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背叛與我們在太平盛世期間的背叛相較之下是天真無害的。新的戀人是緊張和溫柔的,但是能夠敵擋一切只因為它們炙熱如火的心。」
⠀
關於戰爭可以說的故事非常多,想要從哪個觀點切入任導演選擇,例如:昆丁的《惡棍特工》(2009) 從復仇德軍角度出發、史匹伯的《辛德勒名單》(1993) 從寫實角度呈現、Joe Wright 的《贖罪》 (2007) 則是從小情小愛帶到戰場無情的宏觀。而《英倫情人》雖然是以戰爭襯底,但訴說的內容並不是無情戰火,而是一場浪漫詩意的感官饗宴。
⠀
改編自 Michael Ondaatje 的同名小說,《英倫情人》在1992年出版後一直被認為是難以搬上大螢幕的文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外乎是內容支線龐大導致挑戰度極高,但編劇兼導演 Anthony Minghella 卻做到了,他成功把書中的美好浪漫具象化讓全球觀眾驚豔,並在第69屆奧斯卡以12項入圍9項得獎的傲人紀錄在影史上留下光榮,能夠贏得此殊榮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只要看過就會了解其中的魔力。
⠀
故事分成過去與現在兩方並行,戰地護士 Hana 善良熱心,她願意親吻陌生的病人只為讓對方心情好過,某天深夜從前線回來的士兵口中得知未婚夫已經死亡,而隔日好友在眼前又意外被地雷炸死,心灰意冷的她決定留在一棟棄置的修道院照顧一位嚴重燒傷的病患,由於頭部受到傷害導致失憶身上帶的物品只有一本夾滿照片的小說,無法得知姓名的情況下大家就稱他為「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這名病患就成為過去與現在的交集,從 Hana 閱讀小說的過程,病人回憶起他的身粉和往事。原來他是一位匈牙利籍的地圖繪製師 Almásy,在戰爭時札營於埃及剛好遇到一對英國夫妻 Geoffrey 和 Katharine,某次沙漠探險 Almásy 和 Katharine 被風沙困在一起而生情,展開婚外情,Katharine 時而愧疚想終結兩人戀情,但是 Almásy 卻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另一方面,Hana 在照顧病人時遇到一位拆彈士兵 Kip,兩人也悄悄談起戀愛。
⠀
英國身為西方文學重要發源之地,英倫情人的劇本散發濃濃的莎士比亞風情,Almásy 和 Katharine 的情話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吟詠,Hana 和 Kip 的純愛如同《仲夏夜之夢》的美好,用兩段截然不同的愛情故事讓觀眾看見生命的不同意義。前者是戰爭時期的小情小愛,艷陽天慶祝聖誕節彷彿一切都時空錯置無關緊要,只有眼前的彼此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後者是非常時期的大愛,兩人必須因為各自任務而告別以國家為重。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選擇沒有誰對誰錯,他們都是只是忠於自己。
⠀
劇情雖然有許多支線但絲毫不會有雜亂瑣碎感,反而每個角色的個性思緒都有刻畫完整,導演用非常有效率的方式來呈現整部電影,例如:Hana 的個性,第一場戲和士兵接吻的戲短短一分鐘就立刻讓觀眾明白,還有爆炸後 Kip 立刻趴在地上尋找炸彈的謹慎。這些細節的安排都可以看出導演功力。最重要的是,造就本片會有如此浪漫絕美的氣氛就是在於 Minghella 善用三種藝術形式來架構:台詞、攝影、配樂。
⠀⠀
攝影師 John Seale 把枯燥的沙漠拍成絕美的戀愛聖地,飛機在空中翔翼、暴風沙,到兩人床戲,處處都像是古典油畫一般的細緻美麗。在廢墟教堂,善用不同構圖角度創造空間的大對比人物的小。配樂以鋼琴聲做主旋律配上弦樂器慢慢堆疊出深厚的愛情詩篇,,提琴獨奏段落像是角色心弦上的波動,引起觀眾情緒漣漪。兩種不同感官元素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英倫情人》那不可一世的美麗、浪漫,與殘忍。
⠀
Hana 真的是非常可愛的角色,點亮整部沈重史詩步調的劇情,巴哈笑話畫龍點睛,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也憑此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其中個人最喜歡的片段是 Kip 給 Hana 的壁畫驚喜部分,音樂有上升浮動的感覺剛好配合 Hana 上升的瞬間,小小的火焰與瀰漫空氣中的煙是 Hana 和 Kip 四溢的愛,吊臂韻鏡超美,非常棒的視覺與聽覺安排。
