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收到一位台大退休同事,傳來一封匿名的連署函。[見以下附件A]
匿名者發給台大校友的連署函,標題是《搶救傅鐘》,誇張的說「母校有難!」
説「台大學生會 這些被洗腦教唆的年輕人,殺到眼紅瘋狂了!」
説學生「主張在台大校內,成立所謂轉型正義小組,以清除具”威權意象”的標誌地景,恐涉及傅鐘、傅園、⋯等。」
我一收到連署函,就覺得不對。使用「恐涉及⋯」這種莫須有的臆測之辭,又指控學生殺紅了眼,裡頭一定有文章,況且又是匿名信。
經過查證,果然是不實的指控。學生會並沒有主張拆除傳鐘、傅園啊!
請見[附件B: 學生會正式提案文」
匿名信要大家進入校方的網站連署,反對學生提案。這樣危言聳聽、故設圈套的連署發起函,若由台大校方發出,真叫人齒冷。
堂堂國立大學,少數身為教授的行政人員竟如此玩弄文字,操控校友民意,實匪夷所思。1980年代,台大多少師生,致力於推動校園民主,提升大學實事求是的精神。迄今三十多年了,台大有長進嗎?
民主的道路,真是迂迴曲折。
/黃武雄 2020-6-11
P.S.
這只是學生會的提案,學生在200多位校務會議代表中只佔幾席。依過去我在校務會議當十多年代表的經驗,此案通過的機會甚低。更何況即使通過此案,也要匯集全校各領域專業者的意見,來回討論。那些反對轉型的校方人士,何懼之有?
一個尊重民主程序的大學,應該樂觀其成,以開放的態度,譲代表的提案在校務會議中公開討論。捨此正道,卻藉匿名信,危言聳聽,以不實的指控,引發不明究理的校友們加入連署,反對學生提案,手法實在不堪。
關於匿名信的來源,請看林芳玫教授寫她辛苦追查的結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612687622080817&id=100000188432913
——————
[附件A]
匿名函:
「因為急迫性,抱歉打擾不是台大畢業的朋友。但也懇請幫忙轉發給您台大畢業的朋友。🙏🙏
母校有難!這些被洗腦教唆的年輕人殺到眼紅瘋狂了!不讀歷史,其實傅校長是最反對威權的,不讓軍隊進校園!
大家馬上簽名後大力廣傳給校友,要趕在星期六的校務會議之前。🙏🙏
請馬上聯署並廣發給校友們!
《搶救傅鐘》:台大校友支持保留文物地景連署
據報載,母校學生會長及部分學生代表,已於本週六校務會議上提案,主張在台大校內,成立所謂「轉型正義小組」,以清除具「威權意象」的標誌地景,恐涉及傅鐘、傅園⋯⋯等。
如果你持反對意見,懇請於台北時間6/12(週五)晩上12時前,上網署名,以供校方參考。」
———————
[附件B]
學生會正式提案文:
編號:108217 (收件時間:109.5.22 16:59) 提案人:凃峻清、王昱鈞、李博華、林謙、王培祺、鄧廣志、陳潤儀、陳泓瑋、謝明良、蔡振家
案由:建議成立本校校園轉型正義小組,處理校園空間與威權地景轉型、校史之重構與檢討、檔案的開放與徵集及其他工作。建議(決議草案):應推動校園轉型正義,邀集歷史研究相關教師、校史館代表、學生代表、各學院教師代表,由秘書室召集 後推舉一名召集人,共同組成校園轉型正義小組。國立臺灣大學應達成之校園轉型正義任務,至少包含歷史事實調查與公開、相關歷史事件紀念與教學規劃、調查並推動清除校園空間所具有之威權意象,及保存不義遺址等,以促進轉型正義、去威權化、民主深化,使校園民主健全發展。
說明:轉型正義乃攸關臺灣民主鞏固,建立長期社會和平穩定及實現公平正義 之當務之急。國立臺灣大學雖非政府機構,但做為全國第一學府,自當 負起社會責任,主動揭露、面對、承擔與檢討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 歷史,完善校史之內容、教育與重新記憶。
決議:(待定)
———————
[附件C]:
校務會議提案,
成立轉型正義小組
原委
/台大學生會長
涂峻清文
台大本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學生會提出成立校園轉型正義小組的提案,處理校園空間與威權地景轉型、校史之重構與檢討、檔案的開放與徵集及其他工作。
戒嚴時期與白色恐怖時期,台大本身就有許多政治案件,台大校方曾是協力的一部份,在教師被迫害、學生被捕的過程中有所角色;到了80年代,也曾有校長大力打壓校內的學生抗議,祭出退學、記過,而校園裡的空間命名,在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之前,不曾看到受害者的名與姓,卻滿佈在「偉人命名」脈絡下,以過去的台大校長為名的空間,而校史中紀載了台大的過去,但受害的師生與加害的體制,卻未有任何記錄。
