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時刻
王健壯/聯合報
政客利用危機、誇大危機
甚至製造危機而濫權雖然可怕,
更可怕的是多數人因冷漠、無知或怯懦,
坐視政客恣意妄為,
卻沉默無語也一無作為。
麥卡錫掀起紅色恐慌
肆虐美國那幾年,
民調發現有超過五成以上的民眾支持他,
記者把他捧成媒體寵兒,
知識社群鴉雀無聲,
連總統與國會議員也不敢輕攖其鋒;
麥卡錫主義之所以變成黑暗年代的代名詞,
就是政客濫權
但社會沉默的慘痛例證。
但美國當年是否確實面臨紅色威脅?
當然。
國民黨統治的中國短短幾年變成了紅色中國,
蘇聯在戰後已研發完成原子彈,
外交官與科學家被指控為蘇聯間諜而被判刑,
蘇共與中共聯手在朝鮮半島發動戰爭,
這些內外危機讓多數民眾都心生恐懼,
都有強烈的亡國感。
但誰丟掉了中國?
誰洩漏原子彈機密給蘇聯?
每個疑問都引發恐懼,
恐懼散布到最後,
便出現誰是持卡共產黨員,
誰是共黨同路人這樣的猜疑與指控,
杜魯門更在聯邦政府機關進行大規模的忠誠調查,
紅色恐慌影響之大之深可見一斑。
眾議院的非美活動委員會,
麥卡錫在參議院的調查委員會,
就是紅色恐慌的兩個產物。
而所謂的「非美」,就是「不忠」的同義詞;
但什麼叫不忠?
麥卡錫的定義是:
你讀過馬克斯,不忠;
去過莫斯科,不忠;
有親戚朋友信仰共產生義,不忠;
年輕時參加過左派聚會,不忠;
不忠就是叛徒,就有顛覆嫌疑。
在有罪推定的這種邏輯下,
民主國家的政治獵巫,
恐怖如同中古時期的宗教獵巫,
反紅色威脅的運動
也變質成亂扣紅帽的政治鬥爭。
第一個站出來對抗麥卡錫的是
他的同黨同僚,
女性參議員Margaret Smith。
史密斯在她那篇「良心宣言」中,
有這樣幾句話:
「現在最大聲高喊美國主義的那些人,
就是最經常在搞人格謀殺、破壞美國主義基本原則的那些人」,
「共和黨要贏得勝利,
但不能依靠恐懼、無知、
偏執與誣陷的『四騎士』迎向勝利」,
這篇宣言後來雖留名青史,
但當時卻未撼動麥卡錫主義於萬一。
史密斯的國會同僚,
因怯懦而不敢簽署宣言聲援她,
當年前後兩任總統在「麥流」如日中天時,
也是三緘其口毫無作為。
杜魯門雖然在麥卡錫誣陷馬歇爾時,
曾嘲諷他「替馬歇爾擦鞋都不夠格」,
但也僅此而已,
更何況他發動的忠誠調查,
對民主的危害與麥卡錫相差無幾。
而艾森豪替自己怯懦所找的藉口是
「我不跟這傢伙在臭水溝裡打混戰」。
讓「麥流」橫掃美國的新聞界,
當然更是麥卡錫的共犯,
多數記者都像是麥卡錫的速記員,
知名調查記者Jack Anderson
更是麥卡錫的首席策士,
晚年他寫「一個扒糞者的懺悔錄」時,
很後悔自己曾經有過這段不光榮的歷史;
直到CBS當家主播Ed Murrow
直面挑戰麥卡錫後,
美國媒體才變成挽救民主的旗手。
莫洛反麥卡錫的警句,
句句發人深省:
「我們絕不能混淆異議與不忠,
要經常牢記,指控不是證明,
定罪要依證據以及正當法律程序」,
「我們不能被恐懼驅迫
而走入非理性的年代」,
「現在不是那些反對麥卡錫作法的人保持沉默的時刻」,
「錯誤不盡然都是他的,
他並未創造恐懼的處境,
衹是成功操縱利用了恐懼」,
「錯誤,無關命運,
而與我們自己有關」。
六十多年前莫洛講的這些話,
適用於今日美國,
更適用於今日台灣;
現在沉默,將來後悔,
這是歷史的殘酷教訓。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聯手同義詞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盛情難卻】(上)
這四個字的同義詞,也許是《感情勒索》,白話是《強人所難》或《甘你屁事》。
上周末去了一趟法國北部,老公的姑姑家。她自從知道我們在鄉下買了房子之後,每次碰面都會問「哎呀!準備到哪一步了?」「整修工程需要幫忙嗎?」「不要擔心錢的問題喔!我們無條件資助。」
一開始我很感激。但一整年這樣下來,成了甜蜜的包袱。包袱再甜蜜,還是個包袱啊。搬到鄉下這種事,不急於一時三刻吧?而且,我們什麼時候搬也是我們的事啊!
