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5歲的女孩,教我們什麼是負責】
專訪 #王渝屏,我們來談「負責」這件事。
不曉得王渝屏是誰的人,筆者簡單做個介紹,她是新生代演員,芳齡25歲,第一部戲就入圍金鐘獎。訪談之後,一旁攝影對她的評價是:「被小女孩身體包覆住的老和尚」,顯見這女孩的有趣。
王渝屏的身上擁有多重矛盾,五官輪廓深邃狂野,乍看以為走的是《千禧曼波》舒淇式的野性路線,但真正坐下來聊天,她靈動的眼睛、鮮活的思想、腦袋跟談吐展露的文化底蘊令人意外。
很少能遇到一個年輕的女演員,可以在我提到泰國名導阿比查邦的時候露出真心驚喜、並非「假裝知道」的神情,緊接著侃侃而談這個導演的風格;聊到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時,她向我細數其每部作品的拍攝手法。
王渝屏是真的喜歡電影,無庸置疑。但更有趣地,還是要聊聊她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
---
這次訪談主題是「青少年的迷惘與創造」,她笑著說:「我好像還沒有那個資格去聊『迷惘』,因為直到現在我都在練習。」
但王渝屏承認,關於青少女之間排擠、群體相互尋求認同感、過度在乎旁人眼光,她從來都沒有過這類型的迷惘跟焦慮。
「如果硬要講,我以前就是一個世俗定義的『邊緣人』呀,但我活得很開心。」
王渝屏迷惘的部分,反而是想知道「我是誰」這種命題,比較屬於赫曼赫塞在《徬徨少年時》裡會去思考的方向,至於「其他人認為我是誰」這種問題,王渝屏大笑,都隨便他們去吧!
她從小就已經被父母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並學習為自己的思考承擔所有好壞結果。
---
學生時期,王渝屏經常不去學校,獨自跑去尼泊爾,甚至環英國一個月,她的父母想法開明,僅要求女兒考試成績過關就好,「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高中課業我會顧好,大學時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頭。」
她形容自己玩得很認真、讀得很認真,「每一個階段就應該好好體驗當下,把你那個階段的本份做好,你才能放心發展其他事情,這是一種負責的態度。」
小學某次忘記帶聯絡簿,家裡明明就住在學校旁邊,父母卻堅持不幫她送,「我的父母很不寵我⋯⋯他們會告訴我,今天妳沒帶這個東西,妳就要為它負責,如果老師因此懲罰妳、責罵妳,那也是妳要承擔這些選擇。」
王渝屏父母的大原則,就兩個字:負責。
---
在這個不講究二元對立的專頁裡,筆者相信很多人會誤認為「負責」是道德標準吧?
但對筆者來說,負責是一種態度養成,跟對錯無關,畢竟當你願意理解負責的真諦,你會更重視人生每個階段的選擇。
拆解「負責」兩個字,前者是承擔,後者是責任。
我們每個人出生就有一個責任存在,若以基督教說法,你可以稱作是「使命」,但筆者覺得使命這詞彙太沈重了,我又不是要懸壺濟世。
對於「責任」的精解,斯多葛學派的塞內卡的講法比較深得我心,他說:「有智之人,他們總是在反思自己生命的『質』,而非生命的量。」
責任,筆者指的並不是什麼養家活口、婚姻不劈腿之類的,而是你終其一生都要懂得去追尋「我是誰」,珍視自己的價值,並練習獨自寫下每道難題。
哪怕結果做得不夠圓融、無法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面對每個抉擇,事前觀察,下好離手,不要害怕,正向前行。
---
打從小學起,王渝屏就開始學著替自身行為和態度承擔一切後果、直面挑戰,這使得她的意識開發得比同齡小孩早,相當重視個人獨立思考。
誠如她接受時尚雜誌訪問時說的:「我沒有風格,我的風格就是我的腦袋。」
環環相扣下,獨立思考和負責態度連帶影響王渝屏對「演員」身份的呵護,她坦言從來沒有厭倦自己的選擇,始終對演戲充滿熱情,願意下苦功去研究。
她比喻當演員,就像走在一個廣袤無垠的沙漠,你可能會遇見綠洲、流沙、商隊⋯⋯等等,冒險不見得都是好的,但你願意把這些都成為你靈魂的一部分。
「你無法全部參透,但只要心裡有個『有緣的方向』,你會知道你總是慢慢在靠近它。」
實際上,「人生」和「認識自己」不也是如此嗎,我們都要知道心中「有緣的方向」是什麼。
至於要如何知道有緣的方向?
