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鑑定」鑑定的是什麼?
-- 精神鑑定,並不是「鑑定精神病」這麼單純,更不是給精神疾病犯罪的減責工具
社會矚目的重大刑案,像「北捷鄭捷」事件以及「小燈泡案-王景玉事件,都進行了精神鑑定,報章媒體與社會大眾常以為,這是犯罪人藉精神疾病之名來減刑或脫罪,導致原本客觀的精神鑑定,因為社會大眾的喜好或情緒,被隨意解讀。
當鄭捷的精神鑑定結果認定他「有反社會性格、但沒有精神疾病,應該為罪行負責」時,社會大眾一片叫好;但王景玉有思覺失調症的鑑定報告一公布,精神鑑定的公正性與正當性卻被質疑。
殺了孩童的兇嫌,在法院宣判無期徒刑後狂喊著要死刑、要解脫,殺人似乎是兇嫌通往死亡的門票;而網路上,鄉民對「精神鑑定」不能區辨裝病的批評與懷疑,如雪片般飛躍了起來。這是一段《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情節,事實上,也反覆在社會中上演。
■精神鑑定的目標:釐清犯罪當下的隱藏因素
對戴上手銬腳鐐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精神鑑定,不僅考驗判斷能力,也挑戰價值觀;有時還要壓抑看到犯罪行為的憤怒情緒,不要讓價值觀與情緒左右了精神鑑定中立的立場。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徐淑婷主任說:「雖然我們從住院醫師時代就會跟著資深醫師,接受精神鑑定的訓練,但當了精神科專科醫師,才能獨當一面,和心理師、社工師等共組團隊進行鑑定程序。」
通常卷宗影本幾個星期前就到醫院了,其中包含警方的偵訊筆錄與犯罪現場鑑識(有時還附光碟)、檢察官開庭的紀錄與起訴書、法院的各次開庭紀錄以及法官的判決,有時還有醫院和診所的全部病歷紀錄。
在會談之前,醫師、心理師、社工師都得先閱讀過卷宗,交換讀後的專業意見,並了解彼此所想要澄清的內容。團隊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判斷犯罪行為的當下,背後有什麼因素影響。是不是生理的原因呢?例如當癲癇發作時撞到別人造成交通事故;是精神疾病的影響、還是其他心理因素?當時的意識狀態,與責任能力究竟如何?有時還要判斷是不是有能力進行審判的過程,相當複雜。
■過程:會談、測驗、檢查,追溯犯罪脈絡
精神鑑定的過程,包括不同專業交相詰問的會談、心理測驗,有時候還要做腦波或其他相關檢查,法警至少要帶犯罪嫌疑人來兩次以上,這還不包括另外向家屬了解詢問的時間。這些嚴謹的程序,都是為了試著找出事件下可能隱藏的原因。
社會矚目的重大刑案,像「小燈泡案」王景玉事件,王景玉有思覺失調症的鑑定報告一公布,精神鑑定的公正性與正當性卻被質疑。
社會矚目的重大刑案,像「小燈泡案」王景玉事件,王景玉有思覺失調症的鑑定報告一公布,精神鑑定的公正性與正當性卻被質疑。尤其,精神鑑定是由精神科來進行,而不是司法體系或獨立單位,更有犯罪「醫療化」之嫌。
實務上,的確偶有律師申請法院進行犯罪嫌疑人的精神鑑定,但法官有裁量的權力,不是申請就一定會進行。再者,精神鑑定並非只是找找看有沒有精神疾病這麼簡單,還要抽絲剝繭去追溯犯罪行為發生的脈絡。
精神鑑定已經是精神醫療的日常。一個人犯了罪,精神病人都不一定能用疾病作為理由脫罪了,一般人更難以佯稱精神疾病而逃過法律制裁!精神醫療中,醫師和病人要有夥伴關係;而在精神鑑定中,又要像福爾摩斯一樣追索犯罪行為當下的細節,身為精神科醫師,無可避免要面對正常人/病人、犯人/病人的模糊地帶。
隨著社會日趨複雜,這樣的專業挑戰愈來愈多,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註1】在2018年底成立,無疑也是這項趨勢的註腳。(資料來源:【註2】)
■刑法第19條寫什麼?──精神狀態與責任能力
2005年刑法部分條文修正前,刑法第19條原為「心神喪失人之行為,不罰。精神耗弱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但由於「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不是精神醫學的專有名詞,精神鑑定報告在實務上難以對應抽象法律概念,因此參考德國以「生理學」及「心理學」的混合立法。
生理原因部分,由醫學專家鑑定有無「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心理結果部分,由法官判斷行為人於行為時有無責任能力,心理學標準更進一步分為「辨識能力」(辨識其行為違法)與「控制能力」(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法條如下:
