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福音單張-55
#三分鐘福音材料
I偉大的人,渺小的神I
人渴望偉大,渴望成功,我也是這樣希望;若成功的作一個律師或政治家,可以為弱勢發聲。原以為耶穌也是成功人物之一,直到讀了祂的傳記—聖經,我才明白,祂能發揮影響力,不是因為祂的偉大,反而是因為祂的微小!
聖經中曾有一個婦人,要尋求耶穌的幫助,因此尊敬的稱呼祂為君王大衛的子孫,但耶穌卻將自己比喻成可喫的“餅”。這表示他不是用外面偉大的能力來幫助人,乃是要人裏面接受祂,從內裏進行拯救。
曾有人說,我們需要對主的偉大和祂的微小,同樣有深刻印象。祂甚至生在小馬槽裏,長在小城中,並且在卑微的家庭中被撫育。祂不是來作宗教偉人。祂是小小的拿撒勒人,毫無偉大之處。哦,祂是何等微小!你比一塊餅大還是小?當然,你必須承認餅比較小。親愛的朋友,主既是生命的餅,來到您這裏,您就必須對祂說,“主,我讚美你,你比我小。現在你能成為我的食物。你若比我大,你絕不能作我的食物。”祂是小得足以給我們喫的餅。
那麼,我們怎麼喫祂?怎麼接受祂呢?您只要簡單的向祂說:“主耶穌,謝謝你是微小的,讓我可以接受你,現在進到我裏面,讓我裏面產生生命的奇妙改變。”
世上的人如何成功,當時間過去,終究只能影響當區域或當代的人,身邊的基督徒,不一定富裕或亨通,但臉上都流露出心中的喜樂平安,至終我也成了一個基督徒,從成功的無盡追求得釋放,欣然去向人介紹主耶穌,朋友,願您也能夠接受主耶穌,祂將使您的一生滿有價值。
#你可以這樣禱告
主,我讚美你,你比我小。現在你能成為我的食物。你若比我大,你絕不能作我的食物。
#水深之處
#每周一三發佈
#陪福音朋友一起讀
#禱告信息讀經只要三分鐘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
聖經人物大衛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聖殿《毀滅傳說》的電影】🎬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吉迪.達爾 (Gidi Dar) 的迷人新片《毀滅傳奇》將於7月15日在以色列電影院上映(隨後將在頻道Hot 8和Kan 11上放映),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這是關於猶太史中第二聖殿毀滅的故事,它是一部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探討了猶太歷史上最兩極分化的事件之一,是很少電影製作人願意嘗試將其戲劇化的主題。
此片沒有特別聚焦在這時代的主要人物,例如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拉比耶書亞.本.革馬拉(Rabbi Yehoshua Ben Gamla)或拉比約哈南.本-扎凱( Rabbi Yohanan Ben-Zakai),儘管他們都存在於電影中。然而,電影中聚焦的英雄是本.巴提赫(Ben Batih),一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人物。巴提赫是一個年輕人──在經過一番猶豫及掙扎後──決定參與狂熱分子對抗羅馬人的反抗行動。
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大規模描繪衝突和戰鬥的故事,但電影卻是由1500幅生動而令人難忘的美麗原畫組成,以動畫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些畫作由大衛‧波隆斯基(David Polonsky)和麥可.浮士德(Michael Faust)創作,他們負責阿瑞.福爾曼(Ari Folman)在2008年執導關於黎巴嫩戰爭的動畫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中的藝術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圖片並不是先製作成動畫,而是一張接著一張的呈現。對於一個有大量動作的故事來說,這聽起來可能跟我們原先想像的不同,但僅僅幾分鐘後,圖片就不再像是靜止的,當我回想這部電影時,我記得它就像是動畫一樣。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
