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毒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在遙遠的中國古代,毒藥的製作和使用綿綿流長,為了權力而謀殺,為了姦情而謀殺,為了財物而謀殺等,都有毒藥的身影存在。」
所謂毒藥,也就是有毒的藥物,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藥,有可能來自於植物與動物本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毒藥也隨之由動植物發展到化工毒藥,砷、汞、銻、鉛、鉈等有毒元素登上歷史舞台。在遙遠的中國古代,毒藥的製作和使用綿綿流長,為了權力而謀殺,為了姦情而謀殺,為了財物而謀殺等,都有毒藥的身影存在。
毒藥,從能殺死神農氏的「斷腸草」說起
最古老的毒藥,應該來自於植物與動物本身。在原始社會,人們往往分不清哪種植物有毒,哪種植物能吃,哪種動物的口水有毒,哪種動物的口水無毒,這需要實踐來證明。於是,在中國古老的故事中,就有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神農氏就是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其中的炎就是炎帝。我們這位先祖,是一位農學家和藥物學家,他的經驗來自於實踐,哪種植物有毒,哪種動物無毒,需要他親自嘗一嘗來驗證。傳說中的炎帝曾經嘗了很多種植物,哪種有毒哪種無毒分得門清。有了炎帝的告誡,人們才敢放心地食用這一種,而遠離那一種。炎帝難道不怕毒死嗎?其實炎帝也是人,傳說他發現了一種植物,具有良好的解毒功能,一旦遇到有毒的植物,他就用這種解毒草解毒,所以才會次次化險為夷。但有一次,炎帝吃了一種植物,發現這種植物有毒,但沒有等到他食用解毒的植物,毒性就發作了。炎帝死於一種叫「斷腸草」的植物,這種植物成為有史以來第一種有記載的劇毒植物。
其實神農氏炎帝只是一個嘗毒的代表人物,不知有多少古人通過親自實踐,有的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讓人們知道了哪種植物有毒,哪種植物無毒;哪種動物有毒,哪種動物無毒。所謂的動物五毒,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也是先人們通過實踐證明瞭的。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後人們對逐漸認清了這個世界,避免了許多由於無知造成的傷亡。辨認動植物有毒、無毒,其實是人類戰勝大自然的一次勝利。
謀殺,毒藥是有最有效的利器
人類發明了毒藥,就不免利用毒藥謀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謀殺有的因為政治目的,有的因為姦情,有的因為謀財害命。水滸傳中,人們所熟悉的潘金蓮謀殺親夫武大郎,就是使用的毒藥。該種毒藥名叫砒霜,砒霜在武俠小說中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名字,叫做鶴頂紅,其實仙鶴頭頂上的那一點紅就像公雞頭上的雞冠子,是沒有毒的,真實的鶴頂紅又名紅信石,這是一種天然的化學物質,提煉出來的東西就是砒霜。之所以起鶴頂紅這個名字,叫著好聽,顏色是紅色的而已。
與武大郎同樣命運的,還有一位清朝皇帝光緒帝,他也是被砒霜毒死的,只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砒霜並不像電視上說得見血封喉,吃一點立即斃命,而是要經過二十四小時的煎熬。當然,也有少數人屬於過敏死得快的。
另一種慣常使用的毒藥,叫鴆酒。想當年北宋時期,遼國的蕭太后為了得到情人韓德讓,派人用鴆酒謀殺了韓德讓的妻子李氏。鴆是一種似鷹的鳥類,它的羽毛上有劇毒,據說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喝了立即就死。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今人是造不出鴆酒來的,今人造出的鴆酒,並沒有使用鴆鳥的羽毛,而是使用白芨、白蘞、麻黃甚至砒霜等藥物摻進酒中,靠酒的催化作用加速死亡。
