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娓娓道來,怎不動容?
曹雅學/改變中國網站(ChinaChange.org)創辦人兼主編
1月初我去台灣參觀總統大選。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台灣選舉。我是美國公民,但在台灣看大選比在美國看大選更激動人心,這大概因為我也是一個人權工作者的緣故。
選舉當日,美國之音採訪了我,問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說,印象最深的是7日晚上在紫藤廬喝茶,把一個未發表過的訪談整理出來。茶館優雅,一壺水在鐵爐上滾著水泡。台灣是個祥和舒服的地方。作為一個在專制下長大的中國人,我知道這種祥和舒服是自由滋養出來的。
紫藤廬,有人告訴我,是台灣的一個「民主聖地」。
被訪談者名叫丁家喜,去年12月7日和8日,他和20多位關心中國民主的律師和活動者在廈門一所私宅聚會,討論公共事件,探討中國政治的走向。在一個正常國家這是公民的正常生活,但在共產黨眼裡,這樣的活動是顛覆活動,頂級的犯罪。有人說,在中國,婦女兒童被拐賣,警察幾年找不到;但民主活動者在哪裡吃飯、和誰見面,在網上說了什麼,他們當下知道。除了傳喚或逮捕,他們施壓僱主解僱你,逼迫房東讓你搬家,責令學校趕走你的孩子。
去年12月26日,丁家喜和另外三位參會者被逮捕,其他參會者聞訊紛紛出境或躲藏。被捕者目前全部被祕密羈押,或者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過去幾年,大量中國人,包括人權律師、人權捍衛者、NGO工作者、基督徒、法輪功學員、藝術家、企業家、被雙規的政府官員等,提供了這種祕密羈押的第一手證詞。無一例外,被祕密羈押的人遭受了剝奪睡眠、毆打、長時間審訊、長時間端坐不許動、人格羞辱、強迫認罪、被迫服用不明藥物、威脅家人安全等各種酷刑。祕密羈押期間,律師不允許會見,家人得不到親人的任何訊息。
我在紫藤廬閱讀2017年和丁家喜的聊天紀錄。丁家喜出生於1969年,在湖北宜昌鄉村長大,1986年考入北京航空學院學習航空發動機,1989年是天安門廣場百萬抗議者之一。後來他轉行做律師,創辦了北京德鴻律師事務所,10年內發展到有20多位執業律師,年收入2500萬元人民幣。2013年他卻退出律所,和許志永以及一批公民活動者從事「新公民運動」。
他們在各地組織公民聚餐論政、獨立候選人競選人民代表等活動。他們的想法是,公民要當真踐行《憲法》中賦予的權利,學習做一個真正的公民,為中國從專制向民主和平過渡做準備。他們在北京展開了教育平權活動,為在北京工作、生活、納稅但沒有北京戶籍的家庭爭取孩子在北京高考的權利。歷經幾年的教育平權活動獲得了有限成功,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政府在全國採納了這個政策,成千上萬中國家庭從中受益。
但是一個悖論出現了:中共在部分採納教育平權運動訴求的同時,對公民權利意識的發酵和行動卻十分戒備。2013年春天,丁家喜和新公民運動活動者在北京街頭拉橫幅要求官員公布財產後遭到逮捕,被判處3年半徒刑。判決書上所列的罪行,包括「利用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話題,組織、策劃、煽動他人在北京市教委門前聚集」。這些「他人」是為自己孩子爭取在北京高考的家長志願者。
絕大多數中國人對丁家喜們所做的事不理解、不支持。生活好多了,管政治幹什麼?丁家喜的哥哥就是這樣一個中國人。丁家喜何嘗不知道中國的變化呢:他生活的湖北鄉下是三國故事發生的地方,他長大時那裡仍然使用三國時代的水翻車澆地,現在村民有電腦、能上網,生活無憂。「但是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人的政治權利沒變,政治權利是零。」他在獄中寫信給哥哥。
文稿看了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只有30年歷史的台灣民主已經相當成熟,投票選舉總統和議員,如同吃飯睡覺那樣自然。而在對岸,丁家喜和他的朋友們因為一場聚會,此時此刻,正在某個祕密地點遭受酷刑和羞辱。這種時空重疊比較突然變得難以承受。我掩面而泣。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20200121/HLWLWEASG42BASJXBM6EDLSIK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紫藤 廬 創辦人 在 李永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難得在選戰倒數不到50 天時,過了很藝文的一天.... 心靈雞湯啊!
