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鋼鐵業的大麻煩!歐美開徵「碳稅」箭在弦上 台灣還有哪些沒準備好?(08/09/2021 今周刊)
歐盟與美國在近期釋放出將課徵碳稅的計畫,歐盟甚至提出全球第一個「碳邊境稅」計畫,尤其是對低環保標準國家的水泥、鋼鐵、鋁等產品課徵碳稅,一旦通過此法案,開徵碳稅將從2026年起分階段實施;此外,美國國會也正在研究推動對高碳排進口產品開徵碳稅的可能性,以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可謂壓力山大!尤其是塑化、鋼鐵,甚至是資通訊產業強烈意識到,在整個製造生產環節,必須大幅降低他們的排碳指數,提高乾淨能源的使用,必要時必須投資於新的碳權交易作為避險工具。簡言之,降低碳排對於台灣的一級製造業而言,將攸關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及未來的行業發展。
隨著全球碳中和壓力和公司內部對ESG的日益關注,企業或機構投資人正在轉向進入碳排放交易市場。在歐洲,碳權交易基金市場是過去一年表現最好的商品市場之一,僅次於木材。歐洲碳權價格在過去一年中漲了數倍,並創下歷史新高。下圖是國際知名KraneShares全球碳權ETF價格走勢。
既然世界各國已經陸續訂出碳中和的達標時間表,那麼完整的碳權交易市場框架,建構企業對於碳權供給與需求的平台,將可以促進整個碳權市場的交易效率以及價格透明度,最終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完整交易市場框架 有助於企業碳權買賣
國際碳權交易的合約規格,基本上分為兩種(Carbon Credit)類型,一是自願減排(VER),在非規範或自願市場中交換的碳抵減;二是經認證的減排(CER),通過監管框架創建的排放單位(或信用額度)。基於此兩大類碳權規格,所謂完整的碳權交易市場框架,必須包含三個層次的交易市場。
1、除碳(或碳抵消)現貨市場(Carbon Offset Spot Market Place):主要目的是解決產業的碳權供需買賣、碳權國際認證問題及協助企業找到各種潔淨能源、技術資源等等。
2、碳衍生品交易市場(Carbon Derivative Exchange):主要目的是碳權價格發現及投資機構(或企業)的避險需求。
3、數字化的綠色金融交易所(Digital Green Finance Exchange):主要目的是容易進行跨國碳權買賣、加速碳權市場發行及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第一層是市場除碳(或碳抵消)現貨市場,例如北歐的Puro.Earth、新加坡今年5月剛成立的Climate Impact X(簡稱CIX)交易所,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這三家交易所都屬於碳權現貨交易市場。首先我們來介紹Puro.Earth。
Puro.earth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工業除碳工具的市場,這些工具可通過開放的線上平台進行驗證和交易。該平台已經為一些世界領先的公司提供除碳服務,包括微軟和SEB(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等等。
今年6月,美國那斯達克併購了這個除碳交易平台。那斯達克與Puro.earth的合作,將使全球企業能夠進入一個獨特的除碳市場,並使Puro.earth能夠通過那斯達克網路和技術平台,創建一個全球化、透明和經過認證的除碳現貨市場。
Puro.earth擁有嚴格的碳權驗證流程和驗證除碳方法的可信度,那斯達克將與 Puro.earth合作,通過建立一個由產業、學術界、買方和供應商代表組成的外部諮詢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對綠能與新除碳技術方法的檢驗。Puro.earth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注於除碳的B2B市場。
至於Climate Impact X是一家由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和淡馬錫聯合成立的碳權交易市場。Climate Impact X主要包含兩項服務功能,一是提供企業投資自然保育計畫;二是提供企業交易大規模高品質碳權的交易場所,該交易平台主要服務對象是跨國公司和機構投資人。
今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在媒體表示,CIX有望解決東南亞「碳權交易市場分散」、「市場流動性低且碳權品質堪慮」的問題。
國家級碳權交易平台上路 中國進一步實現碳中和
