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成本,以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樹木為前提,用綠色工法蓋出最「綠」太陽能電廠,打造「奇美綠能園區」,作為奇美實業60週年獻禮..... (08/12/2020 遠見雜誌)
(文 / 林珮萱 攝影 / 池孟諭)米克拉颱風8月11日由南朝北,行經台灣海峽而上,為西半部台灣帶進強降雨量。台南善化「奇美綠能園區」選在這天開幕,當地一早便不時有間歇性大雨,受邀到訪的賓客們鞋上沾滿泥濘,不免有些狼狽。
然而,這「滿是泥巴的汙鞋」正巧帶出此綠能園區的建置理念,就是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計畫初始堅持設下的三道防線──「不要水泥、不要柏油、不要鐵絲」。
2020年是奇美成立60週年,奇美董事長許春華形容,奇美綠能園區是奇美要獻給社會大眾最好的禮物。
這裡原是廣達40公頃工廠用地,閒置已32年,直到今年才華麗轉身。奇美用了兩年半,在其中15公頃土地蓋太陽能電廠,裝置容量達15MW,年發電量2000萬度電。
捨棄「發電最大化」 保留2.2萬棵樹
「一般蓋太陽能電廠大概半年就好,我們是別人五倍時間!」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說,如此「沒效率」是有原因的。
因為奇美不以「發電最大化」,反而是「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樹木與植被」的前提下來蓋電廠,保留有三處樹林保留區和環廠行道樹,還將部分樹木移植到奇美醫院、奇美博物館等關係企業,等於沒有一棵樹因為要蓋電廠而被砍。全園區有70種、共2.2萬棵樹,堪稱是「樹電共生」的療癒電廠,年減碳效益可達1.2萬噸。
奇美為了堅持綠色工法,放棄傳統常見的混凝土基樁,而採用鋼樁工法。兩者差別是,多年後電廠需汰舊換新時,只要拔除鋼樁,能快速恢復地貌。
廠區的太陽能板用了1萬根鋼樁搭起。由於太陽能電廠運轉年限至少都20年起跳,鋼樁要能耐用,表面防腐蝕的鍍鋅材料好壞很重要。當初要確保鋼樁品質,奇美直接派人到大陸工廠駐點,緊盯每根鋼樁生產,確認無誤後才壓上奇美認可的標記,一根根運回台灣。
至於太陽能電廠最擔心被颱風吹垮的問題,奇美也到成大和工研院完成風洞實驗,確認技術工法可抗17級強風。
全區地面不鋪柏油,更是為了讓土地「能呼吸」。開幕這天的強降雨,頓時成了驗證。縱然雨勢大,地面排水正常,「要是水泥地,早就淹起來了,」趙令瑜說。周邊圍籬還退縮兩公尺,釋放更多綠地空間給社區居民。
不惜成本蓋電廠 實踐樹電共生
回顧過往,早在1988年奇美便取得這塊土地,準備蓋EPS廠。但遇到環保抗爭,幾經協調不成便作罷。1994年起便陸續造林,一度轉型為奇美農場。直到2018年有了奇美綠能園區的計畫。
據了解,新園區整體耗費10億元。但趙令瑜避談數字,不正面回應。如此投資蓋電廠,何時能回本?「這要拿出手帕擦眼淚了!」趙令瑜打趣形容。
一旁的陳世賢說得也很直接,如果奇美做事只想著投報率,計畫打從一開始肯定胎死腹中。
趙令瑜和陳世賢笑稱,計畫執行過程中,彼此常吵架,就連怎麼除草都能吵。原來是陳世賢建議,一般地面型太陽能都得定期除草,為了不讓草長太快,業者會在地上舖黑色塑膠墊。趙令瑜聽了立馬反對,「他(趙令瑜)說園區裡不准出現塑膠,要呈現最自然樣貌,」陳世賢說。
興許是環境太自然,植物生長繁茂。工人分區除草,偌大範圍除完一輪要20天。結果20天後第一區的草又長高了,只得緊接開始下一輪,讓陳世賢笑說,工人實在辛苦。
園區內還有一座「奇美綠能館」,是由舊的小木屋整修而成,九成都使用原材料。內部展示綠能主題知識和園區樹木生態系介紹,結合影音動畫,空間繽紛活潑,未來適合作為環境教育場域。
啟動綠色工程 與自然環境共生
奇美實業近年積極走向「綠化之路」,從2014年起就利用廠區屋頂設置7MW的太陽能,加上這座最新的地面型太陽能,整體綠電裝置容量共達22MW,等同可供應8100戶家庭全年用電所需。
不止於此,他們的腳步沒有停歇。2018年發行50億元綠色債券,資金用於蓋太陽能電廠,還有建汽電共生廠、廠內一滴水可以用五次的EDR放流水回收工程,以及資源再生爐之用等多項綠色工程。
其中,待汽電共生廠2022年完工後,奇美用電80%可自給自足,「而且都是潔淨能源,」趙令瑜強調,各種節能減廢行動皆逐步展開,目標2025年要完成減碳36%。
趙令瑜期盼,來過奇美綠能園區的人,評語不是這裡很大、很漂亮,「只追求大沒有用,大很容易被超越,」他更希望來過的人能在這片「綠電、綠樹、綠意」景緻之中,被奇美追求「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念而打動。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4124
