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約書亞的工具箱】 ◎浸信會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說「工人決定了工作」,然而不只是工人決定了工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去思想:「工具界定了工人」。譬如拿鍋鏟的人,大概不會去砍樹吧。因為工具界定了工人;同樣,看顯微鏡的人大概不會在銀行數鈔票,因為工具界定了工人,所以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看,約書亞有哪些工具來事奉神。
我們要聚焦在約書亞記的第一章1-9節。這段經文不只是記載了約書亞所在的時空和託付,更是為約書亞記展開了一個很重要的序言,打下整卷書的基礎。這九節經文,我相信我們很熟悉,一開始就說到:「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後來,神繼續描述這塊地,第4節說:「從曠野和這黎巴嫩,直到幼發拉底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把這一大片土地的這個重責大任交給約書亞了。當然,神有應許,與他同在,這是何等重要的。
第6節開始一直到第9節,神就三次的鼓勵約書亞,你要剛強壯膽。是的,約書亞領受了這麼重大的託付,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下了,6-8節神給他的使命,並且鼓勵他要剛強壯膽,不要害怕。為什麼要如此呢?每次聖經鼓勵人,不要害怕的時候,意思就是這個人會害怕嘛。今天我們就用三個問題,一起來思考約書亞的工具箱,到底有些什麼工具?界定了這位約書亞這麼有果效的來事奉上帝。
( 編按:本文為講員在畢業典禮之講稿,已經講員過目 )
▪️更多閱讀:https://wp.ces.org.tw/newsletter20210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它的遺址在約旦河谷,在海平面以下,離今日以色列和約旦交界處不遠,在艾倫比橋的西邊,緊扼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的門戶。耶利哥在《舊約‧聖經》佔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若蘇厄過約旦河後,第一個佔領之城。在《新約‧聖經》有關慈善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加福音》( 1...
約 書 亞記 講 章 在 中華福音神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華福音神學院第四十九屆線上畢業典禮今(26)日下午舉行,畢業生代表梁興瓊特別整理同學當初進入華神的見證,搭配畢業講道,帶領大家重新審視在華神求學三年後,是否仍然一本初衷?
今年有130多位畢結業生,包括1位教牧博士、72位碩士、基督教研究證書6位,以及延伸神學證書科53位畢結業生(其中有29位海外生)。
畢業生梁興瓊也表示,第四十九屆畢業生,是最特別的一屆,首度無法出席領證,也沒有畢業旅行和謝師宴;也是最後一屆與汀州校區有情感連結的畢業生;第一屆跨文化碩士班畢業生,也始於第四十九屆;同學在海外學習中遇到疫情也親身經歷宣教士遭逢的苦難,甚至受困異域,在主的保守下突破萬難,得以平安歸來。
會中證道的台北浸信會懷恩堂吳榮滁牧師,以「打開約書亞三個工具箱」為題,用約書亞記一章1-9節經文,談到不僅「工人:決定了工作」,「工具:界定了工人」。服事老手如約書亞,在面對新時代、神給的重責大任的託付時仍會害怕,神三次鼓勵他「剛強壯膽」。
吳牧師期勉畢結業生,也能擁有約書亞工具箱裡的三個工具:認識世界的感應器、屬靈的時光機和事奉理念的實踐,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謝謝 基督教論壇報 的報導。
約 書 亞記 講 章 在 中華福音神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五十薪火.傳承啟航】五十週年校慶暨獻校禮完滿結束
中華福音神學院(下稱:華神)五十週年校慶感恩典禮暨獻校禮昨日(10月5日)下午二時,於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舉行,約六百多位牧長、校友與弟兄姊妹,共襄盛舉,慶祝華神創校五十週年,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見證主恩,並一同獻上感恩與讚美。