1.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欠缺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2.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3.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資料來源:【註3】)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台灣司法精神醫學的發展,可以追朔到1950年台大醫院精神部所進行的第一例司法精神鑑定開始,之後接受鑑定的個案逐漸增加,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也受到法界與精神醫學界的重視與認同。在1990年台灣精神衛生法公布後,使得司法精神醫學在對於病人權益及社會安全的角色更顯得重要。(完整介紹,詳:https://bit.ly/3erxrX6)
∎【註2】:報導者 The Reporter【徐淑婷/可憐之人或可惡之人?「精神鑑定」鑑定的是什麼?】
(作者:徐淑婷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
https://bit.ly/2Y5Kerh
∎【註3】:報導者「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https://bit.ly/3dg2nrW
➤➤照片
∎ 【註4】:公視有話好說 「殺警為何判無罪?思覺失調怎鑑定?」:
https://bit.ly/2BjyGZV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精神鑑定 #犯罪 #減責 #北捷 #鄭捷 #小燈泡 #王景玉 #減刑 #脫罪 #思覺失調 #我們與惡的距離 #刑法第19條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 - TAPR /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 / 中華民國法務部 / 中華民國法務部 - Ministry of Justice / 法務部調查局 / 立法院 / 中華民國立法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精神科會談目的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情持續低落的你,失去了快樂的能力。沒有人理解你,周遭也沒有人像你有這麼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你上網遍尋能讓自己「趕快」好轉的各種方法。甚至,你還鼓起勇氣去看了精神科醫師,也服用藥物。但是,「光吃藥總覺得也沒變好……」、「我真想知道和我一樣處境的人都試過什麼方法……」這樣的想法與疑問深深困擾想走出憂鬱黑暗中的你。
對曾罹患憂鬱症Hossy而言,這樣的心路歷程他都經歷過。當時他被醫師告知要暫停工作,接受治療。但他發現即便服用抗憂鬱藥物,改善的程度也很有限,因此尋求藥物以外的方式輔助,希望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本書就是他以「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透過生活上的改變,所逐一試過減緩憂鬱的33種方式,詳細統整出中肯的評價與優缺點等,並以「效果」與「難易度」為軸,製作成「療鬱象限圖」,結果不但有效改善了自己的心情,更在社群網路上獲得極大的迴響。
因為曾經身為憂鬱症病患,作者非常了解情緒低落時的種種不安、挫折等的感覺。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寫成本書,希望能讓有相同困擾,或是雖然不是憂鬱症,但對目前生活常感到無力、絕望,不知活著是為了什麼的人,幫助他們找出專屬的療鬱方式,一步步回歸安定穩健的狀態。
現在,就從「以現在的狀態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開始做起。試試以下作者親自嘗試過的方法,以你自己的步調,逐步完成這些小小的任務。太累的時候就停下來;如果有進步,別忘了獎勵自己。
