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04/20/2021 天下雜誌)
氣候議題是全球列強的最大公約數,淨零Nert Zero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責任,我們該怎麼做?
Net Zero、Carbon Negative、Carbon Neutral、Climate Neutral、Carbon Footprint,這些關鍵字,已成為2021年各國政府、各大國際企業與環境組織、民眾最關心的議題。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不僅是企業、政府營運必須注意的風險,更是永續發展的契機。《CSR@天下》帶你一次搞懂跟淨零有關的大小事。
文:黃昭勇
一、為什麼會有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
2020年1月,微軟(Microsoft)宣布堪比人類下一個「登月計劃(moonshot)」的挑戰:在2030年實現碳負排放,屆時,微軟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將超過所排放的碳。微軟更承諾2050年將從環境中消除該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產生的所有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或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2020年7月,蘋果電腦(Apple)公司宣布整個商業活動、製造供應鏈與產品生命中期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也展現出比IPCC(聯合國於1988年成立負責研究和評估變遷的組織)設定在2050年更積極的目標,最終要達到零氣候衝擊。
同一時間,微軟串連NIKE、星巴克、聯合利華、賓士汽車、達能等各產業龍頭,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致力於推動各個產業往淨零排放轉型。
可以看出,不管是淨零(Net Zero)、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碳中和(Carbon Neutral)還是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都是一種氣候行動的目標,都是要減緩、調適甚至逆轉氣候危機下的人類文明生存挑戰。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現在的氣候危機很大原因是人類工業革命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了地球暖化升溫,如果不阻止地球升溫超過工業革命前1.5度C到2度C之內,地球很可能在2100年就不宜人類居住。而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一大關鍵就是在2050年以前,全球碳排放要降回2005年的水準。
因此,淨零、負碳排、碳中和、氣候中和等等,都是用來設定氣候行動的目標。
二、什麼是淨零、負碳排、碳中和、氣候中和?
淨零、負碳排等等都是針對氣候危機的行動目標,對大多數企業/組織來說,這些名詞的意義可能很接近,進一步分析這些名詞的不同定義,就可以看出對企業/組織的不同要求與使命。
根據IPCC的定義: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是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清除二氧化碳達到平衡(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時,就代表達成碳中和,或是淨零排放二氧化碳(CO2)。
如果一個企業或組織清除的二氧化碳遠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會達到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的效果。
淨零 Net Zero,是因為造成氣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不是只有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等,要逆轉氣候危機光是減碳還不夠,必須是要減少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指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
IPCC指出,如果沒有自然的溫室效應,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活。但燃燒化石燃料和濫砍濫伐等人類的活動,劇烈擴大了自然溫室效應,又會引起全球暖化。
科學家分析,地球的大氣99%以上由氮氣(N2)和氧氣(O2)組成,含量最高的氣體是氮氣(乾燥大氣中的含量為78%)和氧氣(21%),這兩種氣體幾乎不產生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主要來自於水氣,其次是二氧化碳(CO2),還有大氣中存在少量的甲烷(CH4)、臭氧(O3)、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氟氯烴(HC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也會導致溫室效應。
IPCC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汽車、飛機、發電廠、工廠中燃燒大量的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的CO2,增強了溫室效應;此外,排放到空氣中的溫室氣體生命期長達數10年以上且穩定,自從人類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的濃度急速增加,是最大的威脅。
至於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就是在努力讓各種溫室氣體朝向淨零排放之外,也考慮區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例如來自飛機凝結痕蹟的輻射強迫效應,企業或組織努力往零環境衝擊發展,就有機會達到氣候中和。
三、溫室氣體是怎麼產生的?
溫室氣體至少有下列七種:
二氧化碳(CO2),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時產生;
甲烷(CH4),主要由反芻動物(如綿羊和母牛)以及垃圾填埋場產生排放;
一氧化二氮(N2O),主要因為農作物的肥料使用和牲畜肥料使用過程排放;
氫氟碳化合物(HFC),主要來自冷氣、製冷設備排放;
全氟化碳(PFC),主要是鋁產業排放;
六氟化硫(SF6),主要由開關設備排放;
三氟化氮(NF3),主要在電腦製造過程中排放。
二氧化碳是對環境威脅最大的溫室氣體,不但因為排放大,並且它在大氣中會存在數百年以上;另一類生命期限長的溫室氣體是一氧化二氮,壽命也超過100年。
也因此,大多數企業/組織都把二氧化碳作為優先要減除的溫室氣體。
四、企業/組織要如何達到這些氣候行動目標?
要達到這些氣候行動目標,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屬的企業/組織每年排放多少溫室氣體?有哪些營運或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要針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盤查,包括營運過程、生產製造。
在實務上,碳足跡盤查分為:
範疇一,是企業/組織直接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氣體;
範疇二,是能源的間接排放源,主要是用電、熱或蒸汽造成間接排放溫室氣體;
範疇三,則是組織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像是員工的移動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
盤查之後,就要針對各種溫室氣體產生的狀態去分析,可以減少的就減少,不能減少的就替換。例如在範疇二的用電部分,節電就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但人類文明不可能不用電,因此就可以透過改變能源結構,像是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替代燃煤或燃氣發電,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五、為何多數國家、企業都是設定2030或2050年為行動期限?
