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幫大人上口語表達課程外,因為好奇孩子的語言發展,也在去年開始進修兒童發展師。
在自己和阿古的相(實)處(驗)下發現,其實學習語言這件事,不管對大人小孩,許多原則都是類似的。
以下三個和小小孩的口語遊戲,適合2.5歲~3.5歲的幼兒
玩耍中能幫孩子擴張詞彙和建構語句,也可以練習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和表達的準確
過程裡也要記得去觀察孩子目前的語言狀況,隨時調整自己的語速和用詞深淺喔!
開始吧🙌🏼
🟧一.快問快答
爸媽先出題,讓孩子猜你在說什麼動物或物品。
例:鼻子長長的,有四隻腳,非常大、超級重、皮膚灰灰的,是什麼動物?
講述中可以加入語氣和肢體,讓整個表達更立體
玩一陣子後,試著讓孩子出題給大人回答♥️
這也很適合成人去做🍀形容力練習,
比如你想說的是海,就試著不要直接說海,而去抓取相關的符號元素
像是:難過時去那裡散心,放鬆時去那邊找平靜,開心時和好友去那玩樂,
那裡可以玩沙、衝浪,也可以靜靜地聽浪的聲音
🟧二.猜猜我是誰
先拿三個公仔或小車車出來,讓孩子知道選項有哪幾個,然後每次藏一個在背後,講出這個公仔的特色或車子的特性,讓孩子猜你在說哪個。
接著換孩子來考考你~
可以逐漸增加公仔或車子的數量,來訓練🍀觀察力和🍀記憶力。
找出人、事、物的特性,也是成人很需要訓練的口語環節
尤其在數量增加時,為了能夠加以區分,
使用不同的形容詞、找出其中的差異點,都是很好的練習
剛開始一定會一直辭窮,
多玩幾次會挖掘出你更多的詞彙,
或是之後在生活上,大腦在聽到有意思的形容詞,會更願意去記下
🟧三.找彩蛋
將家中不用的廢紙揉成團,為了讓它比較像回事,可以貼上各色貼紙。
然後一樣大人先,把彩蛋藏起來,讓孩子找。
這個練習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給提示」,去形容彩蛋藏在的地方特色,和與空間相對應的關係。
例如藏在底層放清潔用品的抽屜時,就可說:
它的位置比較低,你需要先拉開才能看到,彩蛋現在的附近有很多可以讓家裡更乾淨的東西。
(一次講一點,看狀況慢慢釋放提示)
父母給提示和前兩個遊戲的出題目,
都是為了『示範』如何去形容,所給出的模式,
最主要還是要讓孩子能成為出考題和給提示的角色。
找彩蛋的第二個重點,是表現🍀「找的過程」
水杯啊、玩具啊、書啊,這些東西,我兒子真的很愛找都不找就說找不到(吼~)
或是說:來~我們分工合作一起去我房間找,我帶你去房間,妳來找(哪門的分工合作啦)
所以媽媽我就在這個遊戲或其他相關的尋找遊戲中,不厭其煩地去展現,到底「仔細找」是什麼XD
小孩從12~18個月,開始可以說出有意義的簡單詞彙,知道的通常會比能說出來的多很多
和大人一樣,所有的新詞彙都是在多次的反覆聽到後,才產生連結、形成記憶,最後才會脫口而出。
多跟孩子說話互動,不管是聊天、編故事、看繪本、玩遊戲,對於孩子口語能力的形成、事物的理解、觀察,都有幫助。
每個孩子發展有不一樣的速度,過程中千萬別太急
配合孩子的發展度、理解度
也是讓父母自己練習用更淺顯、準確的詞彙
和豐富的聲音、肢體去表達的好機會
讓孩子玩得一頭霧水、過多挫折,反而容易失去樂趣
親子關係請放在學習成效前面
🍄🍄🍄🍄🍄🍄🍄🍄
*孩子三歲前的語言發展進程:
18-24個月,開始有組合語,像是:媽媽抱抱
24-30個月,能使用完整語句,例如:要跟庭庭阿姨吃飯
30-36個月,可以理解你、我、他,和所有格
早或晚半年都是在合理的範圍,如果發現孩子的狀況超出這個時間,就需要帶去給醫生評估
專業的早療能讓孩子跟上發展的速度
❌請千萬不要再說大雞晚啼了!!!❌
前陣子看到朋友的一段影片,
當年她的孩子語言遲緩,但在接受早療和父母一路的陪伴、共同學習下,
畫面中,長大後的孩子邊聽音樂邊唱RAP
那陶醉的模樣好令人感動🥰~~~
想加強口語表達的大朋友,也可以參考我的線上課程喔!!
http://hahow.in/cr/eventhost
#兒童語言發展 #親子遊戲 #口語遊戲 #表達力 #2歲 #3歲 #林姮均說說話
#CHUN15
組合建構對幼兒的意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智化 #重磅上市 #經典好書 #十年磨一書
#摘自本書前言 #依附 #情感調節 #自我發展
.