那就是讓你的思考和感受同時並存,珍惜當下,對每個判斷心甘情願地去負責任,承擔所有好壞,把它變成更好的你,而不是在那裡一哭二鬧三上吊,或是叫誰誰誰去幫你解決。
練習簿主題思想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只要我們不肯接受事實,我們就會一直處在抗拒的狀態中。這樣的抗拒會無謂地消耗掉我們的許多精力。
當遇上某種自己無法改變的情況,承認它並接受它,這確實能夠安撫內心的煩躁。對於外界的所有人、事、物,我們消耗了太多惱怒能量在感到不安上……
如果我們採取一種肯認的態度,為我們自己的情感負起責任,所有日常生活的煩惱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承擔責任始於做出決定。我必須讓自己知道,幾乎所有我所遭受的苦難(除了真正的命運打擊以外),都是我某個決定的結果。
取自《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自由》
*****************************
接下來幾天,我會藉著這本書,好好跟各位朋友談談愛自己。在各位還沒看到書之前,請先用我常使用的架構去理解如何愛自己,反覆進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最後能走向「愛自己」。
各位可以暫時先這麼理解,作者把內在小孩分為「陰鬱小孩」與「陽光小孩」,這兩個內在小孩的部分都值得我們花時間認識,然後我們試著接納陰鬱小孩的存在,並且透過自我肯定,去建設陽光小孩,而陽光小孩會帶著我們慢慢學會愛自己。
作者所提的「寶貝策略」,可以暫時理解為愛自己的方法。像是學習向對方說「不」,然後進行討論,就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
對我來說,最後真的能愛自己,那是我們成了自己的父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先用我提到的方式理解,那麼接下來這幾天的文章,在看的時候,就會比較能貫通。
這一篇談到接納,但接納不僅限於佛教,這一點如果參考道家思想,也能體會。這篇文章提到的態度很重要,因為抗拒常消耗我們過多的精力,由此衍生自我質疑與挫敗。
請記得,這邊提到的態度,是為自己負責,而不是自責。因為自責通常會妨礙對自己負責,然後引發抗拒。
這裡面的練習很簡單實用,各位朋友可以依據各自的生活情境修改,然後常常自我對話。我相信不用多久,各位便能感受內在會有些不同。祝福大家!
*****************************
扛起責任、接受事實
【史蒂芬妮‧史塔爾】
「是的,就是這樣……」、「是的,我心中的陰鬱小孩經常會感到自卑……」、「是的,也因此我經常會感到嫉妒……」、「是的,我的母親根本就不想要我……」只要我們不肯接受事實,我們就會一直處在抗拒的狀態中。這樣的抗拒會無謂地消耗掉我們的許多精力。「肯定地接受事實」是種源自於佛教的態度,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越來越融入心理治療中。這種對於事實的接受是基於兩項原則:
① 我只能解決我承認它們是問題的問題。
② 接受事實可以帶來輕鬆;相反地,抗拒則會引起緊張。
光是藉由我採取一種接受的態度,我就能消除部分的緊張,從而解決部分的問題。我們已在〈牽起陰鬱小孩的手〉那項練習中學到這一點。在我承認「是的,就是這樣……」那個瞬間,就會發生一次小小的救贖。我們可以把這些原則套用到所有的問題上,就連日常生活裡那些平庸的小痛小癢也不例外。在這裡,我想借用一下我的同行彥斯.克羅森(Jens Crossen)的話。他同樣會宣揚這項原則;舉例來說,當陷於交通堵塞的情況時,建議告訴自己:「我買了一部車,所以我也選擇了遇上塞車的可能。因此,我願意塞車!」當遇上某種自己無法改變的情況,承認它並接受它,這確實能夠安撫內心的煩躁。對於外界的所有人、事、物,我們消耗了太多惱怒能量在感到不安上……,從而,我們也來到了下一個主題:為你自己和你的情感負責。
我們都難免會有把壓力與其他的負面情感投射到外界的傾向。如果我們心情不好,那是我們心情惡劣的伴侶的錯。小孩總會搞得人一刻不得閒,超級市場的女收銀員總愛撕裂我們的耐性,天氣讓我們悶悶不樂…;如果我們採取一種肯認的態度,為我們自己的情感負起責任,所有日常生活的煩惱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承擔責任始於做出決定。我必須讓自己知道,幾乎所有我所遭受的苦難(除了真正的命運打擊以外),都是我某個決定的結果。
從這個視角去觀察,上述的那些情況就會呈現出這樣的面貌:
