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推理小說中出現了CD-Pro2】
「是誰~在敲打我窗…」當美聲歌手蔡琴低沉的嗓音從劉德華與梁朝偉主演的《無間道》畫面流洩出來,電影內外的聽眾都感動了。
後來這段經典畫面被網友kuso,惡搞成多集的《無間道》CD-Pro2系列部曲,每有新作,往往惹得人發噱捧腹大笑,流量一時爆衝。
不過,當推理小說中出現了CD-Pro2,又代表了什麼呢?(A)有帥哥快看,(B)有黑道大哥要來,(C)偵探即將破解謎團,(D)以上皆非。
事實上呢,選(D)的還不算是個正解~因為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凶手正在試圖製造不在場證明,真的是恰如其份〈被遺忘的時光〉。
不知道正閱讀的讀者,還記得原版電影互動中的對話,梁朝偉是如何稱讚設備器材的-「那些人聲真的浮在你的面前」(陶醉臉)。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推理裡,之所以要這麼如栩如生,如在眼前的高音質,真人呈現,不管是人聲還是音樂,都是為了製造錯覺。
重點不在藝術欣賞親歷現場的饗宴,這樣真人原音異地的重現,多數時候,是為了要證明,案發時間,在現場的誰並不在那兒出現。
如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羅傑.艾克洛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與《民國奇探》〈午夜鋼琴曲〉都是。
世界謀殺天后的作品,不多說,又一樁家族遺產誰來繼承的糾結,特別是養子不肖、秘而不宣的愛戀,還有誰心懷不軌的時候了。
《民國奇探》則以中國民初為背景,結合推理探案的輕喜劇,與《無間道》有劉德華與梁朝偉同樣,都是雙帥男主為重的戲碼。
《羅傑.艾克洛命案》故事很玄,山莊主人艾克洛應該已經再見了,可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的證言,卻硬生生把死亡時間遲延。
如果來個後設技巧的法醫穿越,光從屍體死亡時間的檢驗,就可以拆穿眾人的謊言,不過年代流行事物詭計之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在各個年代的歷史背景,各有各的作法甚至說差強人意的表現,這既可以作為標註年代與辨識情境的基準線,也會帶來不同的樂趣。
《民國奇探》〈午夜鋼琴曲〉則是謎團系列之一,講說女中的鋼琴老師是狼師,引狼入室的一男繞多女,誘發了房思琪自殺的悲劇。
可在學校講堂槍聲響起不久前,周遭還若隱若現若有似無的傳來奧地利音樂家鋼琴名曲《給愛麗絲》,為誰做了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到底這是被害轉加害的厲鬼回歸抓交替,還是人鬼殊途之其實是人為的心機佈局?答案就藏在輕音裊裊,在人心繞樑不去的音樂裡。
或許相較於這些事件當中,用以製造不在場證明的原音異地重現,其畫質音素等,遠遠不及專業的CD-Pro2音響喇叭傳輸線的呈現。
甚至略顯粗糙陽春,不過正如雞尾酒會效應說:人的聽力有選擇性,有時會集中注意於特定,但省略背景其他無關的噪音或主題。
不過,特別有趣的是,由略具體積的錄音機機體,轉為輕薄易攜的CD片,人手一台的手機或ipad等,更見證了年代流行事物的變遷。
所以這類詭計對凶手而言,想營造出來的弔詭都在於-犯罪實際上早已完成了,但卻故意想方設法,讓「案發或死亡」的時間遲延。
這樣一來,真凶不僅僅是擺脫嫌疑而已,而且有很高的機率,真凶可以洗白成為證人然後嫁禍他人,那完美的不在場證明就完成啦!
類似像這樣不管是音樂還是人聲的原音重現,使真正的「案發或死亡時間」有所變遷,大概可以一貫衍生至眼耳口鼻心的各種錯覺。
如推理作家胡杰《尋找結衣同學》就是利用手機翻拍原證,事後卻將原證銷毀的作法,加上監視死角與非手機持有人的簡訊來誤導。
特別的是,〈午夜鋼琴曲〉與《尋找結衣同學》都是寫校園權力不對等,女子兒童身體自主權被侵犯的故事,只是視角的敘述不同。
就像人美心也美的藝人隋棠與許多社會人士投身的身體自主權運動宗旨-犯罪跟傷害孩子的人,從來都不會考慮過孩子年紀還太小。
這時候,推理作為經常書寫犯罪甚至由此被詬病的理由,換個角度想,在孩子逐漸長大過後,是否有機制循序漸進作為理解的窗口?
就像《無間道》警察不是警察,罪犯不是罪犯,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都是好貓,可人生最難,就是往往是非黑白好壞難以區分知道。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劇情與人物設定,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羅傑艾克洛命案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推理小說中,偵探其一可能藏有真凶的劇情該如何設計】
想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只要想想《哈利波特》裡看似膽小怯懦的奎若教授,如何在扯下頭巾時,有佛地魔藏身於後就可瞭然於心了!
