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部屬甘心跟著你》部落格文末抽書 2本
在你的心裡面,什麼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備的最重要元素?能力很強?交際很在行?管理很嚴謹?或許,這些都是必備的元素,但恐怕不是最重要的。領導者需要具備「願景」,擁有願景的領導者才能帶領團隊前往正確的方向,缺乏願景的領導者時常在忙碌和壓力下讓團隊迷路。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vision-lead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的作者是麥可.海亞特(Michael Hyatt),他創辦的公司幫助許多個人和企業家提高生產力、強化對目標的執行力。我讀過他的前一本談專注力的書《自由聚焦》(Free to Focus、尚無中譯版),文字風格很平易近人,很喜歡他引用故事和案例的書寫方式。
他在出版社有多年的經驗,創業、經營企業至今近有40年的經驗,也是許多業界人士推薦的優秀領導者之一。多年來他觀察自己指導過的大小團隊主管、公司高層主管,他發現心中擁有「願景」是成功領導者的必備元素,少了願景,影響力會隨著人群散去而慢慢消失。
之前我曾經讀過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先問,為什麼?》,很喜歡黃金圈理論正中央的「為何而戰」,但是要如何應用到自己和團隊身上,似乎還缺少了一些執行的步驟和方式。海亞特則是用「願景」這個關鍵字來詮釋一個團隊為何而戰,具有業界實戰經驗的他,把這個抽象的概念整理成具體的操作步驟,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來學習實戰方面的用法。
.
【打造願景的七個步驟】
在這本書裡,作者把打造願景的流程稱之為「願景劇本」,任何團隊的領導者都可以利用以下七個步驟,打造出屬於自己團隊(或公司)的願景,帶動團隊的士氣和激勵他們前往未知的境地。
1. 預見你的願景。領導者必須創造出過去不存在的事物,具體描繪出可能發生,但尚未出現的事物。想像三到五年之後,你想把團隊帶到什麼地方,針對四個項目進行描繪:團隊、產品、業務與行銷、影響力。然後,把願景當作自己的責任,並且堅毅地帶動願景成真。
2. 願景是否清晰?清晰的願景可以讓人們連結在一起,因為願景清晰,團隊便能懷抱信心。使用這五個步驟可以做到這點。首先,承認自己看不清楚。第二,找出自己的盲點。第三,徵求參考意見。第四,消化回饋意見。第五,開始行動。
3. 願景是否激勵人心?如果願景不夠動人,他人也不會認同你的願景。願景無法激勵人心,最終必將失去人心。提出的願景要有風險、但不魯莽,要著重「未來是什麼模樣」,而非「如何到達未來」。
4. 願景是否務實?要跟團隊針對願景做逆向拆解,從年度計畫、季度目標、每週目標、到日常任務。領導者的目標是讓願景能經常被討論,而且確保它無處不在,讓每個人每天都能落實並且強化願景。
5. 推銷你的願景。如果你不能讓利害關係人認同和支持你的願景,那麼就沒有進步。因此要向不同的對象推銷願景,包含:你的直屬團隊、你的主管、公司內的其他單位、公司外部。推銷的過程中必須理解對方需求、預期會遭遇反對、虛心聽取回饋。
6. 克服困難和阻力。願景讓日常挑戰與挫折有了意義,讓你走過真實生活中的一路顛簸與跌撞。如果願景夠動人,大家就會拿出最好的想法並付出最大的心力去實現,哪怕有什麼障礙或反對意見。
7. 必要時大轉彎。當時局大幅度變化、公司踏入不同的生命週期時(新創、轉化、成熟、僵化),可能會需要讓遠景大轉彎。這邊指得是領導人提出了嶄新而且激勵人心的新方向,書中舉了許多大轉彎之後反而加速成功的例子。大轉彎應該是一種持續的心態,而不是做了一次就放著不管。
另一本我很喜歡的領導力書籍《破框能力》的作者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曾經說過:「領導者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有能力看到未來的可能性,並與他人分享心中願景。」這一句話和願景劇本的步驟都帶給我一個深刻的啟示:如果你有願景,不要只放在心裡想,要記得說出來,而且要讓人聽得懂。溝通、推銷、克服困難,是執行面上更加重要的環節。
.
