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記|每月一次的想念東京】颱風天閱讀東京魅力名建築
雖然何時開放日本旅遊仍是未知,但看新聞提到之後可能會開放有施打國際認證疫苗者入境東京(一劑也算嗎?),因此眼前出現一道曙光!東京旅遊的感覺不能忘,所以開始每月至少一次找回東京的感覺,今天,就從甲斐實乃梨的《東京名建築魅力巡禮》開始吧~(旋轉)
先前分享的過日劇《在名建築裡吃午餐》,播出前我在日本買了日版原作,播完後中文版也已剛發行。書中25個「名建築」的共同特色是什麼呢?我想除了是經得起歲月考驗與無法複製的歷史感之外,應該就是長期佇足在東京人的生活場景裡,一起度過也交織著人們酸甜苦辣的回憶吧!作者也說:「建築物積攢著人們的思想,會流露出人情味也是理所當然。」
雖說10集的日劇裡多了角色故事的軸線與劇情場景等鋪陳,但翻閱收錄有25棟建築的書本,觀看精彩凝縮而凝結的一瞬,並能自行掌握節奏且仔細平靜地閱讀字裡行間的細節與寓意。當原本劇裡介紹時間的長短變成書裡篇幅的大小與多寡時,更感受到不同的載體代表的意義與魅力。
看日文書名「歩いて、食べる 東京のおいしい名建築さんぽ」(直譯:走著吃著東京美味名建築散步)就知道書中的內容除建築外,每篇還搭配美味或特殊的餐廳飲食及推薦的伴手禮(可惡想吃)。
至於書中還沒去過且很想去看看的,有:天花板貼有阿古屋珍珠、每間都有半圓潔白陽台的「新高輪格蘭王子大飯店」,是1982年建築師村野藤吾的作品;釉藥大師小森忍用1600片馬賽克磚的花鳥圖案裝飾雪茄室外牆的「小笠原伯爵邸」,伊斯蘭風格的雪茄室、西班牙風的宅邸,還有覆以蛋白霜的檸檬塔,都是其迷人之處;「立教大學」的紅磚外觀,中世紀歌德樣式的學生食堂彷若「哈利波特」電影場景(還供應長嶋茂雄也喜愛的豬排丼),這出自美國建築師之手的作品,禮拜堂裡的老鷹銅雕聖書台,都是少見的建築風景。
這些不太陌生的東京建築,藉著編輯角度又找到另一個觀看的精彩視野;那為什麼看建築、品嚐美食還需要先花時間來閱讀呢?因為透過琢磨、發現那些常存在身邊卻一直沒有注意到的事物,藉著提升自己的美感眼光,讓「懂得品味與欣賞」成為受用無窮的一項技能與生活樂趣!
悅知文化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This is 萊特」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當我還年輕時,我必須在誠實的傲慢或虛偽的謙遜之間做選擇,我選了前者,而我看不出改變的必要。」──法蘭克.洛伊.萊特 美國建築師協會票選二十世紀全美十大建築,第一名即為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
美國建築 歷史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賀
恭喜Oyler Wu Collaborative獲頒美國Arts and Letters Awards 建築類大獎!大家還記得1年多前曾在美術館大廳的天井空間出現的樓梯裝置作品《 #Quicksilver》嗎?正是由美國建築師夫妻檔 #Oyler_Wu_Collaborative 所設計,當時舉辦了個展,以 #對話 為主題,強調對話不只限於人與人之間,更是人和建築之間,人與設計的對話,並將展區劃分為「線、面、體」,展出許多設計作品。
另外也和大家分享一個幕後小故事,當年展出《DIALOGUES: Oyler Wu Collaborative》時,本次《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的策展顧問 #曾成德 老師和共同主辦單位代表Nicholas Boyarsky來到現場看了展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便促成了 #DrawingAmbience 可以來台展出,後面的故事就不多說了~ 😉
再次恭喜Oyler Wu Collaborative👏👏👏👏👏
👉過往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1483
👉展覽花絮:https://www.flickr.com/photos/jutfoundation/albums/72157709867380971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美國建築 歷史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中新地標】巨大打造全球首座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座落於台中中科園區、由台灣第一位獲得美國建築師最高榮譽建築師潘冀設計的「🚴♀#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於去年7月正式落成啟用🎊,擁有獨特的圓弧造型及流線外觀,充分傳遞自行車的速度與自由感,已成為最吸睛的打卡熱點與中科地標💖
探索館內共規劃 #八大主題館,聚焦✅自行車歷史、✅台灣產業聚落發展、✅自行車文化、✅科學、✅公路競賽、✅登山車、✅城市環境 等內容,具象傳遞自行車的各式樣貌,並透過VR虛擬實境、沉浸式劇場與體感互動,顛覆一般民眾對自行車的傳統印象!
