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如何幫助台灣加入CPTPP
昨天有個新聞在全台灣新聞台24小時連播,
那就是中國以「檢出有害生物介殼蟲」為由,宣布禁止台灣釋迦和蓮霧輸入。
這是繼3月的鳳梨之亂後,中國再一次阻擋台灣水果。
我在眾多消息之餘,看到有人說:
「希望日本人再次力挺,買爆台灣蓮霧釋迦。」
.
是啊,如果日本願意再買那就再好不過了。
但現實狀況是,日本目前還沒有開放台灣這兩項農產品進口。
禁止的原因倒也不完全是政治考量,而是東方果實蠅。
這個壞東西很多東南亞國家都有,
就日本威能,在日本本土把他們滅了。
當初用心良苦杜絕東方果實蠅,現在當然更加小心謹慎。
所以現在只要輸入日本的水果全部都得過嚴格的防疫檢驗。
但我們今天沒有要講農業知識啦,我也不是太懂。
我想借此提起另外一個話題:CPTPP。
大家在疑惑為什麼日本不進口我們辣麼甜辣麼好吃的蓮霧釋迦時,
別忘了,台灣也是全世界唯二阻撓日本福島周圍縣市農產品進口的國家喔。
而當初我們的反核食公投,也連帶阻擋了我們加入CPTPP這個自由貿易協定。
然後就在上周,中國提出加入CPTPP的申請了。
如果讓中國搶在台灣之前加入,那台灣之後就再也沒有加入的可能。
.
霸特!是中國要加入也沒這麼簡單。
我接下來會跟你說明中國進軍CPTPP的障礙。
讓你知道,如果台灣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點,
或許我們還有加入的機會。
而這件事,你幫得上忙。
#中國不願跨過的高門檻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CPTPP。
CPTPP中文全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它的前身是TPP,美國退出後改由日本接手,日本就改名為CPTPP。
宗旨是促進亞太區貿易自由化,達成自由開放之目的。
協定內容很重要,包含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措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和競爭政策等。
截至2021年已有11國完成簽署,其中7國已批准,總生產額高達11兆美元,佔全球GDP 13%。
.
為什麼我說協定內容很重要,
因為這就是中國能不能進去的關鍵之一。
CPTPP的入會門檻非常高。
加入CPTPP之後,成員國必須要確保數據流通的透明性和公平原則。
例如禁止成員國「強迫」外資企業在本國設置伺服器。
另一個高門檻是必須廢除強制勞動,還要承認集體談判權(工會)。
最後一個門檻是禁止過度補貼國內企業,以達到競爭目的。
.
娃,這些豈不都是中國政府眼裡容不下的沙?
資料透明傳輸?不可能。
讓勞方成立工會?別想了。
停止補貼國有企業?Come on。
CPTPP的這些規定,哪一項是中國政府樂見的呢?
像性質相近的另一個自由貿易協定RCEP標準就低的多,目的就是為了符合中國的期待。
所以當中國提出入會申請時,
日本經濟大臣西村康稔就說:
「有必要確定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滿足(CPTPP)極高的標準。」
#第二個阻礙:#成員國。
中國是在上周向紐西蘭提出申請的。
他們如果要成功入會,就必須取得全體成員國同意才行。
然而,不是所有成員國都像紐西蘭這樣善待中國。
CPTPP裏頭有幾個國家可能會成為中國的阻礙:
#澳洲
這很明顯。
澳洲在總理莫里森Morrison的帶領之下親美抗中。
而中國也在澳洲宣布禁止華為5G後,
對於澳洲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進行制裁和刁難。
所以澳洲想必會是第一個站出來說不的國家。
但澳洲國內還是有親中派。
他們的財政部長才剛說完中國想要打擊澳洲經濟,
同一週外交部長又透漏如果可以擴大CPTPP的成員國將會對澳洲經濟有所幫助。
看來很明顯是一個白臉一個黑臉了。
#越南
越南的阻撓可能有點扭捏。
他們在南海爭議上對中國咬牙切齒,
但他們又需要中國的龐大市場。
近期越南同時迎來美國副總統、日本首相、中國外交部長三人的拜訪。
大家都在拉攏這個東南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但越南自己到底要選哪一邊,目前不得而知。
#加拿大
好,這應該是最重要的。
加拿大本身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成員。
而這個協定裏頭有一個「毒丸條款」(poison pill),
就是如果有人想跟「計畫經濟」國家進行貿易談判,必須通知其他成員。
誰是USMCA其他成員呢?
