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別墅
咱們的文學史把宋朝詞人分兩派,一派叫豪放派,一派叫婉約派。婉約派的代表是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是辛棄疾,這一男一女在詞風上背道而馳,在生活上也是天差地遠。
李清照出身高貴,親爹是官,公爹是官,姥爺是官,舅舅是官,前半輩子錦衣玉食,後半輩子卻顛沛流離:又是守寡又是改嫁,又是被騙又是被盜,不是她弟弟李迒罩着,下場不堪設想。辛棄疾剛好相反,前半生揭竿起義,造金國的反(他原本是金國人),在游擊戰中度過;後半生做大官,住別墅,動用軍隊走私貨物,賺了很多很多錢。
咱們都知道,辛棄疾又叫辛稼軒,稼軒是他的號。按字面意思理解,「稼」指莊稼,「軒」指房子,「稼軒」就是為了看莊稼而蓋的房子。我一看見「稼軒」這個詞兒,就想起少年時在農村老家菜地裏搭建的小窩棚:三根棍兒支成一個空心圓錐體,外面用玉米杆圍起來,向陽那面留出小門,人在裡面非常局促,要是再紮上髮髻,裹上草裙,立馬回到新石器時代。想想文武雙全的辛棄疾老師只能坐在如此簡陋如此原始的窩棚裏豪吟「大江東去」,令人忍不住怒髮衝冠。然而這只是我的片面想像,人家辛棄疾老師的「稼軒」絕對不是小窩棚,而是大別墅。
據南宋作家洪邁爆料,辛棄疾的「稼軒」蓋在江西上饒,離上饒縣城大約一里,緊靠着一片湖水,佔地極寬廣,「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南北長達1230尺,東西長達830尺。這裏的尺指的是南宋量地尺,一尺有0.32米,所以「稼軒」南北長約394米,東西長約266米,總面積超過10萬平米,折合市畝150多畝!遙想當年,大名鼎鼎的理學家朱熹聽說「稼軒」落成,前去觀摩,一進去就嚇壞了,「以為耳目所未曾睹」,不光沒見過這麼寬廣的大別墅,連聽都沒聽說過。
我是土鼈,想不通辛棄疾幹嘛要蓋100間房子,雖有廣廈千萬間,睡眠只需三尺三,他又不是開發商,那麼多房子完全自用,住得完嗎?後來才知道辛棄疾家裏人口眾多,九個兒子,兩個女兒,光小老婆就有六個,男女僕人不下百名,100間房子還不夠人手一間呢!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辛棄疾 #南宋 #宋詞 #豪放派
老婆大人要改嫁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實的農村是一片人性的荒漠
.
作者:隨風行走到處看@知乎
.
(註:此文提及的農村,是指中國的農村,農民指中國的農民)
.
人人都說家鄉好,其實,我一直不怎麼喜歡我的農村老家。
.
去年看到一則新聞,某地一個在外打工的兒子請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父親仍沒有死。兒子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老人隨即自殺。兒子趕在一周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
看到這樣的新聞,其實我並不感到特別震驚。在我的記憶里,農村就是這樣的,只是我沒有想到,過了這麼多年,人心還是這麼壞。
.
我在農村是那種只從事農業生產、幾乎沒有任何工業的真正農村生活了21年,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才真正離開。
.
從過往經歷看,我隱隱覺得,謳歌農村的都是酸腐文人。真實的農村沒有田園牧歌和淳樸民風,有的是爾虞我詐、欺善怕惡、弱肉強食。
.
不客氣地說,在我從小見識的農民中,冷漠、小氣、因為嫉妒而心態扭曲,是其中不少人身上的標籤。至於兄弟相殘、父子反目、姐妹成仇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
貧窮的鄉村里,什麼故事都有,繼父從小睡繼女、老公婚外情、老婆偷漢子、叔叔毒死親侄子、父親服毒兒子不施救、子女不贍養父母、將年邁父母趕到豬欄居住……都是真實故事。
.
某台有個欄目叫「真實故事」,我媽最喜歡看。我有時對她說,不用看了,回老家拍劇,每天一個「真實故事」,可以拍一年,每個不重複。我媽聽了很不高興,但真實鄉村的人生百態就是這麼荒誕而豐富。
.
窮人在農村體會不到尊嚴和溫暖,越窮越受欺凌。
.
當然,越窮越不講理、越蠻橫霸道的也有,但主角必須是那種性格強橫、身強力壯的,更多的是越窮越受欺凌。農村本就不富裕,而一些人要麼因為頭腦不靈活、要麼因為身體有缺陷、要麼因為性格不合群而比一般人更窮,窮就會自卑,就會懦弱,所以容易受欺凌。
.
