年,逐漸發現社會系學生很微妙地擁有一個這麼特殊的位置:各位既成功卻又挫折。你們可能比多數台大學生,更能貼近林生祥所娓娓唱出的,失敗者的故事與心情。
也因此,在面對汲汲於世界百大排名、培育未來「國家棟樑」的最高學府,你們卻對它其實既愛又恨。我了解的。退百步來說,即便是我們共處的小小社會系,有著優等血統與政治正確大旗的「這個圈子」,難道不也讓各位心情複雜。
三年前的國會佔領運動,在座各位很多當時才大一,就勇敢熱情地投身其中,卻也在那之後,感受到不知如何是好的各種茫然,即使你還是願意相信理想可以也必須繼續燃燒。
我在你們的眼裡,看到了十八歲時、野百合學運後充滿挫折感的虛無自己。那時候拯救我的不是社會學經典名著,而是生祥所說的,小說、音樂、電影和藝術。直到我後來跟著社團,到學校鄰近大型工廠,向組織工會的工人學習、或返回高雄後勁等嚴重遭受環境污染迫害的生活現場,我才找回了學習社會學的意義。
我們對社會學的素樸初衷和想像一直都在,但我們卻無可避免地感到挫敗,很大一部分的確是因為:社會學如今作為建制化的專業學門之一,反身性一點地說,各種圈子裡都有的權力部署與象徵鬥爭,似乎也已根深蒂固存在於這個標舉理想主義與人本精神的科系。
很多時候,「社會學想像」第一課告訴我們的善良關懷與簡單信念,我們卻將之迷失在競逐與爭勝的權力邏輯中。
我一直很喜歡、也努力實踐著我的老師謝國雄,他所揭櫫的田野調查精神與生活態度:「以身為度,如是我做」。我希望自己和學生不僅在這個地方,努力咀嚼深奧的社會學理論,更多關注理論和研究與日常生活的細膩關係。
學習社會學,與其說是讓自己擁有某種論人是非的專業權力,不如說是給自己一個改變慣習的省察判準。這樣的社會學,必然是謙遜開放的,即便信念與態度堅定不移。
親愛的各位,我希望你們或多或少,已經在這四年「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的不斷探問與實踐中,真的讓社會學的知識與想像,以一種不同於過往利用知識拿來爭勝的邏輯,進入你們的身體力行中。
雖然這過程肯定不是那麼平順,無法像過去準備升學考試般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更多時候可能是進兩步卻退一步(甚至退了三步)。你也可能在困惑不安中迷路、繞路、乃至走往歧路,但請相信我、相信你自己,一切都有風景,都給出啟示,即便你現在還不能明瞭。
畢業前的最後一刻,如果能夠將速度放慢下來,從名校名系悠久而優良的傳統中解放出來,回到自己學習的初衷(或者沒有初衷至少這一路上也有過不少的衝擊省思),或許就可以擺脫現在無限焦慮的迴路。就算身為人師,我也還在不斷這麽叩問自己:我的視野是否窄化、翅膀是否已經鈍化,在這個「最高學府」的舒適圈裡。
最後,我想送給各位的畢業禮物,是一份徒然的熱情。這乍聽好像很無奈,如同希臘神話裡反覆推石頭上山頂又滾下然後再推上去的薛西佛斯,註定失敗。但對我來說其實沒那麼悲觀,反而有一種透徹的清明。
因為所謂熱情,如果是為了朝向一種期待必然得到的結果(比如說權力、名聲或利益),那種熱度反而有限。或許為了某種即使徒勞無功、還是想拼它一回的生命想像,比如那位挺著削瘦身子獨自為同婚平權奮戰三十年的祈家威先生。正因為徒然,熱情才有了一種超越工具理性和世俗價值的純粹性,不為什麼,只為了發出純粹的光、燃燒純粹的熱。
但願你們一方面擁有這般徒然的熱情,一方面更能夠聆聽自己與他人失敗的聲音,深刻理解任何個人的困頓、如何跟群體和體制的問題緊密關聯,甚至可以說,練習欣賞失敗本身、而不僅是拿它當成功的對照組,複述諸如「失敗為成功之母」這類看似接受挫敗經驗、其實卻是肯認爭勝的功利邏輯。衷心盼望,你們都能溫柔善待異己他人,尤其是失敗的異己他人。
社會學的所有知識,都應該是一種對失敗者、包括「自己不喜歡的自己」的體貼包覆,以及彈性指引。那是一種掙脫「非如此不可」的權力治理與爭勝意識,給出「別樣也行」的另類生命想像與生活實踐自由。
而這就是我們在此相遇,四年教學相長,最終能夠讓痛苦過去、美麗留下來的一點意義吧。
是的,無語的失敗與各種的波折,不只讓我們在這裡相遇,也讓我們從這裡出發。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最後一頁,對整個故事下了這樣的註腳:「悲涼意味著:我們處在最後一站。快樂意味著:我們在一起。悲涼是形式,快樂是內容。快樂注入了悲涼之中。」
謝謝各位,感動我們曾在一起。我相信我們都還會再相遇,在彼此都可以好好安身立命的所在。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 在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藝術學院排名台灣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QS世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排名· 1 Royal College of Art 皇家藝術學院· 2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倫敦藝術大學· 3 Rhode Island School of ... ... <看更多>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 在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藝術學院排名台灣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QS世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排名· 1 Royal College of Art 皇家藝術學院· 2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倫敦藝術大學· 3 Rhode Island School of ... ... <看更多>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 在 NABA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進入全球百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NABA #米蘭藝術大學排名| 2021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名剛公布,NABA米蘭藝術大學就有好消息要跟大家分享:NABA米蘭藝術大學入選全球百大藝術與設計院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