【領導者 vs. 管理者】
領導者和管理者有什麼差別?作者舉兩位美國總統為例,甘迺迪和老布希。
甘迺迪在任期間適逢美蘇冷戰高峰期,蘇聯在太空競賽取得優勢重挫美國士氣。他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萊斯大學發表了一場經典的「登月演講」闡述他的願景,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然後平安返回地球。他強調美國人享有選擇自己命運的自由,而不是讓別人左右自己的命運。
演講最後的這段談話讓我難以忘懷:「我們選擇登月……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登上月球,並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為它們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困難,也是因為這個目標可以統籌和測試我們最為頂尖的技術和力量,也是因為這個挑戰是我們樂於接受的,是我們不願推遲的,是我們志在必得的,其他的挑戰也是如此。」
甘迺迪總統是一位充滿願景的領導者。不到十年的時間,美國傾全國之力送阿姆斯壯踏上了月球,還順利返回了家鄉。
另一位總統是老布希先生,他專注於國政的執行和管理,卻時常被媒體和政界評論為「沒有願景可言的人」,但是他本人不以為意地冷淡回應道:「就願景那回事嘛。」面臨經濟衰退和全球態勢變化的美國,在老布希的領導下沒有走出打動人心的路線,尋求連任的老布希也無法提出打造繁榮經濟和引領全球的願景。
老布希總統是一個缺乏願景的管理者。最後得不到人民的選票,連任失敗,成為了許多評論家眼中沒有政治識別度的政治人物。
領導者和管理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帶領風格。領導者創造願景,管理者執行願景。領導者鼓舞並激勵他人,管理者負責維護與行政。領導者承擔風險,管理者控制風險。領導者聚焦未來,管理者著重短期目標。
不過我覺得作者在書中太強調領導者願景的觀念,反而對於管理者角色帶有許多貶抑的意見。我認為,身為一個小型團隊的主管,要同時學習這兩種風格,對於兩者應用時機要區分清楚,而且都要會使用。擁有願景可以激勵團隊,但是缺乏管理可能會先被掃地出門。
.
【願景跟策略的關係】
作者認為領導人要先有清晰具體的願景,把目的地設定好之後,規劃路線才有意義,有了路線才有後續的進展。因此,他強調道:「願景的重點是你要往哪裡去,策略則是你計畫走哪一條路。」書中舉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用攀岩來說明願景和策略之間的關係。
2008年,徒手攀岩高手湯米.考德威(Tommy Caldwell)曾攀爬優勝美地的酋長岩多達60多次,他望著最陡峭和荒涼的「黎明之壁」(Dawn Wall)讚嘆道:「此地完全不可能被征服,這一點令我萬分著迷。」他開始描繪這幅願景,然後著手準備。
準備期間,他從頂端垂降設法找出一條可以單爬的路線,並且設計每個攀爬的動作和駐足點。攀頂的夢想就是「願景」,往回操作找出路線的部分就是「策略」,再來就是把這些目標細分為有意義的下一步。時間快轉到2015年,他跟夥伴凱文.喬根森(Kevin Jorgeson)花了19天爬完這段被人視為不可能的路線。
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回想另一部紀錄片〈赤手登峰〉,不要命的攀岩高手艾列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在2017年,不靠任何器具輔助(連繩子都沒繫)花了四小時爬上酋長岩的「搭便車」(Freerider)路線。仔細一看,一路上協助他拍攝紀錄片的,正是湯米.考德威。
.
【後記:願景的重要性】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是一本很好讀、好懂的書,書中有很多值得記憶的真實故事,尤其是最後一個步驟「願景大轉彎」提到了許多知名企業的轉型案例(Airbnb、Instagram、YouTube、JVC、微軟、樂高、漫威),有很多小故事是我之前未曾聽過的,因此感到特別有趣。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讓我回想起職場上兩種不同主管的帶領方式。一種是說:「這件事你做就對了,這就是公司的要求。」另一種是說:「做好這件事,在一年後工廠穩定運作時,所有人都能更有效率、更愉快地工作。到時候的挑戰可能會更加艱難,但我們會更有餘裕。」
第一種讓人感到機械式的命令感,第二種卻讓人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充滿光明的願景。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下達指令的方式,你會選擇哪一種?如果你是接受指令的團隊成員,哪一種會讓你發自內心跟隨?願景不只影響了最終的「結果」,它在事情的「一開始」或許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yPXRvQ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LEAD
使用期限:8/1~8/7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美劇盲點第五季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oo close for comfort 中美次季GDP乏社交距離
全球社會封鎖近兩個月,所有國家和人都無法再忍耐下去,必須重啟社會。既有經濟需要,人民的耐性已近沸點,早前在美國密歇根州,不少示威民眾都攜有槍械,包括AR-15突擊步槍!
