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放映室 #合作邀約 #書籍推廣
#木的手拉手合作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出版社:悅知文化 @delightpress
作者: 朴又蘭 (韓國精深分析專家)
出版日期:9/27
📍書籍摘要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作者為韓國精神分析專家,豐富的接案經驗引發個案對母女關係的好奇,社會對於母職的責任與意義帶有許多框架,我們腦海中回想起年幼時期與家人的相處,先不論單親或其他多元形態的家庭,在父與母之間,母親在生活大小事上似乎難以離席。也因此,母子/女間存有著緊密的牽絆。作者觀察了多數個案與家庭間的互動,發現為人母者在心情低落時多半的傾訴對象會是女兒(倘若家中有男有女),而看著女兒出嫁時,母親的心情或許欣慰,卻也有部分母親說著在內心深處,存在著深深的嫉妒。
✨拋棄「為母則強」的幻想後的領悟
我們常說「為母則強」,這樣的語言似乎在說著女性育有子女後彷彿脫胎換骨,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面對困境時需要剛強,卻也間接的抑制了表現脆弱的面貌。作者從此破題,探討了女人在成為母親後角色的轉換,身邊頓時多出了需要撫育照顧的嬰兒,母嬰之間的連結有甜蜜,也有更多的是生產過程的疼痛引起的後續創傷、初為人母的焦慮、嬰兒吸吮乳房過程的疼痛、對親餵的堅持,身與心的試煉讓母職更加具象化。然而,在這角色的背後,母親壓抑了什麼,又從行為表現出什麼,作者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詮釋母女、母子之間的關係,對此進行探討。
📍觀後感
1️⃣愛是自私的?!
書中有一段提及「當母親本身的匱乏感越強烈,越會期待從子女身上解決匱乏」,雖然文字很絕對且主觀,然而卻提供我們思考與檢視母親與自己的關係(父親我想也行)。
不禁讓人聯想到空巢期的父母,當子女初次離家就學,父母尤其是母親,會因著家中成員的缺席勾動豐富的情緒,也可能引發深深的匱乏感,倘若此時父母能夠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向外結交朋友滿足人際匱乏感,似乎將有助於減緩對子女離家的焦慮。
2️⃣母親是誰
拉岡曾說「孩子最不安的時刻,就是母親站在身後的時刻」,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與母親緊緊相連,皮膚、感官第一個接觸到的都是照顧者,照顧者的聲音引領者我們開始感受世界的變化、照顧者如何回應我們最原始的反應,也在幫助我們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
從這麼弱小的嬰兒階段,母親的形象便從母嬰之間的互動中開始傳遞給孩子,我們眼中的媽媽形象,除了想到外表、個性之外,媽媽這個人帶給你內在心理層面的影響,是什麼呢。在讀了此書之後或許能夠提供給你新的思考方向,進一步擴展對親緣的理解。
📍木的推推理由
1️⃣書中用淺顯易懂的心理動力概念,從案例引導讀者去發現自己生命中的母子、母女情緣,作者也分享了身為人母在哺育過程中的啟發與思考,用詞不艱澀且故事性豐富,對於想要了解心理動力如何運用在生命經驗,檢視與母親之間關係的讀者而言會是一本有用的書。
2️⃣在乍看標題時不禁讓木的團隊困惑何以將對象限縮於母與女,瞭解了作者的背景與專精的心理學領域後,能夠理解作者切入的觀點。若你剛好是女性,又對與媽媽之間的關係感到好奇,書中有許多案例分享能引發反思。
💡本次為受出版社邀約而協助分享,僅以閱讀書摘後之心情所想分享給讀者,有機會再分享讀完全書之想法給大家,期盼能與感興趣之讀者互相交流🙋🏻♀️
#親情 #母親 #懷孕 #精神分析 #朴又蘭 #韓國 #情緒 #嬰兒 #母嬰 #空巢期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家麗莎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
「精神分析諮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4.5 精神分析治療實務案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4.4 精神分析治療的治療歷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精神分析諮商 在 小隱心理諮商所| Taipei 的評價
精神分析諮商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始把NLP認真當一回事研究,是在某本書上讀到一句話,大意是說,有些人實踐人生的方法就是抱怨,他們已經用抱怨完成了他們的夢想。
帶出了語言使用方法的差異會影響人們看待世界與行動的差異!