⠀
《英倫情人》雖然以愛情為故事主軸但絲毫不落俗肉麻,每個角色的心境轉折都清楚合理,讓觀眾可以產生共鳴,不管是原著小說和電影都值得細細品味,非常實在、動人的一部經典作品。
⠀
⠀
英倫情人 (1996)
The English Patient
類型:史詩、愛情、劇情
⠀
🎈R2D2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電影 #看電影 #movie #film #英倫情人 #TheEnglish Patient #雷夫范恩斯 #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 #茱麗葉畢諾許 #威廉達佛 #RalphFiennes #JulietteBinoche #WillemDafoe #KristinScottThoma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6的網紅AJ 談電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J 影評:殭屍哪有這麼帥 Warm Bodies (2013) 完全是一部被中文片名誤導的好作品呀! --------------------------------- 章節選擇: 0:10 正片開始/劇情簡介 0:44 不一樣的殭屍片 1:01 男主角 R 1:34 人 v.s. 殭屍...
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劇情 在 哈日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集英組 VS 蜂巢幫
日本黑道 VS 美國黑幫
一條樂 VS 桐崎千棘
#中島健人 VS #中條彩未
美日mix喧鬧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終於把DELAY很久很想看的電影《#偽戀》看完了!我覺得還蠻好看的耶~
本來是為了日本演員們打開《唐人街探案3》來看,但看了一段到片頭字幕出現,我已經撐不下去只好棄追…為了演員還是無法啊~完全不知道在幹嘛…(汗)
後來打開《偽戀》來看,雖然也是很誇張的戲劇效果,但不僅看得下去,還有越來越好看的感覺!
演員們真的辛苦了,尤其是Kenty,講台詞之外還必須有很誇張的手部動作,看了雖然覺得囧,但Kenty來做就覺得有種可愛的喜感在啊~
電影中最大的驚喜應該就是飾演克勞德的DAIGO吧~在裡面不斷換裝,上山下海,變男變女變變變!表情超殺超認真,雖然我看了一直狂笑🤣
本來其實沒有抱太大期望的說,沒想到意外地好看!岸くん、Paruru、池間夏海也演得很棒呢~
推薦給大家,還沒看的可以追唷!
【《偽戀》劇情簡介】 friDay影音
一條樂(中島健人 飾)是日本黑道組織「集英組」老大的獨生子,是個專注於課業、十分討厭打架的平凡男高生。渴望平凡生活的他,有個難忘的初戀情人,他和那個女生約好將來如果再見面就要結婚。某天早上,樂在上學途中,突然被美國黑手黨組織老大的獨生女.桐崎千棘(中條彩未 飾)飛踢,千棘十分暴力且口出惡言,跟樂完全不合。但樂與千棘為了要阻止黑幫之間的鬥爭,被迫假裝成為一對戀人……
https://video.friday.tw/m/movie/detail/65674
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劇情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起來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觀影筆記與其他 // 鄭雋立
.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解嚴初期台灣為背景,描述阿漢與Birdy兩位大男孩刻骨銘心的戀情,巧妙運用1980年代的文化符碼喚醒許多人的鄉愁,而劇情圍繞著兩人對愛與性別意識的探索、對人生迷惘、對社會屈從,以及年華老去的遺憾。上映後佳評如潮、並獲頒金馬獎「最佳攝影」殊榮,日前票房更衝破新台幣1億,以國片中屬小眾的同志題材、導演首次執導來說是極出色的成績。我們不妨藉此機會回顧本作的相關話題,也分享筆者自己的觀影感觸。
.
■ #台灣影視的精緻化轉型
.