這是達爾導演與演員舒利.蘭德(Shuli Rand)第三次的合作,後者為主角本.巴提赫(Ben Batih)配音。蘭德主演了達爾早期的兩部電影,他曾飾演艾迪.金(Eddie King),一個涉入犯罪事件的角色,在電影烏什皮辛(Ushpizin)中,一個新宗教改革罪犯的故事,故事中他最終在住棚節接待了他的兩個前同事。這些電影和蘭德本人的生長經歷相仿,他出生於一個宗教錫安復國主義家庭,後來成為一名過著世俗化生活的演員而聲名大噪,並主演了《愛克發鏡頭下的人生》等電影,這是對特拉維夫咖啡餐館文化的慶祝和批評的故事。之後蘭德成為布雷斯洛夫的拉比納赫曼(Nachman)的極端正統信徒。雖然達爾在一般世俗世界中長大,但與蘭德的關係為他提供了進入宗教世界的窗口。
對達爾來說,這部電影能審視這一件最為核心而痛苦的歷史事件,並探索其對當今以色列的影響。
作為一名年輕的電影製作人,達爾注意到「那些帶給我啟發的導演,比如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他們也審視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而基督教是構成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達爾從小在世俗化的以色列社區長大,對猶太教的傳統感到格格不入。 「我們無法接觸到錫安復國主義前100年的相關資料。」他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當然我們在學校裡能學到了一些跟聖經有關的知識,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具2000年歷史的塔木德和猶太文本,不僅是法律,還有詩歌和傳說……等等,我們其實還未完全了解自己的文化。過去我研究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發現他們在他們的文化裡已生活非常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錫安復國主義卻燒毀了那些散居在外的猶太人們能認識歷史的管道。當然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衝動,而且他們做到了,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在某個時刻,它使其他猶太人在認識自己的文化上如同走到了死胡同。”
這並不代表達爾不尊重錫安復國主義。「我的祖父是先驅者,父母也是委身的錫安復國主義者,有著『背對大海』的精神,他們行了許多神蹟,但隨著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在概念上漸漸出現些問題……錫安復國主義將妥拉(Torah)給宗教社區,說:「這是屬於你們的,跟我們無關。」
達爾熱衷於他的信念,對藝術家而言,審視歷史及宗教信仰也是重要的。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東西,這與虔不虔誠無關,我們必須兼容兩者,既需要回顧過去,且創造新的事物。」
他認為以色列人對西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歐洲正在面臨的挑戰太感興趣了,而忽視自己的文化及歷史,當然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因著與蘭德的友誼,達爾開始更仔細的研究猶太歷史和文本,並意識到他對自己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幾乎不記得了。他甚至與另一位朋友一起學習革馬拉(Gemara,猶太教經典,是塔木德的一部分)。當他研究羅馬時代猶太人分裂的主題時,他認為第二聖殿的毀滅和導致它的緣由能化為引人入勝的劇本。他還決定最好不要讓像本-扎凱(Ben-Zakai)或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等知名人物出現在劇本裡面。
「劇中,英雄需要改變,而其他角色都不會改變,他們有一個明確而嚴格的議程」他解釋道,「只有年輕的本.巴提赫(Ben Batih) 在雙方之間搖擺不定,並面臨將會造成他改變的衝突。最後他會與故事剛開始時的他截然不同。」
本-扎凱的侄子本.巴提赫是一個與母親住在一起,並保護母親的年輕人。一開始當他看到人們因著沒有繳納聖殿祭司徵收的稅、而在街上被毆打時,他選擇什麼也不做。
達爾說:「但隨後他想到了本-扎凱的話,如果他不採取行動,他就稱不上是個男人。」「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毀滅』,只是在這裡變成『行動還是無動於衷。』」最終,本.巴提赫加入並參與了反叛起義的行動。故事述說至此,達爾表示他並沒有譴責狂熱分子,儘管許多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削弱了猶太人與羅馬人抗戰的力量。
