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的即興(一)」
一齣戲如果在這個週末要上演了,經常在星期一開始裝台,星期二演員上台適應,星期三把舞台、燈光、音樂等等技術點整合順走,星期四彩排,星期五觀眾進場進行首演。這就是劇場界俗稱的劇場週。演員們會從星期二開始,一直到星期天演完,都在俗稱「黑盒子」的劇院裡工作,暗無天日,經常一轉眼已經晚上卻渾然不知,以為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絢爛,如同台上的聚光燈餵養我們的慾望,想像就這麼可重複地,永恆放射劇組這群心靈的集體精神。有時候我們會在休息時間走出室內,因為在黑盒子的時光,不是現實的時空。一推開門,戶外的陽光和非空調的自然風湧入鼻息之際,我們演員就在這個時間,想想我們剛剛進行的戲碼情節,多麼濃粹,多麽震撼,多麼精緻,或是多麼奇怪,哪裡還不夠好,什麼是誇大,美學了嗎,徒勞無功的恐懼,自我感覺良好的蓄勢待發…..此時吹有自然風被市井氣味包裹的我們,仍把戲服認成是自己的真正膚色。戶外相對於劇院遮風避雨的室內,只是次要的背景,短暫的放鬆,重點還是台上,斤斤計較的時空技法。街頭即興表演就成了很特殊的經驗。
二十幾年來,我所學所做的是西方舞台劇為主,但大一時期竟然也參加過新竹玉米田劇團的《與東門神的對話》,在新竹市的做法是大小偶人溜冰鑼鼓遊街後,在東門城直接封街表演,而去湖口老街、南寮漁港、北埔義民廟、內灣國小操場這類場地時,是像工人一樣坐在卡車後面,迎著強大竹風,架起佈景,遊街么喝,聚眾開始演給鄉親看,關於新竹地區文化歷史與科技如何在新竹消長著。那是我這一生中,第一個環境劇場的演出;後來,大三參加汪其楣老師做的學製《海山傳說・環》,我們附帶去了些台北的高中和松江詩園等公共戶外場,甚至延伸到美國奧樂岡大學演出(當晚中場休息我與這群亞熱帶台灣學生還一起看到人生中第一場雪),身穿各族原住民服裝,講述神話和禁忌、傳說,跳起不同的舞蹈,節奏裡我也深信我就是原住民;在陳水扁做台北市長的任期內,捷運開通,當時我所就讀的北藝大和捷運公司合作,在中山站到北投站之間甚至台北車站內,進行街頭演出,有雜耍、踢踏舞、希臘悲劇服飾秀、布偶短劇,我則是小丑裝扮的默劇,體會了演員製造孤獨的風景與取悅人群的本質;921震災去日月潭附近的國小,一間間教室進行五分鐘的丑偶表演,我們認為至少給小朋友們一些安慰;踢踏舞可以接演選舉造勢場和商演,戶外演出給了戲劇學子一些零用錢和震撼教育;堯樂茶酒館、畢業後在松山機場、台南舊糖廠、早期華山烏梅酒廠,都做過戲劇、行為藝術或工作坊,了解了看與被看的學問,事件在景觀裡重建……,還記得一次颱風天在台中某個西餐廳裡,只有一兩位客人在吃飯,我們呈現一個身體聲音實驗劇,當時年紀小覺得荒謬至極還跟導演吵架……直到幾個月前《在棉花田的孤寂》於台北戲劇院與桃園展演中心戶外廣場,讓我重新反省與擁抱,其實所有的戶外街頭演出,訓練了表演者應該隨時決定,何時融入環境與觀眾互動,何時如同戴上耳機般隔絕人世:在這些不同傳統的黑盒子劇場中,因為來來去去的觀眾無從預期,多變的天候和空間歷史的重疊性,使得表演成為一種既放鬆又更需要表演內在精神力的實驗所。街上和劇場密閉黑盒子,對演員,似乎應該只是關門開門之間的事。
苗栗市三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在元宵節舞龍火旁龍的傳統,我親眼目睹2019二月十六日,一個小鄉鎮的十字路口,為了迎接中正路的一場嘉年華,開了小卡車車上放了十幾張塑膠板凳、婦人從巷口鑽出搬了諾大的A梯,一家四口用摩托車卡位,輪流去買麥當勞然後在路邊一根根薯條吃完,拖鞋家族攏進婚紗店二樓,沾沾自喜享用大櫥窗最佳視角而眾人仰頭稱羨,火消車上火警人員也駕好他的手機準備拍攝,一群孩子爬到環保車腳踩特瓶為了看熱鬧,人群縫後看不見表演的鄉下人忍不住一起呼喊『表演!表演!』,然後表演者對不起自己的藝術良心(或虛榮心)只好再表演一輪。除了抗議、攤販、酬神、謝民或聚眾而生的兒童劇、歌仔戲、布袋戲,媽祖遶境和苗栗火旁龍、宜蘭利澤偶戲節的遊街……,這些傳統宗教風俗外,還有哪個時刻、誰的需要,人們得以創作更多「當代生活」的嘉年華?而演員,又如何擁抱回饋庶民文化的放鬆下的活力? (原載於《文訊》402期)
糖藝大舞台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1991年播出的華視綜藝節目《金曲龍虎榜》的「大小通吃」單元,主持人為胡瓜,當時在台上和胡瓜一同訪問港星郭富城的特別來賓是「糖糖」蔡亞臻。非常謝謝當年製作《金曲龍虎榜》的映畫傳播公司分享這段珍貴的影片,讓我們能夠再次看到糖糖純真可愛的模樣。