第三家是近期開始交易標準化碳權合約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021年7月7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7月擇機啟動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標準交易合約。最後,中國國家級碳權交易平台於7月16日正式開市。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其官網上發文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規定,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帳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中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又邁出實質一步,此次選擇發電行業作為碳市場的優先實施行業,後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亦將陸續跟進。
第二層市場是碳衍生品交易市場,例如那斯達克商品交易所(Commodities Traded on Nasdaq),這是那斯達克在北歐的單一金融能源市場。在2010年11月1日之前,它被稱為「北方池」(Nord Pool)。
「北方池」是歐盟最大的電力衍生品交易所,也是歐盟排放限額(EUAs)和全球認證減排(CER)交易的第二大交易所,這個交易所提供各類能源的衍生品交易,例如天然氣、潔淨綠能等等,主要提供企業及機構進行期貨、選擇權避險買賣。
第三層市場是數字化綠色金融交易所,例如持有新加坡合規交易所牌照的Cyberdyne Tech Exchange (CTX)。CTX是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牌照並受其管制的數位資產及綠色金融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於2018年,為合格的資產所有者和機構投資人,提供全方位服務基礎設施,包括資產型及綠色金融產品通證的初次發行、二級交易、結算和托管。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CTX交易所,其目標是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以及成為第一家為發行商和投資者提供碳足跡揭露的交易所。就在5月份,CTX獲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及認可市場運營商牌照。鏈聞媒體曾報導,CTX即將推出的資產支持代幣交易所,預計開啓其專有的碳中和代幣(CNTs)跨境交易。
世界主要先進工業生產大國,陸續訂出碳中和的具體實現目標及時間表,台灣在加速邁向碳中和的過程,必須考慮完善整體碳權交易市場框架,一次到位、具體佈署。產業、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諮詢機構、主管機關、碳權監測機構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協助企業面對未來減碳的挑戰,以及達到碳中和甚至零排碳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2/post/202108090001
♡
綠電交易平台2月上路 在 財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藏電於民 電力交易平台上路】
台電整合外部電力資源,輔助服務運用更快速彈性,活化民間投資!
台電公司為確保供電安全,穩定積極引進外部電力資源,於今(110)年7月1日正式成立電力交易中心,首先開設「日前輔助服務市場」,促使民間分散式的電力資源至平台參與報價,未來電力供應來源將更多元,預計年底之前展開實際交易,電力的供給與價格上都會更有彈性。
—本篇貼文由台灣電力公司贊助—
綠電交易平台2月上路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工研院攜手產學研鼓勵用電端參與供電邁向無碳電網新願景
【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2021年5月6日 週四 下午4:41
氣候暖化,推動淨零碳排已是各國施政重點,歐盟預計2023年開徵「碳關稅」,依排碳高低對進口商品課稅;美國與中國大陸今年4月也共同發布「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宣示未來將合作減少碳排放以對抗氣候變遷。因應國際趨勢發展,工研院今日深入臺南科學園區舉辦「能源效率管理暨綠色供應鏈研討會」,邀產學研專家從節能端、管理端、電源端、供應鏈端等四面向分享電力觀念與技術,期望產業能與供電端攜手合作,共同為降低碳排與穩定供電貢獻一己之力,幫助臺灣邁向無碳電網新願景。