① 這個伴侶是我自己找的。我是否能做些什麼讓他的心情好一點?如果沒有什麼是我能做的,如果他就是長期無可救藥地心情不好,那麼我就只剩一個選項:離開他。
② 生小孩是我自己的決定,所以我也得要忍受他們有時會讓人抓狂;這是生兒育女的一部分。
③ 撕裂耐性的並不是女收銀員,而是我對她與整個情況的態度。我用來對她生氣的時間,其實可以拿來用在冥想上。
④ 雖然陰雨連綿,可是我要怎樣評價天氣、怎樣度過這一天,決定權還是在我的手上。
請你為你的問題找個肯認的態度;光是這樣,就可以幫助你把問題的重量減去一半。我喜歡告訴我的顧客:問題有A與B兩個部分。A部分譬如像是:當我獨自乘車,我就會恐慌發作;那B部分或許就是:我簡直糟透了,因為我罹患了恐慌發作。問題的B部分是我對所面臨的問題採取的態度。
許多人都會因為自己有什麼問題而貶抑自己。B部分甚至比A部分更令人感到負擔,甚至更會去妨礙問題的解決,這類情況其實也不在少數。舉例來說,當事人可能會因為自己所遭遇的問題感到十分羞愧,於是不好意思向他人求助。所以,當你受到問題的A部分所困擾,如果你能為自己省去B部分,或是用充滿關懷的理解消弭B部分,這其實也就足夠了。承上例,這時情況或許就會變成:「喔,我可憐的陰鬱小孩深為恐慌發作所苦,他覺得自己無法獨立自主,渴望媽媽能夠伸出援手。」
接著B部分就會消失,或者,內在大人就會為A部分扛起責任,他會決定:「我(關懷你的內在大人)會照顧你,會設法讓你很快就不再感到恐懼,因為我會消除你那些陳舊的童年印記與投射!」
因此,請你試著對你的問題找出一種親切且肯認的態度,試著對你的問題負起責任。請把對此的想法寫在你的反思簿上。
.
以上文字取自
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自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621
預計端午節當天6/7(五)晚上7點半進行本書的贈書直播
.
免費台北公益講座_6/8(六)慈濟人文志業中心_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823943266522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練習簿主題思想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只要我們不肯接受事實,我們就會一直處在抗拒的狀態中。這樣的抗拒會無謂地消耗掉我們的許多精力。
當遇上某種自己無法改變的情況,承認它並接受它,這確實能夠安撫內心的煩躁。對於外界的所有人、事、物,我們消耗了太多惱怒能量在感到不安上……
如果我們採取一種肯認的態度,為我們自己的情感負起責任,所有日常生活的煩惱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承擔責任始於做出決定。我必須讓自己知道,幾乎所有我所遭受的苦難(除了真正的命運打擊以外),都是我某個決定的結果。
取自《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自由》
*****************************
接下來幾天,我會藉著這本書,好好跟各位朋友談談愛自己。在各位還沒看到書之前,請先用我常使用的架構去理解如何愛自己,反覆進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最後能走向「愛自己」。
各位可以暫時先這麼理解,作者把內在小孩分為「陰鬱小孩」與「陽光小孩」,這兩個內在小孩的部分都值得我們花時間認識,然後我們試著接納陰鬱小孩的存在,並且透過自我肯定,去建設陽光小孩,而陽光小孩會帶著我們慢慢學會愛自己。
作者所提的「寶貝策略」,可以暫時理解為愛自己的方法。像是學習向對方說「不」,然後進行討論,就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
對我來說,最後真的能愛自己,那是我們成了自己的父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先用我提到的方式理解,那麼接下來這幾天的文章,在看的時候,就會比較能貫通。
這一篇談到接納,但接納不僅限於佛教,這一點如果參考道家思想,也能體會。這篇文章提到的態度很重要,因為抗拒常消耗我們過多的精力,由此衍生自我質疑與挫敗。
請記得,這邊提到的態度,是為自己負責,而不是自責。因為自責通常會妨礙對自己負責,然後引發抗拒。
這裡面的練習很簡單實用,各位朋友可以依據各自的生活情境修改,然後常常自我對話。我相信不用多久,各位便能感受內在會有些不同。祝福大家!