取自《我們都有小憂鬱》
******************************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作者的經驗很值得分享。基本上,不一定要是憂鬱症,我們感覺到有情緒壓力的時候,就可以嘗試使用作者提供的方式。
我以前跟孩子談情緒教育的時候,會談到要刻意建立自己的快樂法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使用,像是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對大人來說,建立屬於自己的平靜法寶相當重要,我在版面上常提到適量運動、健康飲食、規律作息…等等。
我重視靜心,我甚至把睡眠當成重要的靜心活動。至少睡前那一段時間,心不靜,睡眠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睡眠跟一整天的生活都有關,如果沒有工作,我會安排自己午睡。因為我的工作有時候需要早起,然後又不一定能早睡,相對於一般上班族,維持正常作息的壓力比較大。所以我會用午睡補眠,就算睡不著,能靜心休息一下也很好。
如果時間場合允許,我很重視運動。我不會激烈運動,但喜歡走路、伸展,或者站起來做事。白天有適當運動,晚上也比較好睡。
好好睡眠,最是養生養心。
這本書因為篇幅所限,只能分享三篇文字。但因為我想用這本書的內容拿來提醒朋友們,要注意維持一個健康的心理世界,想來想去,可能要用直播的方式。不過因為沒跟出版社說好,就沒辦法贈書了。
今天如果有直播,可能會比較晚一點,大約晚上9點。希望網路正常,器材OK。
明天會跟雲林斗六的朋友見面,很期待,這麼多年來,第一次跟斗六的朋友互動,談談媽媽角色的價值。
祝福各位朋友,心安寧靜,並且常跟自己的價值連結!
******************************
當頭腦轉不停,就睡覺吧!
【文/ Hossy】
雖然我們將病名總括稱為憂鬱症, 但當中其實包含很多類型, 症狀因人而異。聽說有些罹患憂鬱症的人還有去旅行的動力,我覺得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只要當事者覺得能讓心情變好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無論哪種類型的憂鬱症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頭腦轉不停」。一想到負面的事情,思緒就停不下來,會不斷強化不安的感覺。沒錯,大家都很清楚身處在那段地獄般的時期。
要對付這種轉不停的思考,最迅速有效的處理方式是「睡覺」,原因在於睡覺可以強制結束思考,而且除了「有可能在該睡的時間睡不著」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特別的副作用(笑)。
好像有這麼一說:「一個人一天思考的次數約七萬次,其中有八成是負面思維」,我們究竟為什麼會這麼悲觀呢?
先說說我的論點,如果回溯到我們的祖先,他們生活的情況應該和現在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差不多吧。祖先的體能應該高過我們現代人,不過或許比現代格鬥選手弱,我想以這種程度的能力要在大草原過活,就「不得不變得悲觀」。
祖先們在大草原上應該無法熟睡,因為如果聽到周邊出現的「沙沙」聲卻不立即做出正確反應的話,等肉食動物出現在眼前就沒救了,樂觀天真的祖先們恐怕早就被吃掉而滅絕,只剩悲觀且警覺性高的祖先們存活下來,繁衍後代。
這樣想來,我們大概世世代代一路都繼承了這份「悲觀警覺」,活在現代的我們只要運氣不是太差,一般睡覺的時候是不會被襲擊,確實關好門窗的話,睡到不省人事也沒關係吧。
即便如此,我們儘管明知白費工夫,卻仍受過去的後悔和未來的恐懼驅使,而讓大腦持續高速運轉。所以,結論是我們之所以會如此悲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無可奈何,這都要怪祖先啊(笑)。
***
逃避現實的「睡遁法」,會因睡太多而打亂生活作息
「睡遁」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用睡覺來逃避。想要逃避現實也可以看動畫或漫畫,不過有時候無法專注於內容就是了。因為含有逃避現實的意思,所以名為「睡遁」吧。
