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況轉播 #當咖啡師成為斜槓主廚
Fine dining吃多了會不會變成fine dining大廚?
那晚坐在「J&J Private Kitchen 私人廚房」裡,吃著「Fika Fika Cafe」的老闆夫妻James與Maggie的菜,我思索這樣的可能性。
答案理應是「不」,吃飯與做菜是兩碼事,烹飪是一門技藝,專業訓練與家庭實踐很多方面不能相提並論;然而,專業烹飪與家庭烹飪又有許多共通點,依循時令挑選食材,表現食物最適之姿,菜色的組合、調配的創意,則訴說掌廚者的個人身世。都說,家宴才是最難能可得的精緻宴席,許多傳世好菜來自大戶人家的餐桌上,例如江太史之於粵菜、譚宗浚之於官府菜(譚家菜),以及現時仍活躍的黃婉玲老師之於阿舍菜。
將家宴公開,成為售位的餐會,則是一種自我挑戰。
#斜槓主廚開菜單
James是咖啡專家,愛吃愛煮也出了名。他常常在臉書「放閃」,咖啡烘焙工廠的員工餐、家裡的日常便飯,都是他對於美食的表白。
身為他其中一位飯友,多年來和他一起尋吃覓食,我非常清楚James對於「吃」蘊含了多深的熱情與執著,那執著是在生活各方面、全家大小一起參與的。而這份執著,不論他身為咖啡品牌的創辦人、咖啡的製作者,或者資深的吃貨、認真的品嚐者,或者進一步轉換,成為他自稱的「斜槓主廚」,精神都一樣。對一切細節較真,好還可以更好。多花一分心思,就是fine的基本涵義。
好比,為了一道秘魯酸橘汁醃魚(ceviche),特地搜羅全台僅有的番椒(rocoto pepper),浸入核桃木煙燻過的椰奶,和檸檬汁漬過的干貝一起吃,椒香徐徐,刺辣浮現,十分優雅均衡。
好比,為了搭配甜厚的台南肉臊,特別選用比日本米不甜的宜蘭小農越光米,現場用雲井窯土鍋炊煮。台南肉臊的原始配方來自黃婉玲老師,James再調整成自己的版本,費工手切葛瑪蘭黑豬的豬皮,燉煮出黏唇的膠質,焦糖醬香濃郁,入口卻清清爽爽,簌簌幾下落喉。配菜也有玄機:溏心蛋是咖啡口味的,還有一塊J&J有名的煎鴨肝。
喜歡川味的James,也不忘露幾手麻辣辛香。他用四川特有的菜籽油來做油潑辣子,爆過蔥、洋蔥的熱油沖進乾辣椒粉、花椒、熟白芝麻,再拌上先醃好的萵筍,萵筍固然脆,紅油香更繚繞。燒滾的菜籽油若沖進蔥末和青花椒,就成了椒麻醬,和雞腿捲、鮑魚片、豌豆粉構成升級的椒麻雞。那麻啊!是新鮮年輕的四川青花椒,冷冽的柑橘芬芳中,舌頭漸漸不能動彈,怎麼覺得比在成都吃到的還麻!
去年訪了二次成都,我都與James同行,這天他端出的麻婆豆腐,可真是成都回憶:以牛肉臊子製成,展現該有的「麻辣鮮酥嫩捆香燙」。這句訣竅,是我們在成都「如意宴」學到的,來到自己擺的宴席,James捨棄白飯,改搭他特選的苗栗客家媽媽蘿蔔糕,和鱈魚白子,刻意堆疊出更豐富的食感和與眾不同的趣味。
創意的拼貼,還出現在最後一道「土鍋燉蔬菜」。由法國鄉村菜「蔬菜燉肉火鍋」(pot au feu)變奏而來,這原本是詹宏志先生在「南國宣一宴」的一道湯品,以自製五花鹹肉和大白菜、紅蘿蔔燉煮而成,James學起來後,則再一次變奏:把五花鹹肉替換成獅子頭!言之成理耶,像是蔬菜變多的清燉獅子頭,也像是中式情調的pot au feu。James做獅子頭,使用東寶黑豬,粗剁細斬,肥瘦比是六比四,下鍋後脂肪溶出,會變成七比三,成品鬆化、柔嫩、香甜。
另一道出自詹宏志先生的菜品,則是「宣一牛肉」。這道王宣一女士《國宴與家宴》裡的名菜,材料很簡單,牛腱、牛筋、豆瓣醬油、豆瓣醬、紅砂糖,工序很繁瑣,必須反覆煮開、關火,耗費三、四天,才能得到膠質滿滿的一鍋棕亮牛肉。這道菜,James反覆練習好幾年,才過了詹先生這關。James版的宣一牛肉,用上牛腱心、三叉筋,在萬和醬油、豆瓣醬與二砂之外,還添了一點點紅酒,依舊呈現純粹的醬香與直接的鹹味,肉與筋都一抿就化。詹先生這晚也是座上賓呢!