聯合國在2015年制定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當時的設想是多數目標要在2030年達成。例如,針對SDGs 1的消除貧窮,就要求在2030年前消除每天生活費不到1.25美元(約新台幣35元)的極度貧窮;或是在2030年確保每個人都可以有負擔得起的潔淨能源可以使用、落實森林生態保護等等。
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5)完成了《巴黎氣候協定》,有上百個國家同意在2050年以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巴黎氣候協定最重要的是同意的國家紛紛推動國內立法,將淨零目標立法,確保人類的共同目標可以達成。
美國在川普前總統時一度宣布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讓全球的減碳進程受到衝擊。但在拜登就任後,已經重新回到協定內。在拜登就任前,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也都提出了淨零時程,歐盟更是藉由綠色新政加速減碳工作。
因此,速度快的企業選擇在2030年達到淨零或是碳中和,最慢2050年達到這些行動目標,將會是所有企業與組織未來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933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聯合利華 工廠 在 大學生 BIG Stud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業窺探:人資職涯怎麼走?
購票連結 👉 https://www.blink.com.tw/event/1444/
人資是專注於提升個人及組織績效的工作,工作內容包括招募任用、訓練發展、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員工關係等,不只是人事行政,更與組織策略有關。
若要往人資領域發展,如何踏出第一步?從公司內部的人資、獵頭、人資顧問到人力資源策略夥伴,工作內容及定位的差異為何?人資未來的發展及職涯路徑該怎麼走呢?
本次講座邀請兩位在投入人資領域的講者,目前於國泰金控擔任人力資源策略夥伴的Kenneth具備新創、本土台商、跨國外商的豐富工作經驗,而台灣亞德諾半導體的HR—Henry則在科技業深耕,並同時處理台灣及跨國業務。
如果你 #對人資的工作內容有興趣、#想要了解人資的選材角度 或 #不知道如何累積人資相關技能,這場講座很適合你!
--------------------------------------------------------------
本系列講座主題為「職業窺探」,預計邀請各領域職人來分享自己的日常,讓參與者深度認識該職業的工作內容及職涯發展。
在此之外另有以跨領域學習為主軸的「跨領域成長」及以產業現況與未來為講題的「產業解密」等系列活動,跟著Blink一起探索職涯、挖掘更多可能,一起Groww and Gloww。
【議題設定】
人資的定位及工作內容
擔任人資的心路歷程:為甚麼選擇擔任人資?如何進入這個職業?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各種人資工作的差異:人資vs獵人頭vs人資顧問等等
給未來想擔任人資者的建議:在學期間如何準備、適合的人格特質、學習資源推薦、必備的能力
【講者介紹】
黃亭維 Henry / 台灣亞德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Analog Devices HR Specialist
輔仁大學畢業後從原本可能的國貿職涯考進中央大學人資所跨入人資圈。除了熟習全方面的人資基礎理論,也到玉山銀行人資處實習。畢業前更把握學生身份到德國交換一年,充分體驗當地文化也獲得大量背包客經驗。
回國後即加入亞德諾半導體擔任HR Specialist至今,也積極參與一些外部人資社群,拓展人脈,目前正在朝向人資策略夥伴的方向前進。
Kenneth Kuo / 國泰金控 人力資源策略夥伴
台大國企系畢業,因緣際會踏入人力資源領域,是個「理論派人力資源家」,以商業思維結合人資理論,輔導專業經理人管理與人才發展議題。足跡橫跨新創、本土台商、跨國外商公司,亦曾經派駐於工廠。現職國泰金控人力資源策略夥伴,曾任職於 Hahow 好學校、聯合利華、桂冠食品等企業。
【活動資訊】
日 期|2020/12/27(日)
時 間|14:00 – 16:00
形 式|線上講座(以Zoom 的網路研討會進行)
備 註|建議先下載Zoom以確保講座品質,購票完成後主辦方將於活動前寄發網路研討會連結至購票信箱,於活動時間前30分鐘(13:30)開放研討會會議室,點按連結即可加入。
【講座時程】
13:30 - 14:00 開放入場
14:00 - 14:10 講座引言
14:10 - 14:50 黃亭維 Henry / 台灣亞德諾半導體Analog Devices HR Specialist
14:50 - 15:30 Kenneth Kuo / 國泰金控 人力資源策略夥伴
15:30 - 16:00 Rajae Qawas
購票連結 👉 https://www.blink.com.tw/event/1444/
聯合利華 工廠 在 Microsoft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Unilever 聯合利華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之一,每天接觸25億消費者
你熟悉的立頓(Lipton)、康寶(Knorr)、多芬(Dove)都是他們旗下的品牌
聯合利華相信,公司要實現更遠的目標、創造更具永續性的產品
先決條件就是成為一家數據洞察驅動的公司
數據洞察驅動,是什麼意思❓
對行銷部門,這代表更了解 25 億消費者,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便提供更好的產品
對人力資源部門,這代表更了解員工的工作方式
對研發部門,這代表創造新的互聯產品
對供應鏈,這代表將物聯網工具引入工廠,利用它蒐集的資料集,發掘工廠與工廠之間的洞見
「我們發現,員工現在可以透過資料主動分析預測未來,不再只是根據過去資料被動因應──這真的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公司文化。」Unilever Global CIO, Jan Moran 說
在 Youtube 上觀看👇
https://aka.ms/MSTW_120907
#數據驅動 #數位轉型 #數據洞察 #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