然而,我個人覺得危險的是,有的人竟然在大白天服用睡眠導入劑來幫助入睡,其中還有些人甚至是在白天使用夜用睡眠導入劑來睡遁。我能夠理解這些人認為只要睡著就可以忘記煩心事的心情,只不過不當使用處方藥真的很危險。
午睡的目的不單純只為「逃避」,也是提高我們工作效率的良方。不過,睡太久可不太好。
午睡超過一小時,晚上的睡眠會變淺,而且如果下午三點之後才小睡,往往導致夜晚難有睡意。若要午睡的話,建議在下午三點之前,小睡三十分鐘左右即可。長時間午睡是失眠的原因,有損健康,短時間的午睡則可以提高專注力, 還可增進健康。
我在憂鬱症還沒復原的時候,午睡經常超過三小時,那簡直不是小睡,而是大睡了。
結果那段期間我晚上根本睡不著,使得生活作息徹底崩壞。
每天半夜三點醒來,玩遊戲玩到天亮,然後白天才去睡覺,每天持續如此不正常的生活作息,因此身體出現了警訊,像是體重攀升、皮膚粗糙、內心焦慮、精神恍惚、頭腦停擺等不良狀態,我當時就過著渾渾噩噩、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最糟糕的是,我對「連睡覺都不能好好做到」的自己感到十分生氣。因此,我認為破壞睡眠的規律所引起最糟糕的後果不在身體的症狀, 而是精神上的問題。對身體不好當然不在話下,但更慘的是內心產生無比的自責,使情緒變得不穩,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無論如何,我已經徹底明白破壞日常生活的作息會導致心理的崩壞,所以至今內心仍堅守誓言,再怎麼樣絕對不能打亂生活步調。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9444
.
免費雲林斗六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31518593550668/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精神科會談目的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魂囚西門》映後場 無論面對的是人或鬼,處理的都是遺憾】
首先,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得說我非常喜歡《 魂囚西門 Green Door》這齣劇。
為什麼?
因為它很屌,它幫鬼做心理治療!而我只能替厭世鬼或中二鬼做心理治療。
在幾個月前,當我獲知這齣劇的主角是臨床心理師,而且還是由老蕭主演時,內心十分激動,畢竟以往這類角色都只能在不太重要的時刻講幾句理所當然的廢話,等著被主角挖苦,再不然就是無厘頭跟病人發生關係然後被拋棄。我不知道哪種比較慘,但這次不一樣,臨床心理師成為劇碼的絕對主體,首開先河,於是我試著按捺心底的澎湃,對著電腦螢幕閉眼握拳,接著女兒就跑來安慰我,原因是我的表情有點像牙痛。
然而,當首波文宣現身,主打「心理師幫鬼魂做心理治療」時,那份欣喜之情瞬間退燒,只剩一個問號,那就是「我們的專業,真的有需要靠『替鬼做心理治療』這種設定,才能被大家看見嗎?」事後證明,這個設定還真的可行。
緊接著在某次業界聚會中,意外得知饒家榮臨床心理師( PSYence 心•空間, 心理師的旅行手札)將擔任本劇的心理顧問後,我的期待值又再度回升。上回「誰先愛上他的」的劇組,找了黃龍杰心理師擔任顧問,萬芳一角於焉產生可信度,因此這一回我沒有理由失去信心。就在歷經幾輪忐忑起伏之後,我在首映當晚打開了電視,與老婆相倚,一起看鬼如何被治療。
結果發現,重點根本不在鬼身上。
因為不管是人是鬼,臨床心理師處理的,都是遺憾,而遺憾一向是人鬼的交集。
這齣劇不若一般職人劇,並非一集一案,而是用六集的篇幅,將三案進行到底。三條故事線貫穿戲肉,彼此雖然沒有交集,但三個案例都對心理師本身產生影響,引發了後續效應。這樣的敘事結構凸顯了一個優勢,就是能將「懸念」保持到最後一刻。
坦白說,我曾經試想(只是隨便想想),倘若把《人生障礙劇樂部》照本宣科搬上螢幕會怎麼樣?很簡單,它就會是一組下場有點淒慘的對照組。
怎麼說?因為它太乖了。
當然,這不是說如果每一集都沒事加個心理師上班前淋浴的鏡頭就會比較刺激(而且誰想看哪),而是相對而言,倘若一集一案,劇情推動便顯得相對單調,人物間的連動也只會在四十五分鐘內作用,懸念無法蔓延,對於一齣六集的迷你懸疑劇而言,這種蔓延感非常重要,而導演也深諳此道。
因此,《魂囚西門》的四條故事線都有其懸念,其中包括三條明線與一條暗線。
故事一:
一場暗夜火拼後,黑幫二把手臨死前與一陌生女子相遇,而後女子居然出現附身症狀,她究竟是「解離型人格疾患」(小劇場第43場),還是真遭鬼魂附體?