鴆酒也並不能立即致人死命的,水滸傳中,奸臣們害宋江和李逵,就是在皇帝賜的御酒中下了鴆毒。電視劇中的宋江與李逵並沒有立即死亡,其實是有道理的。如果這時候遇到名醫,比如安道全在現場,或許還有搶救的希望。
戰爭,毒藥也曾派上用場
毒藥,也往往用於戰爭,比如在敵人的井中投毒,派間諜用毒藥進行暗殺,在武器中抹上毒藥增加威力,等等。尤其是在箭上抹上毒藥,射中敵人後,可大大增加敵人死亡的概率。《東觀漢記·耿恭傳》中說:「恭以毒藥傅矢,傳語匈奴曰:『漢家神箭,其中創者必有異。』」,漢末三國時期,關羽幾度中箭,其中一次就中了毒箭,才有了《三國演義》中華佗刮骨療毒的故事。
水滸傳中的梁山第二代頭領托塔天王晁蓋,也是被毒箭射中死亡的。因為射中了眼睛,神醫安道全又不在現場,所以來不及搶救。古代的毒箭,一般是四種藥毒,礦物毒藥、植物毒藥、動物毒藥以及細菌毒藥。但古代的萃取技術並不高明,所以礦物毒箭並不普遍。而動物毒箭更不好大量使用,比如用蛇毒,那得蒐集多少條蛇啊,所以也只是少量使用。植物毒藥呢,古代有一種樹叫毒箭木,也叫剪刀樹,其汁甚毒,浸之有見血封喉之效。不過,此樹並不普遍。現在成為國家的瀕危保護植物了。相反,細菌毒藥相對來說,倒易推廣。宋末之時,成吉思汗的部隊就大量推廣箭頭在牛胃裡浸一下,因為牛胃裡有大量細菌。另外,還有的部隊使用糞便侵箭頭,這樣可使箭頭沾染上大量細菌。射中後容易造成敵人創口感染。這可能是最早的細菌戰吧。
古時候長時期是冷兵器作戰,在冷兵器上也有浸毒的。比如在匕首上,在刀具上,在暗器上,這樣一旦打中敵人,可以造成更大的傷害。武俠小說中常常有這樣的描寫,普通的刀傷、槍傷並不太可怕,但如果是煨了毒的武器,就很難治療了,必須有解藥才可。
賜死,毒藥成為死刑之一
由於毒藥可致人死亡,所以用毒藥將人毒死,也成為死刑之一。將人毒死,其實是死刑中最輕的死法,至少落了個全屍。
最有名的毒死對象,當屬南唐後主李煜,他被宋軍俘虜後,被軟禁三年,有一天悲從心來,做詩一首:「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詩寫得是好,不過也引起了宋太宗的極大疑慮,判他服毒而死。李煜服的什麼毒?該毒名叫牽機藥,其實是一味中藥,名叫馬錢子。這味中藥如果療病來說,有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如果殺人來說,可致人全身痙攣,頭與足相接而死,狀如牽機。李後主就痛苦地死於此毒。
相比牽機毒藥,古代皇宮使用更多的,是鴆酒。用鴆酒一杯毒死,是皇恩浩蕩,最輕的死刑,一般用於格外開恩的有功之臣或皇帝之前比較寵幸的臣子。比方說大貪官和坤,乾隆皇帝給他留了最後一道聖旨,就是留全屍。南明時期有個大臣名叫黃大振,喝鴆酒不死,而不死的原因,是他將鴆酒稀釋了,盼望著皇帝酒下留人,最後被沒有被毒死,被傳旨太監絞死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毒藥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浴室牆上的黑點;換季棉被的潮濕氣味;冰箱裡的綠毛蛋糕...黴菌又來了!季節交替,快要進入梅雨季節,台灣溫暖潮濕的氣候,最受黴菌喜愛,除了惱人外,更多的是對身體的危害,你知道食物發霉不是只要切掉就好嗎?又有什麼健康危機?快讓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告訴你! 防霉:除濕是重點 英國倫敦有霧都之稱,原因...
細菌幾度會死 在 布農Doc 田知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急診日常......每天必重複之經典對話」
**
我從急救室插完管、大家努力為病人和死神拔河....匆匆走出來,急救過程外面一定累積很多待診病人。才沒幾步,就被躺在走道的病人攔下。
「小姐,叫你們醫生趕快來看我,不然我打給院長!」
「是成年人就不要這個樣子!我當你沒說!」
**
「急診是這樣做的嗎?老人優先不知道嗎?」
上次在機場,也有老人說同樣的話喔!
