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Harry Met Sally...是一部於1989年上映的愛情喜劇片,。故事圍繞著兩位主角對於男女關係反覆地探討和爭論來展開,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男人和女人真的可以只是朋友嗎?」.
同樣都是通行於汪洋大海中,但商船遵循國際海事組織公約,而漁船遵循《開普敦協定》和漁船檢驗發證法規,「商船和漁船有各自的航行標準,所以,商漁船安全難題也是個全球性話題,一如”哈利遇到莎莉”,商船與漁船之間除了相互的隔閡造成威脅,繼而擦(碰)撞,造成海事之外,有無相互約會好好談心的可能?
尤其在台灣北部到寧波舟山港外的東海地區,船隻密度與事故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商船航路縱橫交貫,漁船漁場星羅棋布。在寧波海域,日均商船流量3000餘艘次,漁汛期日均船舶總數可達5000餘艘次。近十年寧波沿海商漁船碰撞事故中,造成死亡失蹤的案件七成涉及外國籍船舶。特別是2016年山東榮成籍漁船「魯榮漁58398」與馬爾他籍貨船「CATALINA」在寧波海域發生碰撞後,造成「魯榮漁58398」19名船員死亡失蹤。
東海地區影響航行安全除了船隻密度之外,還有(1)氣候:例行性的東北季風之外,與大陸地區性季節性的”江淮氣旋”加成重疊,造成極端惡劣的海氣象(2)大陸地區休漁期<今年是5月1日12時至9月16日12時東海將全面休漁>之結束,大量飢渴的漁船衝向東海.(3)語言不通,商船的英文對上了寧波方言,雞同鴨講.(4)東海地區每年10月到翌年3月的霧季嚴重影響視線.(5)作業中漁船船舶運轉受限無法隨心所欲避讓;商船駕駛員則死捏”國際海上避碰章程”把漁船當商船來要求.未能了解漁船船員之素質與編制
因此就漁民的看法與思維
(1)「說實話,我們看見外籍大貨輪,會有種碰到怪獸的感覺。它帶起的一個橫浪就能把漁船打翻……」;
(2)「以前一直以為商船可以通過海圖得知我們漁船的狀態,
(3)漁船船長常誤將商/漁船間之避讓為”一對一的對決”,實際上商船之避讓情景為”一對多”的實景,也就是說”讓過第一條可能撞上第二,三條,因為對手是船團不是單船
商船船長之困擾與思維
(1)「我們不是『怪獸』!你們這些密密麻麻的漁船對我們來講才是噩夢!」
(2)「你們中國漁船是不是有『搶船頭』的習慣?」俗語說「搶過洋船頭,三年不用愁」,這種近距離搶越他船船頭的行為原本是為了圖個吉利,現實中卻非常危險,極易釀成事故。
(3) 夜間航行中,都碰到中國漁船靠近時向貨輪打探照燈的情況,漁船向商船閃燈, 是在詢問貨輪上是否有人值守;然而十之八九的商船,會認為這是漁船在要求商船”讓開”,心頭立刻上火.
給商船的建議:
(1)遇到漁船船團時,能繞則繞,盡量不穿越船團
(2) 遇到漁船向你閃燈時,商船也可以作出回閃,讓對方安心
(3)船多時一定要請船長上駕駛台,不光是多一雙眼,更要倚仗船長豐富的避讓經驗
給漁船船長的建議:
(1) 船上的AIS一定要開啟
(2) 船上的航行燈,作業燈要隨時檢查
(3)「漁船若在夜晚拖網時,可以將探照燈往船尾打一定距
離,示意漁船正在作業」。讓商船作避讓之參考.
(4) 駕駛台一定要有人而且要開一點門,可以聽到大船的鳴
笛示警.
另外一個嚴重的管理問題是商船漁船的主管機關不同;商船歸航港局管理;漁船則歸漁業署.左腳與右腳很難同步.適用法規,對裝備的要求,…..都很難一致.但是,航安是兩個部門最重要的交集,因此至少在這一點上,兩個主管部門應協調出一致性的行政規範.