但畢竟推理小說不是奇幻,什麼都用魔法就變得出來,事實上,窩裡反千古都有,一人分飾兩角也不難,重點是要怎麼讓人好意外~
想來不知是要邊犯案邊解謎的故佈疑陣自導自演,還是利用失憶或年代流行事物詭計,使長期未解的懸案調查重啟,結果凶手是me?
其實這也不是不行,就看人怎麼設計,不過如果說提到真凶重回現場去(無論有沒有跑去當偵探之一),常會與真凶的心理有關係。
像是太過自信覺得不會被抓到,所以裝作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的;或是基於想回味犯罪過程的感覺,以及探查線索有無什麼遺漏等。
這在美國真實犯罪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破案神探》(Mindhunter)系列套書裡,就有對這類罪犯剖析的統整歸納。
不過,最跌破眾人眼鏡的,恐怕還是原因-並不全然只是因為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有時單純只是因為,真凶看起來像個好人而已!
真凶長得老實忠厚又天真無邪錯了嘛(X)?不,是說,真凶長得不像兇嫌該有的樣子(?),於是人不可貌相之畫皮難畫心就這樣進去了~
或許讀者也早臥虎藏龍的知道,一人分飾兩角,往往多見於不存在證明的製造、妳的名字不是妳的名字與精神病也沒關係的妄想中。
不過想要讓偵探其一與真凶一體成形天衣無縫,有些時候是需要一些先決條件與前提才有可能達到的效果,至少從驚嚇的層面來說。
畢竟偵探之於推理解謎(不含個人特質與情感處理),往往多被視為一種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獨特存在,但也不一定完全零失敗。
只是說,或許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偵探就算只是其一要等於真凶,多會預設在非自願性被迫或自告奮勇幫忙,成為偵探的跟班跑腿。
也就是偵探之一是me,但真凶也是me的情形;再複雜點,甚至會冒名頂替,並利用公眾媒體大肆張揚,為的只是要將真凶釣出來。
這種真凶混入偵探其一,搞得讀者觀眾好亂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如萊恩.強森(Rian Johnson)電影《峰迴路轉》(Knives Out)。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羅傑.艾克洛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與《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等。
老實說,這樣的確可以帶來意料之外,驚奇的逆轉,不過有時,某種程度來講,說是意外…也不是那樣的意料之外(黑人問號臉)。
因為很多時候,辦案解謎到最後,讀者才明白偵探的明白:一開始就識破,想請誰幫忙帶路找線索往往都只是托詞假裝的藉口而已。
想起俗話說得好:「沒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看來這話稍加改編潤飾,沒事讓人獻殷勤,也是非奸即盜,不安好心眼的舉動吧。
不僅可用來解釋熱心過頭的鄉民舉動,對那些莫名其妙被託付偵探任務的真凶,也很適用,這大概也是人設翻轉中最有後勁的真相。
因為這樣的逆轉很戲劇性,同時也讓讀者理解到,偵探並不好當,並不是有心就能當偵探,有時偵探的角色,也可以是種請君入甕。
最後,還有一種讓追凶者,可能非全體,而僅僅只是部分涉入其中,使得本該偵察不公開的公事公辦,卻鬧到人盡皆知眾人皆曉。
如可被視為變形版暴風雨山莊密室與命中註定死亡筆記,丹尼爾.柯爾(Daniel Cole)寫上名字就逃不了的《布娃娃殺手》(Ragdoll)。
乍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智計勇猛,卻始終脫離不了真凶的魔手,自己想抓到惡魔,卻讓自己化身成魔,陷入沒魔就沒佛的弔詭中。
其他的話,就可能以推理金三角或對關係的不安惶恐產生細縫,於是最終得出人際蛛網的相逢不可能是種偶然的前因後果與業障重。
如康乃爾.伍立奇(Cornell Woolrich)以婚姻真愛相互辯證推導,卻發現愛的本質實是一場空《幻影女子》(Phantom Lady)就是這樣。
警語:本文僅適用於推理小說中劇情人物設定,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羅傑艾克洛命案 在 stu si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3131] 9331. 豔陽下的謀殺案Evil Under the Sun (1941)★★★ⓡ__Agatha Christie
[103132] 9332. 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1939)★★★★ⓡ__Agatha Christie
[103133] 9333. 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 (1937)★★★ⓡ__Agatha Christie
[103134] 9334. 底牌Cards on the Table (1936)★★★ⓡ__Agatha Christie
[103135] 9335. ABC謀殺案The A.B.C. Murders (1936)★★★ⓡ__Agatha Christie
[103136] 9336.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34)★★★★ⓡ__Agatha Christie
[103137] 9337. 羅傑‧艾克洛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1926)★★★★ⓡ__Agatha Christie+
[103138] 9338. 三口棺材The Hollow Man (1935)★★★ⓡ__John Dickson Carr
[103139] 9339. 謀殺我姑媽The Murder of My Aunt (1934)★★★ⓡ__Richard Hull
[103140] 9340. 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 (1989)★★★ⓡ__Jack Ketc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