*****************************
扛起責任、接受事實
【史蒂芬妮‧史塔爾】
「是的,就是這樣……」、「是的,我心中的陰鬱小孩經常會感到自卑……」、「是的,也因此我經常會感到嫉妒……」、「是的,我的母親根本就不想要我……」只要我們不肯接受事實,我們就會一直處在抗拒的狀態中。這樣的抗拒會無謂地消耗掉我們的許多精力。「肯定地接受事實」是種源自於佛教的態度,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越來越融入心理治療中。這種對於事實的接受是基於兩項原則:
① 我只能解決我承認它們是問題的問題。
② 接受事實可以帶來輕鬆;相反地,抗拒則會引起緊張。
光是藉由我採取一種接受的態度,我就能消除部分的緊張,從而解決部分的問題。我們已在〈牽起陰鬱小孩的手〉那項練習中學到這一點。在我承認「是的,就是這樣……」那個瞬間,就會發生一次小小的救贖。我們可以把這些原則套用到所有的問題上,就連日常生活裡那些平庸的小痛小癢也不例外。在這裡,我想借用一下我的同行彥斯.克羅森(Jens Crossen)的話。他同樣會宣揚這項原則;舉例來說,當陷於交通堵塞的情況時,建議告訴自己:「我買了一部車,所以我也選擇了遇上塞車的可能。因此,我願意塞車!」當遇上某種自己無法改變的情況,承認它並接受它,這確實能夠安撫內心的煩躁。對於外界的所有人、事、物,我們消耗了太多惱怒能量在感到不安上……,從而,我們也來到了下一個主題:為你自己和你的情感負責。
我們都難免會有把壓力與其他的負面情感投射到外界的傾向。如果我們心情不好,那是我們心情惡劣的伴侶的錯。小孩總會搞得人一刻不得閒,超級市場的女收銀員總愛撕裂我們的耐性,天氣讓我們悶悶不樂…;如果我們採取一種肯認的態度,為我們自己的情感負起責任,所有日常生活的煩惱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承擔責任始於做出決定。我必須讓自己知道,幾乎所有我所遭受的苦難(除了真正的命運打擊以外),都是我某個決定的結果。
從這個視角去觀察,上述的那些情況就會呈現出這樣的面貌:
① 這個伴侶是我自己找的。我是否能做些什麼讓他的心情好一點?如果沒有什麼是我能做的,如果他就是長期無可救藥地心情不好,那麼我就只剩一個選項:離開他。
② 生小孩是我自己的決定,所以我也得要忍受他們有時會讓人抓狂;這是生兒育女的一部分。
③ 撕裂耐性的並不是女收銀員,而是我對她與整個情況的態度。我用來對她生氣的時間,其實可以拿來用在冥想上。
④ 雖然陰雨連綿,可是我要怎樣評價天氣、怎樣度過這一天,決定權還是在我的手上。
請你為你的問題找個肯認的態度;光是這樣,就可以幫助你把問題的重量減去一半。我喜歡告訴我的顧客:問題有A與B兩個部分。A部分譬如像是:當我獨自乘車,我就會恐慌發作;那B部分或許就是:我簡直糟透了,因為我罹患了恐慌發作。問題的B部分是我對所面臨的問題採取的態度。
許多人都會因為自己有什麼問題而貶抑自己。B部分甚至比A部分更令人感到負擔,甚至更會去妨礙問題的解決,這類情況其實也不在少數。舉例來說,當事人可能會因為自己所遭遇的問題感到十分羞愧,於是不好意思向他人求助。所以,當你受到問題的A部分所困擾,如果你能為自己省去B部分,或是用充滿關懷的理解消弭B部分,這其實也就足夠了。承上例,這時情況或許就會變成:「喔,我可憐的陰鬱小孩深為恐慌發作所苦,他覺得自己無法獨立自主,渴望媽媽能夠伸出援手。」
接著B部分就會消失,或者,內在大人就會為A部分扛起責任,他會決定:「我(關懷你的內在大人)會照顧你,會設法讓你很快就不再感到恐懼,因為我會消除你那些陳舊的童年印記與投射!」
因此,請你試著對你的問題找出一種親切且肯認的態度,試著對你的問題負起責任。請把對此的想法寫在你的反思簿上。
.
以上文字取自
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自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621
預計端午節當天6/7(五)晚上7點半進行本書的贈書直播
.
免費台北公益講座_6/8(六)慈濟人文志業中心_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823943266522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