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irPods Max—耳機狂人Cato專業評價AirPods Max 睇戲值8千蚊 聽歌人聲低音強分析力弱 Apple首推的頭戴式耳機AirPods Max索價近$4,599,不少人討論是否物有所值,耳機達人Cato向來並非Apple fans,找他來品評這新耳機絕對有參考價值,趁着現時貨少...
給香港電影多一點空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心靈雞湯——黯然及受身的修行 | 盧斯達 on Patreon】
47人被國安法控告那件事,很多人在外面看,反而忍不住哭。哭泣是健康的生理渲泄,在此事觸發之前,現實和網絡的低氣壓已經持續很久,只等一個金屬疲勞,繼而爆破的點。反送中沒有具體的完結點,大約記憶只知道是後來示威日漸高風險、人人數日少,後來武漢肺炎就侵襲全球。政治運動之後的感傷和壓力,就一直累積,一般人陷入不知道自己是痛苦的痛苦狀態。直至標誌性的 show trial在鏡頭前映出來、香港「法治」如何展現真實一面,這一股持續將近兩年的戰爭情緒才找到一個爆發點。
一直以來,特區對這件事也沒有甚麼交代,沒有高級官員或者執法人員下台問責。在官方的論述中,那一切只剩下「社會事件」、「黑暴」等概括詞,十分模糊。「國際」在拜登上場之後,也就如此了,終於七百萬人不論政治立場,都要面對「如果很努力地做,但世界還是沒有改變」的失敗。
人生經常要面對失敗,有些世代甚至一出世就是失敗和多餘的。上一代像蕭生還能侃侃而談上一代電影業如何黃金時代,這自然是他們的福份。回歸前後,以及之後出世的一代,很早就要面對失敗,以及自己是狗的現實。你看,他好像一條狗。生命,和自己,都很像一條狗。能哭出來就好,但如果已經哭不出來,那就可能會變得怨毒,或者在精神性、社會性上無法生還。
這一點,就算沒有政治的對立,當代中國人也很難理解。這二三十年,中國經濟在上升,近來很多外國民調和田野調查都發現,中國人在全球人口中,對未來特別樂觀;反觀在香港,政治經濟沒有好過。有一代人一畢業就遇上沙士,有一代人一畢業就遇到金融海嘯,有一代人一畢業就遇到雨傘 (我那一代),更不談更多所謂的結構性矛盾。香港年輕一代,和中國年輕一代,精神面貌就因為客觀形勢不一樣,而永遠不可能同理。你的肅靜只有自己才懂得。
後來發生了 2016 年第一波 DQ 事件,那時他們不打泛民的,事實上就是政壇只留給舊人玩,給中老年人玩,年輕人止步。青政本民前,以及眾志姚劉等等,不是年輕,就是素人。連政治也變成大富翁了。大富翁的玩法就是先到先得,後埋檯的,你怎麼優秀都玩不到,會被結構性剝削和陰乾。要痛苦,當時就很痛苦了。
當年的痛苦又多一份寂寞,因為當年 DQ 沒打到泛民,他們的支持者就不會分享到同一份感受,甚至惡言相向,彼此種下仇恨。很多人就此回不來了。
約莫是 2016-17 年,一次失敗就已明明白白擺在很多人面前。政團解散、知名人物流亡或入獄,受千夫所指。有很多本來高調的人,轉為低調,或者離開去讀書,或者準備移民。一時間你覺得很熱鬧的世間,不再熱鬧。甚至公民社會有人很理所當然地說,本土派不是已經收皮了嗎?
甚至再遠一點,佔領運動反而有貝體的清場時間,但大家都知道在清場之前,內部早已因為退場還是留守、旺角還是金鐘而有了各種想法。激烈血氣並沒有隨清場而終結,之後變成了反水貨行動,變成思想上更進取思考香港前途,但那不是所有人一起受苦。2017-19 年的前期,主流政界也曾經跟政府關係要好。後來我訪問很多光譜比較主流的年輕人,他們都不約而同說,曾俊華選特首萬民呼應的時候,他們最難受。那時,2014 年的事情都未解決,卻整個社會都(看似) 是向前走的氣氛。現在未解決的事情又更多了。
萬籟俱寂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自己內心的翻騰呢?
