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9的6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大規模抗爭,那時我寫下了一篇文章,今天回顧起來,特別有感覺。在美中貿易衝突、國際生產線開始慢慢移出中國、加上中國內部政權矛盾之下,內部壓力需要出口,中國走向零和賽局,香港恐懼終將成真。
舊文重發,我們台灣人千萬記得,寧可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日期:2019/06/16
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並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保衛香港」的布條、大旗四處都可見。然而,港府與中國無恥地推卸責任,中國意圖切割,把修法推給港府;香港則想抹黑台灣,意圖轉移焦點。
今天,我和好過日的夥伴要跟大家談的就是,在周恩來「現況不變、長期利用」政策走到盡頭時,百萬香港人對香港地位的憂慮,和中國對示威壓力的以退為進,到底從何而來?
#紐倫港的時代代表什麼
話說,2008年,當金融風暴還不到不可收拾,馬英九還是藍營的神,香港的一國兩制雖處處裂縫仍然聳立時,《時代雜誌》創造了「#紐倫港」(Ny-Lon-Kong)這個詞,並且說:「了解『紐倫港』,你就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詞,是由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城市的字首組成,這三個城市都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手上壯大,同樣講著英文,從傳統海運大港逐漸轉為資訊與金融的中心,同樣有著開放接納移民的海洋文化(至少以前如此)。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全球金融網路的中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城市。
更微妙的是,紐倫港建構的全球化秩序,讓中國得以崛起,在英美制度與中國人力資源與市場的結合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中資大舉湧入,97後不到十年,香港股市中資佔比就從1/4上升到過半,中國、香港互相利用,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一直佔據榜單的前三名。然而,其中香港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紐倫港」這個詞,在創造它的紐約或倫敦都少人聽說,反而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作為這個城市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的象徵。
十一年過去後,那時意氣風發,自信可以靠著中國為靠山繼續繁榮至少四十年的香港,卻發現一國兩制的美夢提前走到了盡頭。
#紐倫港的終結和其意義
當西方發現了中國利用西方貿易與金融體系,爲其國企建立龐大資本與不平等競爭優勢時,開始嘗試限制中國在透過「全球化」建立「中國帝國體制」的野心。香港,一方面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對外調節的窗口,但一方面中國卻想掐緊香港的脖子,加緊對香港的控制。
香港的金融地位,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沒有中國的市場,香港不能爬到目前的地位,但若被中國直接統治,香港也會失去目前的地位。
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肯接受國際要求,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放棄盜竊智財權等作法,否則貿易戰情勢升高在所難免。而若中國不肯尊重香港的法治與「有限自由」,香港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可信任度也會越來越低。
2016年,同樣系出大英帝國同門的新加坡超車香港,就有港媒示警「紐倫港」要變「紐倫坡」。儘管以2019指標而言,香港仍位居第三,然而第四的新加坡、第五的上海、第六的東京都是區域競爭對手,不少人預測,若一國兩制提前告終,國際企業會優先以新加坡為轉移對象,而中企不再需要香港,則會回歸上海、深圳、北京。
對香港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如新加坡的城邦國家,同時又和中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就算對雙方有利,中國也不可能同意;次好的選擇是維持「原版」的一國兩制,然而,中國不想實踐講好的真普選等港人權益,想提早扼殺這個選擇。
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假的一國兩制,政治上緊密控制香港,只維持對自己有利的「金融特區」「關稅特區」地位,然而,這個選擇也被看破手腳。因而,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暫緩動手,但遲早要再找新的破口。「紐倫港」,終究要走到盡頭的。
#對台灣的啟示
和東亞金融中心香港、東南亞金融中心新加坡相比,過去同樣被稱為「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在GFCI中首都台北僅排名第34,首爾則是第36。
這顯示,台灣與南韓僅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區域中心的角色,影響力不如高度與英美接軌的新港,內需市場也沒大到能撐起上海、東京這樣的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因為太依賴中國,香港產業已經失去多元性,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創科城市排名、亞洲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反而常落後星台韓。
在97之前,台灣政府曾期待台灣能取代香港的亞太經貿中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法治以及國際化程度,以及市場腹地上,台灣均難以承接這角色,應該說,不需要「強求」這個角色。
在國際體系上,台灣在製造業上,比起金融上,有更重要的角色,維持金融體系的彈性與健全,足以支撐產業投資需求,對台灣的重要性更高。比起讓高雄成為「金融中心」,不如先解決舊產業的環境外部性問題,引進足夠的 高教機能,完成產業轉型,更為重要。
或許「紐倫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中國自以為能用極低的代價,「打著紅旗反紅旗」,藉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搞自己的帝國主義,終究會被看破手腳。與其走好高騖遠或投機取巧的路,台灣還是得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民主黨總統初選大爆炸 誰是挑戰川普最佳人選?(00:46) ✭【 動眼看熱鬧 】全球高齡駕駛事故頻傳 老人家堅持開車怎麼辦?(07:38) ✭【 世界都在看 】樂高葬禮主題積木惹議 爸媽們會買給小孩玩嗎?(13:35) ✭【 漏網東西軍 】香港佔中九子全判有罪 ...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並要求特首林鄭月娥下台。「保衛香港」的布條、大旗四處都可見。然而,港府與中國無恥地推卸責任,中國意圖切割,把修法推給港府;香港則想抹黑台灣,意圖轉移焦點。
今天,我和好過日的夥伴要跟大家談的就是,在周恩來「現況不變、長期利用」政策走到盡頭時,百萬香港人對香港地位的憂慮,和中國對示威壓力的以退為進,到底從何而來?