羅莎海事 在 音地大帝 Indie DaaD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任何一個熟悉使用google的高中生都能獲得比陳文茜更正確的國際資訊
【導遊闢謠解惑 ~ 加泰隆尼亞歷史: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導遊看了朋友轉的《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的報導,頓時瞠目結舌,不知該說什麼!怎麼錯得那麼離譜?
https://www.facebook.com/SisyWorldNews/videos/1518033821607624/
導遊不談政治,不過,必須在此一個一個解答這些錯誤的資訊。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加泰隆尼亞人,很早就很會賺錢。19世紀,他們有一種叫Botifarra的香腸,用德國的機器,北歐的豬肉,亞洲的香料,再用船大賣到世界各地。最原始的國際貿易模型 』❌ 錯誤,很荒謬!
導遊當年是在西班牙讀高中跟大學的,於西班牙大學的商學院畢業,讀過西班牙商業史,這一段根本胡扯,必須澄清一下這一篇報導講的「Botifarra香腸工業」。
加泰隆尼亞地區是西班牙第一個發展工業的地區,19 世紀時加泰隆尼亞地區早有工業,1832 - 1833 年間開了第一家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所以,在 19 世紀時加泰隆尼亞地區最大的產業是紡織業,跟 Botifarra 香腸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不是 Botifarra,是 Butifarra),當時紡織業的規模非常大,企業還建造工業村(Colonia industrial),在一片荒地上興建工廠,在工廠旁邊造鎮,建造工業村,村裡有宿舍、學校、診所、教堂,這些工業村為數眾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爾紡織村,因為裡面有高第設計的桂爾紡織村教堂,被列為世界遺產。
要講加泰隆尼亞地區最原始的國際貿易模型,可以拿兩千年前跟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的貿易,也可以講中世紀時期的地中海貿易,講到巴塞隆納如何因為地中海貿易而成為一個大城,講到巴塞隆納因為國際貿易繁多,還成立了一個專門解決地中海貿易糾紛的海事法庭 ....... ,但是,拿 Butifarra 香腸工業來講國際貿易真是大錯特錯,就像拿台灣的珍珠奶茶為例子談台灣的國際貿易一樣荒謬。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2006年,加泰隆尼亞要求獨立,西班牙實施報復性的抵制和禁運,西班牙政府發簡訊到國人的手機說,所有加泰隆尼亞的產品,都不要買。還做了一個對照表,從嬰兒尿布到鮪魚罐頭到狗狗餅乾,不買加泰隆尼亞的,還可以買什麼』 ❌ 錯誤,完全跟事實不合,真正的假新聞
我從 1989 年就住在西班牙,我的西班牙家人、朋友遍佈西班牙南北,我們從沒在 2006 年收到西班牙政府發的簡訊,我問過台灣人在西班牙同鄉會的朋友,也沒人收到西班牙政府發的簡訊,西班牙政府沒有那麼進步,在 2006 年就有 E 服務,而且,說真的,西班牙政府沒這麼有效率,因為,連我這幾年偶爾看醫生的通知都沒收到,在 2006 年發簡訊叫國人不要買加泰隆尼亞產品是根本不可能的。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加泰隆尼亞是一個失去國家303年的民族』 ❌ 錯誤,歷史要從頭讀到尾
加泰隆尼亞從來不曾是個國家,它最早是一個伯爵領地,但是領地的名稱是「巴塞隆納」,不是加泰隆尼亞;後來因為統治者的聯姻關係,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發生在三百年前的事是十八世紀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但是,台灣媒體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跟現在的加泰隆尼亞獨立事件時,竟然沒有人講明白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始末,害我不得不再寫一篇長篇大論的文章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話說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Carlos II) 於 1700 年去世,沒有後代,他在遺囑裡宣明傳位於其姐瑪麗亞‧德雷莎(María Teresa de Austria)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 (Luis XIV)的次孫菲利普(Felipe de Anjou),但是,跟卡洛斯二世同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王室大為不滿,認為應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 Archiduque Carlos(即後來的皇帝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
當時,毎個歐洲國家因為本身的利益問題,支持的王位繼承人也不同。以英國為例,英國深怕法國的菲利普當上西班牙國王之後,再繼承法國王位,西法聯合就把英國給壓下去了,所以,英國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當西班牙國王。
為了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問題,整個歐洲打了起來。
