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熱上落尾一節課,我們做伙讀一本無字繪本〔校外教學到月球〕,是美國人John Hare畫的;我先放50年前Apollo 11號去月球的影片kah 音樂予囡仔聽,紲落來請囡仔照輪,看圖講話(有一班進行真順利,有一班囡仔可能歹勢開喙)
這本冊是講一個囡仔去月球遠足,伊tsah一盒蠟筆kah一本簿仔紙佇身軀頂,半中途搪著外星人的故事;伊用畫圖的方式kah外星人交流。
我請囡仔想像家己嘛去月球,會想欲紹介啥物件予外星人;囡仔有人畫李仔扦,爆炸冰淇淋,糋弓蕉,糖仔餅,有人畫公園,有人畫日頭和月娘,地球,有人畫足濟粒天星,有人畫外星人囡仔kah伊當咧耍;
每一擺,囡仔的創作攏予我看kah笑微微,in 的創意予我足欣羨。
這擺有囥兩個囡仔的錄音檔,一個華語,一個台語,逐家會使聽看覓,in的表達攏足清楚。
-------------------------------------------------------
暑期五堂線上課結束了,非常感謝一起參與的大小朋友,家長事先準備材料,一起上課等;
對我而言,這些線上課不只是陪伴小孩,也是小孩陪伴我;
為了用台語上課,我必須事先查好不熟悉的台語詞彙,規劃什麼主題繪本帶什麼畫圖方式等;接著在每次上課時,讚嘆小孩帶給我的視覺收穫(聽覺也有,譬如我發音不對的地方或者忘記怎麼念的部分),應該是一種全面性的收穫才是,我感動他們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接收,竟能畫出這樣的圖來,這是身為大人的我已經做不到的事情。
沒料到會一堂接著一堂開課,疫情之下的大人小孩線上課,資料夾裡有16本繪本,大人3本,小孩13本,我們一起共讀這麼多繪本。
台語線上繪本塗鴉課,多數是全台語小孩來上課,少數的非台語小孩,年齡層從3歲到8歲都有,因為混齡與混語言,又因為人數不多,大家全部一起混者上課;有時犧牲到某些小孩的權益,實在歹勢;未來如果招生人數有辦法分流,會盡量改善這部分;
再次謝謝大家的支持,讓剛剛起步的台語繪本塗鴉課能陪伴你我;
工作室的課程今仔日開始放歇熱,我想欲去四界走走行行,逐家小等我一下。
糋台語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燒麻糬 配「礤冰」,回憶兒時的「冰火九重天」】文/ 魚夫
我是屏東人,小時候在學校裡講台語,一旦被「抓耙仔」打小報告,老師就罰你掛個狗牌,上書「我不講方言」,然後還要被罰錢,這是威權時代的語言歧視政策,很傷小孩子的自尊,又因為要被罰錢,零用錢便沒了,從此戰戰兢兢。後來居然被學校指定參加「國語」演講比賽,由於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竟在鄉裡拿到第一名,再出線到縣裡去比賽,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到縣裡比賽,賽事在潮州鎮舉行,因為表現不錯,所以老師帶我去吃「#燒冷冰」。那是將滾得熱燙的芋仔、圓仔、土豆仁、紅豆等放入碗中,再端到剉冰機下剉入碎冰,吃的時候,由下面的熱食往上舀,趁冷熱尚未調和之際,品嚐冷熱交相作用的口感⋯⋯
https://bit.ly/2V81Zc2
糋台語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影孤味裡的蝦捲,台南有哪幾種作法?
