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飲食】自煮當然最健康
⭐無可避免要外出用膳
⭐識揀可避免飲食陷阱
#星期六隻眼閉
糖尿病人用餐技巧
因為工作關係或種種原因,香港人經常外出用餐,一旦患上糖尿病,飲食宜「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脂及高纖,雖然外食看似很多選擇,但主食一般都以低纖的白飯為主,菜式調味重又脂肪含量高。所以「糖友」要掌握以下用餐技巧,讓你食得健康。不止糖友,其實一般人都適用啊!
情況:主食為白飯
用餐技巧:白飯屬高GI食物,可以叫「少飯」減少食用白飯的份量,配搭多點蔬菜。亦要避免以餸菜醬汁拌飯進食,以免吸收更多油份。
情況:主食為湯麵
用餐技巧:選清湯比濃湯好,選粗麵比幼麵好,只吃麵不喝湯,以免攝取過量鹽份。
情況:主食為肉類
用餐技巧:選擇新鮮肉食比加工食物好,避免香腸、火腿、午餐肉等。
情況:菜式有沙律
用餐技巧:醬汁另上,選擇橄欖油或油醋汁,比蛋黃醬或千島沙律醬好。
情況:蔬菜充滿油或芡汁
用餐技巧:使用過水法,將蔬菜浸泡一下熱水才吃;可以的話直接叫「走油」或「走汁」。
情況:菜式多為炸物
用餐技巧:如果是炸雞類,建議去皮才吃。
情況:套餐附送飲品
用餐技巧:選擇熱飲,糖包會另上,可以自己控制甜度。凍飲的話宜叫「少甜/走甜」甚至「糖漿另上」。
留言或按讚👍🏻支持一下我們吧!❤️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
Healthy eating tips for diabetic patients
Due to work and many other reasons, Hong Kong citizens often opt to eat out. But once diagnosed with diabetes, patients will have to watch their diets and make sure what they eat are low in sodium, sugar, and fats and high in fiber.
Eating out might give us endless choices, but most main courses come with white rice that is low in fiber. Other dishes are either often heavily seasoned or high in fats. Therefor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or even regular folks, should consider the healthy eating tips below.
Situation: White rice as main course
Tip: white rice has a high GI; opt for a small bowl of rice and eat more vegetables. Avoid drizzling any sauce on the rice, as rice can absorb all the fats in the sauce
Situation: Soup noodles as main course
Tip: opt for clear soup and thick noodles; eat the noodles and avoid drinking the soup, as it is normally high in sodium
Situation: Meat as main course
Tip: choose fresh meat over processed meat; avoid hotdogs, ham, and luncheon meat
Situation: Salad in meals
Tip: separate the sauce of the salad; if possible, choose olive oil or vinaigrette over mayonnaise or thousand island dressing
Situation: Oily or starchy vegetables
Tip: rinse them in hot water to wash out the excess oil and starch; if possible, ask the restaurant to cut down on the use of oil and starch
Situation: Deep fried food
Tip: remove the skin if you are eating fried chicken
Situation: Complimentary beverages
Tip: choose warm drinks, and ask the restaurant to pack the sugar separately; for chilled drinks, opt for less sugar, sugarless, or ask the restaurant to pack the syrup separately
Comment below or like 👍🏻 this post to support us. ❤️ Follow us for more healthy living tips.
#男 #女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風後物理治療 專題 - 江文穎小姐@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何先生今年60歲,早前因中風而導致肌肉無力,數天後有綳緊現象,連下床亦有困難。 (一) 物理治療可以怎樣幫助中風患者恢復活動能力呢?0:19 (二) 一般需做多久物理治...