NLP的一個觀點我很認同,你只是習慣過不好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真的過不好,只要調整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從行為的修正反向修正大腦,這套路徑貼合古代日本人的學習方法(先練型,再從中體會)!
後來又再腦科學與認知科學讀到一些相關佐證,於是就開始重新讀NLP(最早讀到一些只有神奇操作方法介紹而無解說原理的書,真的很難當一回事,這些書大概也是寫給已經有基本概念的人讀)。
後來順藤摸瓜,找回源頭,看了一些作品且以其他相關學門知識作為輔助,我將重心放在大腦神經元觸發的感受與語言結構的調整上,擱置催眠。
我認為,能夠透過一些方法反覆練習達到調整語言結構,從而調整行動策略,達致設定目標,是相對來說最省力且有效的做法!
催眠得仰賴外力,得找對老師且自己口袋夠深,偏偏市場上的老師,不能說都是值得信任,也不是說不能走催眠,而是可以循序漸進,先在語言結構的調整這塊上取得某種程度之後,再看看是否需要深入另外一塊!
我自己認為,搭配閱讀冷讀術、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精神分析與腦科學,建構起來的知識庫足協助自己使用NLP的技巧。
NLP主題讀書會 線上版
精神分析諮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F代碼的襲擊 #成為一位憂鬱症患者
#過來人的真實紀錄 #心態的調適
F321,一個像數學公式般的代碼蓋在紙上。這是中度憂鬱症的代碼。病名代碼由F開頭,搞得好像我的人生學分得到F一樣。該死。咒罵著「F***!」的我走出了精神科大門。
就診之前,我煩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拖再拖,拖到再也不能拖了才不情不願地,用我的腳親自踏上前往醫院之路。因為我實在是太害怕了。
「滴哩哩哩,滴哩哩哩!」早上七點刺耳的鬧鐘聲響起,整晚大失眠的我根本不需要鬧鐘好不好。「啊,好不想上班,不對,是好害怕上班。直接……消失在這塊土地上怎麼樣?這樣會輕鬆一點吧?」極端的想法叩叩地敲打我的心房,我小聲嘟囔,怕被人聽到我的真實心聲。
「這樣下去真的會完蛋。」
自從我踏進職場以來,我不是沒有過辛苦的時期。人怎麼可能沒有討厭上班的時候,我偶爾甚至還想辭職轉行,或是移民海外,不過這次不一樣。這種極端的想法,是史無前例的,我覺得自己正面對一個「強敵」。
我在外出採訪的時候,看到公司來電會被嚇到;我要非常努力專注,才能寫出一篇短短三行的報導;交稿的時候總是忐忑不安,「一定會罵我,說我寫得很爛吧。」;我擔心漏接上司的抱怨電話,十秒就確認一次有沒有未接來電或是工作相關訊息。
不僅如此,我的自信心也跌到了谷底,過去即使再辛苦,我也從未喪失自信,如今我卻覺得自己無比渺小。每次向上司呈交報告,明明沒做錯什麼心情卻無比沮喪,就像搭超高速電梯幾秒內墜落到地下一百樓,或者說是像落水的人不停吃水。我被前所未有的心情嚴重衝擊,既恐慌又恐懼,所以腦中時時做好面對最壞情況的打算。
我覺得再這樣下去真的會完蛋,於是開始上網搜尋精神科相關資訊。資訊是找到了,可是一想到就醫,我就覺得茫然。我憑感覺隨便挑了一家醫院,調整好呼吸節奏後撥出醫院電話。等待電話接通的時候,我的心臟撲通亂跳,就像剛進公司的新人打電話給上司一樣,超緊張。
在這四天內,「去」和「不去」兩種念頭在我腦海中交戰不休。我試圖自欺欺人,告訴自己症狀好了很多,不去醫院好像也沒關係,但不安感總是毫不留情地衝擊我的心。
#今天去精神科
就診的日子到來,我的鞋底就像被膠帶黏住一樣,無法輕易邁出腳步。要被送往屠宰場的畜牲們也是這種心情嗎?我感到無比淒涼,但我明明還沒被確診,也許我根本沒事。
「我瘋了嗎?」
「一定要去醫院嗎?」
「乾脆回家吧?」
十分鐘的步行路程,十分鐘的心亂如麻。我到了醫院,發現這裡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我原本以為醫院裡會坐滿一大堆眼神渙散的患者,現在看來,只有「看起來很正常」的患者。患者年齡層滿廣的,且有男有女。
「金正源先生,請進!」終於輪我進診間,主治醫生是一個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年紀的男人。
