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
政府如何像亞馬遜一樣運作?
劉維公
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在疫情中成為美國華爾街最大贏家。圖為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美聯社資料照片)
「亞馬遜不是零售業」,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在對業務部門主管訓示時寫下來的一句話。亞馬遜購物網站每個月全球有超過二點〇六億人次消費者光顧,其線上商品的品項(包括第三方賣家)總共高達三點五億項,在二〇一九年尊榮會員日一天賣出一點七十五億件商品。但,貝佐斯卻說,亞馬遜不是零售業。
打從一九九四年創業一開始,貝佐斯就將亞馬遜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亞馬遜投入的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智慧管家Alexa、航太公司Blue Origin等科技項目,都不是一般傳統零售業經營者敢進入的領域。雖然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一直到二〇〇一年第四季才首度獲利,企業經營甚至曾被華爾街分析師看衰,但在二〇一八年九月,亞馬遜繼蘋果之後,成為全球第二家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公司。
貝佐斯用科技打造出一家「無所不賣的店家」(the everything store),為未來十年的零售業建立新的經營範例。我們有沒有可能同樣運用科技為政府公部門的運作,開創出符合時代趨勢的新模式?這是本文想要探索的課題。
在未來,政府必須是一家科技機構。近年來,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科技的進步,公部門一直在積極加強科技的應用,「智能城市」是其中最佳的政策案例。然而,在大多數的科技應用政策,政府其實只是在「採購」新科技的設備與服務,公務人員還是按照原有的組織章程執行工作項目。「智能城市」推動至今,仍無法完整落實其發展目標,原因就在於政府還是公務機關,而不是科技機構。
政府的公務工作與科技的創新應用兩者加起來,卻無法產生強大的化學效應,才是政府組織再造推動者迫切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自從二〇一二年以來,政府組織再造的規畫總是圍繞在哪些政府單位該整併裁撤、公務人員總量管制總數應該是多少等議題上。相對於這種類似積木組合式的改革,將政府銳變為科技機構,相信會對政府施政效能帶來更珍貴的實質創新。
跳脫「採購」的科技應用框架,我們將會發現到政府的科技化有許多亟待研發的工作領域:例如手機螢幕(不是搭建大型展場),是推動政策業務的重要執行場域;每一次點閱與搜尋(不是網紅),是政府了解民眾需求的重要資料來源;語音與影像作業系統(不是懶人包),是說明公務推動流程的重要使用介面;內容串流(不是社群媒體小編),是闡釋政策豐富意涵的重要溝通方式;會員制度(不是網軍),是政府激發民眾結伴參與的重要支持基礎。
這次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正在改變當代社會許多生活的樣貌。整個社會至今仍陷入極度焦慮不安的困境,凸顯出來一件事:最應該改變的是政府!(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組織再造的 意 涵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術論文發表是研究所的基底,「2019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持續徵稿中!
-------------------------------
「2019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敬請轉發 歡迎踴躍投稿!
💥會議日期:2019 年 11 月 1 日(五)- 2 日(六)
💥論文摘要截止日:即日起至2019年6月9日止。
💥中文摘要以 300-500 字為原則,英文摘要以 300 字為原則。
💥徵稿啟事全文檔案:https://is.gd/SdVROK
會議希冀透過「闖世代」精神,面對路途的艱難、將自我熱情起心動念,跳脫文化舒適圈,揭露隱藏的幸福感。藉由「闖」的冒險性,跨界於各個世代,激發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
文化治理依據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界定與詮釋:「闖」面對生活態度改變,於各個藝文機構、組織或活動之中產生新一波的漣漪,從藝術評論和思考角度來看,國際化和全球化讓兢爭無國界,拋去包袱、大膽創新,保持藝術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對於社會性批判,產生出新世代的創作能力。
