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平成時代的最後一天。天皇是怎麼度過的呢?
這天早上,天皇自皇居御所起床後,便開始準備早上九點的祭祀活動。這項代表著向上天報告自己即將執行名為「退位礼正殿儀式」的退位活動。這一天日本下起了小雨,天皇穿著只有自己能夠穿戴的「黄櫨染御袍」,在九點二分時向天照大神與皇祖神等神明進行這項儀式。
皇后美智子陛下仍然有疾在身,醫師判斷最好不要出席,而天皇進行完儀式之後,再次回到御所,與皇后一起安靜地度過這半天。
下午四點,天皇陛下開始進行儀式。「今天,是我完成天皇任務的一天......我與皇后衷心的心願,就是期望令和時代能夠平安祥和,我為我的國家與這個世界祈求幸福與安寧。」如今的他,已經不再是天皇,而將傳位給兒子德仁太子,自己成為上皇。在這簡短的告別致詞後,上皇走下講台,皇后陛下一如往常地跟在他身邊。
他們之後在皇宮裡進行最後的巡禮,與皇太子、二太子與孫女孫子們打招呼。還有負責天皇起居行事的「宮內廳」與「皇宮警察」的職員們問好。傍晚5點45分左右,會場聚集了超過700人,用巨大的掌聲傳達對天皇陛下的感謝,一直支持天皇陛下的美智子皇后——現在要改稱上皇后了,此時深深地一鞠躬。
傍晚6點,上皇與上皇后回到了住所,30年又3個月的一國之首象徵任務,終於結束了。
這是不是一個平淡地稍嫌無趣的儀式呢?這整個過程全是按照天皇的意思安排的,在這個歷史性的一刻,他不希望這個儀式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波動。沒有慶祝遊行、沒有慶祝煙火,明仁天皇安靜地完成了歷史的轉移。儘管這背後的巨大變動,是由這位安靜的天皇一手推動的。
他將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上皇」,不是太上皇,而是上皇——這是一個新創字,因為他是第一位並非戰亂或其他因素,在生前退位的日本天皇。以天皇為神之子的定義來說,這番退位代表著巨大的典範轉移。這是皇室的最高層級第一次以非常委婉的方式來表達:天皇雖然是太子與生俱來的使命,卻不代表這項天命任務需要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退位更強化了天皇是一項象徵任務的意義,是可以辭退轉移的。
這種改變歷史意義的決心與動力,不是誰都敢挑戰的。這不是什麼事都由天皇說得算的時代──事實上從來都不是。但是決定退位、決定退位儀式該如何舉辦、這是他可以決定的事,而他挑戰了日本125代天皇以來都不敢做或不想做的事,這並不容易。
台灣人很難理解這種思維,在台灣與偉大神聖祖國共處的華文圈裡,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代表著他們應該等同神明,而我們應當放棄思考,將自己所有的需求都乞求/祈求天子替我們完成──例如錢進來之類。中國人敬神,事實上卻不相信人,這多半是來自於我們對統治階級常有神級的幻想,而當統治階級行事不如我意,神明一般的幻想破滅了,這種失望造成了我們潛意識裡對政府的不信任──如同無知的孩童。
這種不信任,衍生出我們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信仰的殘酷一面。但對英國與日本來說,對於一國之首的天皇與女皇的信仰仍然存在,他們成為了一個國家精神的實體化象徵,他們需要時時保持完美,因為我們的國家很完美,這不能有任何的懷疑。而像是上皇與上皇后在近年日本各項天災時的親民訪問,就是在傳達這個國家對它身上殘破的一角所表達的關懷。這點信仰是很重要的,它代表著某種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當然,沒有皇室制度的國家有不同凝聚認同感──或簡單地說,凝聚「愛國意識」──的方式。
這一個多月的平成令和時代轉移,我看了不少台灣網友的留言,我覺得很有趣的是,許多人嘲諷天皇無用論,但同時間他們卻在造自己的神。也許你覺得造神是一個負面詞,我倒覺得,在群體中並非所有個體都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情況下,造神是必然的現象──我們不只需要實務上的領導,我們還需要一個精神上的領導來統合大家。至少天皇還有日本歷史125代的規範來限制這位神之子不能胡作非為,而我們台灣人自己造的神呢?你不知道明天的蘋果日報會不會刊出一篇讓全台灣幻想破滅的新聞、你不知道明天的國台辦記者會不會暴露你的神其實只是傀儡的事實。最重要的,我們自己造的神,甚至可能根本不愛國。
即便明仁天皇退位了,天皇就是日本,一位天子承擔日本之名活在今日世界,這點倒是也許永遠都不會變,這些天皇儀式、規條、草薙劍、勾玉、八咫鏡、國璽,都在鞏固這個國家意識具象化的象徵。而我們呢?我們愛著的這個國家──不管你稱它是中華民國或台灣──仍然是片迷霧。
※補充解釋:上皇、太上皇跟天皇有什麼差別?
