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生命從青春華美到歷盡滄桑,創作者沒有停在世人讚嘆的原點,沒有滿足耽溺自己已經完成的榮耀,他一步一步挑戰自己。
自己的過去就是最大的敵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
聖殤位置 在 柔 米 Zoomi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週六(12/15)會在 大觀社區藝文祭:開幕音樂會、論壇與社區導覽!
我真的憨慢說話,但可以透過自己寫的一些歌而跟世界產生連結,是很感謝的事。
假日出遊的選擇除了去IG看打卡點,也可以來大觀社區走走,我們一起去認識這個城市、社會不同的面向:)
【大觀社區藝文祭】開幕音樂會、論壇與社區導覽
活動頁:https://ppt.cc/fbqk8x
「夾縫中抵抗:大觀社區藝文祭」開展了!展期頭兩天(12/15~12/16)的開幕期間,我們特別規劃了社區導覽、音樂會與三場精彩論壇,希望關心大觀社區與台灣社會議題的朋友,能在走訪社區、觀賞常設展覽的同時吸收額外知識、深入了解與抗爭有關的相關子題。
當然也盼望能這兩天能讓大觀社區熱鬧一些,為居民們鼓舞士氣--「在抗爭中生活,生活中抗爭」!。
===================
開幕式活動簡表:
12/15(六)
15:30~16:30 開幕導覽
16:40~18:40 系列講壇1:我家怎麼會被拆掉?-當前台灣迫遷狀況
18:50~21:00 大觀音樂會:柔米Zoomie x 蔣闊宇 feat. 無妄合作社 x盤尼西林
12/16(日)
15:00~16:00開幕導覽
16:10~17:10系列講壇2:抗爭法律學-當我們妨礙了強拆的公務
17:20~18:50系列講壇3:按下快門是為了?-運動中的影像實踐
===================
活動介紹:
12/15(六)
15:30~16:30
🏠開幕導覽
抗爭迄今,大觀社區自救會已風雨飄搖地進行了26次導覽。而在展期內規劃的這第27與第28次導覽,我們除了將會和往常一樣,帶著你親自走訪社區角落、了解社區歷史、認識居民、講解拆遷議題與相關爭議之外,身兼策展團隊的我們還會為你參觀展場、解說展覽。
16:40~18:40
📣系列講壇1:我家怎麼會被拆掉?-當前台灣迫遷狀況
與談人:
孫窮理(焦點事件記者)
楊友仁(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黎明幼兒園保留行動成員)
黃世進(大觀社區居民)
與迫遷、強拆相關的土地議題,在不同的時間、背景下,一再於我們身邊上演。近十年來,包括樂生療養院、寶藏巖、都市原住民、士林王家、苗栗大埔、華光社區、台南南鐵東移、高雄果菜市場、台中黎明幼兒園等等強拆案件,從北到南遍佈全台,大量抗爭者勇敢地以肉身「檔拆」作為抵抗手段,曾經一時之間引起大量社會關注。可以說,土地運動/強拆事件是近年來台灣諸多議題下的一條重要軸線。
本次論壇,我們將從當下--2018與2019年的交接處出發,重新回顧近年來土地運動與制度及政治的交鋒,試圖理解在不同背景下,發生強拆事件背後的意識形態、結構性因素是什麼,抗爭者所要爭取的是什麼,策略上又如何隨著條件不同而抵抗。透過了解歷史與大的社會背景,本次論壇盼望能將討論重點放回當下,為當前仍然為數甚多、層出不窮的土地迫遷議題,理出一條思路。
18:50~21:00
🎵大觀音樂會:柔米Zoomie x 蔣闊宇 feat. 無妄合作社 x 盤尼西林
🎤 柔 米 Zoomie
真正打動人心的創作從來無關形式,也許就是一段旋律,或一句歌詞,越是簡單就越能往我們心裡去,而且留得更長久。
柔米提早熟成的迷人嗓音,搭配引人深思的歌詞,很難想像她不過是20出頭的年輕女生,聽似簡單卻精湛的吉他編曲彈奏,以及現場演唱的穩定與張力,已經為她帶來許多獎項與注目,但現在她仍然只是專心在自己和世界的關聯,就像她說:「大部份一把吉他自彈自唱,試圖用創作修補人的斷裂,把憤怒吃進體內,生出溫柔而強烈的歌——閉上眼,感謝此刻的呼吸,將故事都唱成心願。」專心聽柔米唱歌,你會發現,你和自己越來越靠近。
🎤蔣闊宇 feat. 無妄合作社 No-nonsense Collective
蔣闊宇,詩人,工會秘書,不菸不酒,不三不四。獲第十四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佳作,著有《好想把你的頭抓去撞牆》。本次演出蔣闊宇將與無妄合作社一同登台朗讀作品。
🎤 盤尼西林
台大醫學系學生,主修外科。從小以林獻堂、蔣渭水等民權運動份子為偶像,自詡為台灣社會的抗生素,以及大預言家。從事編曲與饒舌創作,作品多為明嘲暗諷社會現象,代表著中下階層的一種反抗社會的聲音。認為音樂帶給人的力量不是只有塑造出對愛情的憧憬,也可以是一種對社會進行批判的工具,是一種跟政治或是民生議題息息相關的活動。
===================
12/16(日)
🏠開幕導覽
15:00~16:00
抗爭迄今,大觀社區自救會已風雨飄搖地進行了26次導覽。而在展期內規劃的這第27與第28次導覽,我們除了將會和往常一樣,帶著你親自走訪社區角落、了解社區歷史、認識居民、講解拆遷議題與相關爭議之外,身兼策展團隊的我們還會為你參觀展場、解說展覽。
16:10~17:10
📣系列論壇2:抗爭法律學-當我們妨礙了強拆的公務
與談人:
何友倫(司改會法案研究員)
鄭宇焱(大觀社區自救會成員)
在過去,政府經常用《集會遊行法》來壓制抗爭者,動輒認定集會違法,強制解散、排除,甚至隨意起訴;近年來,由於《集會遊行法》違憲的疑慮,而遭到社會大力的抨擊與檢討,警察機關就改而使用定義寬鬆、容易入抗爭者於罪的「妨害公務」、「強制罪」等刑事罪名。
可以預見,未來政府也會將用此種手段對付抗爭者;隨著政府手段的變動,我們必須了解它並生出新的應對措施。這場講座,希望能從台灣社會中言論與集會自由是如何被更為細緻與「進步」的論述及工具所箝制、噤聲出發,並為未來的抗爭做好法律知識上的準備。
17:20~18:50
📣系列論壇3:按下快門是為了?-運動中的影像實踐