不管你是甚麼人,總會在不同的時空面對這樣的冰冷或者失敗。你可以拉長接受的過程,但終於事實是擺在眼前。現實一旦夠真,就夠震憾,社教化便是讓你打上精神的烙印,讓你知道武學再深,深不過地,以後你就不自由了。真正的習得無力感,要靠行刑圍觀來傳播。2016 年那一波,骨幹力量像泥石流一樣流散的情景,令人難忘。活在真實中,是了解呼天搶地都沒有救助,所有希望熄滅之時,你只剩下自己這個空殼,世界變得流形的,彷彿不再真實,因為自己的世界觀被現實撞散了,但你會知道有其他人不是這樣看,他們的感受完全正常,這些人的存在,令你更加感到痛苦。
知道很多人在處境艱難時,總會找一些事來做,例如去做一些宣傳,例如去捐錢,或者去食黃店則是近一兩年發明出來。這些本質上不是壞事,但過於依靠燃燒悲情來持續。這時大家自然又形成新一波的盲信,於是曾俊華的黃特首熱潮,就是初嘗絕望的香港人移情的對象。之後會不會又出現第二次第三次呢?這些年來出了那麼多捉鬼和 blame the victim 的意見領袖,都是因為民間的需求存在,有人投其所好而已。點閱量和贊助金說明一切。
人通常都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偷懶,當感受出現時,我們很少精確地觀測它,對自己描述那種感受的前世今生,而是急著移情,將事情轉移到別的狂信之中。人通常會這樣做,因為痛苦和被現實打倒,是一秒都不想停留的地獄。凝視困境一秒,靈魂都如入火聚,於是痛苦就無法沉澱,人在轉移視線的時候,層次就會變得單薄。如果抗爭失敗,那就移民,而且說是打國際線、為誰人留後,那種急不及待,便是在轉移自己的痛苦。所以他們是失言的,但也是真心痛苦的,痛苦得無法處理,在一個又一個的議題趕場中失去自己。
為甚麼不讓痛苦多折磨自己一點,直到自己更加理智、更加堅強、更加對得起失敗的光臨呢?於是人們總是急著下定論,香港已死、XX已死,因為他們下了結論,心理上就能 move on。然而生命永遠在生長,為甚麼要下結論呢? 2016 年有一小撮人收皮了,但那件事以另一個形式在石牆裡長出花,說它成功不是,但說它失敗也是武斷,只會困擾當下的自己。老莊學派說困於過去、困於未來,都是無法在當下活著。進一步說,沒法在當下活著的人是在虛渡生命。努力活著的人,總是不斷地假裝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才能擠出氣力來。
當然,我也是在虛渡和迷失的角落跟你說這些話。人不可能經常征服痛苦,在它的蹂躪中仍保持一種理智已經算是不錯。
讀歷史的人都會知道,一百幾十年的事情,可以幾句就說完,甚至可以塑造另一個定性,一切都變得權力流動和「觀點與角度」。例如說西班牙經歷了白色恐怖數十年,你看,我們說這「數十年」,就三個字,但當中實際影響了多少家庭、親友、鄰里,有多少人因而移民或者流亡,都壓在那簡單的「幾十年」的寫法之下。歷史和世界就像茫茫大海,你投入了一個瓶子,不知道它循環多久,不知道瓶子會不會到達另一個國度的沙攤上。甚至你會看到被迫害者,可能遙身一變成為迫害者。生命的意志超過時間,也超越善惡,但首先你要渡得過彼岸,讓點連成線和面。我有這種意志嗎?我經常問。
面對那黑暗大海,人們拼命為自己創造希望,但同時希望會使人失望。用希望來治療自己是飲鴆止渴。你試過失望,你就知道那毒藥有多毒。例如人們就把希望過度投資在領袖、在特朗普 (或拜登、兩黨共識 or whatever)、在意見領袖、在司法制度……之類。對自己好一點,不要被希望引誘。
一般人的內心折騰不起世界觀破滅的。當我聽見社會賢達問,現在香港究竟還有沒有司法獨立,因為我沒見過香港黃金時代,我感性上無法跟他們同調,但理性上我知道他們已經到了存在危機,世界觀被完全打碎,內心的痛苦、頭腦的混亂,可想而知。
歷史進程,每次形勢不妙,大家就自然會急著說,不要這樣做,要如何如何做。儘管只是發泄情緒,但這不是太著急了嗎?為何那麼早就定論去安撫自己呢?世界的本質將會是混淆,預測未來和定論是為了安撫自己,卻進一步吸光人的續航力。
三十年前,沒人想過台灣會那麼好,在國際上穩住了腳步,全世界都要跪求他們的晶片業。誰想過呢?在幾十年前他們在受難的過程中,應該沒人想像過吧。我們也無法想像香港會死而復生,但如果香港人急著下定論,未來就沒可能性可言,你的人生也會變得痛苦而膚淺。苦是人類最古老的敵人和朋友,多數人只會痛苦而膚淺,好嬲好嬲好驚好驚,但結不出其他果子,但我們的先輩都因為痛苦而深刻而活了下來,才有下一波的文明,他們是文明和民族的脊椎,他們受的苦我無法想像,但他們有從痛苦和受身中學到甚麼則是肯定。
香港是被歷史優待的,在全世界都在反殖鬥爭之時,我們被凍結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是中國還是英國還是香港人自己佔多一點,已經不可考,但我們就像小孩子一樣,文明的痛苦一直跟我們絕緣,導致見多識廣,本應老辣的社會賢達也經常真心發表天真無邪的言論,這便是我們整體稚氣的表徵。