故事二:
魂魄游離人間的老婦,心中掛念的始終是初戀情人,以及那句從未說出口的三個字,然而對方早已葬身火窟,心意灰飛煙滅。心理師如何幫魂魄進行催眠,帶她重回創傷現場,找出當年的答案?
故事三:
當心理師面向會談室的鏡子,出現的竟不是自己的映像,而是一名來自十八年後的少女。少女臉上帶有血漬,疑已車禍身亡,然少女卻渾然不覺。她手腕有數道割痕,童年記憶時隱時現,是否因經歷「重大創傷」導致失憶(小劇場第32場)?而她是否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小劇場第26.27場)?與心理師又有何連結?
故事四:
臨床心理師魏松言原本在美國執業,因為一次輕忽導致病患自盡,歷經官司纏訟後返台,從此過著與鬼同行的日子。這部分是故事的暗線,他的真實來歷,與其他人千絲萬縷的關係,都留待最後一集揭曉。
當這四條線揉摻在一起之後,關於陰陽兩界的辯證也開始有趣起來,包括「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然而令人欣慰的一點在於,劇中的心理師並沒有否定這件事,而是「如果真的有鬼,那我也想了解它發生了什麼事?」這個概念成了一個公平的起點,奠定了本劇的基調,那就是無論人鬼,一視同仁。
「鬼神是為了活人才存在,活人若不需要鬼神,鬼神就不會出現。」
這句話,可是說全劇最重要的台詞,直接點題不囉嗦。也因為這個設定,拔升了劇情的能見度與行銷的制高點,但卻沒讓故事淪為鄉野傳奇,反而在科學的框架下(故事一的合理見解),重新檢視了「鬼魂」與「心魔」的關聯。我想這除了歸功原著作者的巧思,四位編劇們翔實的情蒐,最重要的,還有專業顧問饒心理師的進駐,提升了整個設定的可信度。本劇有四個特點,讓身為同業的我,看的是心有戚戚焉:
一、突顯臨床心理師的執業 / 開業困境:
一開場就是心理師過度自信導致案主傷亡的案例,接著出現顧自爭執而聽不進任何建議的夫妻檔,還有嫌公定價位(一小時兩千元)過高的案主,最後是門可羅雀的候診區,而心理師甚至還得參考廟公的建言,完全就是窮得只剩下治療所。當然,華服美景削弱了寫實感,讓心理師們產生了嚴重的嫉妒心態(我也想要一間啊),但卻能讓一般觀眾更好入口,畢竟精緻的美術,通常是帶入故事的絕佳過道。
二、治療技巧更具彈性:
幾乎沒有一板一眼拿著記錄本的場景,因為若真要這樣拍,就算彭于晏來演也沒救。一般治療現場,療程進展通常是極其緩慢的,這部份若如實呈現,那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訓練觀眾的快轉敏銳度,就像當年我的指導教授只想快轉我的治療逐字稿,各位,連專業的都頂不住了,更遑論一般觀眾。因此,有關治療的會談技巧,包括探詢、同理、澄清、總結,以及面質等技能,都經過了適度的調校與檢視,然後十分合理地鑲嵌在劇情對白裡,毫不生硬,關於這一點,我想饒家榮心理師居功厥偉。
另外,劇中還出現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以及催眠治療,若要細究施測步驟,當然可以挑刺挑到天荒地老,譬如墨漬測驗的詢問應該要分為兩個階段,催眠指導語太過簡短,卻乏放鬆技巧等,但本劇並不是拍教學示範影帶(劇組已細心變造過墨漬測驗圖片,以避免版權問題,老蕭的催眠手勢也是有板有眼),這些工具在劇中更像是某種載體,觀眾只要能知道它們的作用為何,如何拿來推進劇情即可。倘若這是一篇科學期刊,那大家就可以跟文山伯一樣拿挑來虱目魚刺,但如果是一齣懸疑推理劇,那就跳過有關衡鑑工具的課程吧,連心理師都不想回首研究所的日子,更何況是無辜的觀眾。