在兩邊陣營裡,支持法國的菲利普當西班牙國王的國家有法國、西班牙、曼切華公國、薩伏依(直到 1703 年)、巴伐利亞(直到 1704 年)等,而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當西班牙國王的國家有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蘇格蘭、葡萄牙(從 1703 年開始),薩伏依(從 1703 年開始)等。
也就是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一個歐洲的國際性戰爭,不是西班牙攻打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戰爭。
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裡,西班牙大部份地區尊重卡洛斯二世 (Carlos II) 的遺囑,向法國的菲利普宣誓效忠,支持他當西班牙國王。但是,加泰隆尼亞地區卻不是這樣。
加泰隆尼亞地區在 1701 年十月、戰爭初期向法國的菲利浦宣誓效忠,也就是說,承認法國的菲利浦為西班牙國王,不過,後來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給的條件比較優惠,因此在 1705 年倒戈,轉而加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陣營,反對法國的菲利浦入主西班牙。
這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在歐洲從 1701 年打到 1714 年,剛開始,雙方各有輸贏,兩位王位繼承人也各自宣誓為西班牙國王,但 1711 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去世,還沒正式當上西班牙國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即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整個戰爭情勢驟轉。
因為,英國一看 ....... 不得了 ...... 情勢不對!
如果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西班牙的王位在同一個人身上,會重蹈卡洛斯一世 (Carlos I,在德國稱爲查理五世 Karl V) 的覆轍,歐洲其他國家會因此而受牽制,英國又會被神聖羅馬帝國跟西班牙的聯盟給壓下去了。
因此,英國開始獨自與法國進行和談,剛好法國已打得筋疲力盡,也想談和,雙方以「繼承西班牙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必須放棄法國王位」和「割讓直布羅陀給英國」為條件,在 1713 年於烏特勒支 Utrecht 簽訂《烏特勒支和約》。
查理大公爵早於 1711 年到法蘭克福 Frankfurt 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留妻伊利莎白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於加泰隆尼亞地區督戰,但她於 1713 年得知《烏特勒支和約》即將簽約,料想大勢已去,也黯然離去。後來法國又於 1714 年五月6日與奧地利在拉什塔特 Rastatt 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而加泰隆尼亞地區,對和約絲毫不知情,因此孤軍奮鬥,對抗法國跟西班牙軍隊的,巴塞隆納城從 1713 年七月 25 日開始被圍城,直到 1714 年九月11日,巴塞隆納城被攻陷為止,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Borbón)手中,菲利浦 (Felipe de Anjou) 繼位為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以前中國皇帝得到帝位之後大殺功臣,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當上國王之後當然會好好算帳,順便把法國中央集權那一套拿來用在西班牙。不過,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對加泰隆尼亞地區有功也有過,不能只談他的壞處,不說他的好處,講歷史不能這樣偏頗。
在十八世紀以前,歷任的西班牙國王採取保護政策,為了保護卡斯提亞地區的商業發展,不讓加泰隆尼亞地區與中南美洲的殖民地通商,自加泰隆尼亞地區在西班牙王位爭奪戰慘敗後,新國王菲利浦五世 (Felipe V)雖然雖然實施《新基本法令(Decretos de Nueva Planta)》,廢除了加泰隆尼亞地區自十五世紀以來享有的自治權,禁止了當地加泰隆尼亞語的使用,禁止了當地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但,卻解除了當地與中南美洲殖民地的通商禁令,因此,加泰隆尼亞地區開始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工業,成為西班牙第一個工業化的地區,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不但內銷,還外銷至中南美洲的殖民地, 巴塞隆納因此成為西班牙第一個工業化的、最富裕的城市。
其實,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也在後來支持查理大公,而且,國王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對較早戰敗的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實施的法令比後來對加泰隆尼亞地區實施的法令還要嚴苛,因為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剛好遇到國王在氣頭上,等到加泰隆尼亞地區戰敗之後,氣頭已過,法令反而較為寬鬆。
不過,現在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沒人記仇,而加泰隆尼亞人卻還懷恨在心 .....
