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也繼續組織海外義診行動👍️👍️
📱加LINE當好友 👉 https://maac.io/1v30p
🎁健康2.0官方APP 👉 https://bit.ly/3yHjeP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羅慧夫醫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羅慧夫醫師
但他對於顱顏兒的奉獻是我一輩子的目標
我也希望X5醫師慈善基金會能夠用同樣的信念
做更多對台灣孩子更有意義的事
加油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羅慧夫醫師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第五屆種福電慈善公益計畫 - 用愛彌補、陽光照亮顱顏孩童笑顏 :)
20年預期效益
生產電力: 933,845度
預估減碳: 475,327kg (等同於種樹2,170棵)
20年綠電總收益: 4,411,628元 (註1)
第21-25年額外售電收益: 631,052元 (註2)
愛心放大倍數: 2倍 (註3)
細說從頭
在台灣每600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唇腭裂患者;每5,000-6,000人中,有一人可能是小耳症。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使命,就是提供先天性顱顏患者(如唇腭裂、小耳症或其他罕見顱顏缺陷)及他們的家庭在生理、心理、社會輔導上的專業化服務,促使顱顏醫療品質的提升,讓孩子們都能夠接受最好的治療。迄今,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已幫助超過36,000名窮困顱顏患者,重建美好自信的人生。
生命的裂縫,也將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相信「生命中的不完美,可以用愛彌補(Love Makes Whole)」。除了醫療手術幫助修補生理缺陷,每一個先天性顱顏孩童的成長過程,也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與身心照護資源,才能陪伴顱顏孩童好好長大、重建笑顏。
唇腭裂的彥彥:不一樣的勇敢天使
彥彥在媽媽肚子裡時,就被檢查出唇腭裂。面對初生的彥彥,媽媽非常擔心,不知道怎麼跟彥彥說他跟別的小孩不一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位志工告訴彥彥媽媽:「只要家長坦然面對,小孩也會覺得唇腭裂沒什麼!」。 彥彥是媽媽生命中的天使,有了基金會的幫助,唇腭裂不再是可怕的事。讓我們用愛來關懷顱顏患者,陪伴孩子們度過人生的關卡。
小耳症的翔翔:聽見生命中的特別禮讚
翔翔出生時就一邊沒有耳朵,媽媽揪心不已。基金會輾轉透過醫院的通報聯繫上了翔翔媽媽,告訴她這種症狀叫小耳症。起初媽媽無法接受,但後來聽到社工説:「上帝知道你們是有愛心的父母,所以給你們一個特別的孩子。」。基金會的社工常常打電話給她,安慰並告訴媽媽應該怎麼做,陪伴媽媽走出黑暗,並給與安定的力量。每位孩子都是上帝給的禮物,讓我們用愛來幫助他們彌補生命的裂痕。
2021種福電 - 雙重企業社會責任,共創綠能美好行動
為了幫助先天顱顏缺陷孩童取得更穩定的資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希望尋求綠能公益合作。但卻因機構無自有屋頂的困境,因此無法順利開展。過去,陽光伏特家曾協助發起「募集屋頂匯集愛」的活動,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尋覓適合建置太陽能電廠的屋頂,可惜當時未能找到合適的場域。
今年,在台灣大哥大所屬企業集團富邦人壽願意將自有屋頂出租、作為綠能公益電廠建置場域的美好機緣下,串連起本次的創新綠能公益行動,順利幫助無自有屋頂的社福單位也能夠成為「種福電」的公益夥伴與受益者。
2021種福電計畫由台灣大哥大、陽光伏特家與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2021綠能公益,點亮社會」勸募字號申請及執行單位)共同發起,邀請企業員工、供應商,以及社會大眾響應捐款,攜手成就本次守護顱顏孩童的綠能美好行動。
本計畫所募得之愛心捐款將由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用於購買富邦人壽屋頂太陽能電廠的所有太陽能板。未來這座太陽能電廠所發出綠色電力將透過國內第一家綠能售電業「陽光伏特家」轉供予台灣大哥大,所獲得的20年綠電淨收益(扣除屋頂租金、電廠維運、保險、稅務等相關必要費用後)將回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成為守護顱顏孩童未來的永續力量!
20年預期效益
生產電力: 933,845度
預估減碳: 475,327kg (等同於種樹2,170棵)
綠電總收益: 4,411,628元 (註1)
第21-25年額外售電收益: 631,052元 (註2)
愛心放大倍數: 2倍 (註3)
註1:綠電總收益=漢諾威電廠生產之綠電 x 台灣大哥大20年期間綠電收購價格。
註2:額外售電收益為假若太陽光電系統壽命達25年,預估電廠 21 到 25 年的綠電總淨收益
註3:假設太陽能光電系統壽命達 25 年
計算公式為:(預估20 年綠電總收益+預估太陽光電系統第 21-25 年額外售電收益) / 捐款目標= (4,411,628+ 631,052)/ 2,510,000=2)
<3
>>>「2021種福電-用愛彌補、陽光照亮顱顏孩童笑顏」現正募集中(9/30截止): https://www.sunnyfounder.com/charity/Noordhoff
♡
羅慧夫醫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