「今天為什麼會來這裡?」問題短歸短,但是很難回答。「我為什麼會來?我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瘋。」我超想這樣回答,終究開不了口。毫無顧忌地向素昧平生的人吐露心聲,不是我的一貫風格,如果可以,我甚至想掉頭走人,不過我又能如何?人都到這裡了。
我花了十五分鐘大概描述了自己的近況,一邊講一邊突然莫名「哽咽」起來。我非常感謝用真摯眼神誠心誠意傾聽我說話的醫生。雖說「因為是工作,不得不在患者身上放心思」,不過我的感謝與醫生的誠意無關,單是專心聽我說話這件事,就夠讓我感動了。
通過檢查和分析諮商結果,醫生確定我罹患中度憂鬱症──介於輕鬱症和重鬱症之間。
#精神科的藥
「我開抗憂鬱劑和抗不安劑給你,先服用一陣子看看。」
就診的第一天,我本來抱著僥倖的心態,打算接受心理諮商就好,不吃藥。不過醫生以溫柔卻不失堅定的態度開藥給我,沒人愛吃藥,再說,更沒人會愛吃「精神科的藥」吧。
「接受藥物治療之後,等狀態好起來,我們就正式開始心理諮商,你現在這種狀態,就算做了諮商也沒有多大效果。」
醫生把人的身體、心理和想法三者之間的關係畫在白紙上,認真說明了好一陣子。
「我……要吃多久的藥?」
「抗憂鬱劑起碼要吃六個月以上,抗不安劑視情況而定,會慢慢地減輕藥量。」
醫生對數百名、數千名患者都說過一樣的話,就像是一個教書教了幾十年,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的老師一樣,一口氣解釋了為什麼不能一次大幅減藥的原因。這是由於如果藥吃到一半,病情有了好轉就馬上大幅減藥,有可能會復發,他也不忘告訴我藥物的副作用。
「抗憂鬱劑和抗不安劑不一樣,不會立刻見效,至少要吃兩三個禮拜才行。下次我會稍微增加藥量。」
結束看診的我走出診間等候,沒過多久,護士就叫了我的名字,給了我處方箋。
「我真的變成精神科患者了。」
拿完藥走出醫院的我雙腳瞬間發軟。我靠在走廊牆上,稍微喘了口氣,實在沒力氣搭公車回家,於是叫了計程車。在車上,我兩手緊抓藥袋,打給了妻子。
「老婆,醫生說我是憂鬱症。」從此我和憂鬱症展開了非自願同居生活。
--
📖 本文摘自《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作者金正源的第一本書,就是關於自己親身體驗的憂鬱症。高中時期決心成為改變世界的記者,如今領悟到連改變自己都很難。閱讀更多: https://reurl.cc/vg3Ajk
精神分析諮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且根深蒂固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價值觀、心態,還有愛人跟被愛的能力,都會深深的打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小時候呢,我們就像一台照相機,把我們接觸到大人們的各種資訊拍攝下來;等到長大之後呢,我們又像是一台錄放影機,在一定的外界刺激的前提底下,又會把那些我們錄下來,這些大人的表現給放映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原生家庭給一個人的影響,那麼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呢?
「原生家庭」喔,指的是每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一般呢,是由我們的父母親、兄弟姐妹組成的。通常呢我們的父母親,對每個人的影響是最大、也最長久,
有很多心理學的理論像精神分析啊、心理動力啊;甚至於,最近幾年很流行的阿德勒學派。
都已經證明我們早期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特質跟習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於會決定這一個人一生的幸福。
在我的實務工作裡喔,我常常會聽到學生跟我說,小時候呢,一想到錢或者是一碰觸到跟錢有關係的事情,在印象中都離不開爭吵。
父母親的吵鬧聲,永遠離不開「錢」的這個核心。錢喔,永遠不夠用!