今年初,姑姑說我們搬去鄉下後,去法國北部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堅持邀請我們再去她家作客一次。話是這樣沒錯,只是我們在巴黎六七年也只去過她家一次啊…
姑姑又是那種今年就把明年每一天行程都寫好鎖進保險箱不容更動的個性,任何她無法掌控的突發狀況都會讓她慌張。老讀者應該還記得去年夏天我臨時說要去婆婆家「避難」,結果導致當時正在婆婆家照顧房子的姑姑與姑丈大不滿,聯手跟婆婆翻了陳年舊帳,雙方哭成一團都覺得委屈。錯不在我,我卻覺得過意不去。
姑姑邀請我們去她家,原是一番好意。但她會連寫數封郵件,封封急急如律令: 「希望你們早點回覆」、「我們有其他行程安排」、「這天跟那天選一個?」我生平最討厭的就是那種天天說他很想見你,又要強調他很忙,只有哪幾天有空的人。我約人卻一向突然,擇日不如撞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我都無法預料,根本不想訂下千年之約啊~
(臉書似乎吃掉後半段,😭待續...)
照片是Lille
聯手同義詞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盛情難卻】(上)
這四個字的同義詞,也許是《感情勒索》,白話是《強人所難》或《甘你屁事》。
上周末去了一趟法國北部,老公的姑姑家。她自從知道我們在鄉下買了房子之後,每次碰面都會問「哎呀!準備到哪一步了?」「整修工程需要幫忙嗎?」「不要擔心錢的問題喔!我們無條件資助。」
一開始我很感激。但一整年這樣下來,成了甜蜜的包袱。包袱再甜蜜,還是個包袱啊。搬到鄉下這種事,不急於一時三刻吧?而且,我們什麼時候搬也是我們的事啊!
今年初,姑姑說我們搬去鄉下後,去法國北部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堅持邀請我們再去她家作客一次。話是這樣沒錯,只是我們在巴黎六七年也只去過她家一次啊…
姑姑又是那種今年就把明年每一天行程都寫好鎖進保險箱不容更動的個性,任何她無法掌控的突發狀況都會讓她慌張。老讀者應該還記得去年夏天我臨時說要去婆婆家「避難」,結果導致當時正在婆婆家照顧房子的姑姑與姑丈大不滿,聯手跟婆婆翻了陳年舊帳,雙方哭成一團都覺得委屈。錯不在我,我卻覺得過意不去。
姑姑邀請我們去她家,原是一番好意。但她會連寫數封郵件,封封急急如律令: 「希望你們早點回覆」、「我們有其他行程安排」、「這天跟那天選一個?」我生平最討厭的就是那種天天說他很想見你,又要強調他很忙,只有哪幾天有空的人。我約人卻一向突然,擇日不如撞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我都無法預料,根本不想訂下千年之約啊~
(臉書似乎吃掉後半段,😭待續...)
照片是L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