#咖啡即是美食
最後,James回歸咖啡本行。他特地復刻2013年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的冠軍咖啡,服貼柔軟、果酸輕揚,竟有些紅茶感;他也真用了紅茶,使用魚池「莊記茶葉」少東莊瑢璞去年奪得日月潭紅茶評鑑台茶十八號特等獎的作品,做成鍋煮奶茶,煮的時間拉長,不加糖也有焦糖感。
還有極美味的提拉米蘇,出自咖啡師之手真不是蓋的!重要的咖啡酒糖漿,採用Fika Fika專門調和牛奶的經典綜合咖啡豆「卡布里布理」,以及聖露西亞十二年萊姆酒,灑在表層原本是可可粉,則改以Fika Fika為吳寶春師傅客製、一款飄散可可香氣的咖啡粉。一叉戳到底,咖啡烘焙香、糖蜜感、堅果風味一齊爆發,所有素材魅力全開。
James常說,咖啡即是美食,美食即是咖啡,什麼意思?飲與食互相涵養,互通有無,一通百通。咖啡師、吃貨、斜槓主廚,不是分身,也都是同一個人。
羅喉復刻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北京「文化央企」:香港「再教育營」的打造?!(文長慎入)
👉🏿 香港的「二次回歸」?
中國要撤底控制收回香港,一直認為必須要有一個所謂「二次回歸」。這個二次回歸的提法,是2019年8月,中共利用時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鄭永年教授所放出。鄭永年是北京出身,長期作為中共喉舌,後來好像因為在新加坡大學的性騷擾案落跑轉進到香港教書。鄭永年也是習近平的智囊之一。
鄭永年喉舌放出一個「二次回歸」的說法之後,人民日報便根據鄭永年的「二次回歸論」開始把香港問題的根源定性為:香港一次回歸沒有成功,必須要「第二次回歸」。因為,據說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國只享主權,沒有治權,「港人治港」,治權在行政長官和香港政府手裡;如此,中國只在大多數領域享有「名譽主權」。鄭永年雖然提出很多學術分析式的包裝,但必須要說這種「香港二次回歸論」,其實就是過去中國一直覺得香港雖然回歸了,但是人心沒有回歸的老調重彈。
👉🏾 香港「人心回歸」?
自從香港主權歸交北京之後,首任特首董建華無能治港,在董建華第二任期才啟動沒多久,便發生了2003年的各種騷亂抗議,尤其是香港基本法23條的國安立法爭議,超過五十萬人在2003年七一當天走上街頭抗議。之後,北京一直覺得問題出在香港回歸,但香港的人心卻沒有跟著回歸。
中國有一點是非常令人討厭的,當中有很多人很喜歡拿「歪果護照」,繼續在「歪果」尤其在美歐澳紐當「護照上是歪果仁,但思維還是中國人」;可是,他們自己其實都不要當護照上的中國人,可偏偏死都要別人當中國人。因此,為了推動香港人心回歸,於是香港特區政府於在2011年5月推出諮詢文件,建議在香港中學及小學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用愛國教育來洗腦港人。
這一次愛(中)國洗腦教育引發了反國教運動,也催生了黃之鋒這些反國教的青年學生領袖。緊接著,香港開始進入一系列的大小抗爭循環中,2014年的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魚蛋抗爭事件,踵接其後則是一連串香港青年為主體的香港本土政黨紛紛成立,並投入立法會的選舉之中。之後,港特區與本土港青的政治攻防表現在一系列的”DQ”事件之中,然後2019年便由可歌可泣的「反送中」運動接棒,直至2020年的「港版國安法」。
「人心回歸」工程的基礎鋪墊?!