他們的父母親,幾乎都是那些不懂得怎麼樣賺錢,只知道怎麼樣拼命省錢的人;只要錢進了口袋就不願意拿出來。
到後來呢,就算生活條件變好,這個習慣一樣沒有變,對於錢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所有存錢的目的都是為了不可預期的意外。
像是突然失業啊、突然生病啊,而不是把錢當成是一個資源,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去實踐自己的計劃、去投資自己的未來,讓自己能夠更有價值。
也因為他們心裡的出發點關於「存錢」,都是為了要應付那些不可預期的風險;所以呢,他們的主觀情緒都一直活在恐懼裡面,不管有沒有錢都是害怕的。
這樣的狀況,也影響了我的學生跟錢的關係。通常呢,要不就是太過謹小慎微;再不然就是把錢棄之如敝屣,沒有辦法用很理智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錢對於一個人的意義,去做出相對合理的分配跟決策。
所以那些窮過的人哦,大多都很在意手裡面的錢,心中喔一直保持著一種無邊無際的憂患意識,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在這種環境底下長大的人,對於物質跟愛,都是充滿著匱乏感。他們一生喔,都在拼命的追求錢,一直想要擺脫貧困帶來的自卑。
但是如果他沒有先深刻的搞懂,自己跟錢的關係,重新培養富有的體質;到最終喔,錢不管他有沒有,不管他是得到還是失去,他都不會快樂,也沒有辦法得到平靜。
然而今天談到「原生家庭」,我們在原生家庭裡都曾經是個孩子,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我們來思考一下喔,那些貧窮的孩子,跟富有的孩子,他們的差別真的只是錢而已嗎?
其實喔,物質上面的貧富差距,在現在的時代裡,已經不太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呢,我們現在處在的時代,已經幾乎不太可能餓死了!
但是呢,那些富有的人,他們用金錢和權利能夠換得的資源,這才是富人跟窮人在原生家庭裡,為他們的孩子所塑造出最不可避免的差距。
其實啊,比具體的貧窮更可怕的是,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所帶來的「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喔,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呢,投資理財的意識並不強,更多的時候,是想辦法用錢來解決當下的生活問題。
像是下個月的房租啊、學費啊,要付油錢啊、交通費啊;以至於喔,他們沒有辦法去規劃自己一兩年之後的事情。
他們對於長期的自我投資也沒有興趣,他們太習慣去看待當下的收益跟損失;以至於在他們的心中,對於「長期」的概念是模糊的。
所以呢,這裡所說的投資,並不是把錢拿去買股票啊,或者是去賭一把啊;這裡的投資,是我們努力的去滿足現實的需求之後,願意額外的存錢。
而把這些錢花在自我的教育、自我的學習、投資自己,讓自己有更多賺錢的機會,或者是有更多的具體價值。
所以呢,窮人思維的狀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很習慣有多少就花多少。這樣子會讓他們一直處在那種剛剛好,甚至於是沒有錢的邊緣。
這也是今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的兩位得主,他們所提出的「貧窮的本質」。
貧窮的本質,最關鍵的不是窮人他們懶惰、不努力,而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常常是讓他們越來越窮的主要原因。
聽到這裡啊,如果你要翻轉貧窮,或者是去除自己心中的窮人思維;你需要的不只是學會投資理財的工具跟技巧,更重要的是從思維的根本去改變,看見自己的原生家庭,對於自己有什麼影響?
在我們近期推出的【理財心裡學】這門課當中,嘉玲老師呢,就會結合他多年的諮商工作經驗,還有他從大學以來培養的財務基礎,來幫助你看清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
進而重新設定自己的內在信念、內在語言,讓你有意識的,去割捨掉那些會讓你在感受上匱乏的金錢觀。
也就是讓你割捨掉「窮人的思維」,從你的心去培養「富人的體質」,做好變有錢的準備!
透過這一門課的學習跟實踐,我相信錢這件事情,會成為你重要的基礎跟靠山,而不再會是你的負擔。
然而無論你會不會參與這門課,我都希望你在自己的生命裡找一個機會,好好的看待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活到現在都有自己的源頭,其實你只有真正的看懂自己的源頭;你才會知道自己在哪裡,並且往哪裡去,才會是你想要的,而且有意義的!