痛苦光臨時,聽音樂是其中一種深潛的空間。跟痛苦經常扯上關係的其一個樂隊是日本的 X Japan。我聽他們大概是從高中大學開始,直到現在還是 playlist 的常駐品。這隊偉大樂隊,命運多舛,經歷過主唱被邪教洗腦導致解散,後來又有兩個原祖成員因故而死,後來重組都已經只剩下「生還者」。雖然他們也有商品和煽情成份,但讀得越多他們的故事,包括傳記故事和紀錄片,就越看到人類的意志力沒有極限。他們解散前有一個日本音樂會叫《The Last Live》(1997),當然在很早前就我就看過,但後來在主音的自傳才讀到,那時他受邪教猛烈的精神控制,身體也被虐打,但最終也撐著去參加,因為沒有主音就基本開不了唱。
當時的粉絲不知內幕,但多少將樂隊解散歸咎他,可以說是被歌迷憎恨著。他當時的身不由己和痛苦,是後來脫離教團之後才陸續發表出來。十多年之後,你才知道他們現場演出時的表現、細微動作藏著莫大的故事,但那個 live 也充滿異常的力量。後來他們經歷莫大的損失、不幸、疾病、工傷手術等等之後,仍然重組了起來,一切都變得洗煉,雖然不再年輕,但作為活著的心靈戰場,還是活了下來,再次發光發熱。每次我有問題,我就去聽他們的歌,不會得到答案,但得到撐著的能量,對他們一路走來的韌力還是心馳神往的。我有這種意志嗎?我經常問。
沒有任何大道理在其中,我渡了我自己。以上。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給香港電影多一點空間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非)心靈雞湯——黯然及受身的修行 | 盧斯達 on Patreon】
47人被國安法控告那件事,很多人在外面看,反而忍不住哭。哭泣是健康的生理渲泄,在此事觸發之前,現實和網絡的低氣壓已經持續很久,只等一個金屬疲勞,繼而爆破的點。反送中沒有具體的完結點,大約記憶只知道是後來示威日漸高風險、人人數日少,後來武漢肺炎就侵襲全球。政治運動之後的感傷和壓力,就一直累積,一般人陷入不知道自己是痛苦的痛苦狀態。直至標誌性的 show trial在鏡頭前映出來、香港「法治」如何展現真實一面,這一股持續將近兩年的戰爭情緒才找到一個爆發點。
一直以來,特區對這件事也沒有甚麼交代,沒有高級官員或者執法人員下台問責。在官方的論述中,那一切只剩下「社會事件」、「黑暴」等概括詞,十分模糊。「國際」在拜登上場之後,也就如此了,終於七百萬人不論政治立場,都要面對「如果很努力地做,但世界還是沒有改變」的失敗。
人生經常要面對失敗,有些世代甚至一出世就是失敗和多餘的。上一代像蕭生還能侃侃而談上一代電影業如何黃金時代,這自然是他們的福份。回歸前後,以及之後出世的一代,很早就要面對失敗,以及自己是狗的現實。你看,他好像一條狗。生命,和自己,都很像一條狗。能哭出來就好,但如果已經哭不出來,那就可能會變得怨毒,或者在精神性、社會性上無法生還。
這一點,就算沒有政治的對立,當代中國人也很難理解。這二三十年,中國經濟在上升,近來很多外國民調和田野調查都發現,中國人在全球人口中,對未來特別樂觀;反觀在香港,政治經濟沒有好過。有一代人一畢業就遇上沙士,有一代人一畢業就遇到金融海嘯,有一代人一畢業就遇到雨傘 (我那一代),更不談更多所謂的結構性矛盾。香港年輕一代,和中國年輕一代,精神面貌就因為客觀形勢不一樣,而永遠不可能同理。你的肅靜只有自己才懂得。
後來發生了 2016 年第一波 DQ 事件,那時他們不打泛民的,事實上就是政壇只留給舊人玩,給中老年人玩,年輕人止步。青政本民前,以及眾志姚劉等等,不是年輕,就是素人。連政治也變成大富翁了。大富翁的玩法就是先到先得,後埋檯的,你怎麼優秀都玩不到,會被結構性剝削和陰乾。要痛苦,當時就很痛苦了。
當年的痛苦又多一份寂寞,因為當年 DQ 沒打到泛民,他們的支持者就不會分享到同一份感受,甚至惡言相向,彼此種下仇恨。很多人就此回不來了。
約莫是 2016-17 年,一次失敗就已明明白白擺在很多人面前。政團解散、知名人物流亡或入獄,受千夫所指。有很多本來高調的人,轉為低調,或者離開去讀書,或者準備移民。一時間你覺得很熱鬧的世間,不再熱鬧。甚至公民社會有人很理所當然地說,本土派不是已經收皮了嗎?
甚至再遠一點,佔領運動反而有貝體的清場時間,但大家都知道在清場之前,內部早已因為退場還是留守、旺角還是金鐘而有了各種想法。激烈血氣並沒有隨清場而終結,之後變成了反水貨行動,變成思想上更進取思考香港前途,但那不是所有人一起受苦。2017-19 年的前期,主流政界也曾經跟政府關係要好。後來我訪問很多光譜比較主流的年輕人,他們都不約而同說,曾俊華選特首萬民呼應的時候,他們最難受。那時,2014 年的事情都未解決,卻整個社會都(看似) 是向前走的氣氛。現在未解決的事情又更多了。
萬籟俱寂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自己內心的翻騰呢?
