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至今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中。許多科學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更嚴峻的流行病。【註2】
■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正傷害著數百萬人的健康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The Lancet)2017發表一篇報告【註1】對每年氣候變遷對大眾健康的影響,還有世界各國如何藉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降低對健康的負擔提出了「健康檢查」方針。由一群著名醫生、學者與政策專家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已損害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
■我是護理師,剛好是上班感染到的,我媽則是被我傳染的
石承元是在美國加州醫院工作的台灣移民,因為照顧一位COVID-19的患者而染疫。剛確診時,她並不太害怕,覺得自己35歲還年輕、抵抗力也不錯;但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在染疫期間症狀很多,咳嗽、發燒、拉肚子、失去味覺嗅覺等統統都有,甚至比被她傳染的年長母親還嚴重。
如今,在康復後受訪,還是有些後遺症,她說:「我本來的聲音不是這樣,已經4個月了,聲音還是沒有恢復,只要一累,聲音就啞掉⋯⋯。」
■暖化帶來連鎖效應?全球進入流行病時代
在COVID-19偏高的傳染力和致死率之外,真正的壞消息是,許多研究傳染病的專家指出,COVID-19只是全球流行病的開端,依目前暖化的趨勢,未來流行病只會更多、甚至傳播得更快。
從全球來看,氣溫變化比過去預測的更快,影響了動物棲地以及病毒與人類的分布範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於2018年報告早已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註3】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
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國內公衛專家、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接受訪問時強調,氣候變遷為公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為氣候變遷,微生物的生長週期錯亂,直接影響了生態的不穩定性,而當生態系受到衝擊,人類社群就必須面對該環境衝擊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危害。
蘇慧貞以國內流行病為例指出,「因為生物棲地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跟改變,以前北部的人不用煩惱登革熱,現在也要了,以前(登革熱)會留在北迴歸線經過的嘉義以南,現在台中、台北都有機會了。」
許多科學家也相信,「暖化」將在未來的流行病疫情扮演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伯恩斯坦(Dr. Aaron Bernstein)在回答外界詢問氣候變遷是否影響了COVID-19病毒傳播時指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氣候變遷可以影響COVID-19的傳播,但氣候變遷確實改變了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的關係,而這對於人類健康與感染風險至為重要。」
伯恩斯坦表示,當地球溫度上升,陸地或海洋裡的動物不論大小,都會朝兩極移動,以避開高溫,而這就意謂著,動物會接觸到通常不會有接觸的其他動物,也就創造了病原體找到新宿主的機會。
此外,另一份2010年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的研究也支持類似的論述,肯定氣候變遷與傳染性疾病傳播的關連性。該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正是物種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往往增加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因為當氣候模式改變時,物種會被迫改變棲地,進入新的地區,這就打破了原本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生態的平衡,而存活下來的物種更可能傳播強力的病原體【註7】。
經典的例子之一,就是1998至1999年在馬來西亞爆發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這場疫情造成265人感染、105人死亡、產值達數10億美元的養豬業差點崩盤,是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參考的疫情實例之一。
一份2007年發表於《馬來西亞病理學》期刊(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Pathology)的研究歸納這波疫情帶來的教訓時即指出,正是森林大火和聖嬰現象造成的乾旱,使得立百病毒的宿主果蝠轉往養豬場內的果樹覓食,病毒透過排洩物感染豬隻後,才進一步擴散成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而氣候變遷不僅迫使野生動物離開棲地,也迫使人類入侵動物棲地,這正是氣候變遷影響流行病出現的另一種方式。
■首波憂心焦點:蚊媒傳染病來襲
氣候變遷不僅有利於未知病毒的「溢出」,許多科學研究更指出,全球最令人憂心、會因氣候變遷而惡化的傳染疾病,其實是那些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因為蚊子喜歡又溼又熱的氣候,而全球暖化正讓這樣的氣候條件愈來愈普遍。【註4】
■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
登革熱,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蚊媒傳染病,透過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變遷下的暖化,可能會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較冷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進而擴大登革熱的傳播。
除此之外,降雨造成的積水讓病媒蚊得以產卵,特別是間歇性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可能會使病媒蚊適合棲地產生改變。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提供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 【註5】,百餘年來(1900-2012年)的全臺均溫上升了約 1.3℃,南部山區在2000年後豪雨與大豪雨的發生次數增加,顯示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從埃及斑蚊的北移趨勢
可以推測未來臺灣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但同時也表示如能事先針對未來中、高度風險區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例如: 分配防疫資源、進行地方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區動員方式徹底進行孳生源清除讓登革熱病媒蚊無適合的棲地。