本片由早期以偶像劇起家的「氧氣電影」製作,從初期漫畫改編作品《薔薇之戀》(2003)、《惡作劇之吻》(2005)…到原創劇《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文學改編劇《#花甲男孩轉大人》(2017),整體風格與製作品質很明顯地日益茁壯,在高雅文化對美感的需索、大眾品味與商業價值間取得了適當的妥協,和日本1990年代迄今的影視類型劇轉變類似,相較於世紀初重視話題性的偶像劇,近年作品更重視演技與內涵,為「#富有質感的大眾文化」豎立了里程碑,表現可圈可點。
.
■ #比浪漫戀情主線更該細看的劇情脈絡
.
榮格(Carl Jung)在〈尤里西斯:一段獨白〉提起年輕時與叔父的對話:「魔鬼在地獄裡讓靈魂 #保持期待 以折磨他們」,這個文脈的「期待」,恰巧也適合套用在阿漢與Birdy的處境:男女合校沒有讓性別不平等消失,而是在男/女校區間架起柵欄、解除髮禁沒有讓成年人的宰制軟化,而是加劇監視、解嚴沒有讓世界開放得能自由戀愛,連告白都要用暗號代替、成年人也只會對青少年不斷開出廉價的 #道德保證支票(考上大學再給你買車)…甚至宗教的制約也阻止了他們像《孽子》那樣拋棄所有逃往「新公園」的情色烏托邦。建構人權觀念的路程,跟尤里西斯的歸途一樣漫長。反覆在對體制的挑釁中尋求希望、也反覆受挫與心碎,如此背景下,兩位男主角為尋求希望而更加相依,對抗著體制促成的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甚至為保護對方奮不顧身、身心都佈滿傷痕,這樣的關係因而顯得更加悲愴動人。
.
我們不妨借用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看待這些境況,人之所以在解嚴後仍在社會體制內成為「順從的身體」,正是因為規訓在現代生活如同氣體般的瀰散性(pervasiveness),導致權力的散布(dispersion),由於社會的異樣眼光如監視般無所不在,因此人會被自己規訓。從阿漢的母親回答與父親關係「愛就愛了啊」、Bird後來與班班結婚,最後都證實在那個年代仍不得不屈就於 #異性戀霸權 的框架。
.
故筆者推測,比起宣傳照、預告片大量對青春愛戀的呈現,導演更想闡述的「潛文本」很可能是解嚴初青少年對家父長主義、威權遺毒、宗教信仰等處境(也是規訓的範疇)的控訴,沒能與真愛在「對的時機」走在一起的 #遺憾、對學妹犧牲成全卻有婚無愛的 #罪咎。
.
■ #既有上映版本的剪輯缺點
.
原上映版本的剪輯刪去許多抑鬱的描寫,聚焦於浪漫愛的呈現,雖能減低悲劇衝擊、提升票房,但也導致整體劇情取向「BL化」,削弱同志文本原有的作者性與思辯力度。BL(Boys’Love)來自日本近代文學、現代動漫畫中女性作者描寫男同性戀的文類,與同志文本對應「#他者凝視」(gaze)的關係完全不同,主要由女性視角凝視男同志而獲得審美愉悅(陳盈璇,2018),滿足異性戀的窺探,而非同志探討自身議題,內容也易與同志族群脫節(過度美化或情慾化)而引起爭議。故文學與性別研究通常視為兩種文類看待。
.
這套險計目前在票房上看來是成功的,但筆者也常耳聞好友認為本片明顯地「剪掉很多預告出現的部分」、「歐神父跟班班的戲份太少」。這些文脈刪減造成的缺憾應該能在台北電影節限定版、Netflix加長版補足,但只怕會讓人在既有的悲情下更加心痛。這些批評通常也伴隨著認為阿漢的嘶吼「演得太用力」,但筆者反而持相反意見,相信 #解嚴前 出生的世代會很有感觸,青少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被規訓噤聲。當情緒的壓抑達到極限時,這種(沒有台詞但暗藏千言萬語的)嘶吼其實相當合理。
.
■ #為什麼平權後的同志文本還需要悲情敘事
.