啊不就是美國?
對,所以加拿大可能會顧慮美國的反應,跳出來阻擋中國入會。
#頭號支持者
#新加坡
講了誰會反對,那來說說誰最支持中國加入。
答案是新加坡。
王毅前幾天拜訪新加坡,新加坡的外交部就說,對於中國加入CPTPP表達興趣。
這可是11個成員國當中第一個歡迎中國的國家啊。
但特別的是,
中國加入CPTPP,其實新加坡的獲利增幅可能是最小的。
所以新加坡這樣說,應該是政治考量居多,並非真的見錢眼開。
同樣的,中國加入CPTPP,也是政治考量。
CPTPP和RCEP的成員國大比例重疊,
不重疊的中國也都有各自簽雙邊貿易協定了。
其實說穿了,中國根本不需要強行加入,拿那麼高的入會標準砸自己的腳。
那地獄無門他幹嘛闖進來?
答案就是「把美國逼走」啊。
美國在川普時期退出TPP後就再也沒回來,
現在拜登執政,也沒聽到他說要立刻回歸。
中國當然就要搶得先機,先加入先贏。
這樣到時候換美國想加入時,中國就可以成為「否決」的那個國家,多爽。
.
#今年主席是日本
#那明年
最後回到台灣本身。
今年CPTPP的輪值主席是日本,日本一直在等台灣釋出善意。
之前台灣公投通過,決定要反對日本核災地區的農產品進口,那是台日關係最糟的時候。
如果台灣可以順應世界趨勢,改成有條件式開放進口,
日本是很有機會大力推動台灣入會的。
(現在全世界只有台灣和中國反核食)
而台灣自己也要把握機會,趁日本還是輪值主席時盡快釋出善意。
為什麼?
因為,下一任輪值主席,
可是新加坡啊。
.
今年將要再次公投。
希望大家這次都可以用心作功課,
認真看待每個影響台灣外交走向的選項。
國際新聞不是拿來讀的,
而是用來下對生活中每個決策的。
希望我們都可以一起讓台灣更好。
---我是工商線---
想認識眾多國際組織?
那你需要國際觀察曆
集資連結:https://bit.ly/2W0FA0X
圖:中央社報導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9210224.aspx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4的網紅曾柏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穿越時空的戰爭,延續半世紀的對抗 🍎柏瑜吃果子 ep.16🌍 中美貿易戰還沒結束,日韓貿易戰就開打🔥 7月初日本突襲式的宣布,嚴格控管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出口,把原本三年審查一次,改成每次出口都給你審個90天,擺明就是不給你原料👻 消息一出當然震撼全球😱 因為管控的三種原料:氟聚醯亞...
