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水・岸內糖廠
-
這陣子公視大戲《斯卡羅》正夯,陸陸續續有些朋友傳來訊息,說劇裡的府城片場架在了新建的 #岸內糖廠影視園區。
-
就當是做個紀念吧。在岸內糖廠以影視基地身份為人所知(甚至佔領 IG )前,在它與過去的歷史決裂前,我實在是想來說說我認識的岸內糖廠。
-
根據記載,岸內糖廠的歷史可追溯至 1902 年,那時台灣總督府制定「臺灣糖業獎勵規則」鼓勵發展糖業,隔年(1903 年)台南富商王雪農便在鹽水岸內成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成為 #全台第一間由台灣人創立的新式製糖工廠。
-
1907 年,岸內糖廠被日本人強制收購,並在之後不斷擴充,最終成為 #日據末期台灣四大製糖會社之一。當時的岸內糖廠是台灣率先研發出「耕地白糖」技術的廠房,有效提升了白糖的品質與製程效益,讓台灣製糖技術邁出一大步。
據說只要是岸內糖廠的員工,之後應徵別的糖廠薪水都會比其他人多一成。
-
到了戰後,岸內糖廠被國民政府接收,成為台糖的廠區,之後幾經改組,直到 1994 年廠區設備逐漸外移越南,岸內糖廠正式關閉,這才結束了近百年的製糖歷史。
———
作為半個鹽水孩子,在鹽水的諸多景點中,岸內糖廠算是乘載了我許多記憶的地方。小時候過年閒來無事,我們總會來岸內糖廠散步,我爸會帶著我們穿梭在空置的建築間,說著他以前最好的朋友住在哪一戶宿舍,他們又曾在哪兒亂跑。
那時的岸內糖廠雖渺無人煙,
但建築群基本還算完整。
沿著廠區宿舍漫步,
可以看見廢棄的電話筒懸於牆上,
可以看見空置的房內留著破舊的沙發。
之後隨著我們逐漸長大,糖廠的建築一棟接著一棟消失,每年回去總能發現又有些建築被時間給吞噬,幸運留下的老房則成了眾多植物的家園。
再後來,逐漸擴大的糖廠空地成了我的秘密基地。
過年期間我總愛在夕陽西斜的午後來到這裡,有時在廢墟間穿梭,一邊餵蚊子(X)一邊練習拍照;有時心血來潮在此練車(雖然至今我還是不敢上路 XD);就連買了空拍機,第一次練飛都是在岸內糖廠進行的。
-
今年過年,依舊循著慣例去了趟岸內。但除了一片佈告欄、一排防空洞與糖廠大門,我熟悉的岸內幾乎已全部消失,就連僅存的倉庫區都展開了拆除作業。
雖然也期待糖廠華麗轉身後的模樣,但未來我大概還是會一直一直想念著,那個只存在於回憶裡的廢棄糖廠吧
🥺🥺🥺
-------
#旅遊信息
✨ 根據新聞,岸內糖廠影視園區片場將在 9 月先對部分人士開放,接著於 10 月對全民開放。屆時預計採預約制,讓大家參觀片中的「府城」場景。
✨ 除了糖廠本身,糖廠入口處的 #岸內國小 也有一個日據遺址可看。當年日本人接收糖廠後曾在岸內國小處設立供奉天照大神的岸內神社,如今神社已被台糖拆除回歸塵土,但參道的狛犬及石燈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岸內國小門口的一道獨特風景。
✨ 另外岸內國小西面有一整排保存完好的 #二戰防空洞遺跡,也可以順路一訪。
糖業獎勵規則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讀台灣--
【白冷圳的悲與歡:「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的過去與現在】(上)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白冷圳的原稱
近二三十年來,因為對在地的重視,白冷圳這個名字,也漸漸被大家熟悉,特別是其倒虹吸管的水利技術。然而,白冷圳原始的名稱:「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卻已經完全沒人在使用,只是筆者以為,當我們探究這項工事的由來,才能瞭解白冷圳的歷史與悲歡。
從「大南庄蔗苗養成所」講起
台灣糖業早在日本領台之前,就是日人眼中的「金雞母」。明治35年〈1902〉6月,在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糖業獎勵規則」,以及政治勢力的操作,原本台灣經營糖業的「五大家族」,還有地方上經營得當的家族事業,都黯然退出。從此以後,日資的製糖會社如同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
明治42年,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創辦者之一臺中實業家松岡富雄,首先在新社馬力埔設蔗苗圃10甲,開始生產供應蔗苗糖業試驗所及各地糖場使用,以增加糖業的生產,奠定了重要的蔗苗培育技術基礎。