「我認為他們(狂熱份子)只是單純願意為著所追求的正義奮鬥到底的人。」達爾說,「他看見了不公不義的事情,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只是個懦夫,然而,如果選擇做些什麼,將會導致毀滅。」
達爾發現當時導致聖殿被毀的情境與今日的政治不和諧間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以色列或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腐敗的獨裁國家。
「你不可能永遠忍受腐敗……我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我相信正義。」
達爾覺得要儘快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故事能帶出的影響力遠超於我。」──選擇透過繪畫來講述它,因此最終花了幾年才完成這部作品。為主要角色配音的演員們都是以色列當代之名影星──除了蘭德之外,杰夫.里凡奇(Ze'ev Revach)是本.迦姆拉(Ben Gamla),阿莫斯.塔馬姆(Amos Tamam)是巴爾.吉奧拉(Bar Giora),莫尼.穆索諾夫(Moni Moshonov)是本-扎凱(Ben-Zakai),雅艾兒.阿貝卡西斯(Yael Abecassis)是貝尼基女王(Queen Berniki)和伊格爾.納奧(Igal Naor)是奮銳黨(Giscala)的約翰,他認為讓故事栩栩如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繪畫。因此他與藝術家波隆斯基和浮士德密切合作,製作了一個短片版本,看看這想法是否可行;結果他發現效果挺好的,並繼續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達爾說「因為圖片不會動,所以甚至更美麗。」製作這部電影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但他認為最終展現出來的成果是值得的。「在製作中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做,當不必跟隨動態圖像時,想像力將會自己填補中間的空白,並進入劇情的節奏中。」
達爾對這部電影試映後所接收到的觀眾反應感到高興,最高興的是引起了宗教界的興趣,特別是在耶路撒冷電影院的幾場放映中,包括通訊部長約阿茲.亨德爾(Yoaz Hendel)在內的觀眾對電影的問答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超過了預定的時間。
「這讓我非常高興」達爾說。「我原本擔心他們會覺得我在責備他們,但他們很喜歡,我收到了很多讚美。」
雖然達爾對這部電影在以色列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感到欣慰,但他也期待能在國外上映,並已被負責《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紀念國際影片公司(Memento International)收購並進行國際發行。他樂觀的認為,影片提出的議題將引起各地觀眾的共鳴。
「他們在某種層面上是對的。」他談到故事中的派系時說。「他們自認為一路走來都是對的……希望大家在責備其他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每一方都需要往裡面細細思索。」
新聞出處:JP
新聞日期:2021/07/08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
經文及禱告方向
 ̄ ̄ ̄ ̄ ̄ ̄ ̄
箴言21:1-2
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
彼得前書2:4-5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在紀念聖殿被毀日時,這部電影正是時候,我們看到以色列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各別得掙扎,讓我們為著在以色列政治、宗教上不同派系的人禱告,惟有耶和華神衡量人心,願他們心中的純正及良善被主紀念,更求主光照他們能敏銳主的心意,領受啟示耶穌是彌賽亞,並起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和靈宮,行神悅納的事!