在過去這幾年一連串的本土港青的「抗議」事件之後,更強化北京得實行「人心回歸」的工程,但為了讓此一有著「二次回歸」意義的「人心回歸」得以有效落實,必須在物質基礎上先進行鋪墊:打造一個北京完全可防可控的「香港」。
從2019的「送中條例」,到2020的「港版國安法」,雖然中共摧毀香港的作為受到國際輿論抨擊,甚至在美國以及西方國家推出一系列制裁的手段,依舊無法減緩中共一點一滴吞噬香港的進程。香港情勢發展至此,已經可以確定,中共對於香港的政治總目標:讓香港變成中國香港;亦即,讓香港如同中國內部的城市一樣,完全被控制在中共的手中。
也因為中共早已確立這樣的總目標,所以香港人的未來狀態就只剩下四種:
1️⃣ 不願意接受中共魔手而選擇政治流亡;
2️⃣ 不願意接受中共統治,選擇移民海外;
3️⃣ 不服從中共統治旨意,所以寧願在香港被逮捕關押;
4️⃣ 乖乖成為中共統治下的香港順民,甚至成為中共藍絲幫兇。
不願意被中共逮捕而選擇政治流亡的香港人,可說是越來越多。例如,流亡台灣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流亡英國的香港眾志羅冠聰、流亡德國的本土民主前線領導人黃台仰。此外,香港國安法實施後,許多國家給予寬鬆的「港人移民計劃」,加快港人舉家移民步伐。這股移民潮,其實從最近香港出名的傳統名校,過往是大家擠破頭要念,現在是學生退學潮。例如,香港名校「拔萃女書院」,日前罕見公開招收下學期插班生,另一間名校「英華書院」,上學年期末流失約50名學生,這學年逾10名退學。
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指出,早有心理準備面對大批學生退學,「幾乎全香港學校都面對同樣問題,更有學校一個年級走了40多位學生」;他認為,近年社會不穩定因素,無疑是影響家長決定讓子女是否留在香港升學。
事實上,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中,已逾2萬港人移居海外,這數字與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時的「恐共移民潮」人數相當,甚至有許多觀察家認為要非疫情之故,此波逃離中共統治的香港移民潮,勢必比起當年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候更劇烈。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民調顯示,有43.9%受訪港人想移民,其中1/3近期已在為移民做準備,原因包括不滿政府,以及人權狀況變壞等。最多受訪者提及的移居目的地是英國(23.8%)、澳大利亞(11.6%)和台灣(10.7%)。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去年全年港人獲居留許可的人數較2018年增加近四成,達到5858人,是移民署將港澳居留定居人數分列後,最多人數的一年。
中共正在打造一個可以完全掌控的香港。1997年至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往港澳通行證(單程證)」去到香港居住的新移民,已經超過100萬人,加上透由投資與就學留下來工作的「港漂」,人數共有150萬,佔了總人數750萬的五分之一。
另外,2019年2月18日,中共國務院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剛要」,把香港融入珠江三角洲體系,對香港人來說,這是一種降級,一種把香港政經體制國內化的過程。香港跟澳門慢慢融合進「大灣區」裡面,未來只有大灣區人,就不再有香港人。換句話說,中共正在把「全球的香港」打造成「一個完全在中共統治控制下的中國香港」。所以,不論是政治流亡或者不願意成為中國香港人的移民,這些人數只要從中國內部把一些人轉移過來換血即可。然後,再把香港人各別打散到整個珠江灣這個大灣區,用空間來稀釋掉香港人這個身分的臍帶。
👉 文化央企:讓「香港」就地變身為大型的「再教育營」
終於,中國北京當局正式透過中聯辦在香港組建「文化央企」(中共中央管理的文化類企業)來強化文化產業,吹起港人「人心回歸」工程的號角。未來香港影劇、藝文、圖書出版事業,將聽黨話說好中國故事。此一「文化央企」將由香港中聯辦進行籌建,資產逾千億港元(約合3600億台幣),據聞將於2021年上半年正式開張。