美國gdp佔全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新強:中國如何防範四個封閉
文章日期:2021年9月10日
【明報專訊】近日我有兩個家人,從加拿大往上海探親,聽到他們千辛萬苦的經歷,才深深體會到中國的治疫有多麼認真。出發前,當然先需要安裝健康碼,且要拿到綠色認證,所以他們就預先去當地一間化驗所做抗體測試。因為他們已接種兩針Pfizer/BioNTech疫苗,所以驗血報告就當然顯示有抗體。但當他們去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時,卻因為健康碼仍然紅色,而竟然被拒絕登機。他們馬上感到彷徨,不明白為何被拒,就到處問人,結果一位來自內地的年輕女生,好心解釋他們去錯了地方,做錯了測試。
原來必須去一家中國人開的化驗所,做一個特別抗體測試,能辨認出抗體來源,是來自接種疫苗,還是來自自然感染,中國的要求是抗體必須來自疫苗,健康碼才可變為綠色。我的這兩個家人,一個是專科醫生,他太太是化驗師,都可算是行內人士,但竟然他們之前從未聽過有如此精準的測試,他們也佩服中國的化驗技術,非常先進。無論如何,結果他們就去了這間中國人開的化驗所,再做測試,證明抗體來自疫苗,健康碼轉綠,就第二次登機成功,到了上海後經過兩周隔離,現在與家人團聚,非常開心。
我絕對相信只有如此嚴謹政策,才可帶來如此清潔和安全的內地環境,每十萬人的COVID感染和死亡率,都是美國和整個西方的百分之一以下,的確值得被表揚!但我有兩個疑問,這個至今非常成功的零容忍政策,可否長期延續下去?另外,如要零容忍,中國幾乎必須長期維持封關狀態,此政策將帶來什麼後果,除預期內的,會否亦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後果?
內地嚴謹封關料維持至明年底
中國當然不承認封關,仍不停說歡迎外國朋友來中國自己親眼看看情况,數天前更擴大前海面積7倍,繼續鼓勵香港融入大灣區云云,但事實仍是中國封關已近兩年,當然不會永遠,但如再封一年,已是一段很長時間,全球局勢已可出現風起雲湧變化。
從我家人親身經驗,除發現中國醫學化驗科技,一日千里外,另一更重要啟示是原來現在中國,是不容許和不歡迎任何曾經感染過COVID的人進入,其實這是一個頗為驚人和極端的政策!須知道,除抗體測試外,登機前、入境前後,當然亦要求每名旅客做多次核酸測試,確認即時沒有帶菌,所以抗體測試的重點並非找出帶菌者,而是真的拒絕任何曾經感染過COVID的人入境,包括已復原的人!
官方統計,全球測試出感染者數目已超過2.2億人,估計真實數字可能超出10億人,即是說,中國可能拒絕多達全球七分之一人口進入!再想一下,既然中國這麽用心設計出一套這麼精密的測試,加上健康碼和一系列隔離,以及索源追踪系統,更令我更相信這些嚴謹、接近封關的政策,必將維持一段頗長時間。再加上明年冬奧,和中國的政治時間表,不少人已意會到中國的嚴謹封關,大概率最快都將維持至明年底或2023年初。
有些人說,中國不會長期封關,只需全國約七成至八成人接種兩針後,即可馬上全面通關。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我認為機會不大。首先現在全球最流行的Delta variant,傳染度比之前的高很多,R0可能高達8至9,所以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的臨界點可能高達90%,再加上COVID的變異速度也超高,大大影響疫苗的有效度,亦需不停調校成分,所以整個Herd Immunity概念已沒甚意思。加上中國至今以傳統滅活技術疫苗有它的好處,較安全和較清楚長期副作用,但無法否認全新mRNA技術的疫苗,有效率確高於傳統滅活。所以如果開關,即使接近全民接種疫苗,還是極大可能將見到感染個案大幅上升。當然如打了兩針或更好的三針,死亡率必將大跌,但至今中國的零容忍政策不止是零死亡,是更強勢的零感染!
