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羼 水 的 酒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身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設計,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親手製作的十八種經典紫砂壺款式,因陳鴻壽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壺」。
陳曼生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創作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書畫篆刻與壺藝完美結合的先河,創造了獨特的壺藝風格,曼生壺在壺史上留下「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經典名言。
中文名
曼生十八式
設計者
陳鴻壽
簡介
十八種經典紫砂壺款式
製作者
楊彭年、楊鳳年兄妹
原作者簡介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江蘇贛榆、溧陽知縣及淮安府海防同知。陳鴻壽為官廉明,作風幹練,為濟世安民的良臣能吏。而作為藝術家,陳鴻壽同樣表現出其超人的稟賦和深厚的造詣。其生平雅好摩崖碑版,又工詩文,善花卉,擅長書法,尤精隸書,結字簡古奇崛,用筆恣肆爽健,獨具面貌。陳鴻壽篆刻服膺丁敬,並與奚岡、陳豫鐘交好。作品在「西泠八家」中以氣壯力厚勝者,也是浙派篆刻的中堅代表。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年間制砂壺名藝人。生卒不詳。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弟寶年、妹鳳年,均為當時制壺名藝人,善於配泥,所制茗壺,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藝林視為珍品,當時常為溧陽知縣陳鴻壽製作《曼生壺》,歷來為鑒賞家所珍愛,現有《鐘式壺》藏於上海博物館
壺型及銘文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石瓢,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提梁,壺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笠蔭,壺銘: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葫蘆,壺銘: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
合歡,壺銘: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
匏瓜,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
井欄,壺銘: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漢瓦,壺銘: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
汲直,壺銘: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乳鼎,壺銘:水味甘,茶味苦,養生方,勝鐘乳。
周盤,壺銘:吾愛吾鼎,強食強飲。
柱礎,壺銘:茶鼓聲,春煙隔,梅子雨,潤礎石,滌煩襟,乳花碧。
石銚,壺銘: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鏡瓦,壺銘:滌我酒脾,潤我詩腸。
鈿合,壺銘:鈿合丁寧,改注茶經。
半瓢,壺銘: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合鬥,壺銘:北斗高,南斗下,銀河瀉,闌乾掛。
卻月,壺銘:月盈則虧,置之座隅,以我為規。
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
曼生壺是文人與紫砂藝術、文人與藝人珠聯璧合成功創作的一代典範,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詩詞的意境、書法的飄逸、繪畫的空靈、金石的質樸有機而生動地融入紫砂壺,曼生壺簡潔明快造型、深刻雋永的題銘乃至書法篆刻、在壺體上的佈局章法都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使紫砂壺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壺昇華為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絕佳載體,令後人嘆為觀止,從此便以純粹文人化的身份躋身於藝術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為珍品。
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
《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是由郭莉萍、徐永君、張暗軍、周海英、許學芳五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從「泥、型、工、款、功」五方面嚴格遵循曼生壺的特徵,精工製作而成的當代紫砂藝術精品。
2014年6月12日,《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與杭州唐雲藝術館館藏8把曼生壺進行聯展並被收藏
曼生壺是紫砂歷史上的里程碑,而唐雲藝術館則是收藏曼生壺的最權威機構,其在紫砂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次展覽唐雲藝術館將在開幕式上悉數展出作為鎮館之寶的8把曼生壺,再結合紫砂名家傾力打造的10把曼生壺震撼亮相,無疑是一場紫砂盛宴。此舉既為廣大熱愛紫砂文化之士精准、全面、權威地普及了曼生十八式的相關知識,又進一步為推動紫砂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羼 水 的 酒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隨筆][旅遊][格魯吉亞]
八千年前的古法釀酒
有美食和玩樂的地方,總一樣盛產美酒。想起關於希臘酒神Bacchu主題的藝術,人人總是醉生夢死的享受至死。南歐如是,阿根廷如是,格魯吉亞也如是。就連香港樂富做街坊生意的領匯街市,門口也有間專賣格魯吉亞美酒的小店,可想而知,格魯吉亞酒弗遠邊界。原來格魯吉亞的釀酒史,早於八千年前已經開始,至今大部分仍依古法炮製,而這種古法叫作qvevri。
簡單來說,qvevri就是將葡萄弄爛弄碎後,連皮帶籽,釀在地底的粘土水滴形大甕,約半年時間。我們選了一家家庭式的傳統酒莊參觀,但不幸的是,收成期是十月,所以地下只有一個個空甕,和不太熱心的職員。
其實格魯吉亞整個國家,不同省份都會出產美酒,當中以南部Kakheti最為有名。我追問酒莊導賞員原因,他重覆說,是因為葡萄品種最為繁多,而且多數是為dry wine。酒痴(對酒沒有認識的白痴)如我,當然不知道甚麼是dry wine;而導賞員也許是不耐煩回答這種白痴問題,只是回答說:「sweet wine, semi sweet, semi dry, dry wine。」
咁即係點?幸好有google大神。原來當葡萄發酵成酒時,會令葡萄內的糖份逐點消失。Dry wine 就是讓葡萄有足夠時間,令殘留的糖份發酵完結,味道理應更為濃厚。
後來再聽到城市導賞團導遊解釋,qvevri的特別之處,在於就算釀製的葡萄時期和品質一樣,但大甕就如人,因不同「經歷」而有不同「個性」,所以出來效果也會各異。相對歐洲的製法,統一的器材和科學化步驟,因此味道皆會相同。「近來格魯吉亞酒,有不少運到中國及日本市場。」導遊哥哥特意看了看我補充說。
另外順度看到資料提及,原來格魯吉亞美酒的發展,一樣難以逃離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影響。
話說蘇聯時代,是令格魯吉亞美酒發揚光大的重要時期,當時酒莊數目激增,並羼入歐洲釀酒方法,為蘇聯其他地區提供美酒,是蘇聯輸出酒的主要地之一。但後來戈巴喬夫提倡禁酒計劃,酒產量因而大幅下降;至於俄羅斯時期,兩國關係變差,1992年甚至禁運格魯吉亞酒。不過現在格魯吉亞的目光,已經往西邊轉,朝向歐洲市場。
所以誰說生活可以免於政治?就連八千多年歷史的美酒都不能倖俛,更何況是其他衣食住行?格魯吉亞轉移目光,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