無論華人或西洋,古代的悲劇戀情文本都有著「#以情反理」的敘事傳統,莎翁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崑曲《牡丹亭》都是經典範例。悲劇能凝聚巨大的 #情感動員 力量,促使觀者淨化情緒,引亞里斯多德語,就是『滌罪』作用(Karthasis),悲痛欲絕後更會深思何以上天允許各種不公不義折磨人。悲情敘事的存在,正是暗暗地告訴世人,即便在同性婚姻專法通過的現在,仍有太多舊時代留下的遺憾無從解決、需要被言說。
.
■ #情慾表現也可以是痛徹心脾的
.
阿漢與Birdy在學校浴室的情慾戲可說是本片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這種讚許並不是因為帥哥演出肌膚之親,而是這場戲本身暗藏的情緒極為複雜且豐沛,外顯情感的 #防衛機制 藏不住生理反應,證明了「在乎、愛、慾求」這些複雜的情緒一直是並存在兩人身上。Birdy嘴上說著「對不起…對不起」,但 #潛台詞 是「是的我也愛你,但這種愛有罪,我不想拖你下地獄」。任誰也沒想到如此青春的劇情裡,也能在短短幾分鐘用表面是情欲呈現,骨子裡是羞恥與掙扎的一幕,讓戲劇張力飆升到高峰。
.
■ #驚艷的配角表現與視覺符號
.
本片在配角方面也被刪剪掉不少頗具可觀的部分:歐神父其實是深櫃同志、在信仰與保護學生的理念間掙扎、班班淪為主角戀情的犧牲者、瘦瘦學弟正視性向、出櫃卻飽受霸凌,可說是三個亮眼的映襯、對照關係,構成了文本內重要的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
這裡不得不提本片兩個視覺極美的橋段,阿漢跟神父一起倒在沙發上偷抽菸,望著滿牆的聖母與基督畫像、桌上放著帶有虛空靜物畫(Vanitas)意味的經書與水果,明顯可見的葡萄通常被美術史解讀為靈糧、 #基督寶血 的象徵(宮下規久朗,2015),學弟瘦瘦(童星出身,《星空》男主角)向阿漢坦言性向時背景是畫著白鴿的彩繪玻璃,白鴿在基督宗教圖像是 #聖靈 象徵、神祕主義中代表靈魂,但四周卻降下訓誡異味濃厚的聖火。
.
這兩組視覺上極美、充滿宗教色彩的表現使得本作對宗教的詮釋有著極端的兩面特質,信仰同時默許學生假借輔導之名向神父尋求安慰,但又相反的在性別意識上形成另一個壓迫,使得神父與學弟在實質上分別有著 #罪人與殉道者的身分隱喻。
.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能藉機關注台灣的性別運動史,以及仍在進行中的各種人權議題,那麼,『#晚安』。
.
■ #延伸閱讀
.
★以下為「偽學術」目前所有與本篇有關的議題,含氧氣電影前作《花甲男孩轉大人》、性別研究、家庭形式、階級與文化符碼、美術史等跨領域相關議題…幫你旁徵博引,知識量大增!
.
◆李長潔:
.
禰豆子的八重齒 | 為什麼牙齒亂才「萌」(規訓實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45727662281519
.
「家」的各種可能形式:日劇《房仲女王2》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078219682365656
.
改名換「性」:《裝扮遊戲》的性別操演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208554915998808/626632984190997
.
◆黃柏凱:
.
花甲男孩轉大人──由離別展開的蛻變之旅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742789805908647
.
《Me Before You》當言情小說文本中的階級和文化符碼遇到一路玩到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561309330723363
.
◆鄭雋立:
.
誰規定粉紅色等於女生?憲法還是地球聯邦法?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39174366270184
|
■ #參考文獻
.
榮格(Carl Jung)著,馮川、蘇克譯(2014)《心理學與文學》,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縣:桂冠圖書出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編譯(2001)《詩學》,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宮下規久朗著,楊明綺譯(2015)《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盈璇(2018)〈台灣網劇新型態 BL劇崛起〉《喀報》第298期,2018.10.21
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劇情 在 AJ 談電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J 影評:殭屍哪有這麼帥 Warm Bodies (2013)
完全是一部被中文片名誤導的好作品呀!