研討會邀請思納捷科技總經理莊棨桀、台灣電力公司業務處費率組組長陳建嘉、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經理黃奕儒、工研院綠能所經理楊斐喬與資深工程師黃文輝,分別以「以ESCO能源管理輔助達成智慧工廠關鍵應用」、「因應第二尖峰之需求面管理策略」、「綠電交易之現況與展望」以及「碳權管理及產品碳足跡熱點分析」為題,向產業分享最新電力觀念與技術發展。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隨美、歐、加、日、韓等上百個國家表態支持氣候政策及允諾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最關注的重要行動,工研院今年3月率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將提出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與產業技術發展策略藍圖,並宣布全院將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在電力發展上,想要降低碳排放又能穩定供電,需建立自己的電力承載順序,於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及負載端多樣需求時,除評估電力供給面需求面及相關成本及風險外,也要納入考量降低碳排放的目標,找出最佳電力資源組合,帶動台灣電力永續發展。
劉文雄說,近年全球半導體需求激增,帶動國內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對用電需求逐步增加,因此研討會特深入科學園區,希望透過專家分享,讓產業能夠積極參與節約能源、需量反應、分散式電源,實現電力承載順序的思維,讓供電穩定不再只是發電端的責任,藉由所有人攜手合作,產業不但能落實國際減碳目標,還能降低用電成本,創造能源、經濟與環境三贏局面。
思納捷科技總經理莊棨桀指出,所謂「能源技術服務業」是指提供廠商能源效率相關全方位改善服務的一種商業模式。ESCO可透過三部曲幫助產業節能,第一部曲從最基本能源與資源管理優化做起,包括電能監控、需量管理、空調管理、水質監測,將全廠水電油氣納入監管;第二部曲是透過機電設備聯網構成的設備與機台管理,以機聯網或感測器蒐集製程機台資料;最後透過已知的能源資訊與機台資料進行智慧分析與預警來優化產能與良率,逐步打造智慧綠色工廠。
台電業務處費率組長陳建嘉說,隨再生能源持續併入電網系統,供電間歇性將對電力調度帶來挑戰。台電除強化傳統發電能力,也針對電力需求管理推動因應策略。在需量反應方面,短期將配合系統需求抑低夜晚尖峰,中長期則發展多元時段與創新方案,並參與電力交易市場投標。時間電價方面,短期持續提高用戶時間電價的參與,中長期則在用戶最小影響下進行電價時間帶調整,希望透過發電端用電端共同努力,滿足電力系統需求並降低碳排放。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經理黃奕儒表示,隨台灣電業走向自由化,綠電交易經過近年醞釀發展逐漸開花結果。國內第一波綠電交易案在2020年5月完成,由13家業者共同完成,實際申請轉供容量超過90MW,預估年度綠電總交易量超過1.1億度以上。國內半導體大廠也與離岸風電廠商簽署綠電購電合約,轉供容量高達920MW。今年俗稱「用電大戶條款」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上路,可預期未來產業會有越來越多綠電需求,將可進一步帶動綠電交易的發展。
工研院綠能所經理楊斐喬也強調,各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對企業碳排放量予以價格化,但對其投資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允許轉為「碳權」,可抵換其排放量或販售與其他有需求的企業。產業需密切關注政府與國際間的碳權管理遊戲規則,並掌握自己的碳排與有制度的執行碳權管理。
工研院綠能所資深工程師黃文輝強調,歐盟、美國等碳關稅的潛在壓力,促使產品碳足跡計算開始受到關注,產業要為產品減碳需要先盤查產品的碳足跡,困難處是蒐集上游原料供應商複雜的碳排數據很耗時間和精力,工研院特擘畫「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投入淨零碳排相關創新研發,發展出整體解決方案「永續碳管理平台」,除能進行碳足跡盤查、計算、分析,還能協助產品走向減碳設計,也能把碳盤查成果進一步結合企業環境管理系統,幫助企業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以利打入國際綠色供應鏈,進攻零碳利基市場。
附圖:工研院於南科舉辦「能源效率管理暨綠色供應鏈研討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也出席,分享產業界如何為供電穩定與減碳盡份心力。(記者李嘉祥攝)
▲工研院於南科舉辦「能源效率管理暨綠色供應鏈研討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也出席,分享產業界如何為供電穩定與減碳盡份心力。(記者李嘉祥攝)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B7%A5%E7%A0%94%E9%99%A2%E6%94%9C%E6%89%8B%E7%94%A2%E5%AD%B8%E7%A0%94%E9%BC%93%E5%8B%B5%E7%94%A8%E9%9B%BB%E7%AB%AF%E5%8F%83%E8%88%87%E4%BE%9B%E9%9B%BB%E9%82%81%E5%90%91%E7%84%A1%E7%A2%B3%E9%9B%BB%E7%B6%B2%E6%96%B0%E9%A1%98%E6%99%AF-08415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