這幾年台灣進行了一些轉型正義的工程,包含受害者名譽回復、威權地景轉型、歷史真相揭露。台大學生會過去一年,也在校內做了很多努力,包含記憶戒嚴時期中受到政治迫害的師生、持續推動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針對校園地景做出呼籲,並希望推動在校史中納入: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校園裡的政治案件,和受害學生的名字與事實。
可是,校方從不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負起社會責任。光是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過程中受到(來自校方)的阻礙,就罄竹難書。轉型正義工作只靠學生組織推動,是不足的,更需要有校方的力量。我們認為校方應全面盤點校園中的轉型正義工作,負起社會責任,才能推動社會和解。也使校園中研究的教師、學習的學生,能夠誠實面對過去,在清理歷史傷痕的場域中成長。
聯合報報導,「一名不願具名的台大教授、校務會議代表」,指出校園應該如香港城大校長郭位倡議的「政教分離」,並指責台大學生代表失去理想性,把政治人物鬥爭技倆帶進校園,令人痛心。他擔心⋯學生成為校園內的錦衣衛,用政治意識形態來霸凌與威脅台大人的自由意志,「究竟是要挖誰的墳?鞭誰的屍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說明:我們這個小組的定位是:盤點並推動校園的轉型正義。至於實質進行任何空間轉型的議題,仍需經過校內法定程序(例如:校規小組、校務會議),徵集檔案公開,且邀集各院師生、校史館、歷史研究學者參與。任何相關議題,都有待符合史實,而且細緻的公共討論。
聯合報的報導,由特定不願具名的教授,主觀臆測,操弄此議題,無視實質提案內容,刻意誤導討論,混淆概念。不知其恣意指控學生會的目的,是否恰恰是在反對轉型正義?
如果揭露過去的歷史、推動校園空間的轉型,就叫做「用政治意識形態來霸凌與威脅台大人的自由意志」,那麼過去在校園中開讀書會被捕、遊行抗議被退學、莫名其妙被解雇的師生,都是活該倒楣?現在開啟公共討論就叫做「錦衣衛」,過去校園裡,上課監控教師授課內容與同學言行的線民,就是優秀的愛國學生?
這位教授可能搞錯了,現在是民主時代,過去威權時代統治者迫害異議者的手段不會出現。不然今天你根本沒機會在這裡,對恢復受害者尊嚴,釐清加害體制的轉型正義工作,說三道四了,已經2020了,有點長進好嗎?
台大校方扮演幕後藏鏡人 散播假消息
我是台大畢業生,於1984年獲得文學院學士學位。幾年前,同屆同學開始建立LINE群組,並進行餐會等活動。我們外文系也有一個群組,今年一月還一起到台中旅遊。
今天台大外文系LINE群組的聯絡人傳來一份聯署,大意是台大學生會擬於校務會議提案,成立轉型正義小組,傅鐘與傅園會被拆除云云,請大家聯署反對拆除傅鐘。
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不會這麼粗暴地主張要拆除傅鐘。
我點進聯署書,發現幾個疑點: 沒有發起人或發起單位;聯署書提到傅鐘會被拆除,因此聯署主張保護<文物地景>。於是我在群組詢問: 是誰說要拆除傅鐘? 聯絡人回覆說,總召劉寧指出,學生會主張成立轉型正義小組,並認為XXX,傅鐘<恐將被>拆除。
我很好奇,聯署書上沒有發起人姓名,怎麼又出現<總召劉寧>? 於是我繼續google,原來劉寧是台大校友中心執行長,而台大校友中心是台大內部單位,提供辦理校友證等服務。
於是我又在LINE群組說,台大內部單位怎麼魚目混珠,讓人誤以為是台大校友會? 台大校友會各地分會很多,最上面是台大校友總會。這是哪個分會或總會提的聯署書呢?<恐將被拆除>與台大學生會主張要拆除,這是不同的。
我在google資訊時,又發現台大今年一月擬拆除臺靜農宿舍,還是學生會出面呼籲保存。這實在太荒謬了,台大自己過去這些年來拆了多少建築? 現在卻以校友會名義說傅鐘恐將被拆除,請大家聯署保護<文物地景>。
今天下午台大學生會出面開記者會,表示他們提案內容根本沒主張要拆除傅鐘,他們主張蒐集各種史料,重建台大歷史,而且他們相關活動已經進行一學期了。
台大學生會痛斥台大校方造謠抹黑。台大此時又推得一乾二淨,說這是校友會發起,台大校友中心只是被動接受校友會的聯署結果。剛才我的LINE群組又有最新消息,說剛開始的確是畢業校友主動發起聯署,之後<將名單提供給學校>。根本沒有這回事的烏龍聯署,台大還接受? 台大不主動澄清校友的誤解,還在那裏接受聯署名單?