---------------------------------
章節選擇:
0:10 正片開始/劇情簡介
0:44 不一樣的殭屍片
1:01 男主角 R
1:34 人 v.s. 殭屍
2:10 科技沈迷
2:37 羅密歐與茱麗葉
2:58 延伸電影們
3:46 結語
---------------------------------
如果想認識更多電影,歡迎關注: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jxcinesteampun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inesteampunk/
---------------------------------
無侵犯版權之意。,所有使用片段版權屬於各自所有者。
N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tended.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Wreck It Ralph - Welcome To Game Central from Bradley Querruel
Wreck It Ralph- Hero's Duty Scene from Sabrina Alam
Wreck-It Ralph: "Game Central Station" Clip from DisneyWreckItRalph
Wreck-It Ralph Trailer from 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
Wreck-It Ralph - Sergeant Calhoun's Backstory from Personality0001
Wreck It Ralph-Root Beer Tapper Scene! from luigibro24
Wreck-It Ralph: "Felix And Calhoun Team Up" Clip from DisneyWreckItRalph
Wreck-It Ralph - Ending from Pedro Duarte
Wreck-It Ralph 'Shut up and drive' full scene HD Ramhams1337
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劇情 在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Juliet 1996 - 電影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Juliet 1996. 電影. 2019年10月2日22:31. 1996年的小李子和克萊兒丹妮絲頂著盛世美顏出演男女主角, 在水族箱一景中,兩人僅透過眼神傳遞了年輕 ... ... <看更多>
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劇情 在 [好雷] 羅密歐與茱麗葉2013,浪漫的古典情詩-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本文無雷,因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誰人不知?根本不用談劇情也不用放雷,僅
在此分享一下我欣賞這片的觀點。
羅密歐與茱麗葉,2013 的最大遺珠
羅密歐與茱麗葉,自電影發明的一百多年以來,各種改編版本層出不窮,台灣觀眾熟知
的有 1968 Zeffirelli 版《殉情記》、有 1996 巴茲魯曼+皮卡丘版、有 1957 美式音
樂劇與 1961 電影《西城故事》、有 2001 法式音樂劇,甚至另類改編還有 2013 初的
《殭屍哪有這麼帥》... 等等。
不過就在去年底,最新一部大手筆製作的《羅密歐與茱麗葉2013》在歐洲與英語系國家
悄悄上映了,台灣觀眾一無所知,直到現在 DVD上市才有機會看見。可惜,本片雷聲大
雨點小,有大筆資金超強編劇與一時之選的中少年卡司,仍然在英美影評與票房一片慘
澹,甚至許多大報的影評很殘忍地在五顆星中只給它一顆。不過,英美影評有這麼了不
起嗎?本片真的這麼一無是處嗎?
直到今年二月 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
協會」的頒獎中榮獲三項大獎(感謝 bill93557063 於二月底 po 文分享情報),我才
注意到這部電影。看電影,一般人最愛的討論的「劇情」與「演技」絕不是全部,音樂
服裝場景與攝影等等技術面也一樣重要,甚至有時也可以比劇情和演技還關鍵地支撐起
全片。無論如何,《羅密歐與茱麗葉2013》還是值得我們先看看,看了再批評不遲。
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lMzHSNNk
傳統製作:電影院裡的舞台劇
本片導演是義大利人 Carlo Carlei ,名氣不大我也不熟,不過編劇兼製作人可是《唐
頓莊園》的 Julian Fellowes,他可是風格鮮明又在今日影視界能呼風喚雨的一號人物
;而背後金主還有另一個大勢力 Swarovski。看到這些名號,我們大概可以對本片的風
格有種心理準備:這是 Julian Fellowes擅長的考究歷史莊園劇,也會有 Swarlovski
如水晶般的招牌華麗燦爛風格。
這個 2013 版本的最大特色就是傳統,最受到垢病的也就是傳統的另一面:了無新意。
對呀,本片的確了無 21 世紀的年輕新意,更遠遠不如 20 世紀末巴茲魯曼的新意;不
過本片就是訴求傳統,訴求在 21 世紀的今天,大致原封不動地把莎士比亞舞台劇搬上
大銀幕,這可能是劍橋文學戲劇出身的古典老派 Julian Fellowes少年的懷舊夢想吧?