**
「到底要等多久?我們來了已經兩個小時了!」
其實是20分鐘.....。
**
「你們居然這樣!我們在美國都不用這樣.....」
那......你考不考慮回去?
**
「可以快一點嗎?就是不舒服才來急診啊!」
其實,每個人都這樣說。你可以試著跟前面的病人說,看看他們會不會讓你先?
**
「是啦!這個不舒服已經很久了!我大老遠來,急診比較快!」
急診,真的不是這樣用的!
**
「我要指定田醫師看診!我可以等!」
急診醫師沒有指定醫師!請不要等!
**
「你知道發燒進入醫院一定要告知嗎?現在還是疫情期間!萬一你們真的被感染,整個醫院都....」
「我不知道發燒耶!」
「你的主訴是什麼?不就是發燒嗎?在家裡量幾度?」
「38度!我不知道38度算發燒耶.....」
再扯下去,鼻子會變長。
**
「請給他做全身詳細的檢查!」
麻煩請走出急診大門,轉到健檢中心!
**
「多少錢?!」
急診醫護不收錢!
**
「到底什麼時候有床」
急診醫護醫療工作都忙不完了,哪一點看起來像住院組?
**
「我要指定某某某醫師!」
那請到門診喔!每個人都跟你一樣想,急診變成什麼了?!
**
「抱歉!我們正在處理有生命危險的病人!請稍等!」
聽不懂、聽不到、聽不懂、聽不到..........
**
「我不要吃前一家醫院的藥,都沒有效!你重新開!這個我丟掉!」
開一樣的嗎?藥廠紛紛出走台灣,全台灣的藥已經在走「統一台製路線」,你覺得我還能變出什麼新藥好藥嗎?你知道台灣一年丟掉多少噸多少億的藥嗎?
你應該也會這麼跟下一位醫師說我.......「前一家醫院的醫師開的藥都沒有效!」
**
護理師:「醫師請你再留一管用來細菌培養的尿液再回家。」
「不用了!我們已經凹到想做的檢查,沒事就好!我們要回家了!而且剛剛那個尿是從馬桶撈出來的!」
**
「急診比較快!」
比較快什麼?
**
「抗生素口服的沒效,我要每天來急診打!」
糟糕,這個抗生素轉成點滴,一天要打三次,問一下健保願不願意付喔!
**
車禍一開始都還好的病人,檢查都正常,只是皮肉傷,也說不需要止痛藥物,在肇事者和警察來了之後。
「我痛到無法走路、上樓梯都有問題!我一定要住院!」
讓你住院,健保一定核退、甚至成為黑化醫師的材料;不讓你住院,投訴就來。
這樣好了!全自費就沒有問題!
**
天邊孝子,衝進急診「來急診這麼久,都沒有醫師看!」。
抱歉!沒有盛大迎接您是我們人力不足,您父親手上的點滴、點滴裡的藥物、剛剛做的檢查......,沒有醫師診視、下處置,護理師是不會執行的!
**
「我剛剛坐救護車來,你們醫院救護車要送我回家!」
醫院救護車的工作範圍真的沒有包括這個喔!
**
「我其實是想來看門診!」
「這樣濫用救護車,要罰錢喔!」
「喔!我的症狀好像變嚴重了!掛急診好了!天啊!你們急診掛號費吃人喔!還只能開三天的藥!」
**
「小姐,幫我拿尿壺、倒尿。」
「請你找個家人來陪伴和幫忙喔!你看現在每個護理師都忙不來手邊的工作!」
「不行,他們現在正在上班,很辛苦!」
嗚嗚嗚....那我們就應該的.........
**
救護車載入一個多次欠費的病人:「我很不舒服,趕快幫我打針!」。
「來!你先去批價領藥,就幫你打針!」。
瞬間消失.........
*****.........#知道還有很多 #今天這邊就讓大家抒發用吧
晚上八點,休息室桌上除了晚餐,當中還有沒有吃到的午餐........