同時,政府亦朝向減少登革熱對人體的衝擊,積極研發登革熱疫苗、培養蘇力菌血清型H-14與沃爾巴克氏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期望在有限防疫資源下有效降低全國登革熱的罹患風險,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造成人類健康在登革熱方面的衝擊,提供臺灣未來登革熱防疫的實證基礎。
■有關氣溫與傳染性疾病的關聯性
蘇慧貞曾率領團隊進行本土研究,研究結果也早已指向溫度的上升,將連帶使得傳染性疾病發生風險提高。這份2009年發表的《氣候暖化對台灣防疫之風險與因應對策相關研究》【註5】報告指出,每年月平均溫度高於攝氏18度的月份愈多,則登革熱發生風險愈高,而在特定延遲週數之下,當週均溫上升1°C,可使登革熱發生風險相對增加7倍;對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及恙蟲病也相對會有10%到32%發生風險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暖化已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衝擊生態系統、並危及人類生存環境。氣候變遷所引起之微環境氣象條件變化更進一步影響死亡率、熱危害相關疾病、呼吸道相關疾病及各類傳染性疾病流行規模與流行分布。
研究發現對台灣地區而言,不同溫度及雨量條件下皆會影響氣候相關疾病的發生與地理分布之改變,但是各地區在醫療衛生資源等條件上的差異,對疾病在極端降雨事件下之群聚爆發亦有重要影響。故討論氣候對健康之影響時,須將區域特性及社經文化等因子納入考慮,方可有更完善之分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25 years of inaction to a global transformation for public health
Watts, Nick et al.
The Lancet, Volume 391, Issue 10120, 581 - 6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2464-9/fulltext
∎註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正傷害著數百萬人的健康:http://bit.ly/3mDhOzt
∎註3: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et al.
Lancet. 2018; 392: 2479-251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2594-7/fulltext
∎註4:
周佳、陳維婷、羅敏輝、李明安、許晃雄、洪志誠、鄒治華、盧孟明、洪致文、陳正達、鄭兆尊 (2017):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 - 物理現象與機制。新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註5:
《氣候暖化對台灣防疫之風險與因應對策相關研究》報告:https://bit.ly/37Cbq7h
∎註6:
(科技部)(行政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TCCIP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bit.ly/34zHoz8
∎註7:
「病原體」也可以稱為「傳染原」,泛指對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個統稱。 病原體一詞早在1880年代便開始使用。 通常,病原體一詞用於描述「傳染性」的微生物或媒介,例如:病毒、細菌(病原菌)、真菌、原生動物、線蟲、寄生蟲、類病毒及朊毒體,非生物類別例如:重金屬、各種化學毒素、霾害、汙染等等。
➤➤照片
∎註6
圖說:暖化最劇無減碳之氣候變遷情境(RCP 8.5)情境下埃及斑蚊未來推估可信度分布圖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
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6-1/
▶登革熱防治政策報告書:
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5-2/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Lancet #氣候變遷與健康 #氣候變遷 #登革熱 #蟲媒傳染病
The Lancet /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
聖伯納繁殖場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夏啟|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啟,史稱夏啟,生卒年不詳,大禹子。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台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夏啟」身份新說
許風申
一、從對「夏啟」評價的分歧說起
夏啟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無論是從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從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啟為禹之子似乎已成定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歷史評價卻褒貶不一。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與不肖,皆天地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還提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呂氏春秋·先己篇》中也說,夏後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上述啟賢的說法,經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固定下來,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
即使在神話傳述中,啟也是一個神通廣大,能與天帝交通的聖賢之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楚辭補註》對此解釋說:「九辨九歌,禹樂也。言禹能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贊敘其業,育養品族,故九州之物皆可辨數,九故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但我們同樣注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墨子·非樂上》說:「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淮南子·齊俗篇》中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總之,夏啟似乎又成了一個不足以任天下的德薄之人,他破壞了原有的禪讓制度,將天下變成私有,繼位後又淫逸無度,黨同伐異,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恥之徒。
為什麼歷史上的啟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除了古史辨學者顧頡剛先生所指出的先秦諸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而「競奇鬥巧」的因素外,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呢?