不管你是甚麼人,總會在不同的時空面對這樣的冰冷或者失敗。你可以拉長接受的過程,但終於事實是擺在眼前。現實一旦夠真,就夠震憾,社教化便是讓你打上精神的烙印,讓你知道武學再深,深不過地,以後你就不自由了。真正的習得無力感,要靠行刑圍觀來傳播。2016 年那一波,骨幹力量像泥石流一樣流散的情景,令人難忘。活在真實中,是了解呼天搶地都沒有救助,所有希望熄滅之時,你只剩下自己這個空殼,世界變得流形的,彷彿不再真實,因為自己的世界觀被現實撞散了,但你會知道有其他人不是這樣看,他們的感受完全正常,這些人的存在,令你更加感到痛苦。
知道很多人在處境艱難時,總會找一些事來做,例如去做一些宣傳,例如去捐錢,或者去食黃店則是近一兩年發明出來。這些本質上不是壞事,但過於依靠燃燒悲情來持續。這時大家自然又形成新一波的盲信,於是曾俊華的黃特首熱潮,就是初嘗絕望的香港人移情的對象。之後會不會又出現第二次第三次呢?這些年來出了那麼多捉鬼和 blame the victim 的意見領袖,都是因為民間的需求存在,有人投其所好而已。點閱量和贊助金說明一切。
人通常都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偷懶,當感受出現時,我們很少精確地觀測它,對自己描述那種感受的前世今生,而是急著移情,將事情轉移到別的狂信之中。人通常會這樣做,因為痛苦和被現實打倒,是一秒都不想停留的地獄。凝視困境一秒,靈魂都如入火聚,於是痛苦就無法沉澱,人在轉移視線的時候,層次就會變得單薄。如果抗爭失敗,那就移民,而且說是打國際線、為誰人留後,那種急不及待,便是在轉移自己的痛苦。所以他們是失言的,但也是真心痛苦的,痛苦得無法處理,在一個又一個的議題趕場中失去自己。
為甚麼不讓痛苦多折磨自己一點,直到自己更加理智、更加堅強、更加對得起失敗的光臨呢?於是人們總是急著下定論,香港已死、XX已死,因為他們下了結論,心理上就能 move on。然而生命永遠在生長,為甚麼要下結論呢? 2016 年有一小撮人收皮了,但那件事以另一個形式在石牆裡長出花,說它成功不是,但說它失敗也是武斷,只會困擾當下的自己。老莊學派說困於過去、困於未來,都是無法在當下活著。進一步說,沒法在當下活著的人是在虛渡生命。努力活著的人,總是不斷地假裝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才能擠出氣力來。
當然,我也是在虛渡和迷失的角落跟你說這些話。人不可能經常征服痛苦,在它的蹂躪中仍保持一種理智已經算是不錯。
讀歷史的人都會知道,一百幾十年的事情,可以幾句就說完,甚至可以塑造另一個定性,一切都變得權力流動和「觀點與角度」。例如說西班牙經歷了白色恐怖數十年,你看,我們說這「數十年」,就三個字,但當中實際影響了多少家庭、親友、鄰里,有多少人因而移民或者流亡,都壓在那簡單的「幾十年」的寫法之下。歷史和世界就像茫茫大海,你投入了一個瓶子,不知道它循環多久,不知道瓶子會不會到達另一個國度的沙攤上。甚至你會看到被迫害者,可能遙身一變成為迫害者。生命的意志超過時間,也超越善惡,但首先你要渡得過彼岸,讓點連成線和面。我有這種意志嗎?我經常問。
面對那黑暗大海,人們拼命為自己創造希望,但同時希望會使人失望。用希望來治療自己是飲鴆止渴。你試過失望,你就知道那毒藥有多毒。例如人們就把希望過度投資在領袖、在特朗普 (或拜登、兩黨共識 or whatever)、在意見領袖、在司法制度……之類。對自己好一點,不要被希望引誘。
一般人的內心折騰不起世界觀破滅的。當我聽見社會賢達問,現在香港究竟還有沒有司法獨立,因為我沒見過香港黃金時代,我感性上無法跟他們同調,但理性上我知道他們已經到了存在危機,世界觀被完全打碎,內心的痛苦、頭腦的混亂,可想而知。
歷史進程,每次形勢不妙,大家就自然會急著說,不要這樣做,要如何如何做。儘管只是發泄情緒,但這不是太著急了嗎?為何那麼早就定論去安撫自己呢?世界的本質將會是混淆,預測未來和定論是為了安撫自己,卻進一步吸光人的續航力。
三十年前,沒人想過台灣會那麼好,在國際上穩住了腳步,全世界都要跪求他們的晶片業。誰想過呢?在幾十年前他們在受難的過程中,應該沒人想像過吧。我們也無法想像香港會死而復生,但如果香港人急著下定論,未來就沒可能性可言,你的人生也會變得痛苦而膚淺。苦是人類最古老的敵人和朋友,多數人只會痛苦而膚淺,好嬲好嬲好驚好驚,但結不出其他果子,但我們的先輩都因為痛苦而深刻而活了下來,才有下一波的文明,他們是文明和民族的脊椎,他們受的苦我無法想像,但他們有從痛苦和受身中學到甚麼則是肯定。
香港是被歷史優待的,在全世界都在反殖鬥爭之時,我們被凍結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是中國還是英國還是香港人自己佔多一點,已經不可考,但我們就像小孩子一樣,文明的痛苦一直跟我們絕緣,導致見多識廣,本應老辣的社會賢達也經常真心發表天真無邪的言論,這便是我們整體稚氣的表徵。
