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東南亞策展空間 #新書發表會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規劃翻譯、典藏藝術家庭編輯製作的策展學文集《東南亞:策展空間》於27日在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辦新書發表會。《東南亞:策展空間》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entre for Comtenporary Art Singapore)館長烏特.梅塔.鮑爾(Ute Mata Bauer)所主編,共囊括12位活躍於東南亞藝術社群的著名學者與策展人的專文。
同時也有7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秦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省,父親為秦嶺,為書法家與詩人。1948年,秦嶺從安徽到南京學畫,受到現代繪畫的吸引,然隔年因戰爭失學,從軍後隨國民政府到台灣。1960年,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作品《#春燈》(一說《#春望》)遭到政戰學校師生指當中有倒寫的「#蔣」字,是汙蔑元首,遭到歷史博物館取下查扣,創作生...
美術 典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見宜蘭舊時景象與社會樣貌
#喚起縣民的在地意識與認同
#感謝黃天炷先生家屬慷慨無私為縣存史
宜蘭舊城的浮光掠影,看見認真生活的每個歷史時刻與記憶!
一個城市的進步,可以從文化的多元傳承與發展看見,在宜蘭這片土地上,文化的根成長茁壯,歷史風華底蘊豐厚,是我們珍貴的資產,是留給世代子孫的寶藏。
感謝黃啟彥先生、黃武章先生兩兄弟,將家族日治時期修業證書、賞狀等文書及父親黃天炷先生生前所拍攝民國40-80年間的照片約2000件,捐贈予我們宜蘭縣史館典藏,為宜蘭留下更多歷史與文化的記憶。
黃天炷先生生前除學養專業、熱心地方事務外,十分熱愛攝影並擅長美術及繪畫,縣史館特別精選部分照片原件及他親手美編製作的相冊,於捐贈儀式中展出,讓大家看見民國40-80年間宜蘭街市店鋪房舍建築、慶典活動、庶民生活等樣貌,為宜蘭留下豐富的人文、歷史影像。
同時黃天炷先生的外甥游基倉先生,也透過回憶兒時住家所在新民路巷弄內鄰里互動、周邊攤商店鋪、家人生活、宜蘭節慶、及同伴間的遊玩嬉戲,讓大家看見當時宜蘭中央市場、宜蘭大病院、新民堂、媽祖宮、宜蘭公園等重要場域,在快速轉變的社會中的改變;發表了《新民路142巷-宜蘭舊城浮光》這本新書,推薦大家一探究竟!
美術 典藏 在 日本旅人塾 Japan Tab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島根】說到 #足立美術館,應該是許多喜愛鑑賞庭園的旅人,心所嚮往的旅行地吧?
這座擁有以横山大観為起的近代日本美術作品典藏的美術館,除了收藏許多珍貴作品之外,也是美國的日本庭園專門雜誌《The Journal of Japanese Gardening》所選出日本庭園排行榜第一名的庭園造景。
從2003年至今已經蟬聯15年,勝過京都的桂離宮等其他日本全國的名勝古蹟。
╔═══════╗
足立美術館
☞地址:島根県安来市古川町320
☞交通:從JR安來站搭乘免費接駁車前來,車程20分鐘
☞官網:https://www.kankou-shimane.com/zh-tw/destinations/972
╚═══════╝
美術 典藏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秦松,1932年出生於安徽省,父親為秦嶺,為書法家與詩人。1948年,秦嶺從安徽到南京學畫,受到現代繪畫的吸引,然隔年因戰爭失學,從軍後隨國民政府到台灣。1960年,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作品《#春燈》(一說《#春望》)遭到政戰學校師生指當中有倒寫的「#蔣」字,是汙蔑元首,遭到歷史博物館取下查扣,創作生涯因此遭到重挫。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李孟學Li Meng-Hsueh、張玉音 Chang Yu-Yin
執行導演 Executive Direc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製片 Producer|蔡念栩 Tsai Nien-Hsu
腳本 Script|李孟學Li Meng-Hsueh
分鏡 Story Board|劉禮瑜 Liu Li-Yu
美術設計 Art|陳美如 Chen Mei-Ju
動態設計 Motion Design|陳美如 Chen Mei-Ju
🔻V-Touch藝術史系列介紹:
V-Touch除了展覽、人物、訪談影音單元以外,在波瀾壯闊的台灣藝術史系列中,將用一分鐘講述一件藝術家的 #關鍵人生故事,講述你不知道的藝術家背景,透過影音動畫為媒介,帶領讀者更靠近 #台灣藝術史。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bit.ly/2SIbtpL
美術 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美術 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