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寫了關於民主以及批判中共不民主的東西,就會有五毛粉紅跑來說: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不是人民直接選總統,不算民主呢,你去多讀點書吧
嗯哼,我看到這些留言,都只感受到,信中共者得腦殘。
你們中國人是不是覺得,你爸不是直接把你生出來,你和你爸根本就不可能有親子關係呢。
民主選舉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有許多不同的樣態。
不過,民主選舉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共通的關鍵在於:
普遍、公開、無記名,人民有權利選擇自己屬意的候選人(選舉權)人民有權利參加選舉挑戰現任者(被選舉權)。
再搭配上言論自由、競選活動的自由與開放,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
通常在民主選舉下的必然結果就是,執政權有機會輪替。
就以五毛粉紅念茲在茲的美國選舉人團制度來說好了。
每一個基層的美國選民,都有可以在總統選票上直接選擇他屬意的總統候選人。
每一州投出來的結果,代表該州的選民意志。
而因為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你可以想像成五十個小國家聯合成一個大國家)因此,各州相互同意,按照聯邦制度計算各州所佔的比例(選舉人票),決定最後勝出的人選。
選舉人團制度當然有其缺點,不過每個國家的選舉制度都各有優缺點。
總而言之,美國的選制政治學和法學的層面,都被世界普遍認為是一種民主程度相當高的選舉制度。
你去看任何一本(未經中共官方審查的)談選舉制度的法學政治學教科書,都可以找到答案。
五毛粉紅愛看中共的內外宣,但對於真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律知識一竅不通。
我知道你們沒有能力瞭解多一點法律和政治學常識。
我只想跟你們說,就算你笑美國的褲子不好看,還是不能掩蓋中國沒穿褲子的事實。
聯邦制 優 缺點 在 龔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龔成問答信箱】(Q17161-Q17180)
Q17161:
老師,我48歲,上堂老師都講過同一系列不能超過30%,唔知點解我對12恒地有偏愛,點算好?如果企業不變差月供3至5年後,再供其他股票可以嗎?
今個月已加2000 元月供2800, 其他不变,等機會再買入2018. 1810. 1928.1212.66. 請問老師這5衹股價哪衹優先買入?Thanks !
您好!老師,我投資組合里沒有水桶1潜力股,想添加少量1810,1177可以嗎?
水桶2平穩增長股較多,水桶3收息股衹有少量5,144,我想增加多1隻778,我個年紀這個組合適合嗎?老師有其他建議?多謝!
龔成老師:
的確,恆基(0012)是不差的,只要你唔過度集中就得,長遠,我都睇好佢,佢持有的農地,價值將會慢慢釋放,這不是短時間,但長遠會發生。所以,你應該更長線持有。
恆基是綜合企業,業務多元化,有風險分散的作用,但恆基系的股,都不能過多。
至於這5股,你可以考慮金沙(1928)、小米(1810)。
小米及中生製(1177)可加,後者要慢慢分注,因為現價唔平。
你48歲,水桶3可以加,但仍不用太多,水桶2是核心。你加入置富(0778)是可以的。
------------------------------------------------
Q17162:
老師,國泰預期要2023年才回復正常客運,係咪反映大籃籌公司都會預期呢3年大市都差?改派息政策/減息會否成大勢?
好耐無買書,今次想買襲sir既書學野《5年買樓》. 不過已經唔係90後/00後。
龔成老師:
相信航空業的回勇期,會比其他行業慢,所以,大籃籌公司都會預期弱1、2年,但之後會開始穩定。如果這些企業的盈利明顯下跌,或出現虧損,當然會影響派息,但我地唔好太著重中短期不利情況,要睇長線。
《5年買樓4部曲》唔單止比90後/00後,其實所有有意置業的人都適合,只不過,90後/00後是最需要睇這書的。
------------------------------------------------
Q17163:
我30歲,現時因為本好細
係咪唔適合放收息股
睇到d同學仔要月息有1萬
都起碼要200萬以上
如果而家得30萬 放係收息股應該好難儲到第一個100萬
龔成老師:
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所以,你30歲,這刻唔需要考慮收息方面,集中力量去令財富有增長。
其實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要好好把握,盡你一切的力量去儲蓄、投資、學投資知識。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
------------------------------------------------
Q17164:
感謝老師忙碌抽空回答,想多問一個問題,因為我自己猶豫中, 如果我每個月月供$10000去盈富基金,堅持五年,真的可以達成有一百萬嗎?