糖尿病 三低一高 在 鄭梨華-抗癌.女人.二十年:因為癌症,她活得比所有人都精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難以被發現的致命「癌王」💔】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在9月18日因胰臟癌併發症逝世,而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同樣在2011年因胰臟癌離世。台灣體育主播-傅達仁甚至因胰臟癌痛苦的療程,遠赴瑞士尋求安樂死。
#沉默卻高度惡性的疾病
胰臟癌雖於「十大癌症發生排行」中並未上榜,但根據衛福部統計,107年胰臟癌列居國人「癌症死因」第八,在五年內的存活率低於一成,平均壽命約3-6個月,其發生率幾乎等同死亡率,是各癌症中最棘手、致死率最高的癌中之王⚠
▰為胰臟癌何難以被發現、致命率高❓
❶#早期無症狀:胰臟癌之症狀不明顯,或相似於其他疾病的症狀,容易被忽略
❷#容易潛伏、擴散率大:易潛伏在周邊組織,病情於中後期時已擴散並影響周遭器官
❸#復發率高:基於潛伏及擴散高的特性,癌細胞難以被根除而導致復發
❹#手術風險大:手術難度高,且有併發症或死亡風險
▰如何檢查❓
從數據上而言,擁有家相關家族病史、 45歲以上、多菸酒、好食高糖高肉、患糖尿病等,都是胰臟癌的好發群⚠
胰臟癌檢驗需透過特殊影像檢查(如增強性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驗血(檢驗癌指數)、內窺鏡超聲波等,因其位置與結構,一般腹部超音波難以發現。
▰#積極將健康操之在手,就是癌症的預防之道
研究顯示,癌症的形成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如飲食的「三低一高」(低脂、低糖、低油、高纖),新鮮蔬果、穀物和果仁含有豐富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C、E和硒等抗氧化的營養素,能夠防止細胞因氧化而易變生癌。
戒菸不酗酒、避免吸二手菸等皆能夠幫助預防,此外也要多留意自我身體變化,才不會錯漏了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面對頑疾能夠及早診斷、積極治療💪
#勿盲目跟從別人的食譜或計畫
#根據自我狀況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與協助
▔▔▔▔▔▔
糖尿病 三低一高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研究:肥胖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死亡風險!】- 中年人慎防「代謝懸崖」隱藏三高威脅:「英國牛津大學」日前發表的一項分析研究發現,患有代謝基礎疾病,例如:肥胖症(BMI超過40者)、糖尿病、嚴重哮喘、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心臟病、肝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都會增加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這一項研究結果並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註1】。
肥胖是加重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甚至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肥胖症同樣會增加死亡風險!日前英國牛津大學曾經發表一項分析1千7百萬成人結果發現,有逾1萬人死於新冠病毒或相關併發症。而國內新陳代謝科醫師則提出呼籲,台灣45歲以上有高達一半人口有過重及肥胖問題 (BMI 大於27),因此必需提高警覺!
■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易演變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新陳代謝科 許惠恒醫師表示,對於一般民眾來說,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易演變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舉例以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簡稱PHE)引用的ICNARC統計來說,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中,加總輕度到重度肥胖者可達38.5%,而美國紐約市區醫院也分析出37%的確診者為肥胖者。
■男性、女性中年後都恐面臨「代謝懸崖」,背後隱藏三高慢性病威脅
許惠恒醫師表示,無論男、女性,中年後都恐面臨「代謝懸崖」,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威脅就是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注意,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將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不可不慎!(資料來源:【註2】)
■「代謝症候群」:腰圍越大等於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越高:代謝症候群目前仍只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而非是一個疾病,因此在診斷上仍應依其所具有的各個危險因子進行臨床診斷。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
(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
(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 性<40mg/dL、女性<50mg/dL。
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
■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
▶不良的生活型態約佔50%、遺傳因素約佔20%。
▶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與過量飲酒習慣的人容易有代謝症候群。
▶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血糖上升,長時間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資料來源:【註3】)
■遠離「代謝症候群」要訣:
▶「攝取均衡飲食」