♡
綠色債券2022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財政預算|基建開支失控!◢
 ̄ ̄ ̄ ̄ ̄ ̄ ̄ ̄ ̄ ̄ ̄ ̄ ̄ ̄ ̄
/但當前香港政府總盈餘過萬億,今年再破紀錄增加1380億元,根本毋須透過綠色債券舉債興建綠色基建,綠色債券可留給私人市場,政府理應善用盈餘,投資未來,推動可持續發展,避免破壞式發展方案,更要避免因為舉債而導致未來綠色基建需要收取高昂費用,甚至因欠債而需要未來市民注資。/
香港政府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支出在頭十年間(1998/1999 – 2007/2008)的平均數只有大約250億元,但在第二個十年間(2008/2009 – 2017/2018)的平均數突飛猛進,急升至差不多600億元,而且是一路飊升,2017/2018年度的預測支出已經升至868億元,2021/2022年度更會升至1200億元左右。換言之,20年間的政府基本工程開支升了差不多2.5倍。(資料來源:政府基建工程投資 1997/98 - 2021/22 估算)
由於工程金額巨大,達到政府每年的總支出的五分之一左右,對既得利益利益者而言,是利之所在。因此,即使工程支出已經增長兩倍多,相關行業的持份者仍然投訴工程量不足。然而,政府不可能透過不停增加基本工程的支出,來滿足建造業的需要。相反,香港政府必須重建理財原則,基本工程的支出理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範圍,防止過度擴張及過度破壞環境。
事實上,財政司都意識到基本工程支出的升幅驚人,財政司提供的「政府總開支 1997/98 - 2016/17」指出過去20年當經常開支只升了131%,基本工程開支的升幅卻升了228%,而且未來幾年的基本工程支出更是有增無減,沒有制約,容易失控。
如果比較基本工程支出與生產總值比,過去10年,更加是差不多3倍升幅,由2007/08年度的1.2%,上升至2017/18年度的3.3%。(資料來源:政府基本工程開支佔經濟總值比 2007/08 - 2017/18)
香港政府在基本工程支出上大灑金錢,美其名是振興經濟,所以不計回報,毋須回本,這說明香港政府是凱恩斯學派的忠實追隨者,發展基建已經成為香港政府的最重要施政方針之一,亦是政府開支之中最高比例的項目之一,這背後或與賣地旋轉門的利益輸送有關,但政府口頭上仍以社會效益作為藉口,包括過去的十大工程和現時的5000億元大白象工程,政府一直以提高就業率作為興建這些基建工程的辯解。
然而,這些工程絕大部份都是石屎鋼鐵工程,破壞環境嚴重,我們稱之為灰色工程。隨着全球暖化逼在眉睫,惡劣天氣殺到埋身,凱恩斯式的大興土木,毁山滅林已經不合時宜,把灰色石屎鋪天蓋地,只為增加經濟產值,帶動就業,早已為人唾棄。這種灰色凱恩斯經濟政策盲目浪費資源,飲鴆止渴,把人類推向滅亡,難以持續。
即使政府認為有必要增加基本工程支出以提振經濟,應考慮把灰色凱恩斯改為綠色凱恩斯,讓刺激經濟的同時,可以救救地球。我曾在2016年1月寫過有關綠色凱恩斯的文章,其中提到收回農地作農業復耕之用,及發展棕地和再生能源等建議。
叫停灰色凱恩斯經濟政策,既可避免無謂的資源浪費,更可阻止全球暖化進一步惡化,和避免香港宜居度日走下坡。相反,綠色凱恩斯經濟政策,仍可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時(如果這是政府目的),更可改善城市污染問題,避免穹頂之下無青天,湖海之內無淨魚,朝着可持續社區的方向,邁向循環城市,落實四零方案(零耗糧、零耗水、零耗能、零排廢)的自給生活,為未來理想城市踏出堅實的一步。
但當前香港政府總盈餘過萬億,今年再破紀錄增加1380億元,根本毋須透過綠色債券舉債興建綠色基建,綠色債券可留給私人市場,政府理應善用盈餘,投資未來,推動可持續發展,避免破壞式發展方案,更要避免因為舉債而導致未來綠色基建需要收取高昂費用,甚至因欠債而需要未來市民注資。
_____________________
📡Telegram:https://t.me/yiuchungyim
📸IG:https://www.instagram.com/ecyyiu/
💪成為戰友:https://goo.gl/KTA7u4
📜考慮參選宣言:https://goo.gl/rBiwTm
💰支持姚松炎:恆生銀行 236-444-13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