在這各種電影技術與藝術都更紮實、國際資金與人才調度都更大規模的 2010s,今日已
位高權重的 Fellowes 聯手 Swarovski大手筆打造古典夢想,其精緻富麗絕對遠勝所有
2000s 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改編經典。
本片絕對沒有任何「原創」,沒有任何「新意」,只是把屬於 20 世紀中的老派夢想,
用 2010s的最新成熟技術完美呈現罷了。觀賞本片如果帶著想看點「創新」的成見,會
很痛苦,不如把它當作在華麗電影中看舞台劇吧。多年來,我們已經能在場景華麗、服
裝道具精緻、又能自由變換無限視角的電影中,以全新眼光看傳統歌劇(譬如 1975 魔
笛與 1984 卡門)與音樂劇(譬如 2004 歌劇魅影 2008 媽媽咪呀 2012 悲慘世界),
那何不在此用這樣的眼光,敞開心胸,欣賞這齣電影院裡的舞台劇呢?
傳統戲劇,華麗舞台
本片的確是舞台劇的電影版,許許多多重要場景的台詞都是採用莎劇中的台詞與主題,
只稍作更改而已,而次要過門場合就算不用莎劇台詞,也由 Fellowes 仿照莎劇的風格
自己寫新台詞。觀眾們如果不喜歡看舞台劇,可能看了真的會有點痛苦;不過本片勇奪
三項大獎的配樂發揮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成功地將對年輕觀眾來說有點無聊的舞台劇台
詞,推起一陣陣波瀾壯闊的情感;本片也善用在了故事場景 Verona 與周邊的北義大利
文藝復興場景,讓每一個慢步調的鏡頭本身都豐富美麗地讓人可以多看幾眼也看不膩。
1. 古典的台詞口條:
這是個年輕人的舞台劇,充斥自言自語、文謅謅的對話、天馬行空的譬喻與修辭、混合
著莎士比亞原劇本台詞與新創的仿莎士比亞舞台劇台詞... 若把本片當一般現代劇情片
看,真令人處處出戲,也令人覺得矯揉做作,更令人對兩位主角之間的一見鍾情感到如
速食戀情般莫名其妙。能不能欣賞這種表現方式,就是我們今人能否敞開心胸接受的問
題了;今日看來是古典老套的,何嘗不是 16 世紀時莎翁說故事的超現實再現手法?
2. 巧奪天工的音樂:
從頭到尾一幕一幕從不間斷、富有多變主題又有完整過門的音樂,是本片最精華的背景
,抽掉配樂的本片恐怕會流於無聊劣作,反之加上這配樂後本片任何無聊緩慢的場景通
通變得靈活而充滿生氣。音樂的高潮迭起,配合劇情進展與動作,準確地絲絲相扣,就
是以劇情為尊、以配樂烘托的電影配樂之精神,渾然天成。儘管全片由配樂主導的節奏
感幾乎從頭到尾速度不變,因而可能讓喜歡強烈對比與張力的現代觀眾感到乏味如流水
,但這是一幕幕優雅而引人入勝的流水。
本片作曲家 Abel Korzeniowski在我們熟知的電影配樂界沒沒無聞,不過他一口氣拿了
本屆 IFMCA電影音樂獎三項大獎,被評為「毫不畏懼地用音樂帶起電影更深層的觸動」
,我認為這就是對電影配樂之綠葉角色的最貼切讚譽。詳細得獎名單與報導請見以下連
結:https://filmmusiccritics.org/2014/02/ifmca-winners-2013/
3. 華麗真實的舞台:
在英語製作中史無前例地,本片大舉開到了 Verona 取所有的景,有幾乎完全真實的北
義街道、宮殿、市場、教堂、修道院、城牆、原野、墓穴、維洛納河畔、曼都瓦四湖場
景;這次的樓台會擁有史無前例的五彩繽紛文藝復興穹頂畫,有最真實的斑白磚牆與綠
意佔領的石欄杆;這次的城堡宮殿與決鬥的橋樑,處處是北義大利波河平原地方特色的
磚造與紅磚白石混合建築,更有此地獨特的扇形城垛。
除了真實建築外,場景設計有紮實考究的服裝與舞會,有改編過的文藝復興宮廷音樂,
也拍出了懷舊優雅的文藝復興年輕男子帶劍身段(男生都非常可口,只有飾演茱麗葉的
Hailee Steinfeld 現代感稍微重了一點... );一場場宮殿大宅與修道院的室內戲,
不但有華麗建築優雅壁畫,更有擲地有聲的回音,讓父母、王子與神父的長輩話語聲聲
莊嚴而震撼。細緻考究的場景塑造,就是時代劇大師 Julian Fellowes 的拿手好戲。
浪漫的古典情詩
本片有很多缺點,全球影評也都毫不留情地一一點出了。但我個人認為,這些都只是我
們用我們在 2010s的觀影喜好去期待而已,不符合我們期待的菜我們就批評;換個角度
想,Julian Fellowes 正是要端出一盤 1960s的老派餐點,在這個已經搞創新、搞前衛
、搞顛覆、搞黑暗寫實、搞強烈對比搞習慣了的 2010s,回歸老派的傳統,何嘗不是一
種另類的「創新」?