誠如我上面提起的,聯署書本身並沒有發起人姓名,更沒寫是哪個校友會分會或是總會發動的。根據我收到的LINE訊息,發訊息的人說這是<總召劉寧>在校友會LINE群組主動告訴大家傅鐘<恐將被>拆除。如果劉寧沒講,校友會也不知道。
前一陣子新聞才在報導,台大去年畢業典禮播放中共軍歌。台大的回應是,畢業典禮是外包的。這種說詞太可笑,如果台大蓋校舍時發生工安事件,砸傷路過的學生,台大說法也是蓋校舍的工程是外包的嗎? 外包就表示台大校方畢業典禮前根本沒有先看活動流程? 我自己以前在政府機構做事,很多典禮或研討會也是招標找廠商,得標者確定後我們都會事先把典禮流程與廠商溝通確認。
過去二十年來的台大很讓人失望。前一任校長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捏造研究數據而校長也掛名在這些論文。校長本人沒事,科技部卻安排一堆<研究倫理>的課程,叫老師們去參加。
回到這個聯署書,還一堆腦殘的人去聯署,台大畢業的並不表示素質比別人高。台大如此操弄校友會,無中生有,以<狼來了>玩弄校友感情,聯署書名為<搶救你我的回憶>。文字滿滿的文藝腔與文青風,訴諸情感,把大家當傻子?
我們拭目以待,看台大敢公布多少人聯署嗎? 以後提醒台大,有若干校友支持<保留文物地景>,不要再亂拆臺靜農宿舍等級的建築。
聯合大學 退學 名單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推這清單的電影!!!
🙏特別企劃|功德無量小影展|🙏
最近有許多大大人總是告訴民眾,要忍讓,麥計較,歡喜作,甘願受…,太郎在這裡精挑幾部值得一看、✨功德無量✨的好電影,這些故事中的主角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甚至甘願冒個人生命危險去幫助陌生人、弱勢族群以及動物們,希望大家一起感染這股正面力,多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積積陰陰德,世界才會真的更好der!
※排序為隨意順序。
▶《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The Zookeeper's Wife/2017)
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在二次大戰期間,波蘭的華沙動物園長夫婦楊和安東妮娜將三百多名猶太人藏在動物園地下室以躲避納粹追捕的故事。
雖然相當冗長,但卻是一部並沒有添加太多戲劇化情節的電影,你會很驚訝這些血淋淋的殘酷和危機居然都是史實,人類曾經是如此黑暗不見底;潔西卡雀絲坦飾演有點天然呆的園長夫人,真的非常害怕她會遭遇什麼不測,但萬幸沒有被人類罪惡的歷史給吞噬,也許就是因為她如此佛心來著吧。(喜歡動物的人會7PUPU)
▶《她和她的小鬼們》(Short Term 12/2013)
女主角葛瑞斯是一所青少年中途之家的管理人,她和同事們必須照顧與面對每一個背負著家暴陰影、性侵害、棄兒、身心疾患等不同故事,尚未成熟的破碎心靈。
是個題材沉重,但表現方式相當雲淡風輕的獨立製片;雖然葛瑞斯看起來非常堅強果斷,但其實她也有著許多悲傷的過去,正因為傷痕累累才能擁抱他人的傷痛,每個人之所以不完美所以才更與眾不同,故事強調的並不是這些孩子們的遭遇有多麼痛苦,而是應該用適合不同人的方式去欣賞、療癒每一個靈魂。
非常推薦社會工作者和教育相關工作者觀賞。
(影后Brie Larson還沒拿下奧斯卡前的好作品)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2004)
真人真事改編,講述1994年非洲盧安達大屠殺事件,一位盧安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在失控的種族衝突中將外國觀光客和一千多名圖西族和胡圖族難民藏匿於自家飯店中,並且四處周旋疏通,避免人們被屠殺的驚險故事。
全片劇情緊湊且相當精采,完全感受到四面被包圍的窒息和緊張感,尤其保羅在濃霧退去後,看見滿地屍體的場景,實在震撼無比;我們永遠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只因為種族不同就要殺掉其他人類呢?」而除了屠殺以外,更上一層的恐怖是「漠視」;雖然再黑暗的氛圍下才能看見珍貴的人性光芒,但如果人們不能在如此悲劇中學到些什麼,這樣如煉獄般的歷史,只會一再重演。
▶《姐妹》(The Help /2011)