三、學院派與現場的衝撞:
相信帶過實習生的資深心理師都能體會,身邊領著一個初出茅廬,脫口就是死硬學術名詞,遇見每個案例就要將理論套進治療現場,卻怎樣都行不通的實習生是什麼感覺。本劇由鄭宜農飾演這個尚未入世的實習心理師,作用除了傳遞心理學知識,也證明了若把教科書當成指引的輿圖,一定會在現實世界撞牆,因為世界的轉角是由人心決定,而人心比腦回還迂迴。
四、自我療癒的議題︰
關於心理師自身的心魔,是本劇最大的懸念,謎底雖然尚未揭曉,但絕對是個繞不過的重要議題。如何在療癒他人的過程中,也順勢填補心中的洞,一直是心理師不能說的秘密,也是讓這個角色變得立體的關鍵。原著中的主角比較類似精神科醫師,主要是用來過場,帶出其他角色的故事。因此我很感謝導演和劇組做出了更動,幫心理師的背景砌出厚度,直視脆弱,成為內心也有破洞的血肉凡胎。
過去幾年,台灣的迷你劇集有了長足的質感躍升,從《麻醉風暴》(抱歉第二季不算)、《通靈少女》到《魂囚西門》,一幫年輕導演們守住了台灣電視工業的顏面,扛起了半邊天,包括本片的導演 謝庭菡 (Lingo Hsieh)。身為本劇的核心,謝導展現出對場面調度的沉穩力道,以及對細節的堅持,技術面的成熟度已無庸置疑,運鏡佈景特效配樂全都端得上檯面,細膩的片頭動畫更令人稱道。劇本也沒有馬虎,脈絡結構滿佈懸念,演員演技更是全員在線(老蕭意外沉穩,喜感渾然天成,喜翔兩場戲氣壓全場,藍葦華台客硬漢,謝盈萱最過分,頂著女配角的順位直奔女主角獎座,還意外捧紅一個叫沈金發的男人),只要不爛尾(拜託不要),絕對是年度精品一枚。
因此,這並不是一部反映臨床心理師治療現場的職人劇,倘若抱持著這樣的觀影期待,就等於把它擺放上砧板,任由讓專家拿放大鏡檢視糾錯。畢竟沒幾個臨床心理師能在西門搞個如此古色古香的治療所,也沒辦法把機絲做得這麼有質感,還能有閒情逸致在大半夜泡茶研究案例,大家通常都累得要命,還得四處接演講和政府計畫案才能維生,巴特!這是一齣劇,需要一點幻想空間,需要精緻的場景與派頭,才能讓觀眾過渡到情節裡頭。因此若能轉換心態,把它當成一部以心理治療為背景的懸疑推理劇,目的是推廣這份職業,讓普羅大眾能以更通俗的形式來了解心理師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療的核心精神,那麼你會得到一次很不賴的觀影經驗。
我想,在周末的夜晚,同樣是坐在沙發上,比起當心理師,我更寧願當一名觀眾。因此,請丟掉手中的放大鏡,換上觀眾的眼鏡,好好享受一齣劇吧。
最後,小劇場還是感謝饒家榮心理師,這段時間辛苦了你。再次感謝劇組,讓臨床心理師能夠被看見。
注意!本周末大結局囉,還沒追上的讀者們,趕緊手起刀落,一次滿血補齊吧!
#魂囚西門
#臨床心理師
精神科會談目的 在 2.5K view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Psychiatry 精神科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精神科會談 ft.曾義翔 ... EP261 「溝通」總是帶有 目的 ?認識溝通的隱性目標,為你帶來真摯的#人際關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