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加入我們大家庭?立即Send份CV過黎: ▶ [email protected] 1) 本月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施傅試堂分享會(香港站)》《基密部署:基金分享會+試堂》 《郭釗 - Hea富外地樓試堂》《King Sir樓市講座》 https://edu.money-tab.com/activ...
美國cpi指數公布時間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股盤後〉蘋果iPhone 13亮相 四大指數盡墨
週二 (14 日) Delta 變種病毒、企業增稅的不確定性上升,10 年期美債殖利率下滑,美股四大指數集體收黑,能源、金融股領跌,蘋果於週二美股盤中時段舉行秋季發布會,推出 iPhone 13 等多款新品,但其股價先升後跌、表現欠佳。
數據方面,美國勞工統計局 (BLS) 週二 (14 日) 公布,8 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 4.0%,低於市場預期和前值,顯示通膨壓力已較上月降溫,但仍處於高檔。
政經方面,第十二屆中美政黨對話自週一起連續兩日舉行,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代表就美中關係未來發展前景進行對話。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2.25 億例,死亡數突破 464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4130 萬例,累計死亡數超過 66.3 萬。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328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2100 萬例。
週二 (14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292.06 點,或 0.84%,收 34,577.57 點。
那斯達克下跌 67.82 點,或 0.45%,收 15,037.76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25.68 點,或 0.57%,收 4,443.05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0.3 點,或 0.01%,收 3,449.4 點。
標普 11 大板塊全面淪陷,能源、金融和工業股領跌。(圖片:finviz)
標普 11 大板塊全面淪陷,能源、金融和工業股領跌。(圖片:finviz)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漲跌互見。蘋果 (AAPL-US) 跌 0.96%;臉書 (FB-US) 漲 0.01%;Alphabet (GOOGL-US) 上漲 0.15%;亞馬遜 (AMZN-US) 跌 0.21%;微軟 (MSFT-US) 漲 0.94%。
道瓊成分股幾乎全跌。Walgreens Boots Alliance(WBA-US) 下跌 1.95%;開拓重工 (CAT-US) 下跌 1.88%;雪佛龍 (CVX-US) 下跌漲 1.81%;摩根大通 (JPM) 下跌 1.75%;波音 (BA-US) 下跌 1.36%。
費半成分股漲跌互見。艾司摩爾 (ASML-US) 上漲 1.93%;AMD(AMD-US) 上漲 0.89%;應用材料 (AMAT-US) 上漲 0.50%;高通 (QCOM-US) 跌 1.58%;恩智浦 (NXPI-US) 下跌 1.27%;英特爾 (INTC-US) 下跌 0.85%。
台股 ADR 走跌。台積電 ADR(TSM-US) 跌 0.43%;日月光 ADR (ASX-US) 下跌 1.20%;聯電 ADR(UMC-US) 跌 1.73%;中華電信 ADR(CHT-US) 跌 0.08%。
企業新聞
蘋果 (AAPL-US) 下跌 0.96% 至每股 148.12 美元。蘋果於秋季發表會上發布了 iPhone 13 系列、新 iPad、全新 iPad Mini 和 Apple Watch Series 7 等多款新品。
蘋果 iPhone 13 亮相 (圖片:蘋果)
蘋果 iPhone 13 亮相 (圖片:蘋果)
摩根大通分析師 Samik Chatterjee 在蘋果發表會前發布一份報告提到,投資者擔心繼去年蘋果推出 5G 手機後,5G 手機換機潮將出現實質性放緩。
除了硬體新品發布外,蘋果亦更新健身 Fitness+ 等軟體功能,新增全新的群組訓練模式 (Group Workout)。此消息促使互動健身平台 Peloton Interactive (PTON-US) 下跌 2.70% 至每股 108.50 美元。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GOOGL-US) 上漲 0.15% 至每股 2,850.89 美元。韓媒報導,南韓監管機構以「濫用市場領導地位」為由,對科技巨頭 Google 開罰 2074 億韓元 (約新台幣 49.5 億元)。
經濟數據
美國 8 月 NFIB 小企業信心報 100.1,預期 99.0,前值 99.7
美國 8 月 CPI 年增率報 5.3%,預期 5.3%,前值 5.4%
美國 8 月 CPI 月增率報 0.3%,預期 0.4%,前值 0.5%
美國 8 月核心 CPI 年增率報 4.0%,預期 4.3%,前值 4.3%
美國 8 月核心 CPI 月增率報 0.1%,預期 0.3%,前值 0.3%
華爾街分析
RBC Capital Markets 策略師 Blake Gwinn 表示,美債持續上漲似乎是由於 CPI 數據將影響聯準會 (Fed) 縮減購債 (Taper) 計畫,但 Gwinn 持不同觀點。他認為,聯準會仍將在 11 月或 12 月宣布開始 Taper。
高盛認為,國會稅改計畫是美股今年年底前面臨的主要風險,而不是經濟放緩,若將企業稅提高到 25%,可能標普成分股企業收益將減少 5% 左右。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24585?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9-14(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美國cpi指數公布時間 在 財經狙擊手 - 股市阿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阿水喉嚨不太舒服,