聖經人物大衛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巴黎記藝】德拉克洛瓦「聖天使禮拜堂」
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以奔放構圖、燦爛色彩和大膽手法開啟歐洲藝術史上新氣象,不僅被寫實主義代表人物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所尊敬,更影響許多後輩,例如印象派眾人,如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竇加(Edgar Degas,1834 ~ 1917),或是後印象派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野獸派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等人。
1832年1月,德拉克洛瓦跟著法國外交史團到訪摩洛哥,北非穆斯林文化的特殊風情讓他的創作有了更開闊的面貌。
約莫半年後回到巴黎,繼續創作大型畫作參加沙龍展的同時,德拉克洛瓦又陸續承接多件龐大壁畫委託案,單純沙龍畫家的角色自此開始轉變。從四方畫布轉向巨幅牆面,這些大型畫作成為他後半生創作重點,佔據他多數時間。
如今在巴黎多處地方皆可見到他的作品,例如波旁宮(現國家議會)、盧森堡皇宮圖書館、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聖修爾皮斯大教堂聖天使禮拜堂…等等,都是德拉克洛瓦曾經揮灑才華之處。
--------------
左岸聖修爾比斯教堂(Saint-Sulpice)算得上是巴黎最大型的教堂,不同於西堤島上人氣王-聖母院為哥德式建築,這兒則是厚重結實羅馬式,教堂內的《聖天使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Angels)壁畫便是大師手筆。
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鉛筆和墨水畫草稿約於1849-1850年間進行,期間因為德拉克洛瓦被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壁畫等其他委託案牽絆,不得不一再延宕,導致實際作業於1854年才開始動工。
但是不同於新古典畫派的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或是比利時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等大畫家門下有眾多子弟各司其職,德拉克洛瓦幾乎事必躬親,只讓學生協助構圖,其他工作則是自己一手包辦。這麼做的優點是可讓作品整體看來和諧統一,不過德拉克洛瓦本人卻是累慘了。
何況他老人家自從1841年之後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拖著逐漸孱弱的身軀,加上教堂潮濕的環境,都增加了壁畫施作的難度,以至於《聖天使禮拜堂》一直到1861年才正式落成。
--------------
大師嘔心瀝血之作,聖天使禮拜堂壁畫共有三幅,都是以聖經故事為主題。
左右兩側壁畫主題分別是《雅克布與天使搏鬥》(La Lutte de Jacob )、《荷利奧杜爾被趕出聖殿》(Héliodore chassé du temple),皆由德拉克洛瓦直接在牆壁上作畫。因為曾多次調整構圖,所以實際上壁畫有好幾層,部份牆面上頭甚至有多達15層顏料。
天花板《聖米歇爾擊敗魔鬼》 (Saint Michel terrassant le démon) 則是先畫在帆布上,再行裝設於天頂。
因此要認識實則熱烈奔湧而非繾綣柔情的浪漫主義,除了要到羅浮宮瞧瞧德拉克洛瓦最著名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1830),還得來趟聖修爾比斯教堂,接受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震撼洗禮。
坐在禮拜堂牆邊的木椅上靜靜欣賞這三幅壁畫,只能不停讚嘆大師手筆的奔放豐沛、恢弘壯麗,無論內心如何激盪卻難以言語。
何況教堂於2017年才請專人清洗過,掃去上頭已累積四十餘年的風霜塵煙,此刻正是色彩最瑰麗美絕之際。
--------------
無怪乎連被畢卡索和馬諦斯尊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曾推崇〝德拉克洛瓦留下了法國最美的色彩〞,甚至有人認為〝法國藝術史如果少了德拉克洛瓦,整部近代藝術史都須重新改寫〞。
--------------
在創作禮拜堂壁畫過程中,德拉克洛瓦在教堂附近腳程約十多分鐘處覓得寓所,作為居住和工作室使用,一直到1863年在此去世為止。這裡現在也成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 Delacroix),由羅浮宮管轄。
羅浮宮不愧是財力雄厚又最富規模大器的美術館,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投入資源毫不手軟,盡力維持大師當年居所風貌,悉心照護庭院花草,同時定期舉辦特展,可說是小而精,美而好。
下次再到巴黎,別忘了來左岸沿著〝德拉克洛瓦之路〞拜訪大師作品,走過他曾經每日往返步行的巷弄,想像當年他老人家投入畫面埋首顏料的模樣,好好領略浪漫派的澎湃激情與燦爛色彩如何承續古典藝術的光輝,進而揚起現代藝術的前奏。
#浪漫主義很澎湃
#德拉克洛瓦
#防疫在家別亂跑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聖經人物大衛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在上堂下面是一個小堂,牆壁上刻有5世紀基督徒留下來的十字架。再往下一層有一個第二聖殿時期的洞穴。由於傳統認為該亞法府邸位於此處,許多人相信,耶穌被逮捕後,可能被羈押在其中一個地下洞穴,但是,這些地下洞穴在古羅馬時代是正常的,經常用作酒窖,蓄水池和浴室。在教會的北側是一條古老的樓梯,通往汲淪谷。這可能是在第一聖殿時期,從上城到下城的一條通道。許多基督徒相信耶穌在被捕的晚上,是走這條路到客西馬尼園。