二、「杜宇、鱉靈」神話的啟示
古代蜀地,同樣流傳著一個「鱉靈」治水的故事。
《太平御覽》卷八八八引漢時揚雄所著《蜀王本紀》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地井中出,為杜宇妻。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復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鰲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至蜀復生,蜀王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鰲靈決玉山,民得陸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帝自以薄德,不如鱉靈,委國授鱉靈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關於這則神話,早有學者懷疑它和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傳說之間的關係。童書業先生認為這段故事顯然就是雜採中原神話編造而成,所謂杜宇就是禹,而鱉靈就是鯀。近來又有學者懷疑鯀、禹、啟就是該神話中的鱉靈,並判定鯀、禹治水和鱉靈治水的神話是同一神話分化的結果。
探討兩則神話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顯然已超出了本文的範圍。真正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此則神話中提到的杜宇、鱉靈禪讓的原因:鱉靈治水,望帝卻乘機與其妻私通,自以為薄德,於是委國授鱉靈而去。其它歷史文獻上也有相大致相同的記載,《說文解字·四上》說:「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規)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雲望帝。」《華陽國志·蜀志》也說:「望帝使鱉冷(靈)治水,而淫其妻。冷還,帝慚……。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
杜宇與鱉靈作為蜀人的祖先,同為後世人們所敬重。至今在郫縣西南一里多路,還可見到望業地祠的遺蹟。有望帝陵和業帝陵,兩陵相對,以前人們在這裡祭祀望帝(杜宇)和業帝(鱉靈),祀典極為隆崇。但兩人關係實在曖昧難辨,上所引《蜀王本紀》說:「望帝去時,子歸鳴,故蜀人悲子歸鳴而思望帝」。《說郛合刊》卷六十輯《寰宇記》說:「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帝魂也’。」後人多疑杜鵑有冤,恐怕杜宇、鱉靈禪讓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所謂杜宇和鱉靈妻私通的說法,難道是承繼杜宇的鱉靈或其開明王朝為貶低杜宇而偽造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事?古史渺遠,我們不得而知。但無疑,禪讓傳說並非像我們以前想像的那麼簡單。
再回到我們先前的話題,結合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堯舜禹禪讓傳說來看,如果說《蜀王本紀》中所記載的鱉靈就是禹的原型,那麼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杜宇又會是誰呢?我們不妨假定他就是舜,看看接下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三、舜禹「禪讓」傳說的推原
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後,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了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於羽山。這也就是《書·洪範》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關於禹興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由此可見,禹通過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獲得了民眾的擁戴。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了來自禹復興對自己權勢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為了根絕後患,舜於是精心策劃了一場「借雞生蛋」的好戲。
舜命禹繼續治水,《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關於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國解釋為:「辛日娶妻,至於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來學者多從此論。表面看來,似乎是大禹為了完成治水任務,新婚三天便捨棄婚妻子,急急忙忙踏上治水的徵程。而後,啟十月而生。世上難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
我們推測,實際上可能是禹難違帝命,間不容髮。《史記·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舜借治水之故,將禹支開,乘此機會機與禹的妻子塗山氏私通,生下了後來的啟。原來所謂的「啟」竟然是舜帝之子!