我意思是本金加回報,我想問如果我月供盈富基金, 賺取既回報係咪咁多年既利息同股價?
咁如果多年後利息是有回報,但我咁多年買入價有很多都蝕錢,不是一樣沒有回報嗎?只是賺了利息,但股價蝕錢怎麼辦?
龔成老師:
月供盈富(2800)是一個穩健的做法,但要5年滾存到$100萬,要睇到時市況。如果你每月供$10000盈富,連股息計,預期5年有$80萬-$100萬。
你的回報,就是多年得到的股息,以及股價的升幅。如果到時股價下跌,你的確會出現虧損,不過,長遠而言,盈富是平穩加有基本增長,如果你當時見到虧損,只要唔好賣出,等大市好翻就得。
如果你想提高回報,就要將部分資金,投資其他股票,同時要有把握時機的做法,因為月供是一個穩健的做法,但缺點是無法足到低位,因為佢將買入價平均左。
所以,你可以部分資金供盈富,同時部分留現金,以一手手選股模式投資,但這部分,要求你有較多的投資技巧,你可以因應自己的能力決定是否進行。
------------------------------------------------
Q17165:
老師你好,想同伴侶開始儲錢,希望5年後上車。
我地每人儲$6000,
$12000 全拿來供股,還是一半做定期比較穩陣?
如月供股票5年後套現,有邊隻介紹?感激!
龔成老師:
你可以利用這5年去合理滾存財富,投資一些較穩健的股票,雖然增長力不算最強,但風險就唔算高。
你可以做月供股票,每月$3000。
你可以考慮盈富(2800)$2000。
另外再加1隻(每隻$1000):銀娛(0027)、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粵海(0270)、領展(0823)、港交所(0388)、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至於每月餘下的$3000,就儲現金先,如果大市有明顯的下跌,你就可以動用這些現金入市。
不過,到了準備買樓前的1、2年,你就要開始留較多現金,慢慢減少投入股市的比例,到時再定相關的策略。
------------------------------------------------
Q17166:
老師,想你講下3690美團及3933聯邦製藥 ,有D想入呢2隻,謝謝~
龔成老師:
美團點評(3690)我唔敢睇少佢的業務,因為真的業務巨大,同時增長快,不過,佢仍是有危有機的股票。
業務較新興,發展力有,但估值難,市場對佢的睇法不一,這一定會令股價十分波動。
只可以話現價唔平,但貴唔貴,的確好難講。如果投資,不是不可,但就只能在現價小注。
聯邦制藥(3933)不差的,但盈利就有少少波動,股價有時上落都大,因此要留意翻。
佢從生物發酵開始集醫藥中間體、原料藥、藥物制劑、藥包材生產等,發展力是有的,但未必是高增長型,現價合理,分注投資都可。
------------------------------------------------
Q17167:
老師你好,因為感到自己財務狀況十分混亂,望老師比啲意見
本人23歲,月入$17700,欠財務公司$80000,分24個月,每月還款$4900,另每月家用$6000。
自己希望可以盡快還清債務,亦希望能夠5年內置業,因此想再次進行月供股票,每月$2000比亞迪。
請問老師可唔可以比少少意見我?
thanks
龔成老師:
對,你應該這刻保持還錢。見標是兩年後,你可以真正開始累積財富。
這刻,都盡力去儲錢、投資。
如果可以的話,每月要儲到現金$4000,其中$2500月供股票,盈富(2800)$1500、比亞迪(1211)$1000,這是較穩健的做法。
------------------------------------------------
Q17168:
老師 恆大健康買唔買得過
龔成老師:
恒大健康(0708)是有潛力,有風險的類別。
佢主要於中國從事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經營國際醫院、養老及康復產業、醫學美容及抗衰老業務,亦從事研發、生產及銷售新能源汽車科技業務。
都是較為新興的業務,因此潛力度是有的,不過,同時業務有不確定性,企業仍在燒銀紙中,估值難,這一定會令股價波動,所以投資要好小心。
這刻,小小注好了。
------------------------------------------------
Q17169:
1066 威高點睇?
便宜區幾錢?