[夜行登霄]指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中記載的先知穆罕默德顯現的一次神蹟。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在621年7月27日(回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天仙哲伯勒依來帶著神獸布拉克來麥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哲伯勒依來的陪伴下,瞬間即乘布拉克趕到了遠寺(相傳是耶路撒冷)。是為「夜行」。然後,按照一些聖訓的說法,穆罕默德登上登霄石從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登上七重天。穆罕默德登上第六層時,見到了穆撒(即摩西),穆撒向真主禮了三拜,因此現在穆斯林把這三拜作為副天命。穆聖遨遊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和火獄等,旅程的最後,透過真主的光芒,受真主指示說今後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層重新遇見穆撒時,穆撒提醒其五十拜遠遠超過了穆斯林的承受能力。穆罕默德於是連續九次求真主減少禮拜次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拜。黎明時分,穆罕默德即重返麥加。是為「登霄」。根據這一說法,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繼麥加和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城,而登霄節也成為伊斯蘭教的紀念日。
「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也被稱為西羅亞水道,長半公里左右,至今仍將水從耶路撒冷城外的基訓泉引入大衛古城中,隧道之盡頭名為「西羅亞池」,是二千年前耶穌吩咐一位瞎子前往洗眼的池子,一洗便重見光明。希西家水道也因此出名。「希西家」這名字裏的“家”是音譯字,容易令人誤以為希西是一個人,希西家水道就是這個人家族的水道了。其實,“希西家”三個字在一起是人名,其希伯來名字的意思是“被神加力量”。希西家是猶大國末年的君主,也是猶大國歷史中極尊重上帝的君王,在位29年。雖然希西家的父親亞哈斯是一個背逆上帝的君王,但希西家卻是個“與耶和華同在”的南國猶大末年的王(王下18∶6-7)。他主要的德政有兩方面:一是除去偶像,二是守逾越節。當時亞述王西拿基立已滅了北國以色列,虎視眈眈正想也攻佔南國。於是,希西家積極備戰,為了防備圍城時水源斷絕,他先堵住城外亞述軍隊的水源,接著把城外的基訓泉(Gihon Spring)改道,將水引入城南新開鑿的西羅亞池。這就是聖經考古學上著名的“希西家水道”。 尋找並確定《聖經》中描述的建築物和設施,一向是考古學興奮點。西羅亞水道是其中迄今年代測定最精確的一個設施。只是對西元前700多年前如何在堅硬的岩石裏挖通這條長0.55公里的隧道,仍有不同的看法。隧道出口便是西羅亞池,,主耶穌要那個生來的瞎子到西羅亞池子裏去洗。
聖經人物大衛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聖經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西元四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朝聖者來此訪問。西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c。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67年六日戰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墓碑修築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At-Tur。《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聖經》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列王紀上》11:7、《列王紀下》 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 也都隱晦地提到了橄欖山。《新約聖經》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 26:30 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2.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跡加以崇拜。升天小堂最早建於約AD390年,614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摧毀。1152年左右,十字軍重建了露天的八角形升天小堂。1187年,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將這座建築改為清真寺,並給它增加了一個穹頂。由於來訪者絕大多數為基督徒,作為妥協和善意的姿態,2年後薩拉丁在旁邊另建一座清真寺供穆斯林使用。現在,小堂仍由穆斯林控制,但是允許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來小堂慶祝,但是需要象徵性的收費。天主教會可以在小堂內慶祝,而東方教會只能在庭院內慶祝。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橄欖山頂也有一個升天修道院。
3.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義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裡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4.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 最後的晚餐;
• 耶穌為門徒洗腳
• 耶穌復活後顯現
• 耶穌升天後,門徒在此聚集禱告
• 選出馬提亞為使徒
• 在五旬節,聖靈澆灌在門徒身上
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 "第一座基督教堂。” Catholic Encyclopedia: Jerusalem (A.D. 71-1099): "During the first Christian centuries the church at this place was the centre of Christianity in Jerusalem, "Holy and glorious Sion, mother of all churches" (Intercession in "St. James' Liturgy", ed. Brightman, p. 54). Certainly no spot in Christendom can be more venerable than the place of the Last Supper, which became the first Christian church."