重新明確了啟的身份,那麼以後的諸多迷團也就迎刃而解了。《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淮南子》說:「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清代學者馬驌《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也說:「禹娶塗山,治鴻水,通轅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實際上,這則母死子出的神話核心並不是啟的出生,而在於禹妻的化石而死。塗山氏見到自己的夫君,羞愧於自己的行徑,觸山而死,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舜帝因為其子商均不肖,又以禹治水功高,且能平定三苗之亂,所以便作個順水人情,「薦禹於天,為嗣。」這樣既滿足了禹的要求,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舜帝這一看似完美的計畫不幸被禹的同姓諸侯有扈氏所知,所以他極力反對禹傳位於啟。這時的禹進退兩難,雖然懷疑啟的出身,但遠古時代不像現在可以有條件作個親子鑑定,況且自己只有啟這一個名義上兒子,只得盡力平息這一謠傳。所以《莊子·人間世》說:「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至於啟是否真為自己所生,只能憑由天命了,如上引《戰國策·燕策一》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啟由於得雙方的共同支持,所以「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於是,夏啟作為「兩君之子」便順利地繼承了王位。
可是那個有扈氏仍然不知好歹,繼續散佈啟為舜的所謂「謠言」。這是夏啟絕不能容忍的,這也就是《書·甘誓》所說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啟)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事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故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故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淮南子·齊俗篇》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其實有扈氏也有自己的打算,無非是想借此證明自己才是禹的真正後代,從而獲得對整個部族的控制權,但由於實力不濟,最終被夏啟所滅。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可以明白,歷史上夏朝初期「太康失國」以後,為什麼少康最終借助舜的後代姚姓有虞氏國的力量來實現復國的願望,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得追溯到他的曾祖啟的特殊身份上罷了。
必須聲明,啟為舜之子只不過是我們根據古史傳說材料所提出的一個假說,雖然有擺弄古史材料之嫌,但這樣的一個假說對於我們理解傳說時代的歷史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四、「夏啟」身份假說的意義
舜是神話中的帝嚳和殷民族祭典中的高祖俊,這一點已被郭沫若等學者通過甲骨文研究所證實,大多數學者認為舜就是東夷殷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鯀禹是西羌夏民族傳說中的祖先,也被許多學者通過禹的出生地與巴蜀關係所證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個民族的交合融匯以及相互勢力的此消彼長無疑是「禪讓」制度源起的重要因素,治理水患與共同對付南方三苗集團則是他們聯合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所謂「禪讓」制無非是兩個民族輪流執掌權力的形式。
其實,這一看似「和平」的禪讓形式背後隱藏著卻是雙方民族勢力的對比。即使堯舜禪讓的傳說,也並不是像先前儒家所宣傳的那樣充滿道德化的色彩。史載堯帝統治時期,「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堯帝實在沒有辦法來安定天下,只得讓位於舜。而舜也決非一般平民,《史記·夏本紀》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根據《史記·正義》引周禮郊野法云「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如果我們按一夫一家四口來計算,舜儼然是一個擁有萬人之眾的部落首領,這在當時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新興勢力集團,所以《屍子》上說:「舜一徙成邑,再徙察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親信。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堯舜之間正是通過聯姻這種方式順利地實現了權力的轉接與過渡,至於後來的舜逼堯之說,可能只是出於堯邦頑固分子的一種藉口罷了。
而在東夷民族首領舜即將執掌權力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夏民族的首領鯀企圖憑藉自己的實力打破這種平衡局面,如《呂氏春秋·行論》所言:「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下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羽山,副之以吳刀。」舜帝在平息鯀的叛亂之後,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成功地自己的親生兒子嫁接到夏禹民族之中,最後通過禪位與禹的方式,從而確立了啟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夷夏兩個民族皆歌「吾君之子」,共同生活在一個貌似合理的統一體系之中,進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腳步。同時,也順利地實現了從「禪讓」到「世襲」的轉變,為中國早期第一個國家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關於啟的不同評價,現在也許有了一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後來夷夏民族對早期歷史的不同陳述。在理解古史傳說方面,不同的民族背景是不是我們應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呢?