事實上,如果用這樣老派的方法來拍一部新劇,可能真的很無聊,或著頂多拍成像《唐
頓莊園》一樣可以當一週一集的連續劇卻無法成為兩小時的獨立電影。不過《羅密歐與
茱麗葉》這個故事與主題早就被講到爛也拍到爛了,所有雷都不算雷了。要欣賞本片,
就要帶著早已對《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概要耳熟能詳的心理準備,盡情發揮我們自由
的「腦補」能力,看看我們 2010s的新新人類們還有沒有本事欣賞傳統舞台劇。
缺點一:缺乏戲劇張力
本片從頭到尾節奏統一,儘管羅茱兩人的故事本來就有大劇情起伏,本片卻沒有刻意拍
出劇烈起伏,尤其是主導全片的配樂完全沒有塑造各種強烈對比與掙扎。這是本片缺乏
的「戲劇張力」,其實只是缺乏今人喜愛的戲劇化重口味罷了。事實上,只要我們不求
重口味,從節奏感類似的每個片段中,用簡單的演出與台詞看出不需過度包裝的平靜張
力,就能看出戲劇本身的鮮明對比。
缺點二:演技造作令人出戲
的確,本片舞台劇演法,若用我們習慣看劇情片的眼光看來就是造作演技;當然啦,本
片若要純以舞台劇的觀點來看,也會覺得這些電影演員來演舞台劇未盡戲劇化地理想。
不過,本片以傳統舞台劇為基底,讓演員用較折衷的、較隨性的、較平易近人的演法來
演出,是讓舞台劇與現代一般觀眾的距離小了點。這樣折衷的策略大家喜不喜歡,就見
仁見智了。
缺點三:劇情跳太快
本片許多重要情節都快速帶過,包括點到為止的戰鬥場景、點到為止的樓台會、點到為
止的舞會一見鍾情、點到為止的末日性愛,全部用同一個節奏同一個速度,同樣如舞台
劇般造作演出,同樣點到為止把劇情鋪陳出來就好,而如同舞台劇一般,完全忽略這些
劇情本身的現實細節。不喜歡這種手法的觀眾,會覺得這沒有細火慢熬、沒有完整鋪陳
、沒有合理轉折,往往失望「啊?沒兩下樓台會就接完吻了?沒兩下羅密歐就殺死提拔
特了?」
的確,如果沒有完整讀過《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劇本或故事,或是沒有看過各種改編的
電影與音樂劇,如果把本片當成第一次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確會覺得處處都非常
跳 tone ;不過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知識背景,在觀賞本片時請盡情
腦補,把本片省略掉的鋪陳與過門自行腦補出來,將你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在本片鋪陳的
平凡雋永戲劇張力、本片渾然天成的配樂、與本片目不暇給的華麗場景。
全片如流水般走古典優雅步調的《羅密歐與茱麗葉2013》,沒有激烈的劇情,沒有狂放
的飆戲演技,只有一條矜持靦腆的浪漫旋律與光影,貫串全片。如果觀眾不喜歡本片說
故事與鋪陳劇情的方法,那就當這是一首浪漫含蓄的古典情詩,盡情欣賞它的美感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120.2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395825457.A.64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