現在正適合作一個對A.C.(After Covid)世界狀况的半場報告。其實只可說希望是半場,亦有可能只勉強完成籃球賽的第一節!分三個息息相關的層面:疫情本身、全球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因涵蓋範圍甚廣,所以只可粗略分析,在此致歉。
全球疫情終於出現放緩迹象,每天個案增長率已下降至約1.4%左右。是好消息,但我們要清楚明白這並非一個自然現象,是經過很多人工紓緩政策和巨大社會犧牲的暫時成果。社交隔離和經濟停擺等措施,對壓扁感染曲線,證明有效。但我們見到最粗略,最實在的CFR(case fatality rate),比最初所有專家預期高極多的6.9%!
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計已有結果的病例來分析死亡率更恐怖,近200萬宗案例(其餘250萬仍在治療,未知結果),完全康復的比例只有85%,死亡比例高達15%!最高峰時,死亡比例更高達20%!在本以為較先進的西方更差,美國的完結個案的死亡比例仍高企在22%(最高時30%),比利時和不少西歐國家的死亡比例更曾高達40%!
近3個月前,我已指出處理疫情的措施有不同選擇,果斷的盡力壓制,或採取自由的「疫症派對」政策,亦即「群體免疫」。正確一點來講,政策是一個光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壓制,亦沒有一個國家真的完全放手不理。
歐美起初崇尚群體免疫 死亡率仍高
兩個策略方向似乎有利有弊,強硬的壓制手段,減少感染個案,減低死亡人數,這是任何政府的最基本責任,表面上犧牲短期經濟,但其實長期效果可能更佳。群體免疫策略,想法是既然避不了,暫時又沒有疫苗和藥,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做,任由病毒肆虐,愈多人得病愈好,不管死亡人數,只冀求盡快達到所謂群體免疫,亦以為這做法所造成的經濟傷害較小。
理論上最佳應對疫情的方法當然是全球各國政府協調政策,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做到。選擇採取較強硬政策的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等東亞地區,而猶豫不決,浪費寶貴時間而導致較遲和選擇較輕鬆紓緩策略的就包括美國、英國和大部分其他歐洲國家。最口硬的國家可說是瑞典,仍堅持群體免疫為最佳方法。但瑞典的CFR高近19%以上,每一百萬人的死亡率高達332,是中國的100倍,只略低於法國的408。如果這是成功,不敢想像失敗的定義!
群體免疫支持者的最大問題是自以為科學化,但諷刺地與事實恰恰相反!最重要的盲點是不同殺傷力的疫症,有不同的最佳政策平衡點。只有在死亡率非常低的疫症,如chicken pox(水痘),加上幾肯定感染一次就有終生免疫力(其實是永遠感染,日後可變為生蛇,shingles),在尚未發明疫苗和藥物治療前,才有人大膽冒險玩疫症派對。
最初所有人都嚴重低估了Covid的殺傷力。初時專家估計R0只有1.4至2.5,美國CDC的最新中位估計已提升至5。專家本以為初時湖北的3% CFR太高,隨着陸續發現大量輕症,將跌至遠低於1%。發夢都想不到現在仍徘徊在7%的恐怖水平。雖然德國、意大利和紐約州等少數地區,已終於開始進行我呼籲的隨機抗體測試,發現當地感染率高達15%至20%,亦即是IFR確比CFR低很多,但仍接近1%,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30倍至100倍以上!而且隨着更多的觀察和研究,Covid病毒遠比原先想像複雜,除襲擊呼吸道外,對血液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即使年輕病人的住院率也很高,經常出現血塊凝固和中風情况,連本以為完全不受影響的兒童,都出現類似Kawasaki病的徵狀。
客觀結論已很清晰,對付Covid的手段應從嚴,疫症派對策略完全錯誤、殘忍和接近瘋狂!英美和其他大部分西方國家,初時誤走疫症派對之路,到後來三月中Imperial Report發表後,發現此疫症非同小可,才企圖急轉彎改變政策,可惜為時已有點晚,疫症已散播至接近失控地步。
更可悲的是不少西方政府、傳媒和個人,漠視科學,初時固然拒絕戴口罩,歪曲科學事實,反而說為有害,到近日才勉強承認有效,但特朗普和彭斯仍堅拒戴上,可以想像他們的鐵粉,會否乖乖戴口罩?攜槍上街的機會應該較高!他們已有很多陰謀論,除賴中國外,亦有說病毒是Bill Gates發明出來的,更多人相信Fauci是個賣國賊或為錢出賣靈魂,有些根本不相信病毒的存在!