美國60年代種族隔離政策實施得最徹底的時候,黑人和白人不僅不能搭同一台公車,還必須使用不同的廁所,種種荒謬的政策讓女大學生Skeeter感到困惑與不滿,雖然身為白人,但從小由黑人褓母照顧的她並沒有像其他人的偏見,並且決定訪問城鎮上的非裔美國人幫傭,將她們所受到的不公寫成書,幫助非裔美國人社群進行人權運動。
比起其他講述美國黑人歷史的電影,這是一部較為「開朗」的作品,用一個非常通俗的劇情去揭示了種族議題中最赤裸的一面,逗趣的對白中藏著無盡的辛酸,笑著笑著,就哭了;所有黑人演員的演技比艾瑪史東更加出色精湛,還有撞臉二人組潔西卡崔絲坦與布萊絲霍華同台演出也相當有存在感。
▶《鯨奇之旅》(Big Miracle /2012)
改編真實事件,在美蘇冷戰時,有灰鯨一家人被困在阿拉斯加北方小鎮的冰層中,於是動保人士和記者來到這裡,用各種方法搶救這三隻珍貴的灰鯨。
其實在這個故事中,比起拯救灰鯨的主線,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記者如何使用大眾傳播的心機,將原本沒有人關注的野生動物災難,操作成全國一心的救援大行動,還讓美蘇暫時放下心結合作起來,亦達到良好的政治宣傳,連當地靠著補鯨魚為生的原住民們,也半被迫於輿論壓力選擇了妥協,大家都來救鯨魚,不過最後是個功德圓滿的結局,雖然俗套了些,卻也熱淚兩滴。
▶《永不放棄》(Won't Back Down/2012)
真人真事改編,講一位單親媽媽和小學老師,因為看見自己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在校園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與孤立,而決定攜手創辦專門接納有學習障礙孩童的特殊教育學校。
這比較是一部描述小市民如何對抗社會體制「僵化」的故事,無論是權力腐敗的大人們還是整個走鐘的工會,兩位女主角真的是貴在「不放棄」的精神,正如同不要放棄學習障礙的小孩,這些小孩不是麻煩也不是討厭學習,而是整個社會不夠重視適性教育,填鴨教學侷限了人們的視野,使人思考僵化,不願意進取或是爭取些什麼,然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了。推薦台灣家長觀賞。薇拉戴維絲完全精湛演出。
▶《返家十萬里》(Fly Away Home/1996)
描述少女Amy因車禍失去母親,而必須回到加拿大與父親Thomas同住;喪母又和爸爸不親近的Amy感到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發現了一窩遺棄的加拿大雁蛋,她細心照顧直到孵出了小雁鴨,父女兩一起照顧雁鴨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然而根據加拿大法律規定不可以飼養野雁,除非剪掉野雁的翅膀,才能作為家禽;
奪走小雁鴨的飛行能力實在太殘忍,於是父女兩人決定將野雁送往南方過冬,以加拿大雁的外觀建造了一台輕型小飛機,訓練野雁跟在小飛機後,在冬天來臨前展開了一場長途飛行。
非常經典的電影,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故事,我只覺得很驚慌「為什麼要剪翅膀!😨」(笑);本作是編劇看到小飛機導引雁鴨過冬的新聞而寫出來的劇本,那個年代的電影沒有很多華麗花俏的剪輯,只有樸實真誠的劇情,加上非常動人又下得超準的配樂,與美好的田園風光;
為了幾隻野雁,兩個人可以這樣千山萬水,全片也沒有什麼說教,卻可以看到人和大自然應該要有的和諧。
(女主角是小時候的Anna Paquin)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
又是真人真事改編,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商人辛德勒運用自己的政商關係向政府德國政府列了一份上面有一千一百多位猶太人名字的名單,召集名單上的這些人去他的工廠工作,以躲避納粹種族迫害的事蹟。
也是經典電影,應該有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放給同學看然後叫大家回去寫心得,但不知道老師放的是不是三個小時的那個版本;這部電影小時候看和長大了來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在感受過世態炎涼和人性醜惡,你越能瞭解辛德勒這個手腕,每一步的交涉都有多不容易,從原本因為工資低而雇用猶太人到後來想再救一個是一個的情緒轉折,他大可繼續過自己的生活,為什麼要不惜冒著失去身分階級的風險去幫助這些人?