其實早在後藤新平擔任總督時,就有成立官設蔗苗養成所的想法。來到大正元年前後,臺灣接連因為惡劣暴風雨以及甘蔗的病變侵襲,導致蔗苗供應不足與產量大減,一度重創臺灣糖業,總督府為挽救頹勢,確立官營蔗苗圃的必要性。大正2年9月17日臺灣總督府發佈205號訓令設置蔗苗養成所法令,11月11日「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正式成立。
(......未完待續)
#走讀台灣
#白冷圳
#婦女專欄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糖業獎勵規則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處長的日常
#oldisfashion
#懷舊老靈魂
#大糖盛世百年糖業
昨天非常巧妙無縫接軌的走訪了台灣唯二的兩座活糖廠- 台糖台南善化糖廠 、 台糖虎尾糖廠 。
去年至今來來去去虎糖不下十來趟,卻從未走進它的歷史, 昨天偕同秘書長、農業處長、計劃處長及地政處長進行現勘的同時,終於有機會ㄧ探虎糖的百年糖業策展- 虎糖文物館,在台灣擁有數十座糖廠工業遺址的台糖,自身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也不遺餘力,除了行政編製上有文化資產科,同時也在不同的遺址進行文化/物策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老靈魂,特別是走進歷史長廊後,許多記憶與畫面就像拼圖般逐一呈現,這座老糖廠園區保留了日治時代大量的建築與工業遺址,排除每年12月至3月的製糖期,園區安靜得像被城市遺忘的存在著。
昨天在台糖老員工的導覽下,重新巡禮了虎糖的歷史脈絡,意外的是其中一個倉庫裡,一個個充滿時代感的老件,打電報/話的全套設備、西螺大橋雙鐵共行的標示牌、手動刨冰機、穿插甘蔗休耕時種植稻穀的木製稻米去殼機器、還有 斗南車站 專區有台鐵行動電話機、甚至是導演 #楊維榕 兩年前回來拍攝電影 #虎尾 時製作的製糖機器道具⋯
每一個老件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負責管理展場的大叔,本身也是這些老古董的收藏者,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的細說從前,興高采烈的示範每一個物件的使用方式,說時遲那時快,毫無預警的便拉起警報器,當下如雷震耳的防空警報聲太震憾了,二戰時的臨場感好逼真⋯⋯感謝大
叔精彩的導覽!!👏
👁🗨虎尾總廠,舊稱虎尾製糖所,位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莊,即是現在的雲林縣虎尾鎮。
早期台灣的三大糖廠為雲林虎尾糖廠、彰化溪洲糖廠、屏東糖廠,其中位於雲林的虎尾糖廠,前身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灣支社五間厝製糖工廠,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設立許可,隔年糖產量便居全台之冠,使虎尾有「糖都」之稱,成為台灣糖廠文化的重鎮。
虎糖造就了虎尾商業市街的興起,明治 34 年 (1901)9 月總督府殖產局長新渡戶稻造博士針對臺灣糖業提出一份名為「糖業改良意見書」 的報告書,總督府參考此份意見書於隔年(1902)6 月頒布〈糖業獎勵規則〉。隨著大日本製 糖株式會社進駐,來自四面八方的勞工湧入,加上五間厝製糖工廠產能不斷擴張,吸引苗栗、 新竹、彰化等地的客家族裔人士來虎尾糖廠工作,並在虎尾溪堤防的西安里、安慶里居住下來。
當時沿著俗稱「五分仔車」鐵路南端獨棟的水泥造房舍以臺中、彰化縣兩地來者居多。 至於虎尾在地人所稱的「鐵支路腳」,則是財力較不優渥的外地移工,包括日本、越南、中 國、滿州國與朝鮮等地都有。而日本糖廠職員則居住在靠近虎尾溪畔的「製糖工場木造宿舍群」。
現代虎尾商業市街的雛型,基本上是循著大正 9 年(1920)虎尾郡設立,並著手規劃興建「虎尾郡役所」之後,以當今虎尾中山路最北端的虎尾郡役所延伸到最南端「虎尾糖廠鐵橋」作 為第一條主幹。嗣後隨著商業市街的擴張,遂有今日中正路和「虎尾郡虎尾庄第一小賣零售 市場」的設立,與諸多公家行號、娛樂事業、餐飲業的進駐。
虎糖目前還保留著日據時代的風格,如火車鐵道、虎尾鐵橋、日式房舍、糖廠冰棒店、糖廠老車站、虎威古郡,以及同心公園內的陳年老樹。古蹟6件:第一公差宿舍、第三公差宿舍、廠長宿舍、宿舍群(12棟)、酒精槽、虎尾鐵橋
歷建2件:舊診所及理髮廳、虎尾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