要之,正是舜帝的不光採行徑完成了夷夏兩個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融合。從長遠角度來看,有點「小眚不掩大德」的意味,畢竟這種所謂的「和平」演變比血腥的民族爭鬥和互相屠戮更為可取一些。本文所謂「夏啟」身份新說雖然難免紕漏,但對於我們理解古史中「禪讓制」向「世襲」的轉變以及早期的民族融合進程,無疑提供了一條可能借鑑與重新思考的途徑。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
聖伯納繁殖場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南極變暖!海冰破裂數千幼企鵝被淹死,本世紀末帝企鵝或減少80%】因全球變暖,南極部分區域升溫9度,今年6月南極海冰跌至有記錄來最低點。專家表示:氣候變暖將影響企鵝繁殖。2016年,南極一處海冰在極端天氣中被摧毀,數千帝企鵝幼兒被淹死。若持續升溫,本世紀末帝企鵝或減少80%。
* 【12月溫度破百年紀錄!莫斯科用人造雪迎新年】因異常高溫,12月以來莫斯科沒有像往年一樣被大雪覆蓋,少了幾分過節的氛圍。12月28日一名網友曬出,紅場附近的扎里亞季耶公園使用人造雪和聖誕樹,為人們打造出「莫斯科唯一的雪景」。新年將至,莫斯科的氣溫還在零度左右徘徊,12月更是打破133年的最高溫紀錄。
* 【美國參議員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抨擊貝佐斯:亞馬遜連續兩年0繳稅,淨利潤超百億美元】12月28日,美國參議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伯尼·桑德斯再次發文抨擊貝佐斯:「亞馬遜應該繳納超過0美元的聯邦所得稅。」 2018年和2017年,這家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市值9300億美元,利潤超過168億美元,卻沒有繳納聯邦所得稅。
* 【日本年齡最大新員工,76歲開始第一份工】東京某星巴克上個月迎來了在日本年齡最大的新人員工,76歲的山田勝子。她一周工作2到3天,一天四小時,時薪1020日元。山田20多歲結婚後一直是家庭主婦,七年前丈夫去世,這是她第一次打工。 目前,日本65歲以上人口的總佔比已超過28%,位列世界第一,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超過1.6,工作崗位數量遠遠多於求職者人數。由於勞動力不足,很多老年人依然或是回到工作崗位上。
* 【荷蘭要改名,明年1月起,荷蘭正式更名尼德蘭】2020年1月起,荷蘭政府將所有使館、院校、國家隊等國家官方名稱全面更名為"尼德蘭"。該國共有12個省,而荷蘭只是南荷蘭和北荷蘭這兩個人口最多、熱門景點眾多省份的統稱,該國外交部認為不應只推廣國家的一小部分,因此決定更名。
* 【今年美國電影票房收入料達114億美元 迪士尼佔逾三成】截至29日,美國國內電影市場票房總收入達112.6億美元,目前估計,今年的最終數字有望達到114億美元,這將是美國電影史上年度票房收入的第二高紀錄,僅次於去年的118.8億美元。迪士尼今年全球票房收入超過100億美元,在美國的票房收入逾37億美元,約佔美國電影市場的33%。
* 【綠谷制藥公佈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售價 患者年用藥費用約四萬元】12月29日,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宣佈旗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上市。患者從今天起可憑醫生處方到全國各大專業藥房(DTP藥房)購買該藥物。綠谷制藥董事長呂松濤今日向媒體透露,「九期一」的零售價為895元一盒(150mg*14粒*3板),年用藥成本約為4萬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後,外界針對這款藥物的臨床試驗設計、療效數據等存在爭議。對此,「九期一」研發團隊及綠谷制藥表示,這款藥物更多的臨床試驗數據正在期刊投稿過程中。針對「九期一」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和真實世界研究也即將開展。