華神於1970年10月5日正式創校開學,過去半個世紀,華神秉持上帝所託付之異象與使命,為普世華人教會訓練與裝備神國工人,轉眼已走過五十個年頭。校慶感恩典禮由華神董事會主席沈正牧師致歡迎詞、並由校友代表與在校生組成的兩組詩班,分別以「願祢是我引導」與「基督精兵」兩首詩歌讚美神的名,以感謝稱衪為大。
獻詩完畢,隨即進入典禮高潮,華神特別製作五十週年紀念影片(由第一屆校友陳鐳牧師、第五任院長、第十屆校友賴建國博士、第七任院長、第七屆校友蔡麗貞博士、第八任院長戴繼宗院長,述說華神從創校至今,半世紀以降所走過的恩典之路)。
該影片是華神五十週年紀錄片的校慶特別版,未來將會推出一系列的完整五十週年紀錄片,不僅回顧華神半世紀對華人教會的貢獻,更是紀錄這段華人神學教育寶貴的歷史,從而見證信實的主,量給華神的恩典與榮耀。
校慶感恩典禮特別邀請賴建國博士和天母福音堂顧問牧師、第廿七屆校友劉幸枝牧師,分享感恩見證。雲彩見證結束後,隨即進行獻校禮,華神第三期擴校工程(八德新校)於去年八月底正式完工,去年九月我們華神正式從一、二期台北汀州校區,遷至三期桃園八德新校舍,經過一年的適應、驗收與整理,在五十週年慶的大喜日子中,進行獻校典禮,把這所上帝親手創立的學校,再次獻給主。
獻校儀式由沈正牧師與戴繼宗院長接手在代表華神八德新校的模型上,進行亮燈,並由華神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吳獻章老師、以及第三十屆校友、淡江教會主任牧師莊育銘牧師獻上感恩禱告,代表著八德華神新校,要在神與眾人面前,獻上為主所用!
亮燈儀式寄語主的榮光照耀這所學校,讓這所學校不單能繼續培育出更多,能為主發光的神國工人;更能傳承過去五十年來,許多優良的屬靈傳統,在未來的日子,繼續建立合主心意的神學教育,並堅持真道,興旺福音,完成普世宣教的大使命!
獻校儀式結束後,由戴柯悅敏師母獻唱「惟一最愛是祢」,並由戴繼宗院長證道,講題為「要使」,經文是約書亞記四章19至24節。證道後,在台南聖教會主任牧師高敏智牧師的祝禱下,歷時兩個小時的典禮,正式結束,校友與師長齊聚一堂,主內彼此團契,其樂融融。
部份來賓續前往公館水源會館,參與晚上舉辦的「校友回娘家」五十週年校慶感恩晚宴。宴間除沈牧師、戴院長與校友(莊百億長老、王文基牧師)分享外,還有華神師長同工詩班獻詩,更特別播放第一任院長戴紹曾博士夫人戴賴恩師母、第三任院長黃子嘉博士、第四任院長陳濟民博士、第六任院長周功和博士及董事會前主席白培英長老祝福勉勵影片,場面溫馨,亦為五十週年校慶劃上完美句點。
願一切榮耀都歸給那引領華神走到今天,並且要量給華神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的三一真神,阿們!
約 書 亞記 講 章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它的遺址在約旦河谷,在海平面以下,離今日以色列和約旦交界處不遠,在艾倫比橋的西邊,緊扼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的門戶。耶利哥在《舊約‧聖經》佔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若蘇厄過約旦河後,第一個佔領之城。在《新約‧聖經》有關慈善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加福音》( 10:25 -37)就是以此作為題材:「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利哥去,遭遇了強盜…」此外,相傳耶穌在耶利哥的一個山上接受魔鬼的試探,所以亦有試探山(Mount Tempt)之稱。由於考古學者一度找不到這個古城的遺址,十九世紀的學者甚至懷疑《聖經》提及耶利哥故事的真實性。十九世紀以後,考古學家不斷湧來,探尋這座古城遺址。1867-70年間,歐洲人沃倫率先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調查發掘工作,但一無所獲。二十世紀初,德國的沙林教授(Prof Ernst Sellin)和屈申格教授(Prof Karl Watzinger) 揭開了耶利哥城的發掘序幕。他們發掘出耶利哥城的裡外兩面城牆,相隔10-12尺,內牆有12尺厚,外牆則有6尺厚和25-30尺高。由於當時學者還未熟悉銅器時代的防禦設計,兩個考古學家不能確定整個防禦工事的運作。直至二十世紀中葉,耶利哥古城被兩位考古學者,英國的加斯唐(Prof John Garstang)和凱揚女士(Kathleen M Kenyon),分別率領一支考古隊繼續發掘此一古城,揭示出從新石器時代直至《聖經‧約書亞記》第六章所描述的毀城時代為止的完整序列。原來耶利哥城比五千年前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之間的閃族(Sumeria)城還早四千年! 從耶利哥遺址豐富的文化層來看,可以推想過去在這裡曾怎樣的地方。最古老的耶利哥,是在前陶新石器文化層,這一層發現有直徑五米左右的圓形豎穴居室,和厚二米、高四米的石砌城牆。到陶新石器時代,繁盛一時的耶利哥城在耶穌前七千三百年左右突然沒落。在耶穌前四千五百年左右,這裡又重現人類活動的蹤影。居民已會製作陶器。到古青銅時代,即耶穌前三千年的青銅時代,這裡開始形成一座城市,居民用乾土砌的城牆,在地震和外敵的攻擊下,屢廢屢興,最終被阿摩利人的一把火燒掉。