在我記憶中的農村,無論老少,有修養、講文明的不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隨母改嫁的孩子、服刑犯的孩子、非親生被抱養的孩子是最容易被欺負被凌辱的對象。家庭越弱勢,越是身體有缺陷,越是缺乏關愛,越是容易被奚落、取笑、欺凌。小時候,一些頑劣的小孩欺負、取笑殘疾、智障、單親的小孩,有些大人見了也不制止,甚至帶頭參與。
.
村婦在背後議論是非、傳播醜聞樂此不疲,也許是鄉村娛樂生活極其缺乏,而生活圈子又太窄,一點點是非瑣事、家長里短,兩三天就能傳遍整個村子,熟人社會有時非常可怕。過去是這樣,現在不知道有沒好點,畢竟我已經離開近多年,也許現在已經進化了吧。
.
所以,記憶中的溫暖和愛只來自父母,而不是農村。
.
農村是熟人社會,以宗族血緣為紐帶;城市是陌生人社會,住在同一棟樓,也可能對面相逢不相識,住滿十年也可能從未踏進鄰居的門。我比較適應陌生人社會,管閒事的人少,互不干涉,自得其樂。
.
農村人嫌貧愛富的不在少數,他們在權貴面前奴顏媚膝,所以權貴富豪往往覺得農村人老實,但在比自己更弱勢的人面前則趾高氣揚。
.
經過帝制社會幾千年的專制統治,農民怕官怕富又仇官仇富。平時害怕,但一有機會,就恨不得致所有權貴、富人於死地。農民的老實懦弱與狡猾兇狠是人性中的一體兩面,往往同時存在於同一人身上。
.
為什麼歷史上的造反、起義和某些群眾性運動,破壞性那麼強?就是充分調動了農民內心深處的暴戾之氣和人性中的惡,一旦爆發,不可抑制。
.
聽奶奶那一輩的老人講過,當年鬥地主,都是惡狠狠地往死里整。帝制社會裡的農民,平時是容易統治的順民,一被煽動,就是最可怕的暴民,無惡不作,沒有底線。
.
村婦的吵架,是世上最惡毒詛咒的大集合。我就是聽著村婦的吵架、看著村民們打架長大的。田間地頭,為了爭奪一點水源,都能破口大罵、大打出手。
.
打架和對罵是農村日常必備娛樂之一。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村民們能動起刀子。在城裡老實巴交、屁也不敢放一個的農民,面對同宗同族兄弟,卻能異常兇狠。為了爭奪屋前屋後的一寸宅基地、相鄰放養的一隻雞鴨鵝的歸屬,他們能大打出手。兄弟之間比鄰而居,一方禁止對方房子的屋檐滴水越過排水巷的中線,這不是故事,這是真事。
.
每到插秧季節,因為稻田蓄水問題,就是誰的稻田水多一點,誰的稻田搶先蓄水影響了別人,以及田埂堆築問題,兩家的稻田相鄰,有的人總愛把中間的田埂向己方開挖以便多占一點面積,都能引發無數場對罵和十數場打架。現在農村大多數人出去打工,耕田的人少,類似事件可能大幅減少了。
.
都說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有時說起來卻覺得並不是那麼理直氣壯。也許,愛護弱小隻不過是人類天性,在這方面,似乎中國並不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愛幼倒是普遍存在,但虐幼害幼也時有發生,至於各種形式的虐老害老,深究起來,那可真是觸目驚心了。
.
農村的老人,尤其是貧困家庭的老人,活得卑賤而無尊嚴。很多人將年邁的老人視為包袱和累贅,內心希望老人早死,有的甚至宣之於口。在農村死個70歲以上的老人,就像死條狗一樣平常。前年我有個親戚病逝,前來奔喪的人中,有幾個人毫無悲戚之色,連裝也不想裝一下,居然還在喪禮上談笑風生,打撲克牌玩遊戲。
.
老人死在家中,被視為一件晦氣的事,所以,年邁行動不便或患病的老人,往往被趕到老屋居住,沒有老屋,搭個茅棚暫且容身,也是常事。很多老人就在老屋或茅棚孤獨、冷清地熬日子,直到死去。
.
逃離令人厭惡的鄉村,是我讀書的重要動力。我至今仍然認為,農村只適合遠觀,不適合深入;只適宜度假,不適宜常住。
.
謳歌美化農村的言論很多,農村有千百面,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某些方面。但總的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類的行為越文明。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誠不我欺。
.
