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起李登輝走的日子,「那天風很大。」
她沒明言,但老李曾說,死後他會化為風,果然是大風。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
「紐約三部曲」的推薦目錄: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今周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看板book - [心得] 紐約三部曲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聯合文學雜誌在Facebook 上。如要連結聯合文學雜誌 的評價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疫外戀情三部曲I_好想去紐約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紐約三部曲 在 [推薦] 紐約三部曲- 玻璃城市- book板- PTT 學習區 的評價
紐約三部曲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美的文章,出自翻譯名家李靜宜之手。
紐約三部曲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登輝去世翌日,東美出版事業的創辦人李靜宜坐在公司辦公室,她既是出版社掌櫃的,也是翻譯名家,保羅.奧斯特的《紐約三部曲》、卡德勒.胡賽尼的《追風箏的孩子》都出自她手。成立出版社之前,李靜宜其實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四朝總統府辦公室都待過。從一九九一年到二○○一年,她慢慢成為老李的左右手,是阿輝伯重要的「文膽」,李登輝甚至曾當面說:「我心裡想什麼,妳是最了解的。」。她想起李登輝走的日子,「那天風很大。」她沒明言,但老李曾說,死後他會化為風,果然是大風。以下是李靜宜親筆,寫下日常的李登輝。
紐約三部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為什麼人需要刷存在感?沒存在感會怎樣?會死嗎?藝術就是創造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范修將手稿和自己的妻子託付給好友「我」;作品出版後大獲好評,然而眾人卻開始懷疑,范修其人根本是「我」所虛構出來的。於是出版商希望由「我」來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爭議。「我」因此開始探訪范修的生平軌跡。而在「我」漫長的追索中,在許許多多其他人的呈堂證供裡,范修的面貌卻並非逐漸變得清晰,反而愈來愈撲朔迷離。「我」如此敘述: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已經了解了有關范修的所有事情。不過我所知道的事情,並沒有給我任何幫助,但也跟我原本知道的沒有牴觸。或者換個角度:也許我所認識的范修,並不是我所要找的范修。最後,他們的話只是確定一件事,發生的事也可能不會發生。范修是和善的,范修也可能是兇殘的......從范修消失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都是矛盾的。
伊格言分析:此段敘述,乍看莫名其妙,卻又理所當然──因為人原本就是複雜的、費解的,有各種可能互相抵觸的面向;幾乎等同於一本天書。一個殺人魔也隨時可能善待一名流浪漢。而如果說一種天書般謎樣的存在竟奪取了你的存在,那麼這種「個體殊異性」的消失確實可能引發恨意。我們必須承認:人對自己的存在感似乎是有著天生的執迷的。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想假藉撰寫傳記之名,偷偷找到范修,並且將之殺掉的原因。
於此,奧斯特的筆鋒終究探向了存在的深淵......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A7YxiZeQdo/hqdefault.jpg)
紐約三部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你能接受與好友的遺孀結婚,養好友的小孩嗎?人真有所謂「自己的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作家范修將自己的著作,甚至遺孀蘇菲,都轉交給了童年摯友「我」;「我」就此替代了范修的人生。然而某日,「我」意外在信箱中發現一封奇怪的信──那是署名范修的來信。信中范修感謝「我」所做的一切,妻子蘇菲和小孩都有人照顧了,作品也已順利出版。然而范修警告「我」,切勿試圖尋找他。范修這麼說:
我應該有權力以我認為合宜的方式度過我的下半生......雖然我不喜歡威脅別人,但是我還是要警告你,如果你試圖找出我的下落,我會殺了你......我很高興,人們對我的作品如此感興趣。但是這一切似乎距離我十分遙遠。寫作對我而言,已經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了,現在我也已對此沒有感覺。我不會要回任何金錢,我也很樂意將所有財產留給你跟蘇菲。寫作曾經是我的宿疾,現在我終於得以痊癒。
范修的「宿疾」痊癒了,但「我」的惡夢才正要開始。現在壓力落回到「我」身上了。這真是范修的來信嗎?還是有人惡作劇?如果這封信確實來自范修,「我」該向蘇菲坦承一切嗎?蘇菲的反應將是如何?這其中隱藏了極大風險。故事中,「我」選擇隱瞞此事,和蘇菲繼續快樂的婚姻生活。然而范修真的希望就此人間蒸發嗎?果真如此,那麼何必又多此一舉,寫封信來,將眾多未知的可能性加諸於「我」呢?范修這人超機車的,不是嗎?