書名: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楊舒涵、魏與晟
.
本書的付梓仰賴於許多事物的貢獻。我們引進了多方的資源,雄心壯志地期待本書能針對多重的讀者群,包括心理學研究人員、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同時也包含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學家。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我們希望可以突顯 #發展心理學對於心理治療與心理病理學有多麼重要。我們整合了心理學發展的科學知識,以及與成人及兒童工作的臨床經驗,來解釋心理治療。我們相信,只有在個別心理治療師與專業研究人員雙方能持續合作的情況下,患者才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像這樣的整合,其價值當然無法馬上獲得所有人的接受(見Green 2000; Wolff 1996),也確實不需如此。心理治療師主要是透過談話來給予病人臨床上的幫助,因為這些病人所尋找的幫助不(只)是藥物,更是一個願意對他將心比心的人。相關學科在科學上的進展不一定會對心理治療的實務有所幫助,比如說,1940與1950年代霍爾(Hull)與史金納(Skinner)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研究,對當時的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就沒什麼幫助,卻有益於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比較強調行為與環境,較少關注個人與意義。
.
我們的工作立基於那些傑出的前輩們,他們在精神分析與發展的理論上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也建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如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馬勒(Margaret Mahler)、布洛迪(Brody)、埃姆德(Emde)、史騰(Stern),與其他許多人士。特別鼓舞我們的例子是安妮‧柏格曼(Anni Bergman 1999),她是分析師瑪格莉特‧馬勒知名的共同研究者,在她的書中,完美地整合了發展理論與臨床思維。讀者們也可在本書中發現柏格曼書中的許多想法,只是換成稍微不同的觀點來講。所有心理治療的發展都是起源於對人類發展的觀察,因此必然會共同享有許多重要的特色。同時我們也相信,在本書中討論的許多想法──像是父母鏡映的社會生物回饋理論、目的論與意圖位置、反思功能、精神現實中的精神等同與假扮模式、異化自我、心智歷程、情感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都為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提供了真正的新方向。
.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書的思維與關注的方向並不侷限於精神分析,我們還運用了心智哲學的概念,以捕捉與描述嬰兒是如何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成就自身心智的歷程。人類會透過他人來探索自己,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的唯心主義,而後精神分析式的心智哲學觀又進一步地拓展了這樣的想法(Jurist 2000)。在社會認知的領域中,心智哲學的運用相當普遍。但我們的理論導向有些不同,因為除了認知外,我們也同樣關注情感。也因此我們援引了依附理論,依附理論強調嬰兒與原初照顧者的關係品質會影響到嬰兒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並且有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確切來說,我們的工作不只借用了依附理論,更對依附理論做了重大的重新概念化。我們認為,依附並不只有依附關係本身而已,而是能更進一步發展出表徵系統的能力,這可能是人類為了有助於存活而演化出來的功能。因此本書另一個具有貢獻的面向,便是舒緩了過往精神分析與依附理論的一些長期緊張關係 (Fonagy 2001)。
.
本書的書名是由三個標題(情感調節、心智化、自我發展)組合而成,主要內容就是在談這三個主題與其相互間的關係。我們主要關注嬰兒、孩童、青少年到成人的心智中,對心理狀態表徵的發展。心智化是一個發展理論界很熟悉的概念,論述了 #個體是如何理解到自己運用心智的方法,#好用以調整對於外在世界的經驗。心智化可說是自我發展的根本,因為心智化會逐漸豐厚內在組織,讓個體能參與社會,並與共享此能力的他人構築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另外,我們也用「反思功能」這個詞,為「個體有多少心智化的能力」做出操作型的定義 (Fonagy, Target, Steele, & Steele 1998)。
.