龔成老師:
威高股份(1066)主要從事研發、生產及銷售一次性醫療器械產品,以及於中國經營融資租賃及保理業務。
業務發展不差,有增長力,但現價就唔算平,算是一個略貴的價位,要跌10%先合理。
------------------------------------------------
Q17170:
老師 你覺得我下年出國讀有關finance嘅master好唔好?
可能要40萬 屋企人想我讀 因為就業前途會好d 但屋企唔係話有錢 如果就係出去讀
可能要賣股票 覺得俾咗負擔俾屋企 同埋自己其實唔希望打一世工
想自己投資加可能網上做d生意去做到財務自由 唔知投資40萬落master值唔值得 如果有master打工慢慢晉升我知係穩定嘅
龔成老師:
最緊要是長遠的發展,你先要了解翻,當你出國讀有關finance嘅master,對你的長遠收入提升多少,你要較明確有這方面的答案,如果你唔知,就唔好讀。
你要明確知道,這個決定,要對你有明確的發展幫助,先會去行這一步。
如果網上做生意,不確定性較大,其實你可以這刻開始試,如果試半年都無起色,可能暫時仍未能有突破,暫時打工可能較好。
相反,如果半年有一些起色,你已經確定唔需要再讀上去。
------------------------------------------------
Q17171:
老師想請教一下。我明白複利的威利有幾強。但我理解唔到我買入股票長線投資後,複利如何運作?
我係不停買入一隻優質股,之後每年派息,我再買入返同一股,不斷滾?咁我有d只買入一手果d點?等佢高價位我沽出?謝謝
龔成老師:
我地投資股票的回報,主要是透過股價增長,以及股息的派發。
就算你唔賣出,但只要股價一直上升,這已經是複息的原理,例如騰訊(0700)、港交所(0388),都是幾蚊上市,之後上升100倍,你唔需要買入賣出,只要買入並持有,財富已經有理想增長。
另外,如果一隻股票派股息,你都可以再投資落這股票裡,同樣是一個複息滾存的模式。
------------------------------------------------
Q17172:
老師,我現在用$16000月供股票,$18500供樓,另儲現金$20000.
一年儲得現金$240000,但扣除年金同交税,實質一年儲得現金只有$140000,仲末扣旅行費用。我覺得有啲失落,因儲埋都唔見一大半
龔成老師:
其實你的情況已不差,理財是一個長期過程,保持進行就得。
你有部分投資投資在股票及年金,所以餘下現金未必多,但唔需要太比這刻的數字影響心態,規律去做就得。
其實你大致分配都平衡。如果想財富有更大的增長,就要從新的收入來源著手。
------------------------------------------------
Q17173:
阿sir, 今次想問你一些本質上問題。你點睇利豐(494)曾經係一隻藍籌股風光過然後股價係過去10年係咁跌跌到得返一蚊最後仲私有化埋?
當年10幾廿年前佢應該符合一隻叫做優質股嘅條件,個人覺得佢嘅衰敗原因係因為班管理層墨守成規唔識得革新轉型比阿里巴巴打沉
龔成老師:
兩大因素:「大環境」、「管理層思維」。
這股的確強過,當年是優質股,但當大環境改變,行業變成夕陽,質素向下,如果之前買左,就一定要在當時止蝕。
大環境對佢不利,佢唔需要比阿里打沉,因為佢終會轉差,這是結果。
其實在多年前的年報,見佢生意連跌幾年,已知佢面對一個好不利的環境,因為佢以「中間人」自稱,但當網絡發展,這角度淡化,夕陽行業,已經知企業面對好大問題。
不過,見管理層改變的心態唔強,雖然佢地都有試過變,但只是一些少變,無做全面的改革,當大環境更不利時,已經更難翻身。
------------------------------------------------
Q17174:
龔sir,家人想買樓(~400呎),由小弟供樓做樓奴
小弟月薪21k 想每月供款約11k, 家用4K, 剩餘再刪減洗費
想請問實時時勢
供股還是供樓財富會增值得更快?
同埋呢個時候樓價下跌空間大唔大?