#當初我們說著南丁格爾誓言
#當初我們念著希波克拉底誓詞
#我們夢想著......
#偶爾還是有感動有歡笑有成就感......
#制度把台灣人寵壞把台灣醫病關係變成什麼樣子
細菌幾度會死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其實這件事已經不是新聞,只是很多訊息總是會像是月經文一般,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
就像是「去男朋友家吃飯要不要洗碗?」、「手扶梯要不要靠右站?」、「房事後用可樂洗下體能不能殺精蟲?」
我都在想 :究竟是記者真的很難找消息來湊到每天應該繳交的篇數?
還是,民智一直沒開,所以三不五時要講一下開開民智?
--------------------------------
在我小的時候,大人都說要把菜放冷,才能冰進冰箱,不然壓縮機會壞掉,我當時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反正他們說,我就聽了。
但大了一點,對生物或這些機械設備有所認識後,開始覺得這件事情有點荒謬;但還是很多人會這麼做,就如同那些人在發現任天堂主機讀不到卡帶後,會拿起來吹一吹..........一樣。
#從細菌的角度來說。
當我們熄火完成裝盤後,空氣中、餐具裡,我們舔過的筷子湯匙上的細菌其實就會進入湯菜裡,而溫度一旦開始降低(到我們吃了覺得熱,但不會燙口的溫度時),其實它們就開始孳生了。
但是,只要你的身體是正常的,那吃進去的那些細菌,會在你的胃酸裡面被消滅一大波(至少95%);而剩下的或是留在你的食道口腔中的細菌呢?
只要你的抵抗力是"正常"的,基本上它們根本不會讓你犯病(除非你有愛滋病等會讓抵抗力異常的疾病);所以,我們可以在不受到這些細菌的影響下,利用熟食裡面的營養。
另一方面,從機械---也就是冰箱的原理來說。
我們可以把冰箱想像成是你那個關上門後開冷氣的冷氣房,冷氣運作的原理這樣的 : 當你開冷氣時,感應器(sensor)會先比對所在空間的溫度;如果你的房間溫度(28°C)比設定溫度(22°C)高,那壓縮機就會運轉,開始對你的房間輸送冷氣。
反之,如果你的房間溫度(17°C)比設定溫度(22°C)低,那冷氣依然會運轉,只是壓縮機不會運轉,所以雖然會吹出風來,但那不是冷氣。
(所以如果你在寒流時開冷氣,基本上壓縮機不會動;除非你的溫度設的非常低)
而在運轉時,如果你的房間溫度降到設定溫度(28°C→22°C)那壓縮機就會停止運轉(雖然依然還是會吹出風來,但那不是冷氣);直到你的房間溫度再度上升超過設定溫度,然感應器(sensor)再度感應到了,就會重新啟動壓縮機.......如此周而復始的直到你關機。
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就能了解冰箱的壓縮機是怎麼運作的。
其實,冰箱就是小型的冷氣房;而那種大型魚貨或冷凍食品公司的超大冰箱(五六坪到十幾坪,幾十坪都有),你也可以視為是一個超大的冷氣房(只是裡面的溫度是維持在零下18度以下的那種冷氣...........)
------------------------------
了解了壓縮機運作邏輯後,再回頭看冰箱,你就能知道「菜放冷才能進冰箱,不然壓縮機會壞掉」這種說法,基本上是錯謬的邏輯。
因為,熱菜放進冰箱裡,就如同一堆剛打完籃球、身上還冒著熱煙的孩子衝進冷氣房間一樣,只會讓感應器感應到空間內的溫度升高(超過設定溫度),然後敦促壓縮機努力運作,以讓空間內溫度能夠回到設定溫度。
(怎麼沒人說 : 身體熱熱的衝去吹冷氣,會害冷氣壞掉????)
所以,只要你的壓縮機正常,它不會因此壞掉,只要當它製造出足夠的冷氣讓空間溫度降到設定溫度後,就會停了。
看到這裡,有人會想說 : 「壓縮機常打,壽命會減短,那最後就會壞掉啊?」
甚至還有水電師傅也用這個論點來主張 : 變頻冷氣如果連續開著不關,壓縮機轉轉停停的容易壞.........