5.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泣教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
6.客西馬尼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 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根據路加福音 22:43 –44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地方。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聖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聖者」前來拜訪,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留下的最早記載。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記載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腳下」,又說「信徒習慣於前往此處禱告」。
7.萬國教堂就位於客西馬尼園。614年,古教堂被薩珊王朝摧毀,十字軍重建了教堂,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獨特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拜占庭/俄羅斯風格),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馬可福音( 14:32 )稱為「一個地方」;約翰福音 (18:1)稱為「一個園子」。
8.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
8.耶路撒冷(Jerusalem)位於猶太山區(Judean Mountains),海拔700-800米,東臨汲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被欣嫩谷(Hinnom Valley)環抱。這裡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38億人(2013年資料)仰慕的聖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對基督徒來說,這裡是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基督教會的發祥地,被聖經提到過653次。對猶太人來說,這裡是神所賜應許之地的心臟,聖王大衛的首都,曾是聖殿與約櫃的所在。穆斯林則相信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登霄的地點。近年來的人口增長將耶路撒冷的邊界遠遠地推移到了城牆之外。截至2011年,耶路撒冷總人口80萬1千,其中猶太人占62%,穆斯林35%,基督徒2%,1%為其它宗教或無信仰。然而令幾十億人魂牽夢繞的,卻仍只是在城牆之內面積0.9平方公里的老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並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比中國最古老的城市洛陽(建于夏朝,西元前2070年)還早700多年,於1981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耶路撒冷老城及周邊。老城根據居民組成分為四個城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粗黃線為城牆的位置。根據猶太傳統,耶路撒冷原名撒冷(Salem),意為和平、平安,但在過去的五千年中,和平在這聖城中卻常常是短暫的。
聖經人物大衛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網友最愛主題推薦 】女星分享彩妝密技&化妝包裡的秘密 ► http://bit.ly/2i1v1UQ
今天出席記者會除了男主角布萊德彼特、導演大衛米奇歐,還有製片Dede Gardner、Jeremy Kleiner。Brad Pitt領著短髮,身穿皮夾克、軍綠色上衣,搭配白色牛仔褲和靴子,看來十分自在。
最後,主持人將麥克風交給小布,請他推薦電影,他搞笑地說:「我接下來要唱歌,有人要點歌嗎?」,最後他正經地表示有一陣子沒來東京了,感謝亞洲地區的記者前來採訪,也希望觀眾會喜歡5月26日在Netflix播映的《戰爭機器》。
----------
【 更多熱門主題推薦 】
√ 名人73個快問快答 ► http://bit.ly/2hx3yHF
√ 女星/名人封面特輯 ► http://bit.ly/2pPOCsi
√ 瘦腿、塑腰、練翹臀!最多瘦身 ► http://bit.ly/2f7qFHW
√ 美容保養/彩妝技巧 ► http://bit.ly/2fns0cP
----------
【更多VOGUE TAIWAN】
Web:http://www.vogue.com.tw/liv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guetaiwan/
Twitter:https://twitter.com/Vogue_Taiwan
LINE:voguetaiwan
✨喜歡影片請記得幫我們按讚+訂閱 http://bit.ly/2eoVk7R
✨Still haven’t subscribed to Vogue Taiwan on YouTube? ►► http://bit.ly/2eoVk7R
----------
※關於時尚,VOGUE說了算!自從1892年第一本VOGUE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始終被時尚專業人士所推崇,因此榮譽為Fashion Bible時尚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