感激
龔成老師:
香港樓,中短期有可能回落,因為香港經濟將會向下,這會對樓市有影響,不過,下跌只是有限數,因為潛在的需求實在太大。
而在長遠計,香港樓會向上。
是否買樓,要睇你地的實際需要,如有需要,都可以考慮。不過,你要供好大部分收入,你要好好為自己想清楚,與家人好好傾下。
以這刻的股市投資角度,買股票會比買樓升得較快,不過,買樓可以利用借貸,令回報有所放大,所以不是不值得。
最緊要睇翻你地的實際需要,以及你地的供款能力。
------------------------------------------------
Q17175:
老師,請問你對於投資印度,越南基金有沒有什麼看法?有朋友介紹說有很大潛力
龔成老師:
這些都是較新興的市場,潛力度是有的,但唔建議太大手投資,因為有時新興市場可以好波動。
越南的發展會較好,因為佢的角色似中國,當中國成本增加,以及如果外國想將部分廠轉去其他地方,就會去越南。至於印度,發展雖然有,但未必如想象中強,加上好多基建配套只是一般。
------------------------------------------------
Q17176:
老師你好,再一次關於理才方面向你請教
我兩公婆現在月收入25000左右,但疫情過後收入會去到35000~40000左右
每月必要開支包括貸款開支約12000,其中4500明年還清,其餘到2024年。
每月可用資金約15000左右。
手上股票約10萬,分別1928金沙中國,880澳博,及2322晶苑國際,現金20萬左右,希望盡快賺到首期。
請問,我既財富部署應該係點?謝謝
龔成老師: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加大儲蓄,提高你手持的本金。
至於現時持有的股票,可以優化,金沙(1928)澳博(0880)是同行,其實唔應該太集中同一行業投資,要建立一個平衡的組合,所以之後可以增加其他行業股票。
晶苑國際(2232)質素一般,收息的確可以,但增長力不強,如果你想累積首期,應該投資有增長力的股票。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
你可以考慮盈富(2800)、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粵海(0270)、領展(0823)、港交所(0388)、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暫時可以動用$10萬現金,餘下$10萬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7177:
成哥,我依家有月供1000蚊1177,繼續進行就OK
我真係覺得你好叻,我跟你買股票,十隻有9.5隻都係win,0.5係我心急早放。感激
龔成老師:
中生製藥(1177)保持進行就得,不過月供金額唔好太大注。
哈哈,其實我都會犯錯的,所以最重要是建立一個平衡的組合,這已紜能贏多輸少。
另外,我相信你掌握到長線投資,所以有唔差的回報,其實這亦是投資的原則,買入優質股長線持有,所以令到你有唔錯的回報。
保持學習啦,我都用超過20年去學投資,無人一開始識,但可以在學習與經驗中不斷進步。
------------------------------------------------
Q17178:
大師,現在我已經四十七歲 而家開始
會唔會太遲呀?
龔成老師:
當然唔會遲,你這年齡,離退休仍有十幾二十年,在投資上是一個理想的時機。
不過,你在投資上就不能進取,建議你投資「平穩增長股」,選擇有質素,風險不高,平穩型的股票,這類股雖然不是爆升型,但風險唔算高,因此適合你投資。
你可以考慮盈富(2800)、銀娛(0027)、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粵海(0270)、領展(0823)、港交所(0388)、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另外,建議你多增加投資知識,在選股、企業估值、投資時機上落功夫,對你長遠財富有好大影響。
你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7179:
老師,778,435多数持有什麼類型物業?
龔成老師:
置富(0778)持有的,都是一些大型屋苑的商場,例如沙田置富第一城、天水圍置富嘉湖、馬鞍山廣場等,都是民生類別,對經濟週期的影響,相對較少。
至於陽光(0435),寫字樓及商場各佔一半比例。
兩隻都是有質素的房託,收息無問題,不過增長力就唔算好強。
------------------------------------------------
Q17180:
阿sir, 請指教。香港有好多人租屋,租金已佔人工一半,因為身體/家庭原故,也沒工餘時間增加收入,如何是好呢?