言歸正傳,加泰隆尼亞地區發展工業之後,因為需要大量人力,所以,從西班牙各地來了許多勞工,根據人口統計,巴塞隆納在 1714 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只有 37000 人,到了 1791 年有 125000 人,到了1877 年有 250000 人,不是因為大家很會生小孩,而是因為發展工業的關係,從西班牙各地來了很多到巴塞隆納找工作的非加泰隆尼亞人,這些人被稱為 xarnego。
換句話說,現在只有少數的加泰隆尼亞人是當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敗者的後代,絕大多數都是十八、十九世紀來自西班牙各地的 xarnego 勞工的後代。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跟巴塞隆納圍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敗後的恥辱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因為,又要談到政治才能解釋為什麼加泰隆尼亞人對三百年前的戰役念念不忘。
加泰隆尼亞地區可以說是是因禍得福,在西班牙王位爭奪戰慘敗、加泰隆尼亞自治權被廢除、加泰隆尼亞語被禁用雖是奇恥大辱,但是,因為發展工業商業,而在十九世紀末成為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區,發展出新的資產階級。這些資產階級因工業而致富,因致富而資助加泰隆尼亞的藝術文化發展,因而引發了加泰隆尼亞的 『文藝復興 (Renaixença)』時期。
而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直布羅陀就屬於英國的。
歷史歸歷史,這一段是歐洲很重要的歷史,各國都有記載,隨手都可以拿到英文、西文、法文、德文 ..... 的書籍,希望台灣媒體能認真一些,讀整個歷史的始末,而不是斷章取義拿最後一段沒頭沒尾的歷史來寫東西。
導遊時間有限,沒空在此一一糾正中文媒體錯誤的資料,只能說,別盡信中文媒體說的,基本上,中文媒體講的西班牙根本是表面的東西,連西班牙旅遊這種簡單的事都可以寫出錯誤一堆的報導,更何況西班牙錯綜複雜的歷史以及政治關係!
#西班牙 #闢謠解惑
羅莎海事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歷史很重要
【導遊闢謠解惑 ~ 加泰隆尼亞歷史: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導遊看了朋友轉的《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的報導,頓時瞠目結舌,不知該說什麼!怎麼錯得那麼離譜?
https://www.facebook.com/SisyWorldNews/videos/1518033821607624/
導遊不談政治,不過,必須在此一個一個解答這些錯誤的資訊。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加泰隆尼亞人,很早就很會賺錢。19世紀,他們有一種叫Botifarra的香腸,用德國的機器,北歐的豬肉,亞洲的香料,再用船大賣到世界各地。最原始的國際貿易模型 』❌ 錯誤,很荒謬!
導遊當年是在西班牙讀高中跟大學的,於西班牙大學的商學院畢業,讀過西班牙商業史,這一段根本胡扯,必須澄清一下這一篇報導講的「Botifarra香腸工業」。
加泰隆尼亞地區是西班牙第一個發展工業的地區,19 世紀時加泰隆尼亞地區早有工業,1832 - 1833 年間開了第一家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所以,在 19 世紀時加泰隆尼亞地區最大的產業是紡織業,跟 Botifarra 香腸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不是 Botifarra,是 Butifarra),當時紡織業的規模非常大,企業還建造工業村(Colonia industrial),在一片荒地上興建工廠,在工廠旁邊造鎮,建造工業村,村裡有宿舍、學校、診所、教堂,這些工業村為數眾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爾紡織村,因為裡面有高第設計的桂爾紡織村教堂,被列為世界遺產。
要講加泰隆尼亞地區最原始的國際貿易模型,可以拿兩千年前跟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的貿易,也可以講中世紀時期的地中海貿易,講到巴塞隆納如何因為地中海貿易而成為一個大城,講到巴塞隆納因為國際貿易繁多,還成立了一個專門解決地中海貿易糾紛的海事法庭 ....... ,但是,拿 Butifarra 香腸工業來講國際貿易真是大錯特錯,就像拿台灣的珍珠奶茶為例子談台灣的國際貿易一樣荒謬。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2006年,加泰隆尼亞要求獨立,西班牙實施報復性的抵制和禁運,西班牙政府發簡訊到國人的手機說,所有加泰隆尼亞的產品,都不要買。還做了一個對照表,從嬰兒尿布到鮪魚罐頭到狗狗餅乾,不買加泰隆尼亞的,還可以買什麼』 ❌ 錯誤,完全跟事實不合,真正的假新聞