劇情發展至此,不服從北京統治旨意的港人,只能選擇流亡或移民的海外離散,若想繼續在香港土地上生活,就只能選擇當「經濟動物」般的「無聲順民」,抑或被關押黑牢。然而,中共不喜歡「表面順民」,畢竟「高級黑」、「低級紅」此種「陽奉陰違」或「心口不一」的人,並非真正的「順民」。於是,正當香港在空間上成為北京徹底可防可控之時,啟動「文化央企」作為社會文化再教育的洗腦工程,也就是讓香港就地成為新疆「再教育營」相同意思的空間囉。
📣 文化央企工程的啟動,也就是香港開始成為新疆那種「再教育營」的大型復刻版「香港再教育集中營」啊?!😭
羅喉復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語錄.相遇Lala的回憶》
* 自我控制是強者的最重要本能。
——蕭伯納
* 冬天從這裡奪去的,春天會交還給你。
——海涅
* 和白痴生氣等於冒著使我們自己也變成白痴的危險。
——福樓拜
* 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吞下很多他人的謊言,人成熟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學會嘔吐,把那堆謊言吐出來。
——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正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誤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
* 和我一起在草地上打發時光吧,放鬆你的喉嚨吧,
我不要聽說話、音樂和詩歌,不要俗套和慷慨陳詞,最好的也不要,
我只喜歡你喃喃的聲音,催人入睡。
——沃爾特·惠特曼《草葉集》
* 如果你讓別人來決定你的人生,你的內心永遠不會踏實。
——拿破侖
* 現在的生活正像是纏繞一圈長長的膠卷,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從中選擇其間的精彩圖片。
——艾倫.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願意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
* 凡事都要往好處想,如果你掉進一個池塘,說不定屁股口袋裡會裝進一條魚呢。
——羅伊爾定律
* 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我自己完全依附於他人,於是當然猶如處在地獄裡世界上有大量的人處在地獄的境地,因為他們太依附他人的判斷。
——沙特
* 禮貌,是聰明人想出來的與愚人保持距離的一種策略。
——愛默生
* 沈默帶給你的好處很多,擺低姿態,變的謙虛,換言之就是隱藏你的聰明。遇聰明的人越懂得沈默,就像成熟的稻子,成垂下稻穗。
——洛克菲勒
* 在許多閒散的日子,我悼惜著虛度了的光陰。但是光陰並沒有虛度,我的主,你掌握了我生命里寸寸的光陰。 你潛藏在萬物的心裡,培育著種子發芽,蓓蕾綻紅,花落結實。 我睏乏了,在閒榻上睡眠,想象一切工作都已停歇,早晨醒來,我發現我的園裡,卻開遍了異蕊奇花。
——泰戈爾《生如夏花》
* 大部分的東西都有期限。而所謂無限,也只能到某種程度。為一個人受苦,只能受苦到某種程度。然後,你會醒悟,不再蹉跎歲月。思念一個人,只能思念到某種程度。當思念長久地落空,你早晚會絕望。無論多麼愛一個人,也只能愛到某種程度。—— 張小嫻《某種程度》
* 任何年齡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個年齡階段所呈現出來的無法復刻的美。 她因年齡而減損的,又因性格而彌補回來,更因成長贏得了更多的美。
——馬奎茲《霍亂時期的愛情》
—第一張圖片輯:第一張:拉拉流浪至我家社區,第二張助理帶她在D&y 剃毛,第三張去沐恩醫院,第四張暫睡我的助理家,第五張我帶Lala坐車看病吃肯德基,第六張終於遇見王妹,從此得到無窮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