零容忍政策不止零死亡 更要零感染
當然其實大家最渴望的是全球疫情早日過去,所有人生活回復「正常」。我也希望如此,但我一早已預計COVID將由pandemic(大流行)演變為更麻煩的endemic(風土病),且某程度上,人類歷史將可分為B.C.(Before Coronavirus)和 A.C.(After Coronavirus),不幸似乎已應驗了。Endemic的意思是COVID將揮之不去,永久流傳,且不斷變異,確跟flu(流感)有點類似,但即使經過多次變異,疫苗發展和療法的進步,CFR(Case Fatality Rate)仍徘徊在1.5%,仍是流感的10倍以上,絕不可完全不管。
數天前跟一位外國的頂級策略師通話,他指出全球只剩下中國內地、香港(可能加台灣?)和新西蘭,仍堅持零容忍政策,連日本、新加坡和澳洲等地,都已不幸失守,或逐漸放棄嚴控疫情政策。他悲觀地認為Delta浪是無法抵擋的,北半球夏季已如此厲害,到了進入秋冬將更嚴重,擔心連中國也將失守。他更認為接種疫苗也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真正感染過COVID後的抗體才最有效,但我認為此說法並不科學,看到研究報告,打完任何技術的booster第三針後,抗體量都比兩針或感染COVID後的高很多。
港人未能無隔離進內地 令人費解
習慣了香港的安全環境,當然希望他的預測是錯的。但秋冬確可能是高峰期,所以連香港的嚴謹旅遊政策,亦必將繼續。早前歐洲商會警告如香港繼續封關,他們很多會員將無法忍受,更將傷害香港營商環境和國際中心地位。但港府已作出回應,現在香港和內地的治疫成功,得來不易,但至今香港仍未能與內地通關。如香港疫情失守,更將無望與內地通關。其實香港早已本地清零,近日逐漸開放單向來港通關,是好事,但仍未能讓港人自由無隔離進入內地,實在令人費解。固然可能跟香港未行使健康碼有關,但相信亦有其他因素,包括冬奧前不願冒任何風險,擔心部分香港人更可怕的思想病毒,和一改從前過於遷就香港人的呵護政策。
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封關對中國內政以及外交關係有何影響?我觀察是要慎防四個封閉:
1. 封關後,似乎中國就認為這就是做「大掃除」的最好時機。近月中國明顯加速各方面改革步伐,包括教育、地產、醫療、互聯網、資本市場、文化、外交、軍事,和更核心的意識形態。中國過去40年,最成功有兩點,就是和平崛起和拋開意識形態,以實務發展為先。我仍希望中國能保持和平崛起,但當然在台灣、南海以至阿富汗等面對各種挑戰。我早已指出中國未來發展將需要一套較完整但仍務實的經濟甚至政治理論基礎。拉倒大家都知道大有問題的西方發展模式容易,尤其美國企圖以QE解決所有問題,導致社會分裂,但如何發展一套全新模式需要很長時間。中國各政策,分開個別來看,都有一定道理,亦大受內部歡迎,但加起來,就有點快速豪賭一舖的感覺。中國是一個大國,行事應否較慎重和穩定,值得討論和反思,亦當然需要考慮對外交,軍事,和世界和平的影響。即使各政策對治疫、氣候變化、貧富懸殊等問題有幫助,但無意中反加深外國人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不止投資者),從而增加了戰爭的風險,這就要非常小心了。
加快改革如豪賭 反加深外國人對中國偏見
2. 數據年代中,既然中國封了旅遊的關,其實更需要開闊互聯網和傳媒等的資訊流通關,但不幸在最關鍵的過去一年多,雖說要講好中國的故事,但事實絕不見得在這方面有任何努力過。如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繼續加深,像近日索羅斯這老人家竟公開批評Blackrock增加在華投資,警告將危害美國和西方的國家利益,其實情况已有點危險。
3. Blackrock確拿到中國第一張全資公募基金牌照,但其實中國金融市場和資本帳仍然非常封閉,尤其仍嚴控資金外流,形成人民幣地位與中國經濟規模極不匹配的危險情况。中國PPP GDP已是第一,佔全球的23%,但名義GDP仍是第二,佔全球只16%,且今年中國貿易順差急速擴大。從西方角度看,這就是故意操控貨幣,壓低人民幣匯率,採取不公平貿易政策,其實情况有點似清代早期,中國出售大量茶葉、瓷器和絲綢給英國,但拒絕購買英國貨,形成龐大以白銀為本位的貿易順差,英國才想出以鴉片來毒害中國人民的邪惡計劃,以此扭轉貿易平衡,最後導致戰爭。今天中國已非吳下阿蒙,不會受列強欺壓,但當然仍該避免戰爭!