全方位演繹自行車新文化與生活的探索館,絕對是民眾體驗、探索自行車、開拓自行車新視野的最佳場域,歡迎您前來參觀體驗🙋♂️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東大路一段997號
☎電話:04-24627979
⏰營業時間:09:00~17:00 (周三公休)
👍粉絲專頁:http://bit.ly/3bnjaM6
美國建築 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This is 萊特」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當我還年輕時,我必須在誠實的傲慢或虛偽的謙遜之間做選擇,我選了前者,而我看不出改變的必要。」──法蘭克.洛伊.萊特
美國建築師協會票選二十世紀全美十大建築,第一名即為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而十大建築中,出自萊特之手的就有三項,足見世紀建築大師之分量。除落水山莊之外,古根漢美術館、詹金斯公司總部、羅比之家等等多座知名建築,迄今仍是萊特迷朝聖之地。
在他多采多姿的一生中,曾有過許多稱號:丈夫、姦夫、革新者、反動分子、理想主義者、騙子、瘋子、天才。而不可思議的是,他能同時展現多種角色於一身。他的生活充滿戲劇性變化,跌宕起伏,風捲雲湧。曾經腰纏萬貫,卻也曾落魄到必須典當收藏品以付保釋金;周旋於妻子與情婦之間,不顧世俗禮教,風流倜儻,卻也飽受她們導致的種種問題之苦。
但這些問題,仍無礙於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影響深遠的建築師。
《This is萊特》鮮活生動地敘述萊特的個人特質、作品風格,文字靈動、幽默,插畫圖像更恰如其分呈現其作品的特色,不論是草原風格、有機建築、美國式風格,萊特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凝縮在這八十頁的篇幅之中。
作者簡介:伊恩.佛爾納(Ian Volner)
伊恩.佛爾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學位,以及紐約美術學院的學位。常在《華爾街日報》與《建築文摘》發表文章,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發表關於設計、建築與城市規劃等論述,也是《外觀與建築師》(Surface and Architect)雜誌的特約編輯。目前居住在紐約。
美國建築 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新版:加入字幕及高清相片)舊金山市政廳(San Francisco City Hall)是美國舊金山市政中心的政府辦公大樓,學院派建築風格(Beaux-Arts),興建於1913年到1915年的城市美化運動中,其巨大的穹頂名列世界第5位。目前的市政廳建築是為了取代徹底毀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的舊市政廳。它的圓頂模仿巴黎榮軍院的巴羅克穹頂,高達93.73迷,比美國國會大廈高14英寸,直徑366英尺。1954年,喬•狄馬喬和瑪麗蓮夢露在市政廳結婚。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美國舊金山的地標。它跨越聯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南端連接舊金山的北端,北端接通加州的馬林縣。金門大橋的橋墩跨距長1280.2米,建成時曾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索橋,寬度27.5米,雙向共6條行車線,橋身呈褐紅色,金門大橋擁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為國際橘,因建築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由於這座大橋新穎的結構和超凡脫俗的外觀,它被國際橋樑工程界廣泛認為是美的典範,更被美國建築工程師協會評為現代的世界奇跡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上鏡的大橋之一。
藝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海港區,是一座建於1915年的紀念性建築物,最初是為了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中展示藝術作品而建造的。這是博覽會少數僅存且唯一保留於原址的建築物。藝術宮曾於1965年重建,人工湖和走道的整新,以及加強建築的耐震強度直至2009年初才完成。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別稱國會山莊,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坐落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東端。在地理上,美國國會大廈位於華盛頓特區偏東處,但常被看作華盛頓特區及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特區建築物地址的東西南北,都是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大廈最初由威廉•桑頓博士設計,該建築以一個圓形大廳上的圓頂以及它的兩翼作為標記。每一翼作為一個議會的所在地,北翼是美國參議院,而南翼則是美國眾議院。它是一個典型的新古典式建築。國會大廈是一幢全長233米的3層建築,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
福特劇院(Ford's Theatre)是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劇院,位於西北區10街511號。1865年在4月14日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此遇刺,在街對面的彼得森住所死亡。此處原為第一浸信會教堂,建於1833年。1861年教堂遷往新址後,此處改為劇院,但次年就毀於火災。1863年重建。林肯遇刺後劇院被封,禁止演出。該劇院後來被用作倉庫和辦公樓,在1893年6月9日部分坍塌,造成22人死亡。1968年修復後重新開放。21世紀初再次修復,於2009年2月12日林肯誕辰二百周年時開業。彼得森住所和劇院現在作為「福特劇院國家歷史遺址」加以保護。
美國建築 歷史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PNN Justin.tv頻道 http://zh-tw.justin.tv/pnn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