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哥今天有演奏。
“拉赫曼尼諾夫《第3號鋼琴協奏曲》被譽為「世上最艱難的演奏曲」,連拉赫曼尼諾夫也說這部作品太耗心力和體力,「我把這部作品寫得跟大象一樣。」
但沒有任何一個鋼琴家可以拒絕這個鋼琴曲中的聖母峰,28歲的丹尼爾‧特里福諾夫20歲開始演奏拉赫曼尼諾夫,演奏這部作品需要靈活的肩膀與發達的肌肉,鋼琴家閉上眼睛,跳入游泳池,在2米深的蔚藍之中,想像著鋼琴就在面前的泳池,揮動著手臂,他克服浮力,也克服了拉赫曼尼諾夫,水底下的鋼琴家馴服了大象,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古典鋼琴演奏家當之無愧。
網路上搜尋丹尼爾‧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與《莫扎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會跑出如下影片:一名男孩坐鋼琴前,頭髮蓬亂,臉頰略顯嬰兒肥,看上去宅宅的、矬矬的。男孩彈琴駝著背,身體搖搖晃晃,前俯後仰,某些時刻,因為擺動過於激烈,下巴簡直要頂到琴鍵了。可是手指在琴鍵上飛快游移,周遭氣流瞬間被他改變,琴聲悠揚宛若天籟,他的額頭和鼻尖都是汗,但臉上掛著笑,真心享受演奏。樂章在一長串纖細脆弱的音調中結束,敘事者內心千百種柔情打轉,戛然而止,欲語還休,莫扎特樂譜中那些幽轉的短句,在宅男手中變成了一聲聲的嘆息。
影片是以色列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實況錄影,上傳日期是2011年6月15日,過了這一天,丹尼爾‧特里福諾夫的命運將徹底改變。
他1991年出生於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父母皆為音樂家,5歲學琴,10歲歲登台彈奏協奏曲,少年時代讀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18歲赴美克利夫蘭,拜師鋼琴名家謝爾蓋.巴巴揚。2010年,他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初試啼聲,獲第3名,隔年,先後在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和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獲金牌。
頂著鋼琴大賽冠軍頭銜,擠進職業演奏家的行列,這樣的人不少,但像特里福諾夫這樣,迅速成為古典音樂界巨星,卻是鳳毛麟角。他是各大頂尖樂團樂季的常客、每年進行大規模世界巡演,古典鋼琴家出專輯就是出專輯,但他不同,去年獲葛萊美最佳器樂演奏獎之後,他發片還要拍MV,規格比照流行歌手。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後的第2,134天,他跟著義大利聖西西里亞管弦樂團來台演出。昔日的阿宅如今是古典樂界的鋼琴金童,他站在我們面前,黑色西裝外套、寶藍色線衫、金框眼鏡,閃光燈在他身上此起彼落地閃爍著。
他被古典樂權威雜誌《音樂美國》選為2019年度藝術家,琴藝被拿來和年輕的李希特和霍洛維茲相提並論,大前輩阿格麗希讚美他:「他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湛技巧,他的指尖有柔情和魔鬼二面,我還未聽過這樣的音樂。」記者會上,主持人在他身上加諸一頂又一頂的冠冕,但他低著頭,盯著地板瞧,手指不自覺地敲打節拍,彷彿這一切都與他無關似的。
專訪本來排定在記者結束後,一小時的時間內訪問加拍照,但經紀人說,特里福諾夫先生今天還沒練琴,訪問說取消便取消了。對他而言,彈琴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特里福諾夫的專注在樂壇上極其出名:有一次,他在葛濟夫指揮倫敦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上,中途停電了,他坐在台上,毫不猶豫地在黑暗中繼續演奏;有一次,他上完瑜伽課被台階絆倒了,摔出輕微腦震盪,但仍堅持上台;還有另外一次,他手腕受傷,但打著繃帶就在倫敦完成獨奏會⋯⋯
訪問推遲到他練琴結束,在回到飯店之後,吃晚餐前進行,採訪時間約莫是一曲《莫扎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的長度。因為這次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下簡稱《拉三》),第一個問題即是第一次演奏《拉三》的心情?「我接觸拉赫曼尼諾夫其實非常的晚,大概20歲左右吧,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那已經是到美國的時候,第一次聽到《拉三》應該是12、13歲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鋼琴師》(Shine)。 這首曲子不但技巧上很難,而且相當複雜,但卻是拉赫曼尼諾夫真實內心的表達,曲子充滿自我懷疑、痛苦,心理跨度很大,要將不同的情緒合而為一,演奏《拉三》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演完之後,會讓音樂家感到非常虛脫,但我相信沒有人可以拒絕拉赫曼尼諾夫。」
水中彈奏 練延展性
是了,當然是《鋼琴師》了。這部1996年出品的電影,描述澳洲鋼琴家大衛‧赫夫考(David Helfgott)和父親之間的衝突,赫夫考在比賽中演奏父親從小就想讓他演奏的《拉三》,結果精神崩潰。該作品以其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聞名於世,常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連作曲家本人拉赫曼尼諾夫也說這部作品太耗心力和體力,「我把這部作品寫得跟大象一樣。」據說拉赫曼尼諾夫在首演之後,也因為太過疲累,而拒絕了觀眾的安可。
但沒有任何一個鋼琴家可以拒絕這個鋼琴曲中的聖母峰:「當我來到美國,我試著分析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發現詮釋這部作品需要靈活的肩膀與整個上半身的肌肉。然後我開始在游泳池中練習彈奏拉赫曼尼諾夫。」