#這邏輯叫人不忍心啊
我們舉個例子吧(我最喜歡舉栗子了,舉高高的那種~~)
你買摩托車,引擎運轉久了也是會壞的;從你出生之後,心臟就開始跳動,跳著跳著也會損耗,最後就不跳了(某些科學家統計後,認為大概是跳十萬下,所以他們說一分鐘跳90下的人,壽命會比一分鐘跳70的人早死)............
關於會擔心這種事的人,我的建議是 : 「冷氣跟機車買回家之後,都不要發動,就不會壞了唷~ 至於你的心臟,一旦現在停掉,也就不會損耗囉~~」
------------------------------
萬事萬物都一樣,只要有在使用,就會有損耗,就會有一天壞掉;就連我們的身體也不例外。
所以,雖然不用就不會壞,但相對於這麼極端的想法,我的建議還是 : 合理的使用。
合理的使用你的身體跟機械,它就能減少耗損並延長使用壽命。
所以,合理保存食物的方式,雖然是把它放冷再冰;但放在室溫裡面太久,溫度降低的梯間拉得太長(例如58°C→26°C花了一個多小時),那細菌就能長時間在它最適宜孳生的溫度(30~40°C)中瘋狂的以幾何倍數的速率成長了。
是以從這角度來看,我們要把食物放冷(以減少壓縮機作用的時間),但又不能放的太久(不然細菌會孳生)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下,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放到略低溫(60以下),就可以放進冰箱裡面了;而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我們能夾著就吃進嘴裡,表示那道菜餚已經只有四十幾度了,所以基本就是吃飽後就能準備收進冰箱裡冰藏了。
要記得 : 冰箱就是小型冷氣房,熱的東西進去後,它會努力工作,不會壞掉。
#那怎樣才會讓冰箱早點壞呢?
反而是一些婆婆媽媽喜歡把冰箱塞超滿(或是常常開冰箱;或是冰箱門常常不關好),那個才會害冰箱壽命縮短。
因為,裡面不流通空氣或是東西過多,都會讓感應器認為空間內的溫度一直沒有降下來,然後讓你的壓縮機一直不停運轉;這才會縮短壓縮機的壽命。
而且,壓縮機壞了就算了;問題是,冰箱溫度沒降到冷藏應有的溫度(7°C以下),則細菌活性不會減低,依然會不斷繁殖(只是速度會慢一點);而冰箱跟你的冷氣房一樣,是個"冷氣會在裡面流通"的空間,那些流通的空氣就會把細菌帶到空間裡面的每一個東西上附著,那才是會吃死人的關鍵。
就是有一個孕婦,從冰箱裡面拿了一顆蘋果出來,在沒洗的狀態下直接吃掉,結果附著在上面的李斯特菌造成嬰兒胎死腹中。
#不信的可以自己查
.
.
.
.
====
#合理的使用是一切事務的依歸
#其實也就是中庸之道
#合理的思考跟邏輯真的很重要
#不要在錯誤的邏輯中因小失大了
#上班上課到沒空寫貼文
#我會努力回留言的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細菌幾度會死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浴室牆上的黑點;換季棉被的潮濕氣味;冰箱裡的綠毛蛋糕...黴菌又來了!季節交替,快要進入梅雨季節,台灣溫暖潮濕的氣候,最受黴菌喜愛,除了惱人外,更多的是對身體的危害,你知道食物發霉不是只要切掉就好嗎?又有什麼健康危機?快讓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告訴你!