從博物館角度來看,包含政策法規的制定,南向政策,如:新住民與移工就業與生活信仰,伴隨著新科技,博物館經營從靜態、動態、到現在多媒體裝置、虛擬實境的互動。
從文創產業和節慶活動來看,「闖」於政府、學界、藝文機構、民營公司中,產生新的市場模式、轉變產業間的行銷策略(消費者付費、行為模式的改變),如:藝文中介組織、政府行政法人化、工時的彈性化、斜槓經營方式。
從環境永續與地方創生來看,各地政府藉由「地、產、人」資源,期待開拓地方特色產業資源,「闖」的回游,透過翻轉設計,引發新的經濟模式,面對世代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如何讓環境永續、文化傳承都是在地關注的主要問題。
從政策法和制度面來看,「闖」進入中央、地方之間,如何透過法規的制定,破除陳腐的概念與習慣,引導社會走向一個和諧的完美,轉型正義、文化轉向概念,扶植弱勢的藝文藝術,探討族群、性別、階級之社會關係,以保有文化多元性,都是台灣文化治理與組織再造的重要課程。
爰此,「2019 文化的軌跡:闖世代與文化治理─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國際研討會,徵求以下主題論文,以深入探討闖世代於文化治理中,公共領域跨界能力相關的文化現象。
※子題一:凝視場域:「闖世代」與文化政策的思辨、建構與反身性實踐
※子題二:文創節慶內爆?闖世代與文化經濟反身性想像
※子題三:「闖」博物館-從公共領域到文化平權的場域精神
※子題四:「闖世代」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藝」的維度
※子題五:全球地方感—「闖」回公共領域「實踐」的世界
※子題六:「闖」文化.人類世:文化中介的能量與生態永續
※子題七:其他開放議題
子題一:凝視場域:「闖世代」與文化政策的思辨、建構與反身性實踐
文化部成立,意味著台灣文化轉向的另一波高峰。具體實踐如文化政策的重新盤整與立法─大量重要文化法規、制度與組織在網絡治理軌跡中快速生產;新世代的公共參與也與時推進。文化政策實務的世代對話,在社會運動與政治場域快速交替中,成為有意義的議題;「文化政策在各場域實踐的觀察與思辯」、「文化空間與論述的在地建構」、「科技網絡與媒體操作再造公民監督」、「創意與風險作為反身性美學實踐樣態」,闖世代特質對應公共領域文化治理的關懷,值得進一步匯聚凝視與反思,深化公共討論。
子題二:文創節慶內爆?闖世代與文化經濟反身性想像
體驗經濟的時代,各地政府透過各種訴求於文化創意及藝術的嘉年華會式節慶活動,創造市民休閒體驗與在地認同建構。在全球化浪潮與文化消費趨勢下,以文化為根基重新加值與詮釋,但這究竟是一種消費?還是深根文化傳承與接軌?期待透過本子題,檢視「在地節慶文化與經濟的論述反思」、「地方專業人才斷層與微型工作室發展危機」、「全球化文化商品傳播輸出與傳播影響下,在地反身性新路徑的抗衡」,透過闖世代與資深前輩對弈,碰撞出文化治理主體建構的可能性。
子題三:「闖」博物館-從公共領域到文化平權的場域精神
博物館作為展現社會多元樣貌的公共領域,是致力於建立多元民主價值的空間場域,更是被期許於敏察社會變動的靈活組織。面對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流動社會,博物館場域始終扮演著開啟且中介於當代的敏銳議題,例如族群、階級、性別、情欲特質的對話與矛盾。當代社會中,具爭議性的觀點如何在此相互對話?如何透過博物館作為一個彼此看見的平台?經由看見、互動而相互理解?期許以博物館作為推動文化平權的公共領域之際,我們邀請更多從差異間看到彼此的經驗、觀察與對話。
子題四:「闖世代」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藝」的維度
「跨域」已成為當下藝文活動的重要面向,也是「闖世代」藝文工作者的創作和參與途徑。穿梭於不同地域,藝術創作的能量,不斷碰觸藝的維度與邊界。跨界能量可以是公眾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可以是城市的,也可以是鄉村的。當代、傳統,甚或宗教藝術等多元概念,或細分出藝文中介組織、藝文美學、文藝批評、策展、藝文政策等。多元性意涵著困境,也隱喻著機遇;是回看,更是展望。透過對公共領域的跨界能量與「藝」的互動,揭開闖世代於「藝」的維度的思辨之途。
子題五:全球地方感—「闖」回公共領域「實踐」的世界
青年返鄉、斜槓人生、半農半X⋯⋯近年來浮現各種青年世代對生活場域的不滿
與反思,背後隱含的是對長期城鄉資源不均的反動與實踐。循著對在地全球化的熱望,年輕世代的返鄉實踐如何重新架構在地和本土的全球接軌?闖世代及數位原民在社交/自媒體的溝通與流動,於開創在地產業經濟想像外,如何穿透地方邊界,重新建構在地文化公共領域?邀請您共同思辨。
子題六:「闖」文化.人類世:文化中介的能量與生態永續
數千年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規模的地質變化,從碳排放、氣候暖化、海平面升高、