為了遠離代謝症候群,提醒除了要固定量腰圍,還要攝取均衡飲食與維持固定運動,包括:蔬果、全穀雜糧與蛋白質等,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在主食部份,建議將全穀雜糧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而蔬菜攝取標準為最少每日5蔬果。
▶「維持固定運動」
運動則建議進行阻抗型運動,並搭配攝取優質蛋白質,有助增肌減脂,同時提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
▶「固定量腰圍」
「腰圍」大小是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機率的方法之一
(資料來源:【註2】)
■預防「代謝症候群」,五大絕招要做到
▶第1招: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
▶第2招: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
▶第3招:不吸菸、少喝酒。
▶第4招: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 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
▶第5招:做檢查,早發現: 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
(資料來源:【註3】)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肥胖是各類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男性成人的肥胖/過重盛行率即達到50%,女性成人也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國人肥胖/過重盛行率雖趨於穩定持平,但肥胖、重度肥胖、腹部肥胖,協同糖尿病盛行率的比例卻均在持續增加中;顯示,以控制體重或身體質量指數的肥胖防治策略,有其限制;重新檢視並提出關鍵的「健康體位」概念,始能對症下藥。
▶ (免費電子書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https://bit.ly/31KF5bl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Williamson, E.J., Walker, A.J., Bhaskaran, K.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related death using OpenSAFELY. Nature 584, 430–43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21-4
∎【註2】:
( PO 新聞)「研究:肥胖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死亡風險!中年人慎防「代謝懸崖」隱藏三高威脅」:https://bit.ly/2QIPbTG
∎【註3】: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https://bit.ly/3hLHp7B
➤➤照片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金門縣政府 )「金湖鎮衛生所「代謝症候群防治班」邀您加入 跟三高說Bye Bye」: https://bit.ly/3bgZA2k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何謂代謝症候群?】:https://bit.ly/2QGPlen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https://bit.ly/3lI3hTR
∎新版運動指引:https://bit.ly/2QNBi6Y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肥胖 #代謝懸崖 #代謝症候群 #健康體位
台中榮民總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糖尿病 三低一高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風後物理治療 專題 - 江文穎小姐@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何先生今年60歲,早前因中風而導致肌肉無力,數天後有綳緊現象,連下床亦有困難。
(一) 物理治療可以怎樣幫助中風患者恢復活動能力呢?0:19
(二) 一般需做多久物理治療才可完全康復?治療期間有什麽要注意?0:53
(三) 有沒有一些簡單動作可在家中進行,以配合物理治療?1:57
(四) 如中風後不做康復運動或物理治療,會否導致肌肉萎縮,或引致其他倂發症?6:07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_1-fWQgw24/hqdefault.jpg)
糖尿病 三低一高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 為何Sue這麼健康也會膽固醇過高?身材瘦削也會膽固醇過高嗎?0:33
(二) 膽固醇過高的成因是什麼?標準指數是多少?指數幾高便要服藥?1:20
(三) 服藥需多久才能控制病情?停藥會復發嗎?飲食方面需注意什麼?5:30
查詢醫生資訊:http://www.finddoc.com/
FindDoc個人化身體檢查預約: http://goo.gl/TlOs71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B2uawgSLj0/hqdefault.jpg)
糖尿病 三低一高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糖尿病 專題 - 馬珮珊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雯雯的爺爺是一位糖尿病患者,要經常覆診和食藥。雯雯身體略肥胖,且喜歡食甜品,擔心自己也會患上糖尿病。
(一) 除做血糖測試外,可從哪些日常生活習慣判斷是否患上糖尿病?0:31
(二) 糖尿病的成因是什麽?哪些人士較大機會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會致命嗎?1:37
(三) 一旦開始藥物治療,是否終身不能停藥?5:05
(四) 除少食高糖分的食物預防糖尿病外,還有哪些飲食生活小貼士?(FindDoc 健康資訊) 7:23
查詢醫生資訊:http://www.finddoc.com/
FindDoc個人化身體檢查預約: http://goo.gl/TlOs71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8-jsGvAa8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