與談人:
鐘聖雄(《南風》作者、無妄合作社樂迷)
隆隆(工殤協會成員)
周湘萍(大觀社區居民)
近年來,視覺圖像在社群傳播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任何一種議題的傳遞,相當有賴於視覺工作者的精心設計,一定程度上,視覺本身蘊含的美感,再現了議題本身、在感知上與議題共同乘載了一部分的內涵。
然而,圖像的生產,又會隨著生產者與議題的關係及距離、生產者本身的美學而有所不同產出。他們的關係,是合作/協力?是各取所需?是單純的勞務外包?是滿腔熱血的相挺?圖像生產者與議題本身是否存在著美學上的張力?
這場論壇,我們將討論的重點放在攝影師與被紀錄者的關係,邀請三位都曾有社運參與經驗又身兼攝影師的與談人,來談論自己如何擺放自身的位置、如何在這個位置上產出自己的作品。
===================
✊夾縫中抵抗:大觀社區藝文祭
歷史記憶📕 x 版畫📏 x 影展🎥 x 音樂🎶 x 論壇📣x 尾牙🍻
🈺活動資訊:
📆展期:12/15(六)~12/30(日)
🕌地點:大觀社區(新北市大觀路二段40號)
📚活動頁: https://goo.gl/KAkmwz
💲入場費50元
大觀社區需要你的支持!
請選購我們為藝文祭製作的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Gm7gD
主辦:大觀社區自救會、愁城Trapped Citizen
聖殤位置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形成三個走廊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形成三個走廊。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聖彼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在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賽馬場,後被作為迫害基督徒的刑場,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此遇難。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國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26至333年,他為聖彼得重修墓穴,並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光陰荏苒,進入十六世紀後,經過1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教堂已經破損。1506年,教堂重建,1626年完工。建造之初,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被聘 為主設計師,他設計的大教堂主殿是一個希臘十字形(四臂等長)建築群。1513年,年輕畫家拉斐爾接替了他,他修改了原有設計,改為拉丁十字形(豎長橫短的十字)建築群,並在正殿兩邊加了5個小禮拜堂。1547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在拉斐爾死後繼續教堂的設計建造工作。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前後歷時120年,完工後,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經歷了上百年建造過程,融合了多位大師的心血,它還是一座建築藝術瑰寶。同時,它擁有數以百計的雕刻、繪畫和裝飾藝術珍品,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教堂正面建築1607年設計,歷時7年建成。正面寬137米,高45.5米,有5扇大門和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廊簷上站立著13座5.5米高的雕像,中間是耶穌,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廊簷兩端各有一座大鐘,左面是羅馬時間,右面是格林威治時間。聖彼得大教堂共有13個穹頂,其中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兩個中型穹頂。正殿穹頂由米開朗基羅1547年重新設計。在意大利的教堂建築設計上,穹頂造型的寓意是通向天堂。每當仰望高高在上的明亮穹頂,看到穹頂上教徒升天圖案,就會產生對天堂的向往。當陽光從穹頂照進殿堂,也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聖彼得大教堂北邊第一個禮拜堂裡陳列著米開朗基羅1499年創作的著名作品《聖殤》,它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那一刻的情景。聖母瑪利亞坐著,雙膝支撐著耶穌 基督柔軟無力的遺體。聖母瑪利亞被米開朗基羅有意地塑造成年輕、平靜和神聖的樣子,而不是傷心、哀愁、老態的婦人形象。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署名作品。青銅華蓋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的陵墓,按照天主教的喪葬傳統,神職人員去世後,大多安葬在所任職教堂附近墓地或者教堂地下。這樣,形成了一個特殊景觀—地下墓穴群。遊人可以通過石棺浮雕、墓穴壁畫等了解天主教喪葬文化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聖彼得的陵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