心智化會立即令人聯想到自我的兩個層面:主體性(agentive)與表徵性(representational),也就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所說的「主格我」(I)與「受格我」(Me)。自我表徵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詹姆斯的「受格我」,或是「實體自我」(empirical self)(Lewis & Brooks-Gunn 1979),指的是我們認為自己身上所真實擁有的一系列特徵發展,儘管這可能是藉由推論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反應而得來(Harter 1999)。因此,心智化的這層面在精神分析理論與認知理論中,都是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概念(Morton & Frith 1995)。但是自我做為心智主體,或我們在他處所說的「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這個概念(Fonagy, Moran, & Target 1993; Fonagy & Target 1995),相對來說是常被忽視的研究主題。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者對鞏固自我主體性的發展歷程這個議題的漠視,可能是因為在傳統上受到太多笛卡兒主義者「第一人稱權威」的影響,認為個體能夠直接並正確無誤地得知內在的心智狀態,而不是將其看成是一個困難重重的發展成就。瑪西亞‧卡佛爾(Marcia Cavell 1988, 1994, 2000)的工作尤其提醒了大家,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其實與笛卡兒主義相差無幾。精神分析與人類發展學經常附和笛卡兒的傳統假設,認為心智主體性的經驗是天生的。我們試圖在本書打破這個主流哲學傳統,提倡心智主體性應該是種逐漸發展或建構出來的能力。
.
對於意圖行動之表徵的發展與哲學研究都顯示出,意圖心智狀態的表徵可能有更為複雜的內在結構。個體可能可以部分意識到這些意圖結構,也可能完全無法意識到。這件事情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要能理解到自我是個心智主體,就得透過人際經驗,特別是與原初客體相處的經驗。#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兒童區分內在與外在的現實,也能從人際溝通中區分出內在心智與情緒歷程。在本書中,我們會同時運用臨床材料與實證研究,佐以發展上的觀察,來呈現嬰兒能經驗到自己是個擁有心智的有機體,或是經驗到他自己的心理自我這件事,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從嬰兒期至兒童期逐漸演化出的一種結構。這樣的發展極為仰賴兒童與更為成熟、友善及具有反思的成人進行互動才能完成。
.
我們認為,心智化不僅只是一種認知歷程,同時也是透過與原初客體的互動來「發現」情感的過程。因此,本書也會把重點放在「情感調節」這個概念上。在許多發展理論與心理病理學的領域中,這個概念都十分重要(例如Clarkin & Lenzenweger 1996)。情感調節就是主動調整情感狀態的能力,與心智化關係密切,因為心智化就是自我感與主體感的基石。在我們的想法中,情感調節是心智化的前提;但是我們也相信,一旦個體開始心智化,情感調節的本質便會有所轉變。在此我們辨識出情感調節可以是種情感狀態的適應,若發展出更複雜的型態,也能運用情感來調節自我。「心智化情感體會」這個概念,指的是一種更成熟的情感調節能力,讓個體能在自身情感狀態中,發現主觀的意義。我們認為,在每一種心理治療取向當中,心智化情感體會都是療效的核心,這代表著 #個體能在經驗上理解自己的感受,而 #這種經驗遠遠超出了僅能在理智上理解感受的狀況。也是在這種境界中,患者的抗拒與防衛才有意義,因為此時治療者對抗的不只是特定的情緒經驗,同時還是一整個心智模式的功能;這些受損的模式不只會扭曲心智表徵,阻礙療效的進展,同時也抑制了心智功能 (Fonagy, Edgcumbe, Moran, Kennedy, & Target 1993)。所以我們可能會誤解自身的感覺,以為自己處於某種感受,但實際上真正感覺到的卻可能是另一種情緒。不僅如此,個體甚至有可能會把自己從情感豐富的經驗世界中踢出。比如說,有些人沒有能力從心理和心理社會的前因後果設想而一再重蹈覆轍,這可能就是因為此人的心理歷程受到了廣泛的抑制,或是鞏固這些能力的心理歷程發展出了問題。
.
我們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理論更豐厚了先前的理論學家所提出的論點,如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談的依附的演化功能。我們認為,早期客體關係的演化功能是為了使幼兒打造出某種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充分地開展出理解他者與自我心智狀態的能力。我們假設,對於自我與他人心智的反思,都是建構出來的能力,是由早期關係演化而來。對人類而言,發展出能解讀人際互動的心智結構非常重要,而由於心智化又是人際功能的核心,由此推論,心智化在演化上必定有其特別的地位。語言當然是象徵性互動的主要方式,但為了要適當地運用語言,就需要組織主觀世界。內在狀態必須要有其意義,才能夠用來與他人溝通;同時我們也要有能力解讀他人的心智,才能在工作、情愛與遊玩時與他人合作。
.