也剛好昨晚的全球財經新聞沒什麼大事,
阿水就幫大家用文字快速整理一下:
※目前美股投資人對價值股的偏好高於成長股
阿水觀點:這是因為接下來的QE Taper勢必影響後續的升息問題
成長股需要較低息的環境來降低借貸成本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3.5兆美元預算案有望獲得國會通過,這項預算案將涵蓋把企業稅率從21%調高至26.5%的條款
投行高盛預測,企業稅率最終可能上修至25%,而對海外收入的加稅幅度,
國會可能會通過拜登提議的一半增幅,
以此標準來計算,
高盛預測標普500大企業的盈餘可能會在2022年削減5%。
※今天美國將公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報告
(台灣時間20:30公佈)
目前美股投資人將觀察是否真如FED所言,
通膨僅是暫時加溫
現行的經濟學家普遍預測8月CPI將較去年同期增加5.3%。
※美國墨西哥灣的原油日產能還是有48.56的產能未能恢復,前一天為關閉了61.60%
也就尚有883,755桶/日的原油產能尚待恢復
目前看來恢復速度已比前兩日快
但也因為一些石油產能仍處於關閉狀態;因供應尚未恢復,
現行的復工速度快於石油生產商的煉油廠無法獲得充足供應,也因此導致油價上漲。
※鋁價盤中觸及每噸3,000美元,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
由於對供應短缺的擔憂。鋁價今年以來上漲50%,
光是過去3週來就上漲了15%
不過因為短線金屬走勢有些過熱,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基本金屬期貨9月13日
期鋁是下跌1%,來到每噸2,894.50美元
※晶片荒持續擴大,已有車廠喊出10月將可能無車可賣
日本豐田汽車9月全球產量大砍將近4成
10月未能見到好轉,
晶片及原料庫存雖然撐的住,但是疫情影響造成東南亞供應商產能利用率降低
零件已到需要空運載送以確保組裝順利的地步。
以上整理希望大家能一早就資訊滿滿~^^
美國cpi指數公布時間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想加入我們大家庭?立即Send份CV過黎:
▶ hr@money-tab.com
1) 本月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施傅試堂分享會(香港站)》《基密部署:基金分享會+試堂》
《郭釗 - Hea富外地樓試堂》《King Sir樓市講座》
https://edu.money-tab.com/activity
2) 我要做股神APP下載:http://onelink.to/mtap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dWNwPuaS1o2dIzugNMXWtw?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
本週重要的事特別多,除了外交貿易的頭等大事外,各地央行都在貨幣政策上決定了新的方向,本集週末報告將為大家一一拆解。
開始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下週末報告最新的動向,模式上加入了影片為大家提供一個全新及全面的體驗,其後將會有更多深入的分析,如一週回顧、指數及貨幣方面的跟進,密切留意。
回到主題,今個星期有兩個重要外交會面,分別是特金會及G7首腦峰會。特金會其實現時期待已久的會面,年初北韓政府一直以軍事恐嚇的方式在外交上爭取更多籌碼可是亦對股市帶來隱憂 經過漫長的討價還價後最終於本周舉行了歷史性的首腦會議 並成功簽署了和平協議,對市場穩定十分重要。而另一方面,早前已提到特朗普在攻擊中國後矛頭開始指向歐盟成員國 而這次首腦峰會是歐美貿易上交惡後首次會面 外界對這次貿易協商的議題十分重視一旦再有貿易戰開打的話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當然這個大有可能只是一貫特朗普談判的手法 可是市場的反應10分敏感較難經得起考驗。而是次會面後發表了聯合聲明,表示「對抗保護主義和減少貿易障礙」。美國總統特朗普其後指摘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記者會發表「不實聲明」,卻轉向不支持該份聯合聲明。相信特朗普在這次的會面中未能取得可觀的成果,未來跟歐洲仍有機會掀起貿易戰的戰火。
央行方面,本週美歐日先後公布議息結果,影響資金流的走勢。首先是美國聯儲局在週四的決定,一如市場預期加息四分之一厘。在聯儲局的聲明中提及到多項的經濟數據都符合央行的目標,更將「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刺激經濟」這段字眼從聲明中刪去,及暗示下半年有機會加息兩次,可見聯儲局的信心。而值得留意的是鮑威爾在會後表示,以後所有議息會議後都會有記者會,增加透明度,但同時「出口術」的機會亦有所增加。
其後是歐央行,市場留心的是有關退市減少買債及閞啟加息之路。是次的聲明提到本年9月開始,當經濟數據證實央行的中期通膨前景,每月淨資產購買速度將降至150億歐元,直至2018年12月底,之後淨購買將會結束。但利率方面卻表示,至少一直到2019年夏季,主要利率將維持不變,這個令市場大失所望,歐元隨即調頭向下。其實歐洲一直受到脫歐及政局動盪等因素影響,加上歐豬國家債務問題嚴重,開始緊縮的貨幣政策並非易事。
最後是日本方面,議息決定維持利率不變,10年期國債息率目標亦維持0%。可是跟其他央行不同,日央行在環球經濟復蘇之時卻下調了CPI的預期,由1%下調至0.5%-1%之間,可見對未來信心不足,仍需要更多刺激經濟的政策配合方可。
美國cpi指數公布時間 在 美國3月CPI漲幅超出預期創40多年來新高|20220416 全球 ... 的推薦與評價
受到能源價格影響, 美國 勞工部近期 公布 的3月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漲幅超出市場預期,也創下40年來最大增幅。而這股通膨的力量,現在也撲向亞洲,在原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