#2019亞洲印度文化節
昨天下午永萍在政見說明會前,受到汐止夢想社區印度博物館館長-吳德朗之邀,趕往夢想社區參加一年一度的「亞洲印度文化節」開幕活動。這項活動從2014年舉辦至今已邁入第6年,多年來為台印文化交流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做了很多貢獻。吳德朗館長跟永萍在台北文化局長任內結識,非常感佩他長年投身研究印度文化的用心。昨天的活動中,新北市吳明機副市長、文化局局長蔡佳芬,及文化部代表等貴賓,包括永萍,每人眉心都被點上一個紅痣,在印度的習俗中這個吉祥痣可以消災避難,有吉祥喜慶的意思。印度文化節有祈福儀式、精彩的舞蹈等,今年更加入了鼓隊演出帶動踩街遊行,我與許多印度朋友、在地民眾及一同在汐止街頭快樂舞動,享受這場熱鬧的小型嘉年華!
#野馬塵埃 周渝的書寫自在書法展
而在政見政見說明會後,我又接連趕場兩場藝文活動,一個是我們文化圈相當重要的前輩,我仰慕的前輩、也是好友同時也是紫藤廬創辦人周渝老師的書法展。周渝老師有著近40年「茶人」資歷,1981年正式開了紫藤廬,這裡不只是老茶館,還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特色而被指定的古蹟,當年的黨外、藝文界,以此地為沙龍,文化與茶所帶來的影響力,使紫藤廬與周渝在兩岸茶界都有獨特地位。今天永萍特地來探望這位前輩,同時也欣賞老師的【野馬塵埃-周渝的書寫自在】書法展,在老師的筆觸下感受到不凡的筆觸,不愧為茶人風範,甚至能感受到茶香。
-
➡️展覽日期:2019/11/23(六)-12/22(日)
週二至週六:11:30-19:00
週日:11:30-18:00 週一閉館
📍展覽地址:
臺北市安和路一段102巷15號
#2019亞太藍染文化祭開幕儀式
隨後永萍又趕快來自苗栗三義鄉著名的「卓也小屋」在台北信義誠品舉辦的「2019亞太藍染文化祭」開幕儀式。藍染,是使用傳統的植物染技法,呈現完整又天然的藍色染料工藝。雖然植物染隨著現代化學染料科技的普及而沒落,但這項複雜又好時的傳統文化工時,卻能大大的降低化燃料對環境的汙染。
位於苗栗的「卓也小屋」是國內重要的藍染基地,長期推廣藍染工藝,將藍染體驗課程舉辦的有聲有色。永萍過去幾年擔任文創講師時,經常分享「卓也」的成功案例。這次由經濟部所輔導支持的「藍染文化祭」開幕現場嘉賓雲集,來自20日本的野老昭雄老師,是日本東京奥運的logo設計師;德島in Between Blues負責人永原レキ、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區副會長Edric Ong及臺灣藍染之母馬芬妹等,都齊聚一堂,盛況空前!而在整片湛藍的空間裡,讓永萍體驗了一場天然的藍色傳統工藝饗宴,也看見了來自各國的驚艷藍染作品,每樣作品都值得細細駐足品味。
-
➡️展覽日期:
2019/11/23(六)09:00-11/27(三) 17:00
📍展覽地址:
台灣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信義誠品)
這幾個活動幾展覽,都向好朋友推薦,大家不要錯過喔!#文創姊 #李永萍
紫藤 廬 創辦人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晚上代表處的經濟組徐大衛組長, 特別找了我們下塌旅館附近的紫藤茶原餐廳請我們吃飯。該 餐廳是紫藤茶文化推動下的生活飲食空間。成立於1997年, 是 馬來西亞第一家茶菜餐廳。取名<茶原>,意喩溯本還原,讓茶回歸體現在生活中的品飲膳食。 而其創辦人是當年在台大讀書與我同年的土木系同學林福南,因為經常在紫藤廬吃飯喝茶因而成立的。以下取自
茶 雜誌|大馬如是紫藤『三十。而立』慶 茶宴五百客
大馬紫藤三十歲 繁華盛景共相憶
茶原茶宴五百客 佳餚請飲聚人和
葉俊良、胡碩珍 / 吉隆坡現場報導
紫藤文化集團創辦人
林福南專訪
林福南先生於華人文學作家張大春所書的《紫藤》墨蹟前,接受【tea雜誌】専訪
如斯形象 如斯力道
這是林福南的形象,身著南洋風格米白色純棉上衣,眼神閃耀沉思的光澤,說起話來條理明晰,侃侃而語節奏激揚,幽默自解暗合時勢,笑開來便如個頑童,他的人生路最是幸運,有茶有友有親人相伴有牽掛有祝福!