4. 最後,中國人勤奮好學,素質愈來愈好,平均中國年輕人,對世界的認知,毫無疑問,肯定比平均的美國人,甚至大部分西方人都要好。但如封關太久,加上資訊開放亦不足夠,資本帳更不流通,實在有需要提醒國人,切記千萬不可連重中之重的思想,都逐漸封閉起來!
(中環資產擁有Pfizer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美國gdp佔全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盂蘭節,金本位制五十歲死忌]話咗寫,而家找數。今日寫Patron寫嘅,正係尼克遜50年前做嘅嘢。肯定佢最初都唔知道造成咁大影響,最初佢只係諗住暫時,嚇一嚇你,點知就一發不可收拾。但對美國嚟講,焉知非福。
TLDR:簡單嘅,你睇呢四個圖已經見到幾咁大影響。
第一,美元霸權,高度金融化。1971年前,美國貨幣供應M3,大約同GDP一致。70年代尾開始越拋越遠,後來量化寬鬆QE只係去得更盡。
第二,政府可以不停借錢。1945年至到1971年,美國債務佔GDP,一路跌。亦係70年代尾開始不停升
第三,貧富不均。1970年前,人均GDP同美國男性收入差不多一樣,亦係70年代尾開始越拉越遠。啲錢去咗邊?
第四,不投資往下流。1971年之後嘅美股,回報好過1971年好多。但明明經濟增長仲要慢咗。事實1971年美國佔全球經濟40%,而家係24%。但當時美股佔全球市場60%,而家……都係60%。
======================
呢篇文夠晒長,7000字,你可以分幾日睇,唔急。但我差不多睇咗10萬字先煮埋一碗。亦好奇怪,咁大嘅課題,你見係冇乜人講嘅。你話好難明?我覺得唔係,但就個個都只係想睇完篇文畀冧把你發達。咁就抵你冇發達。
先講歷史,一戰之前行金本位制,冇得任印,一戰開打黃金都買唔到,當然人人貶值,打完又回復咗一排金本位,然後二戰。
二戰後,1944年至1971年,就係江湖新秩序,Bretton Woods System。戰敗國當然只能硬食,同盟國一齊傾,但個個打到稀巴爛,邊個冇比人打?美國。邊個經濟最強?美國。邊個最多黃金?都係美國
Bretton Woods就係人人同美元掛勾,然後美元同黃金掛勾,唔畀貶值,你外國嘅美金就保證可以用35美金一安士換返黃金。變相就返返去全球固定匯率,有金本位。但當然已經有微妙變化。
之後大家知,歐洲經濟好返,美國就越戰。仲要以前歐洲買美國貨(重建),之後就美國買歐洲嘢。歐洲佬覺得被搵笨,係咁拎晒啲美金換返黃金,計計下根本美國唔夠找數,原來搵笨實。同銀行一樣,擠提。咁美國做乜?就係落閘,唔再畀你換返黃金,吹咩。
呢個就係Nixon Shock嘅背照,當然文中有講。
打後最近呢50年,就係法幣fiat currency,你以為背後「冇任何嘢支持」?錯了,冇黃金支持唔等於「冇嘢支持」。你試下唔交稅咪知背後有乜支持。我唔明點解有人覺得法幣係「冇嘢支持」。如果人人可以任印,就唔會有津巴布韋。
金本位收皮嘅最大影響,就係奠定美元50年霸權。聽落奇怪,明明美金變咗任印,反而地位大升?好簡單,因為,其他人都印嘛!以前你就話馬克法郎美金都有黃金,其實差不多。但到大家都冇黃金,咁你話你揀邊樣?因為咁,美金亦因為default嘅貿易同儲備貨幣。當然呢啲唔係最初尼克遜諗到嘅
美元霸權有乜證據?呢度幾個圖咪睇到,再唔夠嘅,文入面仲有大把。