龔成老師:
香港的確是困難的,面對這類情況,只有盡力用餘下時間增值自己。
因為當前的儲錢能力已有限,所以,應該集中「提升自己」,令自己更加值錢,提升將來的收入,這是較好的做法。
例如利用空閒時間去睇書、學習,就算每天只用半小時搭車的時間,去提升自己,慢慢都會進步。
----------------------------------------------
若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資料的部分刪去。
另外,我所給予的各種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當中無任何銷售及推介,不涉及任何利益,其實大家應該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我只是給予一些方向及純參考模式。
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聯邦制 優 缺點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要憲改?憲法如何影響我?講授於李登輝基金會主辦「憲改青獅營」,淡水,台灣綜合研究院,2017/3/11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及發展學系教授
憲政改造的正當性及必要性
不管是從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還是民主化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所面對的課題有三,也就是國家肇建(state-making)、民族塑造(nation-building)、以及國家打造(state-building);國家肇建涉及如何確立國家主權的獨立,民族塑造關心如何凝聚住民的民族認同,而國家打造所進行的是政治制度的擘建。一般而言,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包含憲政體制、政黨體系、以及選舉制度;除了說政黨體系大致會反映社會結構以外,憲政體制、以及選舉制度是比較可以直接透過社會工程的方式來建構。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國民黨政權於戰後移入台灣所帶來的,並非台灣人自己加以選擇的。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台灣先後進行六次憲改,重點在如何從事民主轉型特別是國會的全面改選(1991)、以及總統直接選舉(1992),真正牽涉到中央政府體制調整的部份,是將憲法文本中的內閣制特色逐一割除,包括取消閣揆(行政院長)對於總統人事令的副署權(1994)、以及廢除立法院對於閣揆的人事同意權(1997)。民進黨執政後所主導的第七次憲改(2005),重點在國會減半(由225席減為113席)、區域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廢除國大、以及公投復決(憲法修正案、及領土變更案)。不過,由於目前的「九七修憲體制」仍有尚未割除的盲腸,也就是沒有民意基礎、由總統所任命的行政院長必須「對立法院負責」,造成民選的總統不能享有充分的權力、卻必須負所有的政治責任,有違民主政治所強調的「權責相當/課責」的精神。
有關於台灣制定新憲法,大致可以從其正當性、以及必要性(可欲性)兩個層面來看。就正當性而言,『中華民國憲法』是戰後前來的中國國民黨外來政權硬塞給台灣人的,因此,不管實質內涵是否適合當前台灣民主體制運作,總是不符Westphalia 條約(1648)以來的普世價值,國家主權屬於老百姓、必須經過「人民同意」,也就是「人民主權/主權在民」,是將人民由君王的臣民提昇為國家的公民,用來掙脫決對王朝加在百姓身上的枷鎖,也就是民主政治的先聲。
不過,人民主權雖然也有對外宣示的作用,也就是主權國家平等的意思,出發點是挑戰君主王朝對於國家主權的所有權。一直要等到「民族自決權」的理念在19世紀出現,也就是所有民族都有權利決定自己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安排,以擺脫外族的殖民、統治、或是支配。在過去,移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無法回去祖國的失根政權;現在,雖然經過前總統李登輝的本土化、以及意欲將中華民國體制馴化的民進黨的陳水扁政府,畢竟還是借殼上市,而制定台灣新憲法就是台灣人向世人展現行使自決權決心的最便捷的指標。