廣義上的死海古卷,包括在死海沿岸陸續發現的古洞中所發掘出的文卷。狹義上的死海古卷,則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在死海西北沿岸,昆蘭地區的一條乾涸的河岸旁十一個古洞中所發現的古卷。從1947年開始,有近四萬個書卷或書卷的碎片被找到。這些書卷大都儲存在瓦罐中,大部份是以希伯來文寫在羊皮上的,少數用亞蘭文(阿拉米語)寫成。據估計,古卷的成書時間約在西元前1到2世紀期間(從耶穌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穌之前五十八年),古卷經過了兩千年後,大部分都已變成碎片,只有少數的書卷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又經過專家們大約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書卷部分或全部的復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賽亞書》。從古卷的內容中,大部份學者認為其原收藏者,是當時附近昆蘭社區(Khirbet Qumran)的隱士派的猶太人。西元70年,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放火燒毀了猶太的聖殿。在這種背景下,當時住在附近昆蘭社區的隱士派的猶太人,可能由於攜帶不便,或為了避免珍貴書卷的毀壞或遺失,將他們一大部分珍貴的藏書,收藏入洞穴,以便保留。
馬薩大Masada是猶太人的聖地,世界遺產之一。位於猶地亞沙漠與死海穀底交界處的一座岩石山頂,北距En Gedi約25公里。其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山頂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圍城牆長約1400米。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為險峻,最主要的是東側的「蛇行路」(Snake Path)。西元72年,羅馬人調動了15000名士兵將這裡團團圍住。雖然馬薩達堡壘上只有區區1000多人,而且還有很多婦女兒童,但他們堡壘準備充分,山裡不缺吃喝,只要羅馬士兵攻上來,就會有巨石扔下來將人砸成肉泥。羅馬人毫無進展,圍困了孤城一年。次年,羅馬人想到了新的方法,驅趕成千上萬名猶太奴隸打造雲梯,通過巨型的雲梯直接登上城牆。馬薩達的勇士們面對同胞時猶豫了,他們不忍心用石頭砸自己人,眼看著雲梯一天天建成。當雲梯最後建成,馬薩達上的猶太人已經知道大勢已去。儘管如此,在頭像和死亡面前,他們選擇了後者。以下這段話是公元73年4月15日,反抗軍首領愛力阿沙爾說的一段話:“勇敢忠誠的朋友們!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的猶太人,也是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為了讓我們的妻子不受蹂躪而死,讓我們的孩子不做奴隸,我們要把所有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不過一樣東西要除外——那就是我們的糧食。它將告訴敵人,我們選擇死亡不是由於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願為自由而死,不願做奴隸而生!” 因為猶太教裡不允許自殺。如果自殺,這個人上不了天堂,只能下地獄。於是,他們選擇了抽籤的方式。最後的960人,抽出了10個人,他們每個人負責殺死其他的人。人們在地上躺成一排,抽中簽的人要一個個殺死他們,殺完之後還要檢查是否真的殺死,沒有殺死還會補刀。餘下的10個人再進行抽籤,抽出最後一個人,然後再殺死其他9個人。當只剩下他自己後,他檢查是否所有人都死了,然後放火燒了宮殿,最後選擇自殺,他是那個“下地獄”的人。殺死敵人並不可怕,但是殺死身邊的戰友、老婆和孩子,是何等的勇氣。據說,最後僅有兩個大人和五個小孩躲在一處蓄水池裡得以倖免,也因此得知了羅馬破城前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