我從 1989 年就住在西班牙,我的西班牙家人、朋友遍佈西班牙南北,我們從沒在 2006 年收到西班牙政府發的簡訊,我問過台灣人在西班牙同鄉會的朋友,也沒人收到西班牙政府發的簡訊,西班牙政府沒有那麼進步,在 2006 年就有 E 服務,而且,說真的,西班牙政府沒這麼有效率,因為,連我這幾年偶爾看醫生的通知都沒收到,在 2006 年發簡訊叫國人不要買加泰隆尼亞產品是根本不可能的。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加泰隆尼亞是一個失去國家303年的民族』 ❌ 錯誤,歷史要從頭讀到尾
加泰隆尼亞從來不曾是個國家,它最早是一個伯爵領地,但是領地的名稱是「巴塞隆納」,不是加泰隆尼亞;後來因為統治者的聯姻關係,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發生在三百年前的事是十八世紀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但是,台灣媒體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跟現在的加泰隆尼亞獨立事件時,竟然沒有人講明白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始末,害我不得不再寫一篇長篇大論的文章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話說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Carlos II) 於 1700 年去世,沒有後代,他在遺囑裡宣明傳位於其姐瑪麗亞‧德雷莎(María Teresa de Austria)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 (Luis XIV)的次孫菲利普(Felipe de Anjou),但是,跟卡洛斯二世同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王室大為不滿,認為應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 Archiduque Carlos(即後來的皇帝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
當時,毎個歐洲國家因為本身的利益問題,支持的王位繼承人也不同。以英國為例,英國深怕法國的菲利普當上西班牙國王之後,再繼承法國王位,西法聯合就把英國給壓下去了,所以,英國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當西班牙國王。
為了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問題,整個歐洲打了起來。
在兩邊陣營裡,支持法國的菲利普當西班牙國王的國家有法國、西班牙、曼切華公國、薩伏依(直到 1703 年)、巴伐利亞(直到 1704 年)等,而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當西班牙國王的國家有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蘇格蘭、葡萄牙(從 1703 年開始),薩伏依(從 1703 年開始)等。
也就是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是一個歐洲的國際性戰爭,不是西班牙攻打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戰爭。
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裡,西班牙大部份地區尊重卡洛斯二世 (Carlos II) 的遺囑,向法國的菲利普宣誓效忠,支持他當西班牙國王。但是,加泰隆尼亞地區卻不是這樣。
加泰隆尼亞地區在 1701 年十月、戰爭初期向法國的菲利浦宣誓效忠,也就是說,承認法國的菲利浦為西班牙國王,不過,後來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給的條件比較優惠,因此在 1705 年倒戈,轉而加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陣營,反對法國的菲利浦入主西班牙。
這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在歐洲從 1701 年打到 1714 年,剛開始,雙方各有輸贏,兩位王位繼承人也各自宣誓為西班牙國王,但 1711 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去世,還沒正式當上西班牙國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即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整個戰爭情勢驟轉。
因為,英國一看 ....... 不得了 ...... 情勢不對!