本文不想單純停留於批判農村的不文明。我想,農村不文明現象比城市更多,符合人性和經濟學規律。農村的資源比城市更緊張,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資源,農民沒有動力講文明,他們必須錙銖必較。將有限的資源用在能產出效益的人身上,通常是年輕年幼的,只不過是理性經濟人的正常選擇。
.
10年前,老家65歲以上老人,得了重病,極少送醫院診治;15年前,則基本沒有。為何?因為子女認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不能產出效益,也該死了。得重病後與其送醫院浪費錢,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改善子孫的生活。近幾年,農村合作醫療普及,費用報銷結算也更方便,老人得病後送院的,也漸漸多了起來。
.
有時候想想,對農民也不能責之太苛。道德需要物質保障,脫離現實講道德,只不過是空談。趨利避害是人性本能,也許,所有不文明,究其根源,都是窮之過吧。
.
只有這樣想,才不至於對人性太失望。
.
(原文照片2007至2011年攝於中國各地農村)
老婆大人要改嫁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5/26 星期二 絕對音樂】
「長大其實只是一瞬間,在你必須學會自己解決困難的那瞬間。
長大就是意謂著~~別人無法幫你頂起天空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頂住,
甚至還可以帶別人頂住…」。
SO~~當別人已經無法幫到你的時候,你就知道該長大了~~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情歌才子張洪量:這輩子,只要在瞑目的那剎那,知道有人愛我就夠了…》
「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一首傳唱兩岸三地歷久不衰的情歌,說的似乎正是創作歌手張洪量的人生寫照。61歲的張洪量,出身醫生世家,曾經是當紅歌手,也是位牙醫。走過壓抑的年少、自我追尋的歲月,驀然回首,他發現一直守候的父親已然白髮蒼蒼。於是,他為了親情,把自己的夢想暫放一邊。如今他自己也做爸爸了,他更懂父親的心情;為了兒女妻子,他努力照顧好自己,也想為他們存夠錢,貫徹中年男子無怨無悔的至深用情。
綠意盎然的仁愛路人行道上,一位黑衣騎士披著直髮、踩踏與他的外貌不太合拍的自行車;那是個前面嵌著菜籃、後座有載人軟墊、看來就像是媽媽還是老婆的代步車。他無謂自在穿梭林蔭間,人來人往,沒有人回頭多看他一眼。
他在巷子裡停好鐵馬走進咖啡店,向坐在落地玻璃旁的我們打了招呼,「我是張洪量,」笑容可掬。
時光倒回31年前,張洪量推出專輯《心愛妹妹的眼睛》,以一首《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一夕爆紅,從作詞、作曲到編曲、演唱,張洪量堪稱全能創作歌手。接著又以《廣島之戀》與莫文蔚合唱,成了KTV國歌。獨特唱腔,加上帥氣外表及到位的情感描述,讓張洪量躋身暢銷歌手行列,紅遍兩岸三地。
張洪量不只是創作情歌才子,走入歌壇之前,他是位牙醫。只是外人不知道,即使他的唱片成績叫好叫座,但事實上,從他為了闖蕩歌壇而關掉牙醫診所的那一天起,張洪量的父親就失去了笑容。
家族盡是台大人 爸爸篤信:當醫生才能光耀門楣
「我爸爸是民國16年生的,你可以想像我爸爸就像是個『李登輝』,」張洪量的父親受日本教育,相信孩子只有當醫生才算成功。尤其張洪量家族菁英輩出,更有位出名的堂哥,就是現任台灣大學副校長、台大醫學院前院長張上淳。
「整個家族都是台大的,都是醫生,爸爸希望我們家也是這樣,」張洪量說,從小他就被灌輸一定要當醫生,從不懷疑。
張洪量果然進了當年的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跟醫生沾上了邊。只是別人努力向學,他卻忙著當吉他社社長。創作音樂和談戀愛,佔了他大半求學時光,所幸他會玩也會唸書,學業成績依舊名列前茅。
好不容易等到張洪量醫學院畢業、退伍,考上了牙醫執照,爸爸拿了40萬在台北市安居街頂了一個牙醫診所,興高采烈迎來家裡第一位執業醫生。
為圓夢關了賺錢診所 前途未卜 傷透爸爸的心
只是爸爸不知道,張洪量其實對於當牙醫這件事毫無興趣,他只是執行爸爸的願望,心裡卻荒蕪空洞。「牙醫診所很賺錢,我每個月都賺進十幾二十萬,下班時抽屜裡都是現金,我就帶著白花花鈔票出門去跳舞。」