痛苦光臨時,聽音樂是其中一種深潛的空間。跟痛苦經常扯上關係的其一個樂隊是日本的 X Japan。我聽他們大概是從高中大學開始,直到現在還是 playlist 的常駐品。這隊偉大樂隊,命運多舛,經歷過主唱被邪教洗腦導致解散,後來又有兩個原祖成員因故而死,後來重組都已經只剩下「生還者」。雖然他們也有商品和煽情成份,但讀得越多他們的故事,包括傳記故事和紀錄片,就越看到人類的意志力沒有極限。他們解散前有一個日本音樂會叫《The Last Live》(1997),當然在很早前就我就看過,但後來在主音的自傳才讀到,那時他受邪教猛烈的精神控制,身體也被虐打,但最終也撐著去參加,因為沒有主音就基本開不了唱。
當時的粉絲不知內幕,但多少將樂隊解散歸咎他,可以說是被歌迷憎恨著。他當時的身不由己和痛苦,是後來脫離教團之後才陸續發表出來。十多年之後,你才知道他們現場演出時的表現、細微動作藏著莫大的故事,但那個 live 也充滿異常的力量。後來他們經歷莫大的損失、不幸、疾病、工傷手術等等之後,仍然重組了起來,一切都變得洗煉,雖然不再年輕,但作為活著的心靈戰場,還是活了下來,再次發光發熱。每次我有問題,我就去聽他們的歌,不會得到答案,但得到撐著的能量,對他們一路走來的韌力還是心馳神往的。我有這種意志嗎?我經常問。
沒有任何大道理在其中,我渡了我自己。以上。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給香港電影多一點空間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irPods Max—耳機狂人Cato專業評價AirPods Max 睇戲值8千蚊 聽歌人聲低音強分析力弱
Apple首推的頭戴式耳機AirPods Max索價近$4,599,不少人討論是否物有所值,耳機達人Cato向來並非Apple fans,找他來品評這新耳機絕對有參考價值,趁着現時貨少難訂,大家不妨先聽聽他的真誠評論,再下判斷也不遲。
舒適度與設計:8分 佩戴舒適設計有「蝦碌」
雖然並非Apple fans,但Cato也有試過AirPods和AirPods Pro,在H1晶片加持下,AirPods Max同樣發揮了簡易配對的特點,只要靠近iPhone或按鍵,配對視窗便會自動彈出,簡單按幾下、看看功能介紹已能成功配對。Cato:「頭戴式耳機有幾個位置要注意,怕會不透氣、很焗、很不舒服。第一個是頭帶位置,而它用了網狀設計,是很好的設計還;有它的耳罩墊,也是用了纖維布物料,令它不會很焗。」他說雖然真皮感覺會較高級,但在香港的濕熱天氣其實很不適用,仿皮就更是易爛,纖維布物料其實是最好選擇,「加上它的耳罩墊相當易換,也是要讚的地方。」他同時亦讚賞新機出色的重量分佈,非常符合人體工學,佩戴相當舒服;外型造功亦配得上其身價,金屬質感和一體化設計都是取分位,不過他卻發現一個可能是「蝦碌」的設計。「平摺狀態下,一般耳機的左右慣常應正確面對自己,即是你看耳罩內的L和R就是自己的左和右;但AirPods Max卻是倒轉的,即是你打開後,要調轉才戴上頭上,這是比較奇怪的,不太符合一般的使用習慣。」Cato說。
聽歌表現:7分 低音有震撼感人聲逼真分析力弱
Cato分別用Apple Music和MOOV聽不同類型歌曲測試,發現了AirPods Max明顯的強項和弱點:「它的超低頻是非常出色的,很少無線耳機可以做到如此的震撼感,超低頻衝得很深,甚至會感受到一種氣壓感,在一些重低音中甚至有一種『噗』一下的力量。另外就是人聲,它放的位置很近,細緻度很不錯,有一種很很逼真貼近的感覺,在某些錄音中甚至能聽到齒音。」至於弱點就是分析力,他說:「很多樂器在一起的時候,它便難以駕馭,例如你想聽交響樂,它未必能分晰出每一件樂器。空間感也是有的,但定位能力就差一點,很多聲音都好像來自同一區域。」Cato說以AirPods Max這特性,非當適合聽大多數着重低頻和人聲的歐美流行曲、K-pop、Hip-hop和香港流行曲,不過多樂器的樂團演奏和一些着重樂器聲的發燒碟,它便會很吃力了。
睇戲表現:9分 媲美8千蚊家庭影院耳機 期待空間音訊兼容度更高
低音強勁對睇戲當然重要,加上支援能模擬戲院環迴音響的「空間音訊」功能,優勢相信更明顯,Cato便試以Apple TV觀看《挑戰者一號》:「用它看電影的感受比聽歌好很多,特別是剛才我看《挑戰者一號》其中一場雪地上大戰。第一是大班人在地上跑的聲音,有一種震動的感覺,腳步聲、槍聲等都做得相當出色;還有就是人聲,它表現的對白聲音很清晰,不同角色的聲線質感也表現得很好。最後就是空間感佈局,感覺頗逼真,除了左右兩邊,前後的深度感亦會增強了。」他說即使用上暫不支援空間音訊的Netflix看《蜘蛛俠》,也有在戲院的感覺,有一種能填滿你的耹聽空間的感覺:「它做到戲院六七成音響效果,以往也有一些頭戴式家庭影院耳機做到,但價格比AirPods Max貴得多,至少也要七八千,而且有很多使用限制,例如要用專用解碼器、專用的無線接收器等,即是只能在家使用。而AirPods Max就沒有這些限制,更便宜更有彈性。」不過他真誠覺得「空間音訊」的頭部追蹤功能暫時感覺不算明顯:「因為暫時只支援iPhone和iPad,屏幕較細,一般都只會專注在前方,其實很少會移動頭部。」他說若此功能將來能開放至tvOS或其他大屏幕上使用,實用性應該會大得多。另外,雖然在Netfix上表現已不錯,但他亦期待「空間音訊」能在Apple TV以外更多平台上使用。