以為自己聽錯了,但鋼琴家確實是這樣說的:「沉入水中,想像著鋼琴就在面前游泳池中,每一個抓水、划水,練習身體延展性,也可以掌握音符之間的距離,了解到從這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需要多少力量。說這首曲子是寫給大象,這樣說法太不優雅了,但它確實很耗費體力。」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聖母峰 電影 1996」的推薦目錄: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Sonya Travel &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好雷文長]聖母峰-夢想與死亡的交叉-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台灣登山隊速度很慢,穿著也非常怪異!」電影《聖母峰》的 ... 的評價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到底聖母峰有什麼樣的魅力?促使一群為 ... 的評價
- 關於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1996年有台灣人去爬聖母峰嗎? 為什麼會被好萊屋 ... - Mobile01 的評價
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今美國電影業慘淡,有些戲院老闆也許會想起 20 年前的這個秋天——那時美國票房陷入罕見的大低潮,連基努李維的爛片都能賣成冠軍。但是與如今電影院冬天不知何時才結束不同,2000 年越接近冬季,票房越回溫,有許多溫馨的、勵志的電影溫暖票房,當中這部很不溫馨、背後故事更是冰冷的《巔峰極限》,成為那年冬天的少數動作強檔。
【《巔峰極限》20 週年紀念:聖母峰上的重大悲劇,如何轉變成一場爭分奪秒的刺激之旅?】
https://bit.ly/3kpOT0T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 1996 年聖母峰山難?我記得,因為有台灣人在那裡不幸罹難,我記得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新聞,一時不知該興奮台灣竟然可以進入國際新聞頭條,或是該為同胞他鄉遇難感到悲傷。
這起山難最後變成一場倖存者之戰,最終演化成了一部純粹娛樂導向的災難電影。比我看到新聞時混亂的感受更加混亂,因為《巔峰極限》確實夠娛樂,它巧妙地揉合了大自然災難電影、以及1953年驚悚經典《恐懼的代價》(The Wages of Fear)或是1977年翻拍的《千驚萬險》(Sorcerer),當然還要來點席維斯史特龍的《巔峰戰士》,你越不知道這鍋大鍋炒的材料其實來自於悲劇,你越能毫無罪惡感地大口咀嚼。
這是藝術與道德在鮮為人知角落的衝突,如今加上時間沖刷,沒有太多人還惦記這部動作電影了,自然那些衝突也煙消雲散。《巔峰極限》20週年了,讓我們久違地懷念它一下。
【延伸閱讀】
2000 年秋天美國票房大崩跌中,僥倖的票房冠軍:
【我們喜愛的大爛片《兇手正在看著你》】
(上):還以為是驚悚電影,原來是男神腐來腐去曖昧劇
https://bit.ly/2QYkwma
(下):被騙被整被笑還不准抱怨,基努李維人生最恥辱的一年
https://bit.ly/2wHIbAm
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Sonya Travel &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今晚同吳蚊講《姐妹爬山》 EBC
挑戰世界最高峰!
在這之前,我們先帶大家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基地營(EBC Everestbase camp)看看好風景,按步就班。 😹
8848 米的珠峰當然並非人人可達,但5400米的基地營可算是入門級別,是近年頗為熱門的一條登山路線。
蚊蚊和Sonya兩位女生先後完成挑戰 EBC ,為期兩星期多的登山過程,到底會遇到什麼困難,或是有趣事?
行行重行行,每個人的速度不一,只有跟隨自己的步伐,登上山頂,才是屬於自己的修行。
除了終點,還有過程中遇到的每位同路人,每日相互的一句加油與笑臉,亦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姊妹爬山,各自努力。就讓兩位旅人細說登上EBC 的經歷及準備。帶大家眼睛去旅行,看最雪白的高山。
艱難的上坡時期,我們稍息一會,一同保持身心健康。
💡推介書目:
🗻 劉宸君,<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
🏔Jon Krakauer, 《Into Thin Air》(中文版 <聖母峰之死> )
1996 年山難紀實文學。
電影"珠峰浩劫" 根據此小說改編而成。
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台灣登山隊速度很慢,穿著也非常怪異!」電影《聖母峰》的 ... 的推薦與評價
Sep 22, 2015 - 2015.09.24內容勘誤修正-“基地營攀攻聖母峰頂路程大約為10公里”/應為“四號營攀攻聖母峰頂路程大約為10 ... 電影《聖母峰》的1996山難,外國人怎麼看? ... <看更多>
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到底聖母峰有什麼樣的魅力?促使一群為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登山隊速度很慢,穿著也非常怪異!」電影《聖母峰》的1996山難,外國人怎麼看?-風傳媒. 2015.09.24內容勘誤修正-“基地營攀攻聖母峰頂路程大約為10公里”/應為“四 ... ... <看更多>
聖母峰 電影 1996 在 [好雷文長]聖母峰-夢想與死亡的交叉-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文長慎入
這部電影非常難以文字恰當地表達出來,
就如同這場山難幾乎不可能透過螢幕真實呈現一樣。
那為什麼寫?
