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参加吴晓波读书会,明天也许在看罗辑思维的演讲;今天研究互联网风口转向了何方,明天又对网红时代的来临言之凿凿;今天听说新媒体火了,明天就开始问别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吗? ";今天向往着诗和远方,明天又在李银河阿姨爱与性的教导中思考人生的乐园。
奥斯卡来了,他为小李子感天动地;诺贝尔来了,他为村上春树捶胸顿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着从前慢;陈忠实去了,他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实拥趸。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饱满地一边和群友打招呼一边上班;是他,每个周末还在公司挑灯夜战;是他,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聚会现场;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说晚安。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毕业,还没有微信和朋友圈,不过那时候他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和现在比起来并没有太大区别。
那时候我以为他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研究。 但几年后我发现,他依然是这个状态,却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手的属于自己的观点。
几年下来,他换了几份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内容,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 以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 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个段子准确地用一个黑色幽默,嘲讽了这个时代如我那校友一样浮躁的人们。 但往深层去想,似乎又不仅仅只是浮躁这么简单。 为什么他像新媒体编辑一样不停追热点? 为什么他频繁地分享所谓的"深度好文"? 为什么他花费大量时间积极地参加各种意义不大的线下分享会?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沈浸在了"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中无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处参加活动,对每一个热点留下一段点评,让他产生一种"我在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错觉。 实际上这些事对于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并无太大的意义。
一来,它们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 每次的接触顶多算是管中窥豹,根本无法探究到其中的内核。 如果真想进行深入了解,还不如看一本相关行业的书更高效。
二来,将自己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到这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事情上,却对每一件事都了解得不透彻,也就无法发现这些事物内在的普遍规律,吸收并为己所用。
在没有专注点的前提下,将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学习中,其实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浪费。
更可怕的是,你并不觉得自己虚度了时光,反而为自己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而沾沾自喜。
这道理看起来像一层窗户纸,一点即破,他内心深处未必没有意识到。 然而他还是乐此不疲地投身于此,因为他已经被另一件事——"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绊住了脚步。
这不难理解。
微博上,影单书单的转发量一直很高;朋友圈里,晒书的人也为数不少;知乎上,更是有很多人明明对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却强行作答(甚至这种现象也被知乎讨论过)。
似乎是因为这样的动作,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积极上进爱学习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文化的人。 似乎这样的动作,可以迎来别人的歆羡和赞美。 然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你并不是你想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没有人会发自真心地佩服你。 毕竟,这个时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好在越来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态,只要有才华就能被发现并且以此尾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坏在阶层固化,许多人碌碌无为,精神贫瘠,温水煮青蛙,失去了竞争能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时代,有人乘着海浪冲锋。 他们被誉为风口上的猪,他们是这个国家最有智慧的创业者,他们是无数小而美的自媒体。
这些人精准地把握了这个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不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们在台前风光无限,他们是大众眼中的明星,他们日进斗金,似乎这个时代专为他们而打造。
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潜水而行。 有时候他们被称为匠人,在一个不被大众关注到的角落,日复一日地琢磨着自己的手艺。 有时候他们被称为理想主义者,抛开物质的诱惑,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能沈得住气的人,虽然可能暂时无法成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但终将迎来最伟大的尊敬或是最久远的流传。
就像日本的寿司之神,就像鸡汤泛滥时代苦心孤诣的文学作者。 冲浪者站在风口,收获时代的红利。 潜水者暗自努力,等待着一鸣惊人。 而大多数人在这个时代做不了冲浪的人,也没有耐心好好潜水,最终成了随波逐流的、得过且过的路人。
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你还有时间好好考虑如何去安排接下来的人生。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的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曾讲过"10000小时理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首先选对一个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专注地耐心地投入进去就好了。 不要试图将什么都学会,因为你每天只有24个小时,能把两件事做到专家的级别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时去做的事情呢?
我的建议是:除了工作以外,选择一些短期投入效果虽然不明显,长期投入却能够对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人生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比如读书。 说来惭愧,我开始有目的的坚持看经典书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相比身边的不少朋友而言,这个时间算非常短了。 虽然最开始读书似乎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帮助,但几年下来,变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每过一两年,回忆起两年前的自己,我都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如此的无知和幼稚,看待问题的态度是如此的狭隘。 通过阅读,打开了各种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我的价值观的影响潜移默化,又深入骨髓。
比如写作。 从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年,我深知自己还没有入门,所以不敢在此评价太多。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写作锻炼了我的思维方式。
通过写作,我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对不少首次接触搞不懂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反刍,终于加深了理解。 可以说,写作训练了我的思维逻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
比如与优秀的人做朋友。 我是个对社交兴致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优秀的朋友,即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一直对我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有时候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了我,有时候是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激励了我,有时候我甚至把他们当成我的目标来努力追寻。
与这些人优秀的朋友交流互动,你总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为我指路的一盏盏明灯。
这个时代有太多干扰和迷惑我们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应花时间去做的事情。 这时候更需要睁大你的眼睛,认清表象背后的本质。 毕竟有太多人昨天还光鲜亮丽,今天却已经摔得体无完肤。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坚守自己的选择,专注地投入其中,你才会走得更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Pin Cheng J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品城記 #民宿 #聚龙村 週末來這邊小憩一下,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 都市人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下班後吃什麼,二是周末或者假期去哪兒玩。疫情當前,環遊世界尋找詩和遠方當然不現實了,在城市周邊找一些可以短暫休憩、放鬆身心的好地方還是可以考慮一下的。今天就要給你推薦這樣一個好地方。它位於廣州芳村,是...