簡化地說,天皇退位(不管透過禪讓或各種手段退位)之後,就會被稱為「太上天皇」(從中國「太上皇」的稱謂「致敬」過來的),簡稱上皇。
但是退位以後呢?太上天皇可以做什麼呢?其實喔,好像跟天皇一樣耶XD,因為太上天皇的人脈還在、勢力也還在,所以在過去歷史裡,太上天皇常常會與天皇有所謂「雙重權力」互相傾軋干擾的狀況發生──中國這種狀況也很多。
現在這不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禪讓或退位,理論上,明仁天皇現在應該成為理所當然的太上天皇,跟日本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太上天皇一樣。好了,那為什麼這次天皇要特別搞一個新稱呼呢?
這其實是一種間接的表示:他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太上天皇。
就跟皇親國戚現在聽在我們耳裡多半都有一種貶意,因為皇親國戚都代表著某種權力掠奪的機會,同樣的,太上皇或太上天皇也是。明仁天皇希望藉這次機會,證明自己沒有想要製造雙重權力或雙重象徵的認知落差。
當然,如今天皇的權力不如古早,因此就上皇與太上天皇之間的差別來看,主要都是在國體象徵認知上的差別:每年的天皇誕辰紀念日將改換為新天皇的生日,而上皇不會再設一個新的誕辰紀念日;住所也會改換地方;而所有天皇原本的公務行程現在都不會參加,這讓上皇與上皇后日後公眾露面的機會將會更少了。
皇室無法透過法律與公權力表達自己的意見,皇室就是國家的中心,而君主主義為自己發聲的一種方式,就是透過這些皇家規章,妳可以在網飛的《王冠》(Crown)裡看到類似的表述。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美智子 皇后 信仰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4月30日,平成時代的最後一天。天皇是怎麼度過的呢?
這天早上,天皇自皇居御所起床後,便開始準備早上九點的祭祀活動。這項代表著向上天報告自己即將執行名為「退位礼正殿儀式」的退位活動。這一天日本下起了小雨,天皇穿著只有自己能夠穿戴的「黄櫨染御袍」,在九點二分時向天照大神與皇祖神等神明進行這項儀式。
皇后美智子陛下仍然有疾在身,醫師判斷最好不要出席,而天皇進行完儀式之後,再次回到御所,與皇后一起安靜地度過這半天。
下午四點,天皇陛下開始進行儀式。「今天,是我完成天皇任務的一天......我與皇后衷心的心願,就是期望令和時代能夠平安祥和,我為我的國家與這個世界祈求幸福與安寧。」如今的他,已經不再是天皇,而將傳位給兒子德仁太子,自己成為上皇。在這簡短的告別致詞後,上皇走下講台,皇后陛下一如往常地跟在他身邊。
他們之後在皇宮裡進行最後的巡禮,與皇太子、二太子與孫女孫子們打招呼。還有負責天皇起居行事的「宮內廳」與「皇宮警察」的職員們問好。傍晚5點45分左右,會場聚集了超過700人,用巨大的掌聲傳達對天皇陛下的感謝,一直支持天皇陛下的美智子皇后——現在要改稱上皇后了,此時深深地一鞠躬。
傍晚6點,上皇與上皇后回到了住所,30年又3個月的一國之首象徵任務,終於結束了。
這是不是一個平淡地稍嫌無趣的儀式呢?這整個過程全是按照天皇的意思安排的,在這個歷史性的一刻,他不希望這個儀式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波動。沒有慶祝遊行、沒有慶祝煙火,明仁天皇安靜地完成了歷史的轉移。儘管這背後的巨大變動,是由這位安靜的天皇一手推動的。
他將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上皇」,不是太上皇,而是上皇——這是一個新創字,因為他是第一位並非戰亂或其他因素,在生前退位的日本天皇。以天皇為神之子的定義來說,這番退位代表著巨大的典範轉移。這是皇室的最高層級第一次以非常委婉的方式來表達:天皇雖然是太子與生俱來的使命,卻不代表這項天命任務需要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退位更強化了天皇是一項象徵任務的意義,是可以辭退轉移的。