* 【李嘉誠旗下公司收購滬上地產,專家:外資看好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景】近日李嘉誠創辦的亞騰資產管理公司(ARA Asset Management)宣佈將與Straits Real Estate以及工銀國際組成合資聯合體,共同收購位於上海浦東的三林印象城,交易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財經評論員嚴躍進表示,此次收購說明港資看好上海等地產項目,這個投資具有非常強的導向,客觀上說明瞭當前包括李嘉誠在內的很多港商、港資企業轉而持有和投資地產項目。
* 【美國退休生活成本最高城市:100萬美元只夠用10年】對很多美國人來說,100萬美元可能已經不足以維持他們的退休生活,尤其是如果你住在一個生活成本昂貴的城市。紐約和舊金山名列榜首。這兩個地方都以其高昂的住房費用和生活成本而著稱。然而,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和德州麥卡倫等地,100萬美元的退休儲蓄可以維持近三十年。
* 【億萬富豪Alan Trefler:如何確保你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叱吒風雲的商業領袖們,都有自己的個人愛好。視頻中這位艾倫·特雷弗蕾(Alan Trefler)喜歡文物修復。他去年以23億美元財富淨值名列《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Alan 的財富來源是依靠創立Pegasystems公司,Pegasystems提供企業業務流程管理方案,以規則引擎為核心的SmartBPM產品軟體,滿足多行業需求。 http://t.cn/AiF2dDgl
聖伯納繁殖場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亞書》曾經以「枝子」來形容大衛家系的後代,在古代,許多大衛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這可能是此地名稱的由來。那裡是耶穌基督的故鄉。福音書中描述他的父母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住在這裡。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利到瑪利亞那裡告訴他她將因聖靈懷孕,所生的將會是救世主,耶穌在降生後以就是在這裡長大。新約聖經時期拿撒勒是個不起眼的地方,人們打聽耶穌是會問:「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若望福音1,46)。今天的拿撒勒屬於最重要的朝聖聖地。在傳說中的瑪利亞故居和報信天使所在地地方。遊提比利亞當然不能錯過約旦河洗禮,相傳耶穌就在這裏接受聖約翰的洗禮。洗禮是基督教非常神聖的入教儀式之一,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額頭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入水中,表示赦免入教者的罪惡並賦予"恩寵"使其成為教徒。據說英國的皇室成員接受洗禮的時候,皇室都會派專機來到這裏,裝上一些約旦河水,然後再飛回到遙遠的不列顛,用約旦河的水為皇室人員洗禮。耶穌洗禮處每天都有來自於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膚色的人,據統計,每年人數超過了50萬人。黑門山,又名西雲山,是一座位於東黎巴嫩山脈南部的山,最高峰海拔為2,814米。頂峰位於敘利亞和黎巴嫩。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獲勝後,黑門山的南坡和西坡歸屬以色列控制。1980年,山脈的這一部分和戈蘭高地被以色列單方面合併。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很高很高的黑門山的山腳下,每年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流下來滋潤了大地,所以這個地方農作物非常的茂盛,大家就覺得這一定是繁殖之神的祝福,因此就變成香火鼎盛的拜神中心啦,他們在向上聳立的懸崖牆上挖了許多的洞當神的祭壇。他們拜的神叫做潘 (Pan),希臘人叫這個地方“Panias”來尊崇Pan(老潘長得像隻山羊,就是羊男的迷宮中的半人半羊怪神,還有很多電影和故事都有出現,他會吹笛子亂勾引別人) 。可參考資料:
路加福音2:39;4:16
馬太福音8:23-27
馬太福音5:1-11
約翰福音21
馬太福音8:5-18
馬可福音1:9-11
列王記下5:8-14
士師記18:5
列王記上11:3;12:2-20;12-13
馬太福音1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