降噪能力:8.5分 降噪力強同時不太壓迫
Cato在三條馬路中間的安全島測試,降噪隔音能力依然非常好:「我站在馬路中心,側邊的車聲也可以變得很靜,即使在歌與歌之間沒有聲音的時間,也只有輕輕的車胎聲,如果播歌的話更不會感到車聲。」他說,好的降噪其實並非要完全靜音,因為完全靜音會有很大壓力,而AirPods Max就能在這方面做到平衡,寧靜之餘,不會有壓迫感,是少有耳機做到的,值得一讚。
配合Android表現有不同 AAC未必唔靚聲
之後我們亦特別嘗試用Android電話連接,連接同樣簡單方便,跟一般藍牙耳機相似,亦能保留降噪功能。Cato:「用Android測試低頻會比用iPhone弱一點,人聲佈局亦稍稍遠離一點,但線條感卻比iPhone銳利,如你想要多一點線條感和細節的話,Android或許會比iPhone好一點。」
總括來說,他覺得若AirPods Max只用於聽歌,性價比不算高,市場上亦有更多不同選擇;但若然多用於看影片,性價比便即時提高。最後,他亦特別解答有人質疑「AAC靚聲極有限」的疑問,他表示不同傳輸編碼有不同特性,是否「靚聲」也要跟不同處理和裝置來配合。例如aptX傳輸量較AAC高,但他個人覺得描繪過份深刻,甚至有「起渣」感覺,而AAC傳輸量雖較低,但在iPhone處理加上同系耳機配合,音色在某些領域上表現亦較悅耳,所以只能說是多方配合的效果及個人口味,不能一概而論。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AirPodsMax #耳機 #頭戴式耳機 #耳機開箱 #降噪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給香港電影多一點空間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異度空間恐怖AP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iyPZ3d_Fw&t=12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qxuCHq3Y&t=3s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我講 '香港' 10,000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uDe3QUfs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24小時內學印度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EmtyVK1BQ&t=55s
5個香港隔離人士的難處 | 24小時生活記錄
5個香港酒店隔離的難處 | 24小時生活記錄
24小時生活記錄香港隔離人士記錄
隔離人士生活的5大難處
香港隔離人士生活的5大難處
5種香港隔離人士生活的難處
2020年5種香港隔離人士生活的難處
14天香港隔離酒店生活 | 5種難處
14天香港酒店隔離Staycation
酒店隔離14日Staycation全記錄
14日酒店隔離Staycation全記錄
酒店隔離人士生活的5大難處
5個香港隔離人士的難處 | 24小時生活記錄
(皮膚是要呼吸新鮮空氣的)
(這樣不行)
暗網仔出街的觀眾大家好! 今天是我回香港14天家居隔離的第二個星期.在香港沒有 “家居” 的我只好在一間酒店度過總共336小時在一個房間的生活. 每日如是..這個㬌什麼也不變. 唯一不同的每日3餐有得選擇.
(Film yourself making the call) 可能每天8點早餐, 12點半lunch和7點鐘晚餐有得點不同食物, 新鮮感!我想自自然然比之前吃得多, 也肥了.
一向樂觀的我想不到原來這14天隔離原來也有他的難處. 更比想像中難.
這是X個飛回香港隔離的難處.
hotel list:
我們這個timeline由還在加拿大的時候講起:
這14天的居住環境原本我幻想真是可以像staycation 6星及洒店.
但現實是香港政府只列了16間officially能做家居隔離的酒店. 某一些價錢極高是suite來的. 我也不需要這麼多房間. 很多都好像我現在這一間有14天包3餐的plan. 只要記得預早打電話或當時像我一樣發email去預訂.
這樣每天那個時候就有食物給你. 我間酒店早一晚也會打電話給你問明天的3餐要什麼. 如果不是不能離開房間的話整個service其實也是不錯的.