要特別一提的是,映畫傳播公司近年來上傳了不少他們昔日製作的《鑽石舞台》、《金曲龍虎榜》、《綜藝大聯盟》等膾炙人口的綜藝節目之精彩內容到 YouTube,各位別忘了前往下面網址尋寶: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LjKsgngpyliv5r23OW7rw
《金曲龍虎榜》於1989年9月30日至1998年2月28日的每週六17:30至19:00在華視播出,每集90分鐘,9年內共播出433集,為90年代台灣的經典綜藝節目之一。
《金曲龍虎榜》由映畫傳播製作,製作人為郭建宏與薛聖棻,每集的製作費高達新台幣250萬元。節目中所公佈的流行歌曲排行榜,是由《民生報》與台灣區唱片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及中華電視公司共同合作,將民眾用明信片票選的結果和唱片銷售量各佔50%,統計出每週的最佳專輯與最佳歌曲,當時《民生報》每天都會刊登票選用的表格。
《金曲龍虎榜》的主持人是胡瓜,歷任的報榜主持人有杜雯、方笛、胡佩蓮等人,助理主持人為小象隊,每集節目開始時,會由小象隊演唱主題曲來開場。
在每個禮拜的節目裡,會由報榜主持人公佈每週中文歌曲的前20名排行榜,而且每年會舉行十大偶像的票選以及唱片銷售量的頒獎典禮。當時台灣的唱片市場非常蓬勃,因此國內外的歌手或是演員有新作品要發表的時候,必定都會上《金曲龍虎榜》做宣傳。
除了公佈流行歌曲排行榜,在節目裡還有許多和特別來賓互動的經典單元,像是由來賓與現場觀眾共同演出短劇的「廣告現場」(另名「非廣告」),由胡瓜與來賓互換身份,讓來賓訪問胡瓜扮演的自己的「誰來主持」,以及先對來賓進行採訪錄影後,再進行剪輯配音後製的「雞同鴨講」,都是令觀眾津津樂道的單元。
不過,隨著網路時代來臨,唱片業面臨到數位下載的衝擊,唱片銷量大幅衰退;於是,製播長達9年的《金曲龍虎榜》也隨之結束,此亦象徵台灣的綜藝節目與流行音樂均產生了重大的轉變。
在《金曲龍虎榜》結束之後,華視此時段由同是映畫傳播製作,張菲主持的《歡樂龍虎榜》接檔。
影片出處:https://youtu.be/t21CPq86E5Y
糖藝大舞台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1991年播出的華視綜藝節目《金曲龍虎榜》的「大小通吃」單元,主持人為胡瓜,當時在台上和胡瓜一同訪問港星郭富城的特別來賓是「糖糖」蔡亞臻。非常謝謝當年製作《金曲龍虎榜》的映畫傳播公司分享這段珍貴的影片,讓我們能夠再次看到糖糖純真可愛的模樣。
要特別一提的是,映畫傳播公司近年來上傳了不少他們昔日製作的《鑽石舞台》、《金曲龍虎榜》、《綜藝大聯盟》等膾炙人口的綜藝節目之精彩內容到 YouTube,各位別忘了前往下面網址尋寶: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LjKsgngpyliv5r23OW7rw
《金曲龍虎榜》於1989年9月30日至1998年2月28日的每週六17:30至19:00在華視播出,每集90分鐘,9年內共播出433集,為90年代台灣的經典綜藝節目之一。
《金曲龍虎榜》由映畫傳播製作,製作人為郭建宏與薛聖棻,每集的製作費高達新台幣250萬元。節目中所公佈的流行歌曲排行榜,是由《民生報》與台灣區唱片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及中華電視公司共同合作,將民眾用明信片票選的結果和唱片銷售量各佔50%,統計出每週的最佳專輯與最佳歌曲,當時《民生報》每天都會刊登票選用的表格。
《金曲龍虎榜》的主持人是胡瓜,歷任的報榜主持人有杜雯、方笛、胡佩蓮等人,助理主持人為小象隊,每集節目開始時,會由小象隊演唱主題曲來開場。
在每個禮拜的節目裡,會由報榜主持人公佈每週中文歌曲的前20名排行榜,而且每年會舉行十大偶像的票選以及唱片銷售量的頒獎典禮。當時台灣的唱片市場非常蓬勃,因此國內外的歌手或是演員有新作品要發表的時候,必定都會上《金曲龍虎榜》做宣傳。
除了公佈流行歌曲排行榜,在節目裡還有許多和特別來賓互動的經典單元,像是由來賓與現場觀眾共同演出短劇的「廣告現場」(另名「非廣告」),由胡瓜與來賓互換身份,讓來賓訪問胡瓜扮演的自己的「誰來主持」,以及先對來賓進行採訪錄影後,再進行剪輯配音後製的「雞同鴨講」,都是令觀眾津津樂道的單元。
不過,隨著網路時代來臨,唱片業面臨到數位下載的衝擊,唱片銷量大幅衰退;於是,製播長達9年的《金曲龍虎榜》也隨之結束,此亦象徵台灣的綜藝節目與流行音樂均產生了重大的轉變。
在《金曲龍虎榜》結束之後,華視此時段由同是映畫傳播製作,張菲主持的《歡樂龍虎榜》接檔。
影片出處:https://youtu.be/t21CPq86E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