#紐倫港的時代代表什麼
話說,2008年,當金融風暴還不到不可收拾,馬英九還是藍營的神,香港的一國兩制雖處處裂縫仍然聳立時,《時代雜誌》創造了「#紐倫港」(Ny-Lon-Kong)這個詞,並且說:「了解『紐倫港』,你就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詞,是由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城市的字首組成,這三個城市都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手上壯大,同樣講著英文,從傳統海運大港逐漸轉為資訊與金融的中心,同樣有著開放接納移民的海洋文化(至少以前如此)。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全球金融網路的中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城市。
更微妙的是,紐倫港建構的全球化秩序,讓中國得以崛起,在英美制度與中國人力資源與市場的結合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中資大舉湧入,97後不到十年,香港股市中資佔比就從1/4上升到過半,中國、香港互相利用,這不是就中國人和錢進來,香港發大財了嗎?
#時代雜誌的描述有憑據嗎?
若以全球較具公信力的指標,如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來說,從那時到現在,紐約、倫敦、香港一直佔據榜單的前三名。然而,其中香港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紐倫港」這個詞,在創造它的紐約或倫敦都少人聽說,反而香港人常常掛在嘴邊,作為這個城市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的象徵。
十一年過去後,那時意氣風發,自信可以靠著中國為靠山繼續繁榮至少四十年的香港,卻發現一國兩制的美夢提前走到了盡頭。
#紐倫港的終結和其意義
當西方發現了中國利用西方貿易與金融體系,爲其國企建立龐大資本與不平等競爭優勢時,開始嘗試限制中國在透過「全球化」建立「中國帝國體制」的野心。香港,一方面成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對外調節的窗口,但一方面中國卻想掐緊香港的脖子,加緊對香港的控制。
香港的金融地位,成也中國,敗也中國。沒有中國的市場,香港不能爬到目前的地位,但若被中國直接統治,香港也會失去目前的地位。
目前看來,除非中國肯接受國際要求,尊重國際貿易規則,放棄盜竊智財權等作法,否則貿易戰情勢升高在所難免。而若中國不肯尊重香港的法治與「有限自由」,香港在國際投資人心中的可信任度也會越來越低。
2016年,同樣系出大英帝國同門的新加坡超車香港,就有港媒示警「紐倫港」要變「紐倫坡」。儘管以2019指標而言,香港仍位居第三,然而第四的新加坡、第五的上海、第六的東京都是區域競爭對手,不少人預測,若一國兩制提前告終,國際企業會優先以新加坡為轉移對象,而中企不再需要香港,則會回歸上海、深圳、北京。
對香港人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如新加坡的城邦國家,同時又和中國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就算對雙方有利,中國也不可能同意;次好的選擇是維持「原版」的一國兩制,然而,中國不想實踐講好的真普選等港人權益,想提早扼殺這個選擇。
對中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假的一國兩制,政治上緊密控制香港,只維持對自己有利的「金融特區」「關稅特區」地位,然而,這個選擇也被看破手腳。因而,在各方壓力下,中國暫緩動手,但遲早要再找新的破口。「紐倫港」,終究要走到盡頭的。
#對台灣的啟示
和東亞金融中心香港、東南亞金融中心新加坡相比,過去同樣被稱為「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在GFCI中首都台北僅排名第34,首爾則是第36。
這顯示,台灣與南韓僅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區域中心的角色,影響力不如高度與英美接軌的新港,內需市場也沒大到能撐起上海、東京這樣的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因為太依賴中國,香港產業已經失去多元性,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創科城市排名、亞洲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反而常落後星台韓。
在97之前,台灣政府曾期待台灣能取代香港的亞太經貿中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法治以及國際化程度,以及市場腹地上,台灣均難以承接這角色,應該說,不需要「強求」這個角色。