再來,就新憲的必要性而言,如果我們要將人民主權、以及民族自決權具體實現,必須透過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建構,將憲法作為台灣所有住民團結的象徵,也就是以憲法來凝聚我們的「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此時,制憲必須超越對外宣示的階段,還必須兼顧對內多元族群的整合,因此,要同時考量制憲的程序、以及內容能否被大家接受。如此以來,除了傳統的「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原則以外,也就是以憲法來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不被國家/政府壓制,還必須強調「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精神如何具體反映在憲法裡頭,也就是承認彼此在認同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揭櫫「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也就是在制定新憲的過程,作為公民的每一個人,應該有義務參與新憲法的制定,如此進行的「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才能避免民主淪為投票主義、或是讓少數族群擔憂多數暴力。真正能把上述制定新憲的正當性(人民主權、民族自決權)、以及必要性(憲政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結合的(圖1),就是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住民是否想要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之下?台灣新憲將是回答這個問題的試金石。
憲政體制的分類
憲政體制主要分為中央政府體制、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定位,也就是聯邦制、以及單一制的分野,而中央政府體制又可以分為總統制、內閣制、以及所謂的雙首長制三大類別;我們在這裡所討論的憲政體制,就是政治人物所謂的中央政府體制。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最大差別,在於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究竟是分、還是合。
在總統制之下(圖2),選民有兩張選票,分別選出總統、以及國會議員;總統、以及國會議員有固定的任期,總統不能解散國會,而國會即使再怎麼不滿意總統,也不能進行倒閣,因為,總統是直接對選民負責、而非對國會負責;為了確保彼此的人員分離,國會議員不能擔任部會首長,除非先辭去議員身分。為了要讓避免權力集中,總統除了擁有行政權,也有一些立法權(否決權)、以及司法權(提名權),同樣地,國會除了擁有立法權,也有一些行政權(同意權、罷免權)、以及司法權(同意權),最高法院除了擁有司法權,也有一些行政權(彈劾權)、以及立法權(違憲審查權);總之,除了說是要維持司法部門的獨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透過彼此之間的相互牽制,以便達到相互平衡的目的。
在內閣制之下(圖3),選民只有一張票來選國會議員,再由國會議員推舉總理/首相;經過虛尊的國家元首(君王、或是總統)任命之後,最為最高行政首長的總理銜命組閣。此時,總理以兩種方式對國會負責:就形式上而言,總理所領導的政黨必須在國會獲得過半以上的席次,要不然,就必須籌組聯合內閣;就程序上而言,如果國會對於政府不滿意,可以發動不信任案,要求總理下台;不過,總理也可以訴之民意,動手解散桀傲不馴的國會,要求重新舉行國會議員改選。由於是權力合一,國會的主導權在於執政黨所操控的內閣,在野黨只能祈求下回大選增加席次;為了要確保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部會首長必須先具備有國會議員的身分,否則,必須透過補選取得。
在雙首長制之下(圖4),選民有兩張票,除了可以選舉國會議員,另一方面,又可以選舉總統;比較特別的是總理的產生方式,除了說是由國會議員推舉,還必須由總統來任命。雙首長制在學術上稱為「半總統制」,意思是說比較傾向於總統制;端賴各國的憲政傳統、以及總統所署的政黨在國會席次,雙首長制的總統在運作上可能是具有強勢的支配性(法、俄)、必須與總理分享權力(芬、葡)、或是淪為弱勢的虛尊元首(奧、愛)(圖5)。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總統制與內閣制有「雙元正當性」、以及「單元正當性」的差別,不過,兩者至少還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單一行政權」;然而,在雙首長制之下,在制度設計的精神上就有「雙元行政」的本質,也就是說,政黨體系、以及政黨組織會影響行政權的分配。以目前法國第五共和國的憲政體制來看(圖5),首先,總統權力的多寡端賴執政黨是否能掌有國會的優勢,如果是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到目前為止的做法,是由總統任命國會最大黨的黨魁為總理,也就是所為的「左右共治」,也有人稱之為「自動換軌制」。即使執政黨是國會最大的黨、卻沒有取得過半席次,此時,總統必須找自己的人馬組聯合內閣:如果執政聯盟的夥伴勢均力敵,也就是所謂的「對稱結盟」,總統對於內閣中的友黨比較能言聽計從;相對地,如果聯合內閣的小老弟只有少許席次,也就是「不對稱結盟」,總統比較膽敢強勢主導。即使總統能因為衣尾效果而讓執政黨取得國會過半席次,他的實質權力還要看黨內是否派系傾軋、還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由此可見,雙首長制的最大特色是雙元行政的權力歸屬不確定,還必須決定於外在的非制度性因素,不像總統制的行政權歸總統、或是內閣制的行政權歸總理,沒有一點模糊的空間。