戲夢人生,一奔中年,播下茶緣,花開遍野。他及同一代所有人的回憶都封藏在紫藤茶坊每一寸所見之處。
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人間闌珊處,悲欣交集。此刻往後,惟願《曾經,如此美麗。未來,平安靜好》。
如是福南 如是紫藤
林福南先生的《如是紫藤》是永不退休的!青年走至中年,三十年來前行路,歷經風風雨雨、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缘起緣滅、聚散離合,美麗又艱辛。如露亦如電瞬息萬言變的時代中,他標舉主旨《團隊》為紫藤文化創意創業的精神內核,打造出《紫藤》猶像一台有自主生命的列車,無畏的走在大時代賜予它的前行軌道上一路奔馳。看盡花開水自流,風來雨施茶更香,行到滄海桑田處,兀自坐看雲起時。
落筆至此,不禁思及明代陳繼儒先生《小窗幽記》偈句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如斯言,便生如斯心。
如斯心,亦作如是觀。
側記阿爺林平祥先生
紫藤開幕 阿爺首日便至
一間茶坊 開啟一段茶緣
1987年1月1日紫藤開幕第一天,便迎來了「阿爺」林平祥的到來。今日的我們,無緣親眼見證當時茶坊以茶為媒所帶起的盛景。今日的【tea雜誌】19,緣於南洋工夫茶專輯的製作,於是我們有機會三次造訪馬來西亞已避居修養的林平祥先生。
三來大馬,三訪阿爺,
無私分享,以茶育人。
每每反思,海外僑民,
崇祖知禮,茶湯相續,
古訓勉示,一招一式,
源於敦學,根在生活,
品啜精進,上下求索,
日常請飲,工夫俱在。
在閉居休遊期的大馬茶界精神泰斗阿爺林平祥的探訪中,總是一次次的被開啟,於水、於茶、於器、於場域、於口腔至全身,阿爺傳授分享,啟人於內覺察六觸,眼、耳、鼻、舌、身、意,於外知器、擇水、知温、慎時。彼之陸羽著茶經,今昔阿爺以茶啟人。
「阿爺」慷慨無私,以茶分享的精神,讓愛茶的人在南洋有如一個大家庭般的共榮溫情。而紫藤茶坊,亦如星火燎原般的在大馬遍地開花。
敘說紫藤 三十而立
紫藤集團董事長林福南先生為紫藤三十細述來時路 。
午間來賓共聚一堂 《因紫藤三十而立一聚 為雲手基金啟航一募》 。
席開慶茶宴,款待五百客,台上台下,賓主以茶代酒互敬祝願,期許紫藤花開五十,再聚一堂同歡 。
創辦人林福南暨老戰友紫藤董事會主席謝錦有向同袍雲手文創基金會執行總監陳嬋菁致敬致謝,奉上《宋聘號》大禮,紫藤三十而立,他們一路同行,相扶與共。
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新馬第一間茶坊,位於吉隆坡茨廠街)
誕生於1987年1月1日,紫藤青葱過三十,大馬華族茗友伴,茶情一堂喜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這日子,在南洋大馬吉隆坡,「茶」無疑開啟著一群又一群年輕學子理念相投,創業拼理想,兼容並蓄,掀起了大馬八0年代南洋茶文化 「茶藝復興時期」。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迎來一群青春正盛不枉少年,青葱歲月充滿拼搏理想,舉杆揚旗而起的便是紫藤集團創辦人林福南先生。
三十九歲時著作「解馬」一書,提出「流動」 是江河唯一的出路。
當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王魯湘先生為紫藤企業精神題字,懸掛於吉隆坡紫藤總部。
知名華人漫畫《老夫子》作家王澤為紫藤寫下「飲得茶多人快樂」
林福南他是亞洲周刊、中月刊和資本家等跨國雜誌推崇的馬來西亞文化創業模範。簡單的說,他在賣茶; 勇敢的說,他在開闢文化創業途徑; 認真地說,他不斷為國家和華社解碼; 無論怎麼說,還是他說得最好: 流動,是江河唯一的出路。