防霉:除濕是重點
英國倫敦有霧都之稱,原因之一是水氣較多,容易起霧。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分享,日前有一則新聞,一名29歲英國女孩居住在倫敦,佈滿黴菌的環境讓身體愈來愈差,原以為是工作壓力,到醫院就診才發現,尿液中含有黴菌毒素,才發現竟是浴室中的黴菌造成的。
譚敦慈老師說,台灣有北迴歸線通過,溫暖潮濕的天氣容易使黴菌滋生。黴菌的產生有兩個條件,分別是溫度及濕度。因此她強調,「除濕」非常重要。她也提醒,就算是30幾度的高溫,測量家中的溼度發現仍然不低,因此天氣熱不代表濕度就低,家中的濕度還是要經測量來判定較為準確。
早上出門打開房門、衣櫃
早上出門時,將房間及衣櫃的門全都打開,降低濕度。
除濕機放房間中央
因為擔心人員不在可能引發危險,回到家後才使用除濕機,並將除濕機放到房間的「正中央」、不靠牆,同時打開櫃子除濕。
除濕時旁邊別放一盆水
有人會習慣除濕時,在旁邊放上一盆水,但譚敦慈老師也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既然要除濕,就是要將濕度降低,保持房間的乾燥。
木質地板拖地後應除濕
譚敦慈老師也分享,自己家中是木頭地板,拖地之後地板會十分潮濕,就應該要盡快除濕,否則很容易長黴菌。
盆栽蓄水盆別積水
家中盆栽的蓄水盆,教完花後建議盡快處理積水,避免增加室內溼度。
碗筷別泡在水槽
吃完飯應盡快洗碗,避免儲水在水槽,增加濕度。
另外,譚敦慈老師也提到,家中應盡量不要堆積雜物、用過的塑膠袋也建議乾燥後再收納,就能避免發霉。
黴菌易造成過敏、氣喘
只是黴菌究竟容易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顏宗海醫師回應,根據美國疾管署統計,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黴菌約有300多種,以居家環境而言,還是以過敏方面的疾病為大宗。無論家中那裡發霉,支氣管比較敏感的人若吸到黴菌孢子就會產生過敏反應,可能引起氣喘發作。
「如果真的發霉了,一定要清除乾淨。」顏宗海醫師表示,若沒有處理,黴菌孢子會在空氣中不斷飄散,對人體造成傷害。譚敦慈老師也說,根據日本研究,黴菌孢子可以飛好幾公尺,所以務必要將黴菌除根。
除了吸進黴菌孢子造成呼吸道過敏,在食物方面,花生類產品若保存不當,容易產生黃麴毒素,可能增加肝癌風險;咖啡類產品如咖啡豆、咖啡粉,沒有正確保存也會產生赭麴毒素,也可能增加泌尿道腫瘤風險。
發霉食物不要再吃
除了環境會發霉外,食物也會,有些人會習慣將發霉的部分切除後,繼續食用。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長在食物上的黴菌,可能會有肉眼看不到的菌絲深入食物其他部分,因此局部切除的方式並不保險。
譚敦慈老師也分享林杰樑醫師的經驗,以前小時候阿嬤做的年糕很大一塊,若是發霉了更是刷洗後繼續吃,她也覺得這個習慣蠻可怕。她建議,少量購買、盡快吃完,才是真正的愛惜食物。
譚敦慈居家防霉小撇步
1、出門前將櫃子的門打開通風,減少櫃子裡濕氣。
2、盆栽如果有蓄水盤,澆花過後應把盤中水倒掉。
3、木製地板如果以拖地等沾水方式清潔,打掃後應盡快除濕,以免生黴菌。
4、家中避免堆放雜物,堆疊的物品也會藏有濕氣。
5、除濕時保持乾燥,旁邊若放一盆水,除濕效果會打折。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相關影片】
小心恙蟲病!輕忽死亡率高達6成︱譚敦慈 X 顏宗海
https://youtu.be/mjGJV159lhU
這3種地方容易生黴菌,注意這些事遠離發霉環境
https://youtu.be/OhPzEoQtTR4
洗出農藥菜蟲!蔬果保鮮清洗輕鬆搞定|譚敦慈 X 陳之穎
https://youtu.be/Awd1JwoN2iE
【相關文章】
細菌、黴菌最少!譚敦慈這樣清冷氣電扇除濕機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849
花生久放受潮不要吃?黃麴毒素,肉眼看不到的飲食危機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680
黴菌必殺技!小心黴菌毒害,6招根除家中黴菌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550
#譚敦慈 #發霉 #黴菌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xhMiJJFDoA/hqdefault.jpg)
細菌幾度會死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惱公,寶寶在哭肚子餓了,你趕快去泡奶粉!」(踢)
聽到寶寶哭哭啼啼,就立馬送上奶奶一瓶嗎?