答案其實真的簡單,因為我們「都是人」,種族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醜陋的黑洞,願它永遠不再發生。
此片呈現方式(黑白中的彩色)、對白、剪接也都很有重量,更留下一句經典台詞:「拯救一個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個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三個小時的版本。
▶《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 /2009)
電影改編自美國美式足球員Michael Oher的自傳,描述出生於貧民區,因親生母親無力扶養而在不同的寄養家庭中成長的高壯非裔美國青少年Michael,一天被兒子也是就讀同學校的莉莉安發現他無家可歸而收留過夜;
之後莉莉安發現Michael並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樣,又不忍其露宿在外,全家人時常邀請他到家中作客,後來更直接收養了Michael,當作親生兒子般照顧,更挖掘出他在美式足球方面的天賦,最後成功簽約進入大學校隊的故事。
劇情並沒有什麼峰迴路轉之類,整部片就是暖暖的,淡淡的感動,而且可以看好幾次;最深刻的一段莫過於珊卓布拉克來到貧民區看到他成長的環境是那樣混亂,不安全,以及後段從報紙中得知與Michael同地區出身的少年死於街頭鬥爭亂槍下的消息,原本像Michael這樣的弱勢孩子,很可能也會因為貧窮而走偏成為犯罪者或淪為犯罪下的犧牲者,那麼他的運動才華就永遠不會被人發現;一個適時的小小的幫助,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心靈點滴》(Patch Adams/1998)
改編真人真事,Patch Adams年輕時因患有憂鬱症而自願前往療養院治療,但他卻發現療養院對病人的態度相當消極令他很失望,因而決定成為一名醫生。後來他成為年紀最大的醫學院學生,他抱持著信念以各種特殊的方式面對患者,讓原本失去鬥志的患者們重新燃起希望,然而私設診所卻被校方發現,面臨退學危機…
羅賓威廉斯演過那麼多膾炙人心的正面角色,但最後因憂鬱症選擇自殺,如今再看回來《心靈點滴》,不禁顯得諷刺和格外地唏噓😢,這整部電影或許就是一句台詞:「如果要對抗疾病,讓我們對抗最恐怖的疾病-冷漠(indifference)」。
1998年的作品,就告訴我們每個人之所以「心裡生了病」,就是因為有很多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們漠不關心,我們不能用很簡單的好、不好這樣的概念去邊緣化、避談精神疾患,但很可惜的是2017年的社會,似乎也沒什麼長進。
雖然這是個有點理想化的故事,但可以讓你思考生命的價值和自己想要成就些什麼?之於這個社會,之於自我。
▶《珍愛旅程》(Jane's Journey/2011)
這是一部紀錄片,並不是娛樂電影;是講述黑猩猩研究專家,也是聯合國和平使者的珍古德博士,早期如何投入黑猩猩生態研究到環境保護領域與她不凡的生涯,以及成立環保NGO組織「根與芽」和運作情形。
是非常平實的紀錄片,花了四年時間拍攝;珍古德博士今年83歲了,一個26歲就隻身跳進非洲叢林的女子,我無法不肅然起敬!她的黑猩猩研究相當重要,對動物們的熱誠更是無人能比,也許是她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我是人類」的氣場,動物們看起來都好歡迎她;
她說:「如果我們真的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那怎麼會破壞生育我們的地球呢?」
紀錄片中有穿插一些些環境破壞的現況,如果你覺得環保啊愛地球啊這些事情感覺很無所謂,那請想想在自己不知感恩地消耗著地球資源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幾乎投入了她的一生,去彌補其他人犯下的罪孽,為的只是讓我們的下一代,還有個乾淨、尚有自然生態系的地球可以生活,這樣的善良,誰都無以回報。
希望大家喜歡這次功德無量影展,maybe下次我會來個職場血淚或道德淪喪影展吧。(?!)
#作功德
#好人平安一生長命
#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