(Show a lunch meal)
來我這一間酒店之前, 酒店要求我買一枝探熱針. 原本應該入住之前探的, 但最後也沒有做到. 但都應該買just In case. (Show dinner segment)
飛機
Book完洒店後飛回來我是坐加拿大航空. 入境香港的朋友要預先tin一張 ‘health declaration form’ 如果到港14天前有去過這13個國家, 包括英國和美國/是需要去一所healthcare facility 做了核酸測試證明你沒事. 加拿大當然不用. Tin了之後就給你一個專屬barcode. 之後所有程序都要用這barcode所以非常重要.
上機唯一問題就是gey chong這部電子琴和兩個la ba. 最後wuy hum la ba拿不到走.
特別買了多一點leg room的priority seating. 但最後般後一排坐位是我可以講我人生坐得最su fook, 睡得最好的一tong飛機. 因為整個飛機只有35位sing Hak.我是躺下來睡. 但天堂地獄之後出現.
procedures
下了飛機之後所有sing hak先需要下載這個 ‘stay home safe居安坑疫’ app. For English speakers don’t worry their i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options.
之後上電梯有機場員工把這條有日期, bar code 和位置追踪器的手帶綁在你手上. 14日期間政府就是用這條手帶確定你是否全程都在你預定的地址.
之後所有人的唾液也需要被化yim. 每人會被pai到自己cubicle張這文件打開. 當中最重要是這小小膠瓶, 一個紙杯和兩個膠袋. 你需要從喉嚨那裡的囗水通過紙杯進入膠瓶?. 之後膠瓶以瓶蓋向上放進第一個膠袋. 然後包實沒有空氣放入第二個膠袋然交給工作人員.
之後被pai到指定坐位等6至8小時等化yim報告.
6至8個鐘
我以為講是6至8小時. 但你要有心裡準備如果你現在travel的話你回港是真的乾等8個小時.
從加拿大的15小時飛機到8個小時等待整個過程用了23小時. 我真的不知道睡著多少次. 機場, 的士也aiy不住.
我電腦/電話最後也完全沒電. 他們好的是無限gung ying水和小吃.
好恐怖是坐我附近有位叔叔嘔. I immediately ran away. I don’t know if he had it but it sure looked like it. Afterwards people came and took him away probably directly to hospital.
衣服+cleanliness
(Play drill sound) 這就每天由早上9點到晚上6點的裝suw工程聲. 原本第一天不知道是否jetlag的關係覺得好煩. 但這迫使我每日9點前一定要起床. 造成這個早睡早起的習慣也不錯!
Quarantine唯一真的影響到我生活是垃圾不能倒出去,要keep住在房間整整兩個星期. 我已經盡量把所有垃圾gwuy在一堆.
沒有洗衣機要洗衣服我發明了一個挺不錯的方法. 這樣我衣服加毛gun也可以洗一洗. 原來用shampoo洗是真的不錯的! 下次試試全to mo jong.
只有幾天就過完我這次gak ley生活. 也過得挺快的. 唯一是gak ley第12天suey yiw send另一個口水樣本給附近診所. 還未到所以大家應該看不到了.
雖然我知很多資料我不是最長Juen. 但也希望能足夠幫到大家!
給香港電影多一點空間 在 ERNEST案內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的名字。》助興片: 新海誠與宮崎駿3大厲害之處
想和我一樣30天升10000訂閱:http://goo.gl/zNT6Ck
歡迎大家收睇Ernest DoCRAZY,早陣子《你的名字。》的影評片超越5000likes,多謝咁多位觀眾支持!今日就找數為大家送上助興片講下新海誠和宮崎駿兩位大師的不同。(URH!)日本動畫界新晉大師新海誠嘅《你的名字。》大獲好評,在全世界大賣,有些人叫他「新宮崎駿」我不明白,他是新宮崎駿,咁新海誠呢?是否原本有個人叫海誠,所以他叫新海誠,你搞到我好亂呀!其實我想說新海誠和宮崎駿的作品根本截然不同,新海誠不能取代宮崎駿,反之亦然。今次的突破5000likes助興片主題就是要探討新海誠和宮崎駿動畫裡各人的特色。兩位大師的動畫都各有千秋,極具個人色彩。講多無謂,食多有點濟,去片!