在國際體系上,台灣在製造業上,比起金融上,有更重要的角色,維持金融體系的彈性與健全,足以支撐產業投資需求,對台灣的重要性更高。比起讓高雄成為「金融中心」,不如先解決舊產業的環境外部性問題,引進足夠的 高教機能,完成產業轉型,更為重要。
或許「紐倫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中國自以為能用極低的代價,「打著紅旗反紅旗」,藉著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搞自己的帝國主義,終究會被看破手腳。與其走好高騖遠或投機取巧的路,台灣還是得走一條艱辛但實在的路,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體質,才能長久生存。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民主黨總統初選大爆炸 誰是挑戰川普最佳人選?(00:46)
✭【 動眼看熱鬧 】全球高齡駕駛事故頻傳 老人家堅持開車怎麼辦?(07:38)
✭【 世界都在看 】樂高葬禮主題積木惹議 爸媽們會買給小孩玩嗎?(13:35)
✭【 漏網東西軍 】香港佔中九子全判有罪 從社運來看世代間矛盾(19:43)
紐時的專欄作家Frank Bruni最近有篇文章,講到高爾夫球。
政治人物在綠油油的果嶺上,一邊打球一邊喬事情的畫面,大家都很熟悉吧?美國近代只有三位總統不打高爾夫球,分別是卡特,胡佛及杜魯門。最近兩位總統,歐巴馬很愛打,川普更不用講了,不但愛打高爾夫有名,連他打球喜歡作弊也很有名。
但如果看到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雖然己達二十人,但打高爾夫球的卻少之又少。桑德斯,華倫,哈里斯,Buttigieg這些很受年輕人歡迎的候選人沒有一個打高爾夫球,這其實也反應了高爾夫球在美國年輕世代己大大退燒的現象。唯一一個打高爾夫球的,是最近才正式宣布參選的前副總統己經76歲的拜登。以以前的紀錄來看,不打球的候選人通常會輸給打球的候選人,若以此標準,拜登的確是打敗川普的最佳人選。但Bruni也指出,這可能也是表示,拜登己經抓不到時代脈動。
是的,美國也有世代衝突,嚴重度不輸台灣,你看看,這不是連高爾夫球都有事?
本周的琪斐大放送,我想藉拜登參選,將民主黨初選狀況做個整理,這是很多朋友一直都說很想看到的。也讓大家來看看,美國民主黨初選裡曝露出來的世代隔閡問題。
場景轉到香港,為了漏網東西軍香港佔中九子全被判刑的新聞,在網友票選中勝出,我回頭去把雨傘運動又回顧了一次。
有一個事件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當年三個中年人,人稱占中三子,提出以非暴力公民抗命,爭取沒有篩選機制的普選,受到很多年輕朋友的呼應。但在當年九月學運領袖黃之鋒在占中三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帶領群眾衝入公民廣場,的確是讓香港的挫折感讓全世界都看見了,但占中三子也對運動失去了主導權。演變到後來,整場運動已經沒有清晰的領導層,有「去大台化」的現象,沒有一方能夠代表整體示威者。
回看這場運動,「學生世代不滿中年人做得太慢,」在接受BBC訪問時,戴耀廷和陳健民都認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他們忽略了世代之間的矛盾,不夠理解年輕人的憤怒以及想參與運動的方式。
中年人反省了,但年輕世代反省了沒?
這次漏網東西軍,我們還有個新做法。因為每次我們三人討論五分鐘都講不完,這次我決定,乾脆放個長版的網路上,把話講完,大家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可到網上看看。
本周動眼神經選的是:全球近年來的高齡駕駛事故年年增加,老人家真的不適合開車上路,只能被貼上馬路三寶的標籤嗎?我要叫我爸媽好好看看。
張嘉玲選的是:樂高推出葬禮主體積木,這樣的玩具適合作為兒童死亡教育的一環嗎?你覺得觸霉頭嗎?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回顧過往集數 📌
EP31《香港修逃犯條例、共享經濟有法可管? 仿肉素漢堡成潮流、投賭爛票前多想想》https://reurl.cc/k8n2d
EP32《南韓終結66年墮胎罪、南韓禁日本核食勝訴、全球死刑執行下降、維基解密亞桑傑被捕》https://reurl.cc/qp6eR
EP33《郭台銘當總統人民有福? 全球麻疹疫情大爆發 一帶一路如何吸引瑞士? 美國男同志市長參選總統》https://reurl.cc/berkM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在 高雄好過日-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 ... 的推薦與評價
紐倫港時代的終結 #香港人與中國當局恐懼的微妙交集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今天,百萬香港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港府與中國拒絕撤回送中條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