伊格言分析,這正是〈禁鎖的房間〉的曖昧之處──范修內心深處禁鎖的房間,同時亦是「我」內心的禁鎖之地。一個秘密,無人知曉,無從解答,如同一墜入深淵的石塊般無聲無息;因為無論對於范修或「我」而言,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幾乎一樣困難。與此同時,文壇開始盛傳范修並無其人,是「我」假冒范修之名寫出了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故事急轉直下,出版商希望由「我」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此一爭議。
而「我」接下了此一任務。這自找麻煩的程度和范修畫蛇添足的來信幾乎不相上下。我們只能如此猜測:或許「我」意圖藉由「撰寫傳記」此一儀式來「確認」范修的死亡?〈禁鎖的房間〉筆鋒幾經轉折,最終幾乎將這樣的舉止歸因於「恨」......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xOnE2CDhnk/hqdefault.jpg)
紐約三部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文學
─────
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還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真是這樣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由〈玻璃城市〉、〈鬼靈〉與〈禁鎖的房間〉三部中篇所構成,〈禁鎖的房間〉為壓卷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者;故事環繞著「我」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我」的名字──讀者們只知道「我」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但並不知道「我」的具體姓名。請注意: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故事描述「我」的童年摯友──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這極可能是個預謀,因為「我」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二人同為作家。當時「我」寫作事業堪稱順利,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被視為「評論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儘管頗受器重,「我」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他是這樣說的:
剛開始,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可堪寫出曠世巨著。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容易多了。賣力一點,一篇接著一篇,好歹可以餬口飯吃。
我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小有名氣,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電影、舞台劇、藝術展、音樂會、書,甚至球賽,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世人給我的評價是「評論界的明日之星」,但在我的內心,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而且江郎才盡。我所做的,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好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會灰飛煙滅。
伊格言分析:這些關於「我」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此,「我」的「個體殊異性」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對,我們其實並不特別;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都不特別。事實無比殘酷: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43rNzr93rA/hqdefault.jpg)
紐約三部曲 在 聯合文學雜誌在Facebook 上。如要連結聯合文學雜誌 的推薦與評價