1. 個人背景
新海誠是文學系畢業,酷愛村上春樹,所以他對文字的敏感度很高,會常用獨白交代主角的心理變化,每一個畫面都頗有書卷味,尤其在一些遠鏡的風景畫面,就儼如文學作品的篇章,即使抽繪風景都能用上細膩的筆跡形容,例如這個畫面如果是一篇文學作品的話:那天的黃昏是我看過最美的,只有在山腰位置向湖泊望出才能看到,泛紅的夕陽把依稀的霧微微照散,令湖面中心映照著波光粼粼的粉紅色光,山下的樹林仍少有地被霧氣圍繞,致使當時的樹叢仿要跟湖邊連為一體似的。新海誠的作品有很多場景建構都極具渲染力,所以作品特別富有文學氣息,而除了電影他還會出版小說以顯他對文字的忠愛。而宮崎駿比新海誠年長30年,出身也大不同,1941年出生的他經歷過日本在二次大戰後的時期,令他的作品會有反戰、環保和自強等觀念,大學讀政治經濟系更令他的世界觀擴大,由於大學還沒有漫畫社,因此加入了兒童文學社,並編導了幾套人偶劇。因此宮崎駿的作品往往也能令小朋友看得賞心悅目,如果新海誠的作品接近文學小說;宮崎駿就會是歷奇小說,他喜歡用角色之間的對話去推進劇情再以劇情的象徵物帶出所隱喻的道理。
2. 作畫
因為新海誠不是一個做動畫出身,爸爸是做建築企業的社長。大學主修文學的他選擇不繼承家業,在從未正式修讀美術課程的情況下做自己喜歡的動畫,一開始筆下的主角樣貌和肌肉線條都較簡單,但每一幅構圖都畫得非常仔細,非常擅長利用光線和陰影畫構圖,「黃昏」是其作畫的主要元素;宮崎駿的作畫則多以藍天白雲為主,背景即使在虛幻國度都富有大自然色彩,他筆下角色的特徵非常鮮明,例如天空之城女主角的孖辮、魔女宅急便頭巾的蝴蝶結和幽靈公主的紋身等等,顯得他擅長形象化角色和仔細刻畫角色及物件的動作,所以宮崎駿的作品多數都是動感較強。
3. 主題 - 現實與虛幻
新海誠與宮崎駿作品其中一個最大分別就是兩者創作不同的主題。新愛誠多以愛情為主題,創作出不同關於距離的現實殘酷故事,題材比較寫實。有人就新海誠的作品是由距離說愛情,星之聲是時間的距離。追逐繁星的孩子是生與死的距離。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是心之間的距離。秒速五厘米是實際的距離。言葉之庭是年齡的距離。你的名字是超次元的距離;宮崎駿則慣常建立虛幻國度,通常會在天馬行空的世界中畫出新穎的角色與物件來比喻現實不同的情況。
4. 世界觀與想像空間
新海誠曾說自己只是一個用動畫去細說愛情故事的人。他筆下的愛情都有只差一點點的感嘆、似有還無的感動,他會利用不同的元素例如「火車」、「平行時空」等去影像化愛情的距離。新海誠的作品是不太適合兒童觀看,故事通常都說述成年人對愛情的慨嘆,小朋友觀看可能會覺得偏悶或未有足夠的經歷去理解故事中的對現實社會的映照。更加有些畫面是兒童不宜!(笑)至於宮崎駿的作品厲害之處就是能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有不同的體會,小時候看會因為劇情和卡通覺得種種歷奇很刺激有趣,長大了會看出作品更深層的象徵意味。擅長使用這種隱喻手法說故事的宮崎駿,本身非常關心社會議題,以千與千尋為例,風俗產業(風月產業)是日本最受爭議的議題之一,片中女主角千尋工作的「湯屋」在日本也有妓院的意思,而千尋在「湯屋」的工作就是「湯女」,更有影射在妓院服務男性的性工作者,而片中「無臉男」給千尋很多金錢代表想「擁有她」,所以故事有在隱喻孩童出現在風月環境的問題,千尋就是一個想盡辦法逃離火坑的自強少女。宮崎駿的電影除了有愛情元素之外,還帶出這個世界不同的問題,逼觀眾反思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價值,故事看似淺白但當中層次其實相當深厚。
所以結論是人比人,比死人,兩位大師各有特色和值得被欣賞的地方,大家繼續用欣賞的心去看電影就可以了。
(露面)喺呢度想同大家講見到我個樣唔好覺得驚訝,因為喺呢條片之後我會拍返多點露面片,同埋都藉此和大家宣布我將會在下年去日本留學一年,當然去到會繼續拍片,所以想在去之前拍多一點露面片熱下身。如果你睇到呢度真係好多謝你,而喺呢個時候我想同各位觀眾講聲多謝,呢排少出片係因為我又再次反思自己點先可以令我個channel好睇啲,而我覺得我呢半年能夠做到而家就來有3萬訂閱我真係好感謝每一位禁訂閱嘅觀眾,我咁長氣係因為我覺得喺我嘅生命入面有好多好支持我嘅人,而我走到每一個新階段都全靠有呢班人支持,我會好感謝所有支持我嘅人,今次咁感性因為我覺得無觀眾,唔會有咁嘅成績。之後嘅每一條片片尾我都會感謝你地每一位,做人應該要飲水思源,不應自滿,多謝所有睇過Ernest DoCRAZY嘅觀眾!我們下次見,Love you all!
如果你鐘意我啲片,記得like我fb同follow我ig同埋訂閱我啦!88
你的名字+明顯卻不容易注意到的彩蛋?!
https://youtu.be/WcvvrLzpY9g
【你的名字。】不為人知的刪減情節大整理
https://youtu.be/xQfysVPkoVY
《你的名字。》詳盡影評: 時間線及劇情解析、象徵意義
https://youtu.be/6enmLc4gGSc
想留意更多我的動態,記得緊貼Ernest DoCRAZY
Ernest DoCRAZY社交平台:
Ernest DoCRAZY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ErnestDoCRAZYTV
Ernest DoCRAZ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DoCRAZ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rnest_p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