因為昨晚電影院裡那種觸不到的極寒深入骨髓,
被世界遺棄的足跡旋即淹沒在暴風雪中,
無聲無息,卻如火燒般深深烙下了。
根據1996年史上最大規模的聖母峰山難改編而成(8人死亡),卻沒想到在電影開拍的
2014年,聖母峰大雪崩、尼泊爾大地震,罹難人數(16/18)都駭人地超越了1996。1996
年,歷史上聖母峰最擠的那一年,同時有紐西蘭嚮導RH的隊伍"冒險顧問"、美國嚮導SF
的隊伍"山癡"、印度隊、南非隊和高銘和領軍的台灣隊預備攻頂。在攻頂前的預備訓練
中發生了冰瀑塞車的驚險狀況,在眾人冒著低溫排隊橫越鋁梯之際,"冒險顧問"一名成
員差點摔落山溝。紐西蘭嚮導RH於是召開會議,希望能協調出各隊分批攻頂的理想時機,
而不是大家都擠在5月10日那天,搞得聖母峰上大塞車,徒增眾登山好手的生命危險。不
料所有人各執己見,協調破裂。
"冒險顧問"和"山癡"都是所謂的商業登山隊,意即繳交高達六萬五千美元的團費,嚮
導就能帶客戶攻頂。RH本身是眾所皆知的好手,但他的隊伍中有三人從未攀登過八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SF則曾創下無氧攻頂的紀錄,(八千公尺以上區
域稱為死亡區域,幾乎沒有人能不靠氧氣筒行動)。即便如此,商業登山隊仍是極具爭議
的。"冒險顧問"隊員能力參差不齊,且每一人就需要兩名雪巴幫手,那天的聖母峰比想
像中還要擠上很多。但當日同樣攻頂成功的高銘和這樣說:「天氣好的時候,聖母峰擠上
百人也不一定出事;但天氣差的時候,就算山上人很少,仍可能發生很大的意外。」是的
,天氣。
部分登山隊員在下午兩點鐘前就完成攻頂,(不可思議!他們全是午夜就出發的!)而不
成文的規定則是:「無論下午兩點是否攻頂成功,都必須即刻下山。」根據"聖母峰之死
"作者(同為當年"冒險顧問"隊中一員)的說法,他下午一點五十七分攻頂成功,在世
界最高峰頂停留不到五分鐘便立刻下山,卻在只容得下一人側身通過的希拉瑞階梯遇上了
大塞車,十數名登山客正在浪費時間和氧氣、排隊等待通過希拉瑞階梯。下午三時下攀到
南峰,這時標高8510的洛子峰湧上縷縷迷霧,一步步向聖母峰頂逼近。天氣不像一兩個小
時前這麼晴朗了。這時,早已完成攻頂的紐西蘭嚮導RH正在協助第二次攀登聖母峰的美國
人Doug舉步維艱地再次往頂峰走去。事實上,D當時的身體狀況相當勉強,而RH違背了自
己的原則和理性。他原先堅持所有人必須在兩點前下山,這妥協讓他們都付上了生命的代
價。
關於這場山難,前後共有四批人馬相繼出書重提舊事。但無論如何,就像歷史是得勝者寫
下的一樣,山難也是由倖存者定調的。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人體在海拔八千公尺以上受
到低壓缺氧極度壓迫的生理反應,失去意識、判斷力和行動能力正是其一。活下來的人各
執一詞,至於亡者,他們的故事又是甚麼呢?他們真正經歷過的,除了極地氣候帶來的極
度殘酷,還有人性的最低底線。當隊友說我下去拿氧氣瓶給你,除了只能信任,心裡是否
也為著心知肚明的去而不返預備著自己的死亡?寒冷是一定的,但是那種孤獨、無援、毫
無盼望,實在令人難以想像。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無論擁有多少資訊,都不可能還原現
場,只能做為參考。因為死者無法為自己發言,即便是倖存者也力有未逮,而其他人當時
不在那裏。」
繼續閱讀:https://liebechunyu.pixnet.net/blog/post/37288654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8.34.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43410037.A.46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