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其實奶粉有「正確」的沖泡方式,大多數是寶寶哭了就直接去泡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應該用幾度的水去泡?
㊙可以放在常溫下多久?
㊙換奶粉要怎麼換?
#補充說明:
1.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為什麼要70度?
70'C 的水是要預防salmonella 和cronobacter的污染
因為曾發生奶粉被細菌污染的事件。
#沙門氏菌會造成細菌性腸胃炎、血便
#板崎氏菌很少見,#但是致死率是20%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WHO "70'C 的水泡奶粉": 是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健全。 1歲過後, 可看奶粉說明書上建議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沸騰後冷卻不超過30分鐘。#為什麼不超過三十分鐘? #就是要大約70'C高溫殺菌的意思,其用意就是和WHO 的版本一樣
「You may use bottled water or bring cold tap water to a rolling boil for 1 minute (no longer), then cool the water to room temperature for no more than 30 minutes before it is used.」
前幾年所爆發的那兩隻細菌污染,是在奶粉廠內就污染了,那件事不是奶瓶消毒的問題
相關報導:
http://fswww.npust.edu.tw/ezfiles/58/1058/img/1532/doc202.doc
http://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m_02_04.html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feeding-nutrition/Pages/How-to-Safely-Prepare-Formula-with-Water.aspx
#以下是美國FDA 2014年6月的版本: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048694.htm?source=govdelivery&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美國CDC對於cronobacter的說明: http://www.cdc.gov/cronobacter/technical.html
#相關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171262
2. #到底先加水或是先加奶粉?
這個議題,是很多爸爸媽媽不知道「量」和「濃度」怎麼拿捏:
「先加水,再加入奶粉, 奶量不就會變多了嗎?」
我的本意是為了澄清這件事情所以才會這樣寫。
而大部分奶粉是先加水。但若奶粉說明書上建議先加奶粉(例如明治等),則請按照說明書。
影片內容沒有說明淸楚,讓大家誤會我的用意,深感抱歉
3. #換奶粉要慢慢換?,的確是以往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是其實不必要,除非是特殊情況醫師有指示,才需觀察適應狀況,才會漸進式轉。其實是直接換即可
「真的可以直接換奶粉嗎?可是 醫師/藥局/大家/月子中心/... 說一匙匙換耶」
#可以直接換。
看一下葉勝雄醫師的說法: https://m.facebook.com/PediatricGI/photos/a.370173696383319.84688.199912983409392/1024256157641733/?type=3
這一篇比較詳細: http://udn.com/news/story/7030/1565153
4. #70度的水會不會有殺死益生菌的問題:
70度的確會殺死益生菌。
這個問題就是: 致病菌可能風險 VS 益生菌被燙死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奶水溫度確實有些爭議,雖說依照大廠奶粉嚴格把關,已經在出口進口時抽驗,將阪崎氏菌、沙門氏菌⋯⋯排除了。但還是要依照AAP的建議去做,較為安全。尤其是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健全。
一般益生菌沖泡建議不要超過55℃。多半是要冷藏或是置於常溫的保存環境中。就算標榜本身為耐熱菌或耐熱技術再好,也不容易在60℃以上存活。
5. 奶量
那張奶量圖片意思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通則大方向,不是定律。目的在於給爸媽有個慨念。
奶量是因人而異,有正常成長就好
參考資料: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048694.htm?source=govdelivery&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WHO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http://www.who.int/foodsafety/publications/micro/PIF_Bottle_en.pdf
延伸閱讀:
🔺育兒誤很大(一) https://www.facebook.com/drblackeye/posts/630477820451736:0
#文章列表✏️: https://goo.gl/bFhdFx
#奶爸門診時間表🏥:http://wp.me/P7jKO9-dO
#奶爸Dr部落格✍: https://goo.gl/9ZJYz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tZRqIagBU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