紫藤文化走廊上海報呈現舉辦過的活動,扮演著中國傳統文化及各類項藝術活動在大馬的重要推手。
紫藤舉辦過之藝文活動
紫藤初創
《茶空間一茶文化一多元文化》
林福南生養成長於大馬,負笈台北就讀台灣大學時,深受當年文藝時潮薰陶,抱負責志契闊磊磊!學成歸國,憶得常徜徉於台大旁紫藤廬及東坡居,感受到「那個空間滿足了我們一種說不出的文化鄉愁,帶給人一種滿足和愉快,觸動個人一種人文情懷的孺慕,並且知道這是我們要的空間」。因此在茨廠街以邀友集資的方式創辦了當代大馬第一個人文茶藝空間—紫藤茶坊。他以「集眾人之資、聚眾人之智、合眾人之力、凝眾人之願、成眾人之志』,將紫藤企業由茶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在此也經常舉辦藝文活動與講座,承襲了林福南先生於台求學時開啟的精神淵源。他認為:「文化可以改變世界!」
(影像摘自[人物] 2014 issue 2)
紫藤三十。而立慶茶宴節目
茶宴節目精彩豐富,有本地表演藝術工作者,老中青三代一路相陪,共同預祝紫藤花開到五十。
人人人鼓劇場以歡慶的一首《鬧擊》,自由奔放的鼓樂為紫藤三十慶茶宴揭開序幕 。
歲在知天命近耳順的紫藤創辦人林福南先生,於紫藤三十慶茶宴中,聆聽老友周金亮輕哼柔吟著《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説愛你》,全場嘉賓亦同堂一齊高歌,歡唱出這屬於他們的年代,他們的歲月,他們的記憶!
曾經身在紫藤茶坊工作的大馬《激盪工作坊》歌手周博華,今日回家回到紫藤,獻上一首《知道你在城裏》,恬淡輕歌,沉吟中記憶細無聲息的漫煥開來…《知道你在城裏,那種感覺真好。…知道你在城裏,我會加速心跳。…》紫藤茶坊是周博華自中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此刻回「家」,是向創辦人林福南討茶喝的。
記憶淵深而清芬,塵封的回憶穿越時境裊裊繞盈,《紫藤三十》溢滿青春的魂魄與激盪的神采!而在台下的林福南正以心、手拍擊,暢懷凝望,歌聲裏回憶奔瀉,這是他們一代人曾經駐留悲喜清歡的紫藤茶坊歲月。
石頭舞團《板蘭花兒開》
梁家恩短劇《一對馬來半島情侶的樓台會》
節目落幕,紫藤集團創辦人林福南先生向與會來賓與藝術家們致謝與致敬 。
紫藤三十而立記事
紫藤創辦人林福南先生與紫藤集團茶藝總監蕭慧娟女士同慶三十而立 。
紫藤茶藝總監,人稱「表姐」的蕭慧娟,在紫藤慶祝三十的喜日當天,邀集來自海外的我們(右至左):深圳華巨臣茶博會方世龍、表姐蕭慧娟、香港茶人黄集斌、廣西蒼梧六堡茶業總經理黃利華、廣西蒼梧六堡茶業董事長張金牛、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游玉瓊、台北【tea雜誌】總策劃胡碩珍及主編葉俊良,於茶宴前参觀紫藤總部,茶敍間為我們講述紫藤經營理念及一路前行的點滴分享《時光如駒,紫藤依在》!今日紫藤員工共二百五十名,均股集資股東人數逾三百人,創辦人依舊同一人。林福南先生本色一如當年,帶領紫藤團隊,以茶為媒,文化創業為信念,根植大馬,前行中國,走向世界!
吉隆坡邵氏廣場紫藤集團總部
1997年成立《紫藤茶原》,是全馬第一家茶菜餐廳,蕭表姐向大家介紹取名《茶原》意喻的理念是「溯本還原」讓茶回歸於每一個人日常生活飲食當中。這正是將茶藝入料理,以茶餐食養為懷的《紫藤》茶精神。
紫藤精神:天地人和 以茶為媒
紫藤茶藝 有情人生
#茶雜誌 #大馬如是紫藤 #三十而立慶茶宴五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