本書會清楚強調,早期的人際經驗是最初的中介變項,影響著往後心理疾患與心理治療中會出現的心智能力。某種層面上,我們延續了心理社會取向的傳統,認為親職與早期的人際環境是發展病理學中的關鍵 (Cicchetti & Cohen 1995; A. Freud 1981; Masten & Braswell 1991; Rutter 1993; Sameroff 1995; Sroufe 1996)。儘管我們支持上述的觀點,但在上個世紀的精神病學與社會科學中,隨著領養與雙生子行為基因學研究證據出爐,上述觀點也開始陸續遭到批判(Eaves et al. 1997; Hewitt et al. 1997)。這些研究者們認為,過去的研究因為無法控制好基因上的變項,而過度高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的精神病學文獻都變成了單純的先天論觀點,覺得只有基因資料是寶貴的,而且還有著精神分析這種只注重心理層面資訊的學門所無法提供的價值。其結果就是,早期環境只剩下少許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是由於生理因素的緣故,而非心理因素(例如Marenco & Weinberger 2000)。
.
(未完待續,更多詳請請見本書)
.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
📖 https://tinyurl.com/4j7sms3h
組合建構對幼兒的意義 在 露易絲夢遊仙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積木來了
貝斯寶貝大積木無毒的PP+橡膠材質 #安全無異味,通過 TCC 兒童產品安全、美國 ASTM 認證,邊緣角落都有磨圓設計,這實在是很適合陪伴孩子成長的一款玩具啊!
教育學者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內在動機、能自我控制、富涵想像,而玩積木將是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最佳玩具之一。積木的玩法沒有限制是主要的優點之一,可以隨心所欲組裝成任何造型,激發想像力!
但蠻多爸媽幫孩子們添購積木的時候會考慮幾個點,#一般大小的積木很容易被幼嬰放進嘴裡,很容易有意外事件發生,再來就是小積木很容易被孩子亂丟,很多爸媽都跟我說家裡自從有小積木之後,身體都變得非常好,因為天天都在腳底按摩(並不是)
而我就是遲遲不想買一般小積木給孩子的爸媽,因為我真的很怕家裡變得很多那種瑣碎小東西的感覺,加上前面的幾個理由,所以我一直都心儀超可愛的大積木,而且貝斯寶貝超大型積木有幾個大優點,#材質上超級軟Q不會割傷手,當然踩到也是無傷大雅,另外就是看起來超可愛的馬卡龍色加上四種形狀的大積木,可以激發無限創意!
學幼教的人都知道積木是幼兒的發展里程碑啊,孩子的建構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協調性以及社會性都得到了發展!從孩子能開始抓握就可以開始玩積木了,也可以開始觀察baby的發展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意義啦!「攜帶」(僅是將積木搬移到另一處)→「堆疊」→「架橋」→「圍牆」→「型式與對稱」,可以在孩子玩積木中感受到他們的發展與成長呢!
而且積木這種東西就是老少咸宜啊!看看我現在玩得比我女兒還起勁咧哈哈,每天都想不停的變化或是用積木把女兒關起來(喂)
整體顏色(天空藍、檸檬黃、蜜桃粉、蘋果綠)跟造型都很好看,根本可以放在小孩房當作輕隔間或是擺飾,我真的太喜歡這一套BEI'S BABY 貝斯寶貝超大積木,我們家的是88片的,我覺得玩起來還算蠻剛好的,但其實有想再添購一組,地方媽媽想挑戰更大的作品啊!(#88片跟176片的組合便宜很多喔!)
開團網址👉 http://mami.tw/2MSdACM
團購時間👉 8/22上午10點 ~ 8/28晚上11點59分
組合建構對幼兒的意義 在 【#幼兒園學習區角系列4】#組合建構區... - 玩具腦玩出聰明腦 的推薦與評價
幼兒園 學習區角系列4】#組合建構區我們都知道培養數學、形狀、空間及建構邏輯等能力很重要,但該怎麼佈置好環境才能達到效果呢? 不要怕孩子玩玩具,從探索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