白天是白袍醫生,晚上是夜店豪客,他喜歡在舞廳的擁擠聲光裡盡情跳舞,紓解他對生活的不滿與壓抑。
除了跳舞麻痺自己,張洪量非常大膽利用混音製作了生平首張專輯《祭文》,歌詞和曲調至今聽來仍舊前衛另類,但因為過於晦暗又適逢蔣經國先生過世,《祭文》慘遭禁播,銷路慘淡。
爸爸以為經過這個打擊,張洪量就會乖乖當個牙醫。萬萬沒有想到,他竟然越挫越勇,完全沒有與家人討論,逕自收了賺錢的牙醫診所,乾脆投身唱片業,當個月領1萬5的上班族。
漂泊追尋自我的那些年 不在他心上的父親已然白髮蒼蒼
雖然在唱片公司熬到因緣俱足、一鳴驚人發片走紅歌壇,也讓張家光耀了門楣,但張洪量仍不滿足。1995年,他毅然遠離台灣唱片圈,跑到美國紐約大學念電影,浪跡天涯又過了5年。轉眼間,當年才華洋溢的青年,已經成了42歲的中年男子,沒有事業,沒有家庭,「那時候我好窮啊,」張洪量並不避談當年低谷,坦言有時窮到還是會接受父母資助。
對爸爸來說,從牙醫到唱歌再到拍電影,張洪量一直在人生路上走歪、走偏。張洪量的哥哥、現任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曾在受訪時透露:「爸爸很擔心,兒子這麼不定性,要晃到何時?」
對於爸爸的心情,張洪量坦言,以前從不在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跟爸爸相處。直到回台後,看到70多歲的爸爸頭髮都白了,我第一次覺得他老了。」更令張洪量糾結的是,爸爸這時才悠悠講起,「你關掉牙醫診所那一天,是我人生最傷心的時候,從此我就沒有快樂過……。」
懂了「情,也是無怨無悔的責任」 浪子在親情裡找到停泊港灣
「在那一瞬間,我決定要先為他做點事,完成父母對我的所有期望。我自己想做的事,還有時間,以後再說。」
張洪量笑說,自己真的當下「立地成佛」,拋下自己想在電影圈奉獻的想法,回頭再當牙醫。有人嘲笑他是過氣歌手才重回本業,但這一次不一樣,從2001年到現在,他沒再逃離,也開始認真在植牙領域下足功夫,他用心研究,更依患者生活方式,給予不同治療建議。「現在每當我從牙科下班回家,就跟爸爸報告:我今天又做了什麼植牙、病人是什麼狀況。他一邊聽,一邊笑得好開心。我看著爸爸的笑容就覺得:我也好開心。」
收服張洪量的力量,還有他的立陶宛籍妻子及一子一女。「我發現我完全成了我爸爸的復刻版,只想把最好的都給妻兒。」當年漂泊浪子轉眼變成慈父,為孩子做餐點、接送、陪讀……,他都不缺席,珍惜每分每秒與孩子相處的時刻。張洪量帶著幾分自嘲,說起現在人生裡最重要的3件事。
「首先,我要把兒女都培養到能夠好好養活自己,要有謀生能力;然後我要幫老婆存錢,」張洪量認真地說,「如果以後她要改嫁,至少30年吧,她可以不用看新老公臉色、有尊嚴地養活自己。」
「為了做到上面2件事,所以第3件事,我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張洪量站起身來,「我的方法很簡單,就靠皮帶上的4個孔管理腰圍。正常要扣到第4孔,如果到了第3孔還覺得緊,我就會控制飲食,多運動。」他喜歡游泳,還陪兒女一起打籃球;平常自己出門,不是騎腳踏車就是走路,把運動習慣融入生活日常。
從青春走到熟年,張洪量不變的是為愛而生的靈魂。他說,終於體會到白髮父親的心意,懂了能夠真心無怨無悔為妻兒付出,「我心甘情願,因為這就是我的幸福。」
「這一輩子,我只要在瞑目的那一剎那,知道有人真正愛我,就夠了。」張洪量的眼神帶著暖暖笑意,窗外夕照柔和照映下,他的剪影少了稜角,多了耐看的圓融。如今重聽他的情歌,當情字在耳旁縈繞時,更有了層次分明的溫柔,餘韻繞樑。
作者:梁惠明
(文章來源: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2622?utm_source=club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post-05-23-club)
***************************
老婆大人要改嫁 在 經典韓劇《我人生的黃金期》全集解說老姑娘遇到一個高富帥 ... 的推薦與評價
我人生的黃金期的劇情簡介· · · · · · 電視劇《我人生中的黃金期》主要講述了發生在再婚家庭中的故事,以再婚夫婦和家中的兩女一兒為主人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