這種改變歷史意義的決心與動力,不是誰都敢挑戰的。這不是什麼事都由天皇說得算的時代──事實上從來都不是。但是決定退位、決定退位儀式該如何舉辦、這是他可以決定的事,而他挑戰了日本125代天皇以來都不敢做或不想做的事,這並不容易。
台灣人很難理解這種思維,在台灣與偉大神聖祖國共處的華文圈裡,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代表著他們應該等同神明,而我們應當放棄思考,將自己所有的需求都乞求/祈求天子替我們完成──例如錢進來之類。中國人敬神,事實上卻不相信人,這多半是來自於我們對統治階級常有神級的幻想,而當統治階級行事不如我意,神明一般的幻想破滅了,這種失望造成了我們潛意識裡對政府的不信任──如同無知的孩童。
這種不信任,衍生出我們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信仰的殘酷一面。但對英國與日本來說,對於一國之首的天皇與女皇的信仰仍然存在,他們成為了一個國家精神的實體化象徵,他們需要時時保持完美,因為我們的國家很完美,這不能有任何的懷疑。而像是上皇與上皇后在近年日本各項天災時的親民訪問,就是在傳達這個國家對它身上殘破的一角所表達的關懷。這點信仰是很重要的,它代表著某種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當然,沒有皇室制度的國家有不同凝聚認同感──或簡單地說,凝聚「愛國意識」──的方式。
這一個多月的平成令和時代轉移,我看了不少台灣網友的留言,我覺得很有趣的是,許多人嘲諷天皇無用論,但同時間他們卻在造自己的神。也許你覺得造神是一個負面詞,我倒覺得,在群體中並非所有個體都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情況下,造神是必然的現象──我們不只需要實務上的領導,我們還需要一個精神上的領導來統合大家。至少天皇還有日本歷史125代的規範來限制這位神之子不能胡作非為,而我們台灣人自己造的神呢?你不知道明天的蘋果日報會不會刊出一篇讓全台灣幻想破滅的新聞、你不知道明天的國台辦記者會不會暴露你的神其實只是傀儡的事實。最重要的,我們自己造的神,甚至可能根本不愛國。
即便明仁天皇退位了,天皇就是日本,一位天子承擔日本之名活在今日世界,這點倒是也許永遠都不會變,這些天皇儀式、規條、草薙劍、勾玉、八咫鏡、國璽,都在鞏固這個國家意識具象化的象徵。而我們呢?我們愛著的這個國家──不管你稱它是中華民國或台灣──仍然是片迷霧。
※補充解釋:上皇、太上皇跟天皇有什麼差別?
簡化地說,天皇退位(不管透過禪讓或各種手段退位)之後,就會被稱為「太上天皇」(從中國「太上皇」的稱謂「致敬」過來的),簡稱上皇。
但是退位以後呢?太上天皇可以做什麼呢?其實喔,好像跟天皇一樣耶XD,因為太上天皇的人脈還在、勢力也還在,所以在過去歷史裡,太上天皇常常會與天皇有所謂「雙重權力」互相傾軋干擾的狀況發生──中國這種狀況也很多。
現在這不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禪讓或退位,理論上,明仁天皇現在應該成為理所當然的太上天皇,跟日本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太上天皇一樣。好了,那為什麼這次天皇要特別搞一個新稱呼呢?
這其實是一種間接的表示:他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太上天皇。
就跟皇親國戚現在聽在我們耳裡多半都有一種貶意,因為皇親國戚都代表著某種權力掠奪的機會,同樣的,太上皇或太上天皇也是。明仁天皇希望藉這次機會,證明自己沒有想要製造雙重權力或雙重象徵的認知落差。
當然,如今天皇的權力不如古早,因此就上皇與太上天皇之間的差別來看,主要都是在國體象徵認知上的差別:每年的天皇誕辰紀念日將改換為新天皇的生日,而上皇不會再設一個新的誕辰紀念日;住所也會改換地方;而所有天皇原本的公務行程現在都不會參加,這讓上皇與上皇后日後公眾露面的機會將會更少了。
皇室無法透過法律與公權力表達自己的意見,皇室就是國家的中心,而君主主義為自己發聲的一種方式,就是透過這些皇家規章,妳可以在網飛的《王冠》(Crown)裡看到類似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