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0)
心靈故事兩則(以下兩篇短文,寫於2010年)
知識與智慧
許多人很聰明,但會突然做一件蠢事,而且是用他的全部聰明去證明他的愚蠢。因此,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
許多人讀很多書,知識廣博,談起問題來頭頭是道,但處理生活小事、人際關係有時會手忙腳亂,往往不知所措。
許多人非常精明,很會賺錢,但卻忽然被一個沒有什麼見識的人施一小計就騙去大筆錢財。
許多人一世英名,無端做一件不必要的事而使英名盡付流水。
這樣的事,我一生見太多了。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有知識,不等於懂得生活;精明的人,往往也因過於精明而做出蠢事。許多人都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讓自己的失敗變身為成功。相反,我們常見到的是:成功是失敗之母----不知多少人因成功而忘乎所以,終導致失敗。
對於人生,知識、聰明、智商、甚至時運,當然都重要,但人生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對人生的細味。它有時候只是一句話,或一段經歷,一個人的小小表現,一個小故事,能細味的人往往就能從中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顿悟。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小時因繼母一句話,就改寫了他的人生;一個小孩一直努力讀書但因為成績總不如人而不快樂,他在海邊聽媽媽說了兩句話,從此改變了人生態度,終獲成功;一位教授向學生發一個問卷,改變了學生對人生的看法·····。這些都是長篇累牘的書本中找不到的智慧:很小的事,簡單的一句話,懂得抓住它,就使人一生難忘,受用不盡。
知識不是智慧。法國散文作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說,「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有人對智慧做出闡釋,認為知識是可以傳授而獲得的,但是智慧卻不行,因為智慧必須由自己去追尋,用你的身體五官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甚至用你的腳去走、用身體去勞動、用心去感受,然後用這種感受去觀察、用觀察去思考、最後用思考去成為你的智慧。
我也相信智慧不能傳授。但如果寬容與包涵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的話,那麼凡事都能退一步、以寬容之心去看待成敗得失,並非不能經由別人的經驗而獲得智慧。有時候,智慧只在轉念之間。當你轉念間想到寬容是智慧的時候,你往往就能把緊繃的心緒放鬆。只要身心放鬆,腦筋自然就靈活,智慧也跟著來了。
美國詩人荷姆斯 (Oliver Holmes) 關於知識與智慧的名言是:「多言是知識的權利,傾聽則是智慧的特權。」
有人認為知識是學習後,再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出來成為自己內在的學問,所以知識是藉由闡述的過程,去建構自己的邏輯與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學習知識要多聽、多問、多說、多學。而智慧的成熟是在生命流動的過程中與自己的經驗結合,透過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智慧就是在生命中不斷地去觀看自己、觀看別人,也就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的傾聽是最好的觀照方式。
這種說法不錯。但我的解釋卻更簡單。我認為有知識的人會比較多言 ,愛談他的廣博知識;有智慧的人則偏向沉默,喜歡傾聽,從中凝聚出智慧。(2010年)
失火時你會搶救哪一幅畫?
大概一百年前吧,法國有一家報紙向公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答得最好可以得到獎金。問題是:「假如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失火了,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羅浮宮藏畫之多、之精、之有名,不用多說。讀者提供最多的答案,是搶救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接著是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克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領導人民前進》……。不過,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獲獎的答案卻是:「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什麼畫?不用說。它的價值或不及《蒙娜麗莎》等作品,但既能收進羅浮宮,就肯定是藝術價值甚高的作品。這個答案的最重要啟示是:你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
《蒙娜麗莎》或其他最有名的作品,當然應該搶救,但這些作品如放在離出口較遠的地方,在失火緊急的狀態下,搶救出來不大可能。因此,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選擇。
提出這個答案並獲得獎金的,是一個名叫貝爾納(Jean-Jacques Bernard)的青年。這個人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劇作家,一生寫下大量小說和劇本,是所謂「無聲派戲劇」的主要代表。年輕時向報社提出這樣的答案,預示了他的成功之路,是尋求最可能走到目的地之路。
這也可以是個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如果用這個答案來說明人應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應追求現實可以得到的事物,這理解是錯誤的。因為最近出口的,也是美好的事物,只不過太完美的東西不大可能追求得到罷了。
人總是面臨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你的目標不該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2010年)
