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這群布爾喬亞*最先感到驚奇與陶醉的,似乎就是他們自身獨具的寬闊視野,能夠意識到作家通常也是一個需要假期的人。「度假」是一種晚近的社會現象,探索它被神話化的過程也會滿有趣的。假期起初是學校體制中的現象,從帶薪休假制度實施以來,便成為一項無產階級——至少是勞工階級——的現象。認定這個現象此後也與作家息息相關,而且這些人類心靈的內行專家亦服膺於當代勞動的普遍身分,就是一種說服布爾喬亞讀者「這些作家們跟得上時代喔」的方法:人們會意識到某些單調平庸是必然存在的,並以此為榮,我們透過齊格菲(André Siegfried)*及富哈斯提耶(Jean Fourastié)*的教誨,順服於「跟得上時代」的現實。
............以上內容節錄自 羅蘭·巴特 《神話學》度假中的作家
#羅蘭巴特
#度假中的作家
#神話學
羅蘭巴特神話學 在 樹塔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這方小巧的星辰世界中,只有一個理想化但也非常具體的特色,那就是絕對沒有金錢方面的問題。」
「它的作用是以『為現實命名』的方式,將現實擺脫、驅逐之。」
——羅蘭·巴特,《神話學》,〈占星術〉
羅蘭巴特神話學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有齋友私訊詢問齋主,關於《有品有閒》系列文是如何生成的? 齋主我的閱讀歷史又是從哪裡開始?
我認為《有品有閒》系列文的本質問題在於「人的觀感如何被外界所影響」,這種觀感又是因何緣故而被影響,那些因素會導致人受到影響,哪些是正向呢? 哪些又是負面的?
齋主我多年來所閱讀的書籍,絕大多數都不是客觀數據的科學書籍,而是都與觀感操縱有關。我印象中是從《烏合之眾》開始,我發現人類的觀感極容易受到外界資訊所影響,因此閱讀大量的歷史書籍,對於理解觀感如何被影響極為有效,尤其是閱讀同一段歷史,但由不同史觀、意識形態解讀所得到全然不同的觀感。
當然,無意間閱讀到《有閒階級論》,更是我人生中的幸運,讓我從此得以用全然不同於眼光看待這世界。隨後因為正巧有藝術品行銷的計畫,所以無意間找到了《奢侈品策略》,這本算是有閒理論的實際應用,每字每句都印證了我在書中所得到的概念。隨後在布爾迪厄的著作中,理解了那些有閒的商品為何能較高的價格售出,如果不是其中代表的不只是經濟資本,那就是有著文化、社會或象徵資本。
如果說《奢侈品策略》是營造現代奢侈品神話的教科書,那約瑟夫坎伯的《千面英雄》及神話相關書籍,就是分析古代各文明神話故事的共通性是甚麼。這是相當重要的資料,如果沒有這些神話故事,我們將不知道如何創造英雄、打造品牌、提高無限的精神價值。
隨著深刻影響我的書,便是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這本書以戲劇分析社會,並主張每個人其實都在扮演「角色」,只是隨著場合、時間和情況的不同,我們對自我角色的定位也會有所變化。當然角色不同,需要的姿態、服裝、道具甚至語調口氣都會隨之變化,這讓我理解了為什麼某些職業或身分的人,總需要有個「有閒」的形象,又為什麼示弱的時候,總是要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現。
這類形象營造,絕對避不開媒體理論。麥克魯漢經典之作《認識媒體》,我起初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涵,但隨著閱讀範圍的增加,逐漸對其有所體悟。中間歷經了不少書籍,像是羅蘭巴特《神話學》等、波茲曼《娛樂至死》。當然羅蘭波特的書,當初真是有看沒有懂,但某次機緣下讀了 SI 早川《語言與人生》,讓我不知為何突然對符號學有些理解,隨後這本書成為我最愛的書籍之一,我認為《語言與人生》是理解觀感如何被操縱最好的書籍,當然這本書並不好讀。
當然,這些只是理解最本質的「有閒」概念。我幾乎瘋狂著迷於這概念,所以渴望得到更多的實證和故事。19世紀的歐洲小說成了最好的題材,而且巴爾札克和福樓拜筆下的故事,也多半是青年如何力爭上游,需要經過的途徑有甚麼? 需要購買的行頭又有甚麼?
除了小說之外,最好的便是專門討論消費史的書籍。不管是去年才出版的《爆買帝國》、經典但我還沒讀過的布勞岱爾《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還是巫仁恕《品味奢華》等書你會讀得非常過癮。但市面上還有許多小書,專門討論蛋糕史、器皿史、服裝史、飲食文化等,都對你很有幫助,至少我每讀這樣一本小書,總對其中內容會心一笑。
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便是在生活中驗證這些理論,因此我特別喜愛逛街。不但觀察路上的人群,也熱愛觀察各家店面裝潢以及服務的差異。
說真的,《有品有閒》這系列的文章,不只是替我累積了許多聲望,也讓我交了許多朋友,實在是我人生中最驕傲的事情之一。
在此與各位分享這閱讀歷程,希望有幫助到齋友你。
羅蘭巴特神話學 在 rolandbarthes #mythologies #羅蘭巴特#神話學#書的召喚 的推薦與評價
#rolandbarthes #mythologies #羅蘭巴特 #神話學 #書的召喚 · Instagram 的相片 · Nov 17, 2020 ·. View Full Size · 2 people like this. Loading... Try Agai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