402‧紐約文學之旅‧歡迎同行 】 ·紐約文學概論胡晴舫|為何是紐約? ·文學地景導覽林俊頴|城市的勝利但唐謨|後九一一的廢墟紐約三部曲紀大偉|跟《渺小一生》進出 ... ... <看更多>
紐約三部曲 在 疫外戀情三部曲I_好想去紐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自從2020都沒什麼好事情#除了遇見你#疫情下的意外戀情#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誰跟小編一樣想念唱歌集駐團作曲家張清彦的?由張清彥發想、擔任詞曲創作、 ... ... <看更多>
紐約三部曲 在 看板book - [心得] 紐約三部曲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乍看之下,這部和〈惡童三部曲〉非常像,同樣探討孤獨的本質,
切入的點同樣是語言與自我的解構、書寫與存在的迷離關聯、象徵模糊
不清的身份之孿生子,以及藉由他人目光獲得存在的意識,但不同於
雅歌塔簡潔直述的文字,〈紐約三部曲〉充滿大量細節堆砌、隱喻符號
,與跳躍的語句。然而即使兩者之間有這麼多相似之處,由於所選場景
和文體的不同,奧斯特這部成名作的內涵仍具有別樹一格的獨創性。
有過失業賦閒在家的經驗者都會深刻體會到,謀生的手段可說是
人們建立起社會關係的主要趨力,沒有工作就沒有人際關係。在首部曲
〈玻璃之城〉裡,起先點出偵探小說作家昆恩的單身狀態(因意外失去
妻兒),原本人際脈絡便極單薄的他,由一通偶然的電話開始,進入一
段撲朔迷離的旅程,由於不斷出現令他好奇著迷、亟欲探究的事物,
逐漸被吸入超現實世界而不自知,全心投入奇異旅程中的昆恩,孜孜
不息地在紅色筆記本上記錄著,不知不覺丟棄了他原本的正職,最後
竟被整個社會所遺忘。
跳過二部曲,來到最精彩的三部曲〈禁鎖的房間〉,收到一封偶然
來信的評論家"我",與昆恩失去身份之後物質匱乏的狀態相反地,因為
幫范修所出版的作品大為成功而獲得一筆財富,短期內毋須為生活寫作
,"我"也開始一點一滴流失掉自己的生活,不但進入范修的作品世界裡
,也與范修的妻子相愛、結婚,意外地得到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時候
范修的訊息出現,"我"開始中蠱狂奔地一意追尋,於是成為范修的禁臠
,直到故事最後才醒悟跳脫。
〈鬼靈〉是三部曲中較奇異的一部,敘述的觀點非常單純-存在是
透過別人的目光而成立,但它用色塊式的現代繪畫來呈現,藍、白、黑
為主色,一點點的棕和灰,冷硬孤寂的色調、強烈對比的厚重,主題的
發展在寂靜詩意中傳達出僵化的訊息,最後以打鬥場面收尾,閃現一絲
銳利光澤,故事戛然而止,好似一幅冷峻空寂的作品.
簡單地縮寫完故事架構,三部曲之間的聯繫似乎不言而喻,風格
各異的三幅繪畫,一字排開後竟能有融合的美感,將原本稍嫌堆砌細節
、不時掉書袋的的這部後設小說,主題鮮明、清晰完整地串聯成獨一
無二的作品,故事之間使用某些共同的隱喻,如凋敝、消失、紅色筆記
本、漫遊、迷失、孿生子等,試圖創造「套中套」的複雜結構,不過
賣弄得不是很成功。我覺得唯一比較特別是,它們同樣以偵探和懸疑的
外殼,來包裹自我迷失和尋找自我的孤獨靈魂,偵探小說的封皮有讓
讀者聚精會神的效果,卻也在讀完後有受騙的感覺,而這應該是奧斯特
想要的:在看似緊密的結構中,隱藏矛盾騙局和不連貫,讓讀者意會到
真相是不可能被了解的,語言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符號,由文字所組成的
文本必定會造成扭曲(這一點和雅歌塔的作品很像,但又不同,藝術
形式畢竟有很大的差異)。
還有一點也算特別,三部作品都同樣以新進的訊息為媒介,引領
主角進入他人世界-昆恩是接到一通打錯的電話;藍是客戶的來訪;
"我"則是收到蘇菲的來信。這些偶然遭遇是奧斯特一貫的風格,但這種
鏡頭的帶法也很「卡夫卡」,只不過少了一點超現實的夢魘感,奧斯特
把可怕的夢魘放到故事結局,所以卡夫卡是寓言式的表現手法,讓你
徹底感受荒誕,再絕望地領悟到荒誕即真實;奧斯特則是偵探恐怖片,
把人丟進迷宮之後,再也走不出來。恐怖在人類的困境,謀生的牢籠
限制了人放逐自我的自由,而一旦掙脫牢籠去追尋,卻步向消失的命運
,認為用文字把事情寫下來,就可以防止事物的流失,但寫出的東西
最終仍滅絕於遺忘,俄評論家巴赫汀將自己的著作手稿捲成紙煙,一天
一天抽掉自己心血結晶的故事,讓人不寒而慄。
以三部曲形式表現的這部作品,讓我頭一次領略後設小說的美妙
(以前總因為無法讀懂而難一窺堂奧),奧斯特既舖陳哲學評論,又
貼近讀者的創作,再度讓我深深沈浸其中。
--
★ 我的部落格:https://blog.sina.com.tw/cathysheu
★ 我的書櫃:https://www.anobii.com/cathyshe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33.1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