西方拒隔離病人 「民主」表現難接受
另一嚴重失誤是西方採用的所謂家居隔離,不止無效,簡直接近謀殺全家!數周前看過一篇《紐約時報》的詳細報道,描述意大利的很多家庭慘劇,例如一位婆婆,盡力照顧感染了Covid的中年兒子,但不幸病逝,然後同受感染的丈夫亦死了,而自己也得病,非常可憐。本以為《紐約時報》的結論是家居隔離政策是錯誤的,西方所有國家都應馬上矯正,但原來我徹底猜錯了!《紐約時報》有指出中國採取完全隔離每一個測試呈陽性病人,對控制疫情很有幫助,但它的結論竟然是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可這樣做!意大利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病人有選擇留在家中的權利,况且意大利家庭觀念重,堅持一家人同住在一起!如西方不承認家居隔離是錯誤的,反而把「謀殺全家」說為民主的體現,我也無話可說了!難道死亡率高達90%的伊波拉或鼠疫,也應容許病人「民主地」留在家中?這想法比中世紀時更落後。但連西方國家亦已禁止老人院探訪多時,為何阻止家人見年長父母就不違反人權,就符合民主?
到了近日,在美國和歐洲,催促盡快重啟經濟的呼聲已震耳欲聾。但科學上,疫情是否真的已到適宜開放的水平呢?按白宮指引,本來全國封閉應維持至五月一日,但多謝特朗普,在四月十六日,已自打嘴巴發出攻擊民主黨州分的推文:"Liberate Minnesota, Liberate Michigan, Liberate Virginia!"毫不意外,不止這三個州分的人馬上上街示威,連多個其他州分的人也開始漠視禁制令,隨意大批人聚集在沙灘、公園和其他地方,大部分州政府亦不遵守白宮要求連續14天個案下跌的重啟指引。
每個地區都面對重開社會將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風險。新加坡是個非常嚇人的例子,即使韓國和武漢,最近亦見到一些反彈。香港亦重現個別本地感染個案,但不算嚴重,整體香港處理疫情比絕大部分地區好,實想不通香港人自己給自己27分的道理(積壓150多年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厲害)。美國以及歐洲重開社會的風險更高,因為從未成功把疫情壓制下去。尤其美國,提早了兩周,混亂地重開極可能將有代價,漏出白宮內部預測,到6月初,每日個案或高達20萬,死亡人數3000! 希望這預測完全落空,如不幸屬實,不敢想像後果!
美重金救股市 無助失業民眾
經濟前景亦必然跟抗疫成敗有密切關係。無疑今次美國的貨幣兼財政救市政策組合拳,反應速度和規模都遠勝2008年金融海嘯,超過3萬億美元,即GDP的15%。在過去,一年一萬億財政赤字已破紀錄,但只4月的財赤已超過7000億,全年將輕易超過3萬億。成效如何?最成功當然是有助股市反彈30%,更重要是給予航空、郵輪公司、波音和其他很多企業,一個融資的窗口,發債近萬億,最少確保金融系統崩潰的概率極低。
實體經濟又如何?不好意思,股市反彈幫的仍是富人為主,對3000多萬失業的美國人幫助不大。失業率已攀升至近15%,肯定仍未見頂。第二季GDP更誇張,或將閃崩30%,近40%都有可能!如經濟成功重開,當然下半年GDP將有明顯反彈,但如疫情大規模復發,即使政府無意再嚴厲停擺經濟,消費者意欲仍必受影響。線上消費肯定受惠,但無法完全彌補線下損失。
中國情况較佳。因為疫情控制得較好,所以重開經濟亦較順利。據報,整體國內交通使用率,已回復到疫前75%水平。國際旅遊仍然近零,但對刺激本地消費反而有幫助。除此,因擔心中美關係將變得更緊張,中國科技尤其半導體,正加速本地化。如無意外,中國第二季GDP將穩定下來,回升1%左右。另一重點是今次中國已宣布的刺激方案,只約等如GDP的3%,遠比歐美各國小,有人擔心不足夠。我也不能下定論,但明顯中國不想重複2008年的大水漫灌經驗,導致債台高築,且有巨大浪費的情形(反而美國可能出現)。今次中國的刺激政策盡量精準,且嘗試採用新的高科技數碼消費券,順帶推動電商人民幣的流行使用。
照道理,誰能用最少的債務來刺激經濟,而又達到最快和最順暢的經濟重開,誰就是最後相對贏家。暫時中國似有優勢。
今次疫情對地緣政治也肯定有極大影響。毫無疑問,美國將企圖推卸處理疫情失當的責任到中國頭上,中美關係亦必變得更緊張。只希望特朗普明白中國核武數量雖遠少於美國,但用於防守和阻嚇,已綽綽有餘。其他方面的鬥爭,包括貿易、科技、金融、公關和意識形態等,在所難免,但所有競爭力都源於經濟。講得坦白一點,「莫財」就甚麼都做不到。