最近台灣電影《孤味》奪得光彩🎉,票房也表現亮麗,這部電影的大致劇情是林秀英(陳淑芳飾),是台南某著名餐廳的老闆,因丈夫忽然點點的離開後,一人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靠著一味「蝦捲」,撐起半邊天,因為整支影片大部份在台南開拍,所以來府城放映時,由最佳女主角陳淑芳和市長黄偉哲一起分送蝦捲給觀眾享用😋,市長也因為這部片子而特地分享他口袋裡的蝦捲名單,分別是:陳家蚵捲、淺草蝦捲、府城黃家蝦捲、欣欣餐廳、第一家食品專營處等。
蝦捲是從台南開始的嗎?🤔蝦捲或作蝦卷,其身來自於肉卷(肉捲),通常被誤寫為「雞捲」,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典》對雞卷的釋義:
🧐雞卷 ke-kńg/kue-kńg,用豆腐皮裹肉餡後油炸的一種食物。也叫「肉繭」(bah-kián),又叫「五香捲」,南部的人叫「肉繭仔」(bah-kián-á)。用「網紗油」做的叫做「網紗糋」。
如此解釋,失之輕率,實則所謂「雞捲」其實沒有雞肉,吃過的人總是納悶既無雞肉,那到底又和雞是什麼關係來著?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用豆腐皮包裹剩菜下鍋油炸,是「加」(多)出來的,類似炸春捲的作法,因此應正名為「加捲」,「雞捲」非但以訛傳訛,也容易造成誤解。
漢字「加」在台語裡有兩種發音,算術如1加1時,唸成ka;說「多」出來時,唸出來則成ke。
「加捲」是中國閩南漳州龍海石碼一帶的名產,人們本來呼之為「石碼捲」,大抵原是窮苦人家不忍浪費食物,殘羮冷炙也要利用而想出來的一種處理方式🥢,不料卻大受歡迎更傳了開來;我曾經在中國廈門著名的「四里沙茶麵」連鎖店吃過一種「五香捲」,前身便是「石碼捲」,在當地或稱「五香條」,以豆腐皮包裹五味食材或切成五段名之,竟也成一道庶民佳餚。
通常加捲是用網紗來包。豬腹膜,台語念成Bong7-se,聞聲測字,「網紗」是也,但坊間也不知是誰開始用起「網西」二字,望之不知所以然,而文化部《台灣大百科》也居然將錯就錯,加以沿用。網紗者,其形攤開來如一層薄紗,筋絡成網狀,台灣人吃豬油🐷,最高級的為「板蚋油」(如蚋般呈白色的腹部油脂),其次就是「網紗油」了,這是固定豬隻體內的隔層油脂,經高溫油炸後,分佈在腹膜上的油脂就會溶解滲入到內餡裡,使其入口更加油滑,誘發出一股清香來,台灣人不只用來包蝦捲,也用在肉捲、雞捲,即所謂的kng2(捲)或kian2(卷)等外衣。
加卷傳來府城後,至今仍然存在,那為什麼會出現蝦捲呢?😮那就和黄市長口袋名單裡的「府城黃家蝦捲」有關了。
早期的報導,乃指是隨著明鄭來台的福州人所製作的一種美味小吃,第一代的創始人黄金水師拜吳祀,起初只是做肉捲,後因日治時期的漁港大力開發,所以生鮮蝦捲反大受歡迎🦐,黄金水就是賣蝦餃、蝦捲起家的,手藝薪傳三代,歷經遷徒到現址,不是在地人食好鬥相報,是不容易找到的,所以小小一味蝦捲,也有其時代的背景,反應彼當時府城庶民的生活。
傳統的蝦捲作法🦐,是將高麗菜、蝦仁、鴨蛋、蔥等製成的蝦漿,捏成約十來公分的長條,外層用豬腹膜包裹固定其型,再裹粉下高溫油鍋炸成,食用時,佐以醬油膏及些許黄色芥末,外皮香脆,內餡彈牙,真乃人間美味也。
另外還有一種蝦捲的作法是用豆腐皮來製作,眾口難調,自然也有嗜好此味者,但在地的老饕還是認定網紗為正宗,不過古早人食物貧乏,偶而能得重油、重鹹、重甜,就算得上起碼的美味,而且由於豬腹膜的數量並不多,且容易戮破,所以一旦要量化生產,當速食店的菜色賣,這道程序就會被省略,鮮捲吃起來乃因此顯得乾澀許多,也有店家乾脆使用一般的扁食麵皮,呼之為脆皮,這則是第三種蝦捲的作法了。
台南的蝦捲其實也面臨了危機。火燒蝦🦐是蝦捲主要的內餡 ,同時也是蝦仁肉圓、蝦仁飯和擔仔麵的食材,火燒蝦視地區而有不同的稱呼,在台南青鯤鯓以其殻厚,呼為「厚殻仔」;有一回去澎湖,在海產店裡看老闆邊招呼生意邊從魚缸裡撈起紅蝦來生食,強調生鮮,一看便知是火燒蝦,以其外殻有紅斑,日本名為アカエビ,而在澎湖則叫狗蝦;在美國,也因其殻厚粗糙,覆有天鵝絨般細毛,乃以Velvet shrimp稱呼。
現在火燒蝦在台南經常供應不足,環境因素加上無法人工養殖,陸陸續續有許多相關店家不作不賣了,該不會在將來只能於電影《孤味》裡看到蝦捲了吧?😫
拍得影片分享:電影「孤味」裡的蝦捲,台南到底有多少種?帶大家去吃吃看!🤗
https://youtu.be/BAdkzTinCCA
台南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