聚龙村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参加吴晓波读书会,明天也许在看罗辑思维的演讲;今天研究互联网风口转向了何方,明天又对网红时代的来临言之凿凿;今天听说新媒体火了,明天就开始问别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吗? ";今天向往着诗和远方,明天又在李银河阿姨爱与性的教导中思考人生的乐园。
奥斯卡来了,他为小李子感天动地;诺贝尔来了,他为村上春树捶胸顿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着从前慢;陈忠实去了,他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实拥趸。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饱满地一边和群友打招呼一边上班;是他,每个周末还在公司挑灯夜战;是他,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聚会现场;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说晚安。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毕业,还没有微信和朋友圈,不过那时候他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和现在比起来并没有太大区别。
那时候我以为他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研究。 但几年后我发现,他依然是这个状态,却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手的属于自己的观点。
几年下来,他换了几份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内容,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 以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 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个段子准确地用一个黑色幽默,嘲讽了这个时代如我那校友一样浮躁的人们。 但往深层去想,似乎又不仅仅只是浮躁这么简单。 为什么他像新媒体编辑一样不停追热点? 为什么他频繁地分享所谓的"深度好文"? 为什么他花费大量时间积极地参加各种意义不大的线下分享会?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沈浸在了"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中无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处参加活动,对每一个热点留下一段点评,让他产生一种"我在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错觉。 实际上这些事对于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并无太大的意义。
一来,它们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 每次的接触顶多算是管中窥豹,根本无法探究到其中的内核。 如果真想进行深入了解,还不如看一本相关行业的书更高效。
二来,将自己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到这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事情上,却对每一件事都了解得不透彻,也就无法发现这些事物内在的普遍规律,吸收并为己所用。
在没有专注点的前提下,将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学习中,其实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浪费。
更可怕的是,你并不觉得自己虚度了时光,反而为自己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而沾沾自喜。
这道理看起来像一层窗户纸,一点即破,他内心深处未必没有意识到。 然而他还是乐此不疲地投身于此,因为他已经被另一件事——"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绊住了脚步。
这不难理解。
微博上,影单书单的转发量一直很高;朋友圈里,晒书的人也为数不少;知乎上,更是有很多人明明对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却强行作答(甚至这种现象也被知乎讨论过)。
似乎是因为这样的动作,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积极上进爱学习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文化的人。 似乎这样的动作,可以迎来别人的歆羡和赞美。 然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你并不是你想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没有人会发自真心地佩服你。 毕竟,这个时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好在越来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态,只要有才华就能被发现并且以此尾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坏在阶层固化,许多人碌碌无为,精神贫瘠,温水煮青蛙,失去了竞争能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时代,有人乘着海浪冲锋。 他们被誉为风口上的猪,他们是这个国家最有智慧的创业者,他们是无数小而美的自媒体。
这些人精准地把握了这个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不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们在台前风光无限,他们是大众眼中的明星,他们日进斗金,似乎这个时代专为他们而打造。
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潜水而行。 有时候他们被称为匠人,在一个不被大众关注到的角落,日复一日地琢磨着自己的手艺。 有时候他们被称为理想主义者,抛开物质的诱惑,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能沈得住气的人,虽然可能暂时无法成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但终将迎来最伟大的尊敬或是最久远的流传。
就像日本的寿司之神,就像鸡汤泛滥时代苦心孤诣的文学作者。 冲浪者站在风口,收获时代的红利。 潜水者暗自努力,等待着一鸣惊人。 而大多数人在这个时代做不了冲浪的人,也没有耐心好好潜水,最终成了随波逐流的、得过且过的路人。
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你还有时间好好考虑如何去安排接下来的人生。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的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曾讲过"10000小时理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首先选对一个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专注地耐心地投入进去就好了。 不要试图将什么都学会,因为你每天只有24个小时,能把两件事做到专家的级别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时去做的事情呢?