美國得獎最多的劇作家 在 NETFLIX 新台灣討論區(非官方)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超難搞先生」是我好久不見美國的感人劇情戲,上一部能讓我感動的是「幸福綠皮書」。在這部戲裡,湯姆漢克把主角「奧特」(OTTO)演得入木三分,什麼叫演技,在此劇中 ... ... <看更多>
美國得獎最多的劇作家 在 發掘美國劇作家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故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Open App. 【灣區走走】去大道別墅,發掘 美國劇作家 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故事! 18 views · 2 weeks ago ...more ... ... <看更多>
美國得獎最多的劇作家 在 [新聞] 諾貝爾文學獎今晚揭曉村上春樹常陪榜卻-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諾貝爾文學獎今晚揭曉 村上春樹常陪榜卻不被看好
蘋果日報 9分鐘前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於台灣時間今晚7時揭曉,國際媒體年年預測得獎者都會提及日本
暢銷作家村上春樹,他雖有高人氣卻年年落空,《紐約時報》形容村上這樣的「明星作家
」得獎機率不高,另有媒體直言今年確定不會是村上得獎,以下綜合各媒體的預測名單:
《紐約時報》提出6個可能人選,最熱門的是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 Annie Ernaux)。其
次被看好的是兩位非裔女作家瑪麗斯孔戴(Maryse Condé)、牙買加金凱(Jamaica
Kincaid )。挪威劇作家喬恩弗斯(Jon Fosse)、克羅埃西亞女作家烏格雷希奇(
Dubravka Ugresic)、流亡海外的索馬利亞作家法拉(Nuruddin Farah),還有美國的驚
悚恐怖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雖然預測得獎機率不高,但仍被《紐時》列入可
能名單中。英國《衛報》也指稱,最被看好的是安妮艾諾,她作品在台出版的有《沈淪》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嫉妒所未知的空白》。
美國《新共和》的分析稿非常直白,標題就是「誰會贏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確定不會
是村上春樹」,內文提及近年文學獎得主風格多變難以預測,但列舉賭盤最看好的幾位名
家,包括安妮艾諾、俄國女小說家烏利茨卡婭,多次「陪榜」的肯亞作家提昂戈、瑪麗斯
孔戴和法拉。
評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瑞典學院2018年爆出性醜聞,導致當年文學獎暫停頒發一年,此
後,學院承諾更注重性別平等、關注更多不同地域的作家,外界仍未見到實現。
瑞典大報《每日新聞》(Dagens Nyheter)上週末一篇文章問道:「是諾貝爾文學獎該清
醒清醒的時候了?」
瑞典諾斯德出版社(Norstedts)文學總監巴文傑(Hakan Bravinger)告訴法新社:「他
們意識到自己必須非常低調,非常保密,因為這會讓這座獎更神祕,更令人興奮。」巴文
傑個人今年最看好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獲獎。
瑞典學院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有5名成員,任期3年,負責蒐集並討論各方提名人選,然後向
另外13名學院成員呈交5名入選者名單。經討論後,這18名成員會於10月初投票決定得主
。
瑞典《每日新聞》文評藤特(Jonas Thente)說:「我相信他們真的想從過去忽視的地區
發掘人才。」藤特猜想瑞典學院可能會選擇匈牙利作家納達斯(Peter Nadas)為今年的
得主。
藤特個人希望奈及利亞小說家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她的「跨文化經歷
」作品獲獎,但也坦承44歲的阿迪契要得諾貝爾獎「可能還太年輕」。
歷來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得主是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他於1907年得獎
時才41歲。
優秀的非西方作家所在多有,肯亞的提昂戈(Ngugi wa Thiong’o)、索馬利亞的法拉(
Nuruddin Farah)和莫三比克的科托(Mia Couto)就一直是各界猜測的熱門人選。
南韓詩人高銀在捲入性醜聞後,光環可能已淡去,但印度的塞斯(Vikram Seth)和中國
的殘雪、閻連科、廖亦武都曾被提到有獲獎希望。
西方強國都已有多名得主,以法國15人最多。而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目前僅各有
一名作家獲獎。2000年得主高行健雖出生於江西,但獲獎時已是法國公民。
除了非洲、亞洲之外,加勒比海國家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作家金凱
(Jamaica Kincaid)和法屬瓜德羅普(Guadeloupe)作家瑪麗斯孔戴也常被提及。若這
兩人之一中選,將是自1993年美國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以來,又有非裔女作家
獲獎。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和日本的村上春樹長年是賭盤上的紅人,卻一直未得瑞典
學院垂青。他們的書迷擔心這兩位文人會步上美國作家羅斯(Philip Roth)等人的後塵
,直至辭世都得不到獎。
至於法國暢銷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他的煽動性風格和個性或許不符瑞
典學院的口味,但前述彼得.漢德克的例子證明,如果瑞典學院認為整體作品值得認可,
掀起文壇爭論也在所不惜。
藤特說:「可能有人以為瑞典學院會想避開醜聞,但這只證明了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如此難
以預測。」(國際中心/綜合外電、中央社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1007/QJDFHQSMTREKJDVZ2IYCPMNNI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13.20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3583331.A.58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