你可以留意,美國信貸評級唔係最高(你以為係?),美國舉債成本亦唔係最低(你以為係?),美國CDS(你當係國家爆煲有得賠嘅保險)保費亦唔係最低,但美債先係唯一嘅終極避風港。
副作用?當然係通脹,貧富不均,但有乜所謂?總有方法撚化你班平民。況且你又唔係餓到冇飯開,有福利,少少嘢吊住你,幾年等你選一次,得咗。
政府,當然發現金本位死亡係個好東西,美國固然係,但其他國家都係。所以你見美金根本唔係不停貶值,因為人人都貶。正係因為咁,政府可以不停咁高負債但又低息咁去借錢。
然後我亦有講,金本位制死亡後,金融先變成顯學。以前固定匯率,根本冇嘢炒,亦都冇咁多國際資本流通,國際貿易係真係買賣實貨。而家就掉轉,金融活動先係「實體經濟」,冇咗固定匯率,亦冇埋外匯管制,一般就係資本不停流動,先有真正嘅「國際金融市場」,先有咁多貿易,先有中國堀起。
仲有,以前做金融係好悶的,投資銀行股市當然一早有,但以前係幫人發下債咋。當時實業家做鋼鐵做鐵路做石油先係王道,而家另一回事。
然後你亦見到,資產價格狂升,絶對唔係QE之後先有嘅嘢。你話當時因為經濟好?咁你可以睇多次第一個圖。
人工冇得加?鬧尼克遜啦。買唔到樓?鬧尼克遜啦。實業唔受重視?鬧尼克遜啦。真的。
然後會點?你話呢?尼克遜只係屎忽撞棍,唔係水鏡八奇,但總之之後美國發現呢套嘢對佢咁著數,套嘢又係佢搞出嚟嘅,你話會唔會改?其他人?邊個迫到佢改?況且,全世界政府都幾歡迎。多咗咁大權力,唔受金本位約束,點會自己放返出嚟畀你?
最後感想?大學教你嗰啲嘢,真係廢的。我都係自學,睇書,睇報紙雜誌,睇勁人寫文,再加上一路工作學返嚟。不過,大學啲教科書都仲有用,只係教嗰個廢。更加廢就係你去睇宋鴻兵《貨幣戰爭》之類嘅垃圾,冇錯寫得幾認真,但都係垃圾,睇得兩睇你就日日羅富齊共濟會蜥蜴人Deep State。
講真的,出面當然有人認識多過我,但未必可以講得清楚過我,你一舊水月費,只係睇呢篇文都抵。
==============
一週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9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
美國gdp佔全球 在 曾柏瑜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穿越時空的戰爭,延續半世紀的對抗
🍎柏瑜吃果子 ep.16🌍
中美貿易戰還沒結束,日韓貿易戰就開打🔥
7月初日本突襲式的宣布,嚴格控管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出口,把原本三年審查一次,改成每次出口都給你審個90天,擺明就是不給你原料👻
消息一出當然震撼全球😱
因為管控的三種原料:氟聚醯亞胺、光阻劑及高純度氟化氫,都是製造手機螢幕、OLED及半導體的重要原料。而日本所產的氟化聚醯亞胺和氟化氫佔全球90%產量、光阻劑也佔約7成。
所以一但日本阻斷南韓的原料進口,等於拿刀抵在三星、海力士、LG的脖子上,很快就會面臨斷料的問題。
這個七傷拳,根據南韓經濟研究院試算,恐會造成南韓GDP下降2.2%,但對日本來說只有0.04%的影響。
與此同時,台灣卻可能從中獲得轉單效應,短期相關的記憶體廠如南亞科、華邦電,股價拉出一波長紅,同時也讓原本低迷的DRAM報價止穩回升!