我的建议是:除了工作以外,选择一些短期投入效果虽然不明显,长期投入却能够对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人生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比如读书。 说来惭愧,我开始有目的的坚持看经典书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相比身边的不少朋友而言,这个时间算非常短了。 虽然最开始读书似乎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帮助,但几年下来,变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每过一两年,回忆起两年前的自己,我都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如此的无知和幼稚,看待问题的态度是如此的狭隘。 通过阅读,打开了各种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我的价值观的影响潜移默化,又深入骨髓。
比如写作。 从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年,我深知自己还没有入门,所以不敢在此评价太多。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写作锻炼了我的思维方式。
通过写作,我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对不少首次接触搞不懂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反刍,终于加深了理解。 可以说,写作训练了我的思维逻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
比如与优秀的人做朋友。 我是个对社交兴致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优秀的朋友,即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一直对我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有时候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了我,有时候是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激励了我,有时候我甚至把他们当成我的目标来努力追寻。
与这些人优秀的朋友交流互动,你总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为我指路的一盏盏明灯。
这个时代有太多干扰和迷惑我们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应花时间去做的事情。 这时候更需要睁大你的眼睛,认清表象背后的本质。 毕竟有太多人昨天还光鲜亮丽,今天却已经摔得体无完肤。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坚守自己的选择,专注地投入其中,你才会走得更远。
聚龙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注⚠️ MCO前的影片制作】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趁着当时没有MCO的时期,姐姐和家人朋友去到了一个充满浓浓的朴素渔村风情的适耕庄(Sekinchan)一日游,并且来到了好朋友 Zung 的“独特的私房菜”餐馆「Ninja Pivate Kitchen」享用美味的海鲜午餐。
Ninja Private Kitchen 主要提供潮州式Omakase海鲜料理,以及传统马来小吃,他们家采用当时最新鲜的食材,每一道料理都是店家精心烹煮,味道绝对一级棒的。
Ninja Private Kitchen的创办人是马来西亚世界级摄影师- Zung 王睦錝,他经常穿着一身黑衣,拍摄动作特别迅速,所以欧美的客户给了他“忍者摄影师”(Ninja Photographer)的外号。
他是马来西亚皇室御用摄影师,也是美国心灵讲师东尼罗宾斯(Tony Robbins)长达9年的专属摄影师。他曾为达赖喇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世界名人拍过个人肖像,美国总统特朗普还称他是“世界上最棒的摄影师”。
若在疫情结束后,大家想到适耕庄游玩,以及拍出很多不同景点的美美照片,可以直接找 @ninjaprivatekitchen 让他带你游玩Sekinchan。一般你知道的地方,或者你还没探索的适耕庄隐藏地点,@ninjaprivatekitchen 都能一一为你安排。求婚生日公司聚会 event结婚或私人安排一日游Sekinchan可以直接找@ninjaprivatekitchen让他带你游玩Sekinchan。
此外, 姐姐还去了著名的「阿嬷的家」,店面整体上是以复古风来设计,最出名的伴手礼就是鸡蛋糕和Kuih Kapit,而店里售卖的零食糖果和一些用品都是人们的童年回忆,仿佛带你回到了小时代。
随后,姐姐还去到了No.16 cafe,据悉,这家巴士咖啡馆在疫情前是非常热闹的,甚至还要预约,否则就会面临大排长龙的厄运。这是一台在稻田旁的bus cafe,内在环境非常舒服,外面艳阳高照,里面复古巴士内的冷气,搭配好喝的饮料和蛋糕,太爽了!
✨【Ninja Private Kitchen 忍者私房菜】✨
💡Instagram:ninjaprivatekitchen
📱+60 18- 253 7888
📍186, Jalan Sungai Labu, Taman Seri Sekinchan, 45400 Sekinchan, Selangor
#ninjaprivatekitchen #sekinchan #MCO前的影片制作
聚龙村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品城記 #民宿 #聚龙村
週末來這邊小憩一下,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
都市人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下班後吃什麼,二是周末或者假期去哪兒玩。疫情當前,環遊世界尋找詩和遠方當然不現實了,在城市周邊找一些可以短暫休憩、放鬆身心的好地方還是可以考慮一下的。今天就要給你推薦這樣一個好地方。它位於廣州芳村,是一個擁有1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這裡同時也是廣州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現在,有一些古民居已經被改造成了民宿,環境清幽古色古香,很適合週末來這邊“換種生活”。更重要的是,芳村作為廣州的一個美食集中地,對於吃貨來說,簡直太友好了!
店名:廣州源汀文凡書院
地址:聚龍村民居5號院
消費:精選雙床房/1500
住客評價:衛生5 環境:5 服務:5 設施4.8
店名:百燚私房菜
地址:芳村大道200號1850創意園65棟一樓
電話:020-62322332;15920914884
營業時間:10:00-22:00
人均:96
大眾點評:口味4.21 環境4.67 服務4.31
你的城市哪裡好吃哪裡好玩?全在這3分鐘原創視頻裡!
聚龙村 在 廣東台山市Taishsn斗山鎮蓮洲村委陳氏聚居的“龍聚村”。土改 ... 的推薦與評價
廣東台山市Taishsn斗山鎮蓮洲村委陳氏聚居的“龍聚村”。土改被斗的“地主樓”慌廢至今。 13K views 5 months ago 斗山镇. ... <看更多>
聚龙村 在 正港澎湖大網聚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正港澎湖大網聚. . Public group. . 45K members · Join group. About this group. . Public. Anyone can see who's in the group and what the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