美國是二戰後70多年來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兩者是手牽手的。因為美國經濟第一,所以美元就是全球最重要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可隨意「印鈔票」來填補任何財政和貿易赤字,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稱之為"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的特權)。有人指出中國人花了40年時間,憑辛勤和血汗儲蓄下來的外滙儲備就是這3萬億美元,美國不消兩個月,聯儲局就憑空印了3萬億出來(對不起,應稱之為QE),不費吹灰之力。傻瓜才真的會開工廠,真幹活!
不錯,如有此昂貴特權,為何不見風駛盡𢃇?全球三分之二儲備是美元,每天90%以上外匯交易,其中一邊是美元。但這一切都是建基在美國能長期保持經濟一哥地位的假設上。
我已多次指出過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GDP,將會是前所未見地接近。美國去年GDP約21萬億,中國約14.5萬億,只要美國第二季GDP真的下跌30%,兩國GDP已幾乎一樣,如美國跌更多的35%,中國甚至有可能超越!
我較大膽指出此淺而易見的事實。美資大行的經濟師也知道,但不好意思寫,中國仍想盡量低調,避免招風雨,所以更不會講。但這必然是一個超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已長期不停追上來,但本來以為仍需7至10年時間,但想不到A.C.後,疫情成為了追趕的催化劑,把時間表縮短了很多。如美國下半年能成功重啟經濟,將重新擴大GDP差距,但仍必比B.C.接近不少,超越的時間表可能縮短至5年不到。假如美國下半年第二波疫情嚴重,經濟重啟受阻,那麼GDP境况就更堪虞。所以亦形成更大壓力要重開,即使犧牲更多性命。
近日美國國會建議第五輪,又3萬億的刺激方案。聯儲局主席Powell亦認為美國經濟或再需政府伸出援手。本來如魔術般,只要多做一點QE,或多舉一些超低利率的國債,不是甚麼問題都迎刃而解嗎?但意外地,特朗普這位過去數十年一直認為借錢和賴帳都是輕鬆事的真正「債王」,竟然對再大幅舉債刺激經濟有所猶豫。會否是因為中國GDP追得太近,缺乏「社交距離」,已變得"too close for comfort"?
在可見將來,人民幣或任何貨幣,都不能取代美元地位。但如美國逐漸失去經濟一哥地位,美元的昂貴特權又能否永遠保持?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美劇盲點第五季 在 懸疑美劇《盲點》最後一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盲點 》 第五季 5月8日起,逢星期五晚上9點於Warner TV (Ch 510) 播出,播出後於自選服務及Now隨身睇上架#BlindspotS5 # 盲點第五季... | By Now TV | Facebook ... ... <看更多>
美劇盲點第五季 在 盲點第五季- 美劇 - PttPlay線上看 的推薦與評價
原定於4月30日,已推遲) NBC宣布續訂《盲點》第五季(最終季)。 2019年5月10日,《盲點》獲得第五季續訂。 熱播美劇. ... <看更多>
美劇盲點第五季 在 [閒聊] 好想看美劇Blindspot盲點1-5季- 看板EAseries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在追美劇Blindspot盲點第1季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第1季距離現在太久
斷斷續續真是看得我好癢
真想一路1~5季順暢看到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6.71.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series/M.1619342161.A.A3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