如果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西班牙的王位在同一個人身上,會重蹈卡洛斯一世 (Carlos I,在德國稱爲查理五世 Karl V) 的覆轍,歐洲其他國家會因此而受牽制,英國又會被神聖羅馬帝國跟西班牙的聯盟給壓下去了。
因此,英國開始獨自與法國進行和談,剛好法國已打得筋疲力盡,也想談和,雙方以「繼承西班牙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必須放棄法國王位」和「割讓直布羅陀給英國」為條件,在 1713 年於烏特勒支 Utrecht 簽訂《烏特勒支和約》。
查理大公爵早於 1711 年到法蘭克福 Frankfurt 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留妻伊利莎白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於加泰隆尼亞地區督戰,但她於 1713 年得知《烏特勒支和約》即將簽約,料想大勢已去,也黯然離去。後來法國又於 1714 年五月6日與奧地利在拉什塔特 Rastatt 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而加泰隆尼亞地區,對和約絲毫不知情,因此孤軍奮鬥,對抗法國跟西班牙軍隊的,巴塞隆納城從 1713 年七月 25 日開始被圍城,直到 1714 年九月11日,巴塞隆納城被攻陷為止,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Borbón)手中,菲利浦 (Felipe de Anjou) 繼位為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以前中國皇帝得到帝位之後大殺功臣,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當上國王之後當然會好好算帳,順便把法國中央集權那一套拿來用在西班牙。不過,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對加泰隆尼亞地區有功也有過,不能只談他的壞處,不說他的好處,講歷史不能這樣偏頗。
在十八世紀以前,歷任的西班牙國王採取保護政策,為了保護卡斯提亞地區的商業發展,不讓加泰隆尼亞地區與中南美洲的殖民地通商,自加泰隆尼亞地區在西班牙王位爭奪戰慘敗後,新國王菲利浦五世 (Felipe V)雖然雖然實施《新基本法令(Decretos de Nueva Planta)》,廢除了加泰隆尼亞地區自十五世紀以來享有的自治權,禁止了當地加泰隆尼亞語的使用,禁止了當地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但,卻解除了當地與中南美洲殖民地的通商禁令,因此,加泰隆尼亞地區開始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工業,成為西班牙第一個工業化的地區,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不但內銷,還外銷至中南美洲的殖民地, 巴塞隆納因此成為西班牙第一個工業化的、最富裕的城市。
其實,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也在後來支持查理大公,而且,國王菲利浦五世 (Felipe V) 對較早戰敗的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實施的法令比後來對加泰隆尼亞地區實施的法令還要嚴苛,因為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剛好遇到國王在氣頭上,等到加泰隆尼亞地區戰敗之後,氣頭已過,法令反而較為寬鬆。
不過,現在阿拉貢地區跟瓦倫西亞地區沒人記仇,而加泰隆尼亞人卻還懷恨在心 .....
言歸正傳,加泰隆尼亞地區發展工業之後,因為需要大量人力,所以,從西班牙各地來了許多勞工,根據人口統計,巴塞隆納在 1714 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只有 37000 人,到了 1791 年有 125000 人,到了1877 年有 250000 人,不是因為大家很會生小孩,而是因為發展工業的關係,從西班牙各地來了很多到巴塞隆納找工作的非加泰隆尼亞人,這些人被稱為 xarnego。
換句話說,現在只有少數的加泰隆尼亞人是當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敗者的後代,絕大多數都是十八、十九世紀來自西班牙各地的 xarnego 勞工的後代。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跟巴塞隆納圍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敗後的恥辱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因為,又要談到政治才能解釋為什麼加泰隆尼亞人對三百年前的戰役念念不忘。
加泰隆尼亞地區可以說是是因禍得福,在西班牙王位爭奪戰慘敗、加泰隆尼亞自治權被廢除、加泰隆尼亞語被禁用雖是奇恥大辱,但是,因為發展工業商業,而在十九世紀末成為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區,發展出新的資產階級。這些資產階級因工業而致富,因致富而資助加泰隆尼亞的藝術文化發展,因而引發了加泰隆尼亞的 『文藝復興 (Renaixença)』時期。
而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直布羅陀就屬於英國的。
歷史歸歷史,這一段是歐洲很重要的歷史,各國都有記載,隨手都可以拿到英文、西文、法文、德文 ..... 的書籍,希望台灣媒體能認真一些,讀整個歷史的始末,而不是斷章取義拿最後一段沒頭沒尾的歷史來寫東西。
導遊時間有限,沒空在此一一糾正中文媒體錯誤的資料,只能說,別盡信中文媒體說的,基本上,中文媒體講的西班牙根本是表面的東西,連西班牙旅遊這種簡單的事都可以寫出錯誤一堆的報導,更何況西班牙錯綜複雜的歷史以及政治關係!
#西班牙 #闢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