#半世紀的恩怨衝擊全球記憶體
日本這樣的大動作到底所謂何事?
主要源自於日韓對於二戰時期,日本已國家動員方式大量徵招朝鮮人民補充均需,從事礦場或戰地工事。二戰結束後,雙方對於徵用工的賠償問題進行了數十年的交涉。
日本曾於1965年,賠償約3.6億美金,折算現值約1440億台幣最為賠償!這筆金額不只在今天看來都很巨大,對當時的南韓政府來說更是一筆天價。因為當時南韓政府一年的總預算,也只有3.5億美金,最後雙方也簽署《日韓請求權協定》,韓國政府放棄索賠權。
#穿越時空的戰爭歷史一再重演
有人說同樣的事情歷史上都會上演兩次。
就在2012年,南韓最高法院裁定,認為個人索賠全沒有消失,當時的賠償是國家之間的恩怨,並沒有包含徵用工的精神補償費用,所以判決日本「新日鐵住金」、「三菱重工」等日本企業,
必需向徵用工進行賠償,同時扣押這些企業在南韓的資產,雙方重起戰火,越演越烈🔥
#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行嗎
經濟制裁雖然常見,但通常用於該國發生非人道事件時的制裁手段。而這次顯然是日韓之間對於歷史上的政治問題,日本卻出重手,不只打到南韓電子業,也連帶影響了全球產業鍊,大家當然無法袖手旁觀👀
事情也把美國牽扯進來,國安顧問John Bolton計畫要在日內瓦WTO會議時,與雙方高層一同協商,盡快把事情解決。
不過到底這場日韓貿易戰要延燒多久,各方都沒有一個準,因為雙方現階段都找不到一個適合的台階下,在面子裡子都輸的情況下,南韓恐怕被迫往死裡拼,兩邊都沒有好的結果😵
#日韓貿易戰台灣發大財
#下週你想看什麼主題
#歡迎留言跟我說唷
美國gdp佔全球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APEC亞太經合會於北京舉行。習近平和朴槿惠於10日上午會談後,宣布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完成實質談判,可望在2015年年初正式簽訂,這將會是南韓對外簽訂的第13個FTA。至此,與美國、中國、歐盟三大經濟體簽有FTA協議,涵蓋國家總GDP佔全球比率超過70%。
自從南韓前總統盧武鉉在2003年8月公布FTA發展策略藍圖後,十年來分別與智利、新加坡、東協、歐盟、秘魯、印度、美國等國簽訂FTA。
與中國的談判,則是於2012年5月在南韓前總統李明博任內展開第1次官方談判,談判期長達2年6個月;中韓自由貿易談判進行至第14回合,由南韓總統朴槿惠於本月6日於北京展開,短短幾天內便達成共識。
中韓將開放90%的商品免關稅,南韓每年對中國將可省下關稅約54.4億美元,為史上最大規模。
此一決議將影響亞洲乃至於台灣的經濟表現,台灣經濟部評估,中韓FTA生效後,由於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產品約7成與南韓相似,鋼鐵、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工具機等產業將受影響。經濟部預估我國GDP將因此下降0.5%,總出口減少1.34%,總產值則減少達0.98%。
目前台灣的FTA貿易覆蓋率僅9.7%,而南韓在中韓FTA簽訂後將達62.6%,經濟部認為台灣應加速簽訂兩岸ECFA貨貿,則台灣的FTA貿易覆蓋率可望提升至27%。
但也有部分企業家認為,貿易覆蓋率不等同競爭力,且11日中美ITA(資訊科技協定)擴大談判,台灣出口資訊電子產品連帶將享有擴大降稅優惠,可減緩中韓FTA對台衝擊。
然而南韓對世界各大經濟體的自由貿易網路已成形,面臨中日韓三國FTA可能的加速談判,台灣在南韓對外的自由貿易狂潮中,要能找到自己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