人生啊,不是在忍受就是在享受。希望透過我們跟你的分享、透過學習,你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所提到的【理財心裡學】的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你的加入。
更期待知道你在這一門課的學習跟成長,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FTTNluvTjg/hqdefault.jpg)
精神分析諮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遠離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吃藥也能好好睡。
透過練習,
重新認識自己,活化心靈,
用24週的時間帶你擺脫失眠,
回歸正常生活。
★剖析壓力,解決失眠困擾
12個面臨不同困境的案例故事,告訴你日常的壓力源有哪些?搭配不同的互動練習,一步一步從根本解決問題。
★五大向度練習,認識自己
透過心理、運動、活動、飲食、藝術創作,五大不同向度的練習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心境與作息,給大腦快樂的暗示,解除你的壓力源。
★互動式治癒,激發新思維
透過設計好的題目與互動練習,激發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常的變化,幫助你學會新的思考方式,讓過熱的腦袋降速,進入放鬆的狀態。
作者簡介:劉貞柏(阿柏醫師)
劉貞柏醫師現任柏樂診所院長,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前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推廣使用人文藝術創作媒材結合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領域專業知識來提升靈性感知、豐富生命。著有《失眠關鍵50問》、《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等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ye7bKz_yf4/hqdefault.jpg)
精神分析諮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有毒姻親」介紹
訪問編輯:林歆婕
內容簡介:
五種典型有毒姻親,正在侵蝕你的婚姻!
★國際知名心理專家、美國版《情緒勒索》與《母愛創傷》作者蘇珊•佛沃探討「姻親關係」另一力作!
★呂秋遠(律師)、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同感推薦!(依名稱筆劃順序排列)
我們帶著自己的故事、經驗與需求走進婚姻,
也走進一個擁有長時間情感包袱與群體習慣的家庭。
我們不是跟一個人結婚而已,
婚姻帶來了伴侶,也同時帶來了姻親……
▌只要出現姻親問題,就會出現婚姻問題!▌
五種典型的問題姻親:
◆挑剔型:不管是誰的問題,反正都是你有問題!
◆吞噬型:進了我家的門,就是我家的人!
◆控制型:不聽我的話,就不把財產分給你們!
◆脫序型:你們也不幫我的話,就沒人可以幫我了!
◆排擠型:你只是個「外人」,沒有說話的權利!
你的公婆或岳父母會:
・不斷批評或瞧不起你嗎?
・經常要你的伴侶滿足他們的需求嗎?
・貶低你的外表、工作、政治立場、宗教信仰或其他對你來說重要的事嗎?
・常常未經詢問就強加給予建議嗎?
・批評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嗎?
・以不合理的方式要求、占用你的時間嗎?
・酗酒或濫用藥物嗎?
假如以上七項有任何一項答案是肯定的,就表示你的婚姻中存在著不時製造混亂的姻親,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有權控制你的生活。
作者簡介:蘇珊・佛沃
國際知名諮商師、講師及作家,作品包含紐約時報暢銷冠軍《愛上M型男人》、《母愛創傷》、《跳痛的愛》、《情緒勒索》和《為什麼他說謊,卻毫無罪惡感——看清愛人的謊言,化心痛為重生力量》等書。除了私人執業外,她也在美國南加州多所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機構擔任諮商師、講師及顧問,同時透過大眾媒體,分享珍貴的專業經驗,並曾於美國廣播公司主持即時現場直播的互動性談話節目,長達六年。現於加州洛杉磯執業。
聯絡信箱:fsusanf@aol.com
個人網站:www.susanforward.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rikh30erug/hqdefault.jpg)
精神分析諮商 在 4.4 精神分析治療的治療歷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諮商 與心理治療理論》課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黃世琤教授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學系林明傑教授. ... <看更多>
精神分析諮商 在 小隱心理諮商所| Taipei 的推薦與評價
徵求嬰兒觀察家庭: 嬰兒觀察源自英國對於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的訓練 課程。 進行方式: 一週一次,一次一小時。為期2年。 觀察員到剛出生的嬰兒家裡,觀察在自然 ... ... <看更多>
精神分析諮商 在 4.5 精神分析治療實務案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4.5 精神分析 治療實務案例. CCU MOOCs. CCU MOOCs ... 9.1K views 3 years ago 諮商 與心理治療理論(黃世琤教授.林明傑教授). Show less … Show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