塑膠垃圾充斥海洋、森林砍伐縮小野生棲地,到核武測試的放射性粒子等,地球生態受到人類文化的影響甚鉅,科學家認為地球在二十世紀中期已經進入「人類世」
(Anthropocene)。從文化、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闖世代如何本著創新、冒險和熱情的特質,透過各類新興、新創的文化中介組織與公益團體,以及新科技的媒合與串聯,聚合人類文化的正能量翻轉當前治理體制,進而調節外在的文化生態體系?文化的闖世代如何在困境中,以嶄新的思維經營管理藝文中介組織與民間團體,重新在地方創生,追求全球化、無疆界,既環保、高獲利又慈善的新文化經濟,並確保文化的多樣性與環境生態的永續性?這些都是當前值得各界深思的新議題。
子題七:其他開放議題
💥電子檔寄至amcpntua@gmail.com電子信箱(主旨為「2019文化的軌跡投稿」)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第二官網:https://ntuaamcp.com/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網站:https://tacps.tw/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CPMForum/
聯絡人:會議籌備小組張小姐,電話:02-22722181 Ext. 2701,電子信箱:amcpntua@gmail.com
有關研討會詳細資訊與投稿注意事項,請參閱附件說明。
組織再造的 意 涵 在 張花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戶政事務所整併談政府組織再造 】
近日針對勞工恢復七天國定假日的議題,許多企業家均表達某種程度的疑慮。與此同時,網路上對企業家們的態度,又普遍抱持不甚苟同的看法。
不過,面對雙方的歧見,如果我們如同過往只看到勞資爭議的面向,卻未能從雙方的發言解讀出更具前瞻性的意涵,台灣社會也就難以持續邁進成長與進步。
關於此次勞工恢復七天國定假日的議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表示:「對鴻海影響不大,因為鴻海已經朝向自動化和雲端化邁進」。作為幹實事的企業家,郭台銘之所以敢表示「對鴻海影響不大」,絕非無的放矢。
鴻海近年來積極推動自動化,並在台北、山西晉城、深圳等地設立機器人研發中心,打造鴻海集團的工業4.0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其中富士康昆山廠的員工總數於2013年時約為11萬人,但至2015年時則縮減至不到6萬人。
換句話說,透過現代化科技的運用,鴻海得以大幅縮減其人力成本。同樣的,鴻海亦無須過份擔憂勞工放假所可能衍生出的各種不確定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前日農委會曹啟鴻主委也明確指出,面對農業缺工問題,將他傾向用現代化機器來解決問題。因此農委會未來將積極推動自動化及機械化的省工經營模式,或由農委會購買大型、昂貴的農機具,提高補助金額。
不管是鴻海的案例或曹主委的政策構想都已清楚指出:一味追求便宜的勞動力,或在勞工福利問題上鑽牛角尖,並無法解決當前產業界所面臨的困境。
唯有積極追求自動化、引進科技化的管理模式,並為勞工朋友創造更好的勞動環境,才是推動台灣產業升級進步的唯一良方。同樣的,我們多年來討論的政府組織架構再造問題,也同樣適用這樣的道理。
這幾年來政府組織再造被喊得響徹雲霄,但不斷再造的結果反而讓我們的官僚組織越來越龐大,冗員越來越多,業務越來越雜,人事負擔越來越嚴重。一個大而無當的政府,絕非人民所期盼的。
因此,新政府若有心進一步改革舊有的官僚組織,除了刪除政府內諸多毫無意義的業務項目與流程外,更需引進科技的力量,同時更應大刀闊斧剷除不必要的組織架構。
科技能改變我們的組織架構,是毋庸置疑的定理。例如,過去戶政事務所的設立是以各鄉鎮之行政區域為框架,但當電腦化的管理已大幅舒緩戶政事務所的基本人力需求和作業流程,當網路連線所帶來的便利性已讓各事務所間的業務可互通辦理、民眾無須刻意跑回原戶籍地申辦相關業務時,戶政事務所的組織架構就出現了重新調整的契機,而這也是嘉義縣將18個戶政事務所整併為朴子、民雄、水上及竹崎等4個戶政事務所的主因。
原先各事務所的主任加上秘書共36個職缺,立即縮減至8個,其餘人員則整編至其他人力不足的單位。過程雖有摩擦,但唯有痛定思痛的決心、加上雙方不斷的溝通與體諒,整併工程終於完成。戶政事務所的整併工程其實就是善用科技、進行政府組織再造的絕佳範例。
當新政府進行組織再造時,某些單位可透過整併的方式處理,而某些缺乏實質功能的單位,則應予以裁撤。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戶政事務所整併談政府組織再造》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0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