憲政體制的選擇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似乎是內閣制比較適合民主發展,而總統制則比較容易走向威權、或是獨裁政權。乍看之下,這樣的印象式論斷好像言之成理,特別是由國人熟悉的民主國家來看,採取總統制的國家只有美國,採取內閣制的國家至少有英國、德國、以及日本,而採取雙首長制的國家只有法國。儘管如此,實證上未必獲得同樣的支持,以三波民主化的憲政發展軌跡來看,三種憲政體制被青睞的機率幾乎是不相上下;我們甚至於可以說,除了君主立憲國家(西歐、北歐)、以及前英國的殖民地(非、亞、加勒比海)以外,選擇總統制、或是雙首長制的國家遠超過內閣制,特別是在東歐民主化的過程,至少有一半的國家採行不同形式的雙首長制;在這節骨眼,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學理上的解釋,或許有助於我們的憲政體制選擇。
在政治學裡頭有關民主化的文獻,對於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優劣,有過兩波激烈的辯論。Linz與Valenzuela(1994)認為,總統制除了有「雙元民主正當性」、以及「贏者全拿」的特色以外,由於任期固定而造成體制僵硬,如果總統因為政黨體系零碎而無法掌控國會的情況下,尤其是出現所謂的「分裂政府」之際,朝野之間的角力反映在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的拉鋸戰、甚至於總統動彈不得,在相互推諉下,選民不知要找誰負責,又因為缺乏解散國會/倒閣等機制作為解套的安全閥只有訴諸於體制外的力量來打破政治僵局,譬如軍事政變;而拉丁美洲國家在1970年代的民主政權崩潰,往往被視為總統制運作失敗的例子,特別是阿葉徳(Salvador Allende)擔任總統之下的智利。
Shugart與Mainwaring(1997)則認為,由於除了貝里斯是前英國屬地以外,拉丁美洲國家並沒有其他採取內閣制的例子,因此,沒有辦法證明究竟是總統制的制度性缺陷,導致這些國家在1960、1970年代的動亂;事實上,在同一時期,採取內閣制的國家也有希臘、以及土耳其的民主崩潰,而西班牙要到1970年代末期才回復民主,更不用說民主政治曇花一現的緬甸、肯亞、以及索馬利亞在獨立後都採行內閣制;如果把考察的時間往前推移,在1920、1930年代出現民主崩潰的歐洲國家,除了德國以外,諸如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以及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都是採行內閣制。他們懷疑,即使當年智利採取內閣制,聯合政府也未必能幫阿葉徳逃過一劫。再者,他們認為研究者如果沒有辦法抽離其他「背景條件」對民主的影響,譬如所得水準、人口多少/族群組成單純、以及英國殖民傳統(憲政體制以外的政治制度、文官體制、以及地主是否掌控國家機器),那麼,所謂內閣制比較有利於民主政治的因果關係是假性的。
Shugart與Mainwaring(1997)甚至於認為這些所謂總統制的缺陷,其實就是總統制的優點。首先,他們認為在總統制之下,選民有兩張票,分別選總統、以及國會議員,可以說有多一種選擇的機會,尤其是萬一擔心行政權獨大之際,可以進行分裂投票。再來,由於選民直接票選總統,由根據政績來決定是否賦予連任,責任清楚,不像在內閣制之下,選民只選國會議員,對於總理沒有約束力,尤其是在選後組成聯合政府,政策妥協未必符合支持者的授權。此外,由於國會議員選舉並不完全決定於總統的母雞帶小雞效應,國會議員在立法上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國會才有可能制衡總統。儘管總統制因為總統任期固定、總統無法像總理可以解散國會、可能造成政治僵局,或是因為總統無法順利取得多數立法聯盟、容易出現弱勢行政,然而,即使面對在野黨在國會的牽制,政局至少還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尤其是民心寄望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領導者之際,不用擔心因為政府更替頻仍而造成人去政亡。至於「整碗捧去」的指控,其實,在內閣制之下,如果執政黨在國會佔有優勢、不用仰賴友黨的奧援,根本就不用作任何妥協性的分配,特別是在黨紀堅強之際;相對地,一個具有民意基礎的強勢總統,他可以壓制黨內的異議,以超越黨派的人事、或是資源分享來形成執政聯盟。
總之,決定民主制度出現、以及其維持、或是崩潰的因素,包含制度性、以及非制度性因素(Frye, 2002)`;而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間,彼此也有可能相互影響(圖6)。因此,當我們在從事憲政體制選擇之際,必須考察,究竟民主體制的出現,是否完全決定於憲政體制的差別;同時,民主體制的崩解,是否肇因於結構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進一步考察,究竟憲政體制的選擇,是否有助於其他目標的追求,特別是國家定位的確立、以及族群分歧的化解,也就是說,在思考如何進行國家制度打造之際,必須同時考慮是否能有助於國家的肇建、以及民族的塑造。
憲改的展望
由1980年代到在二十世紀,海外到島內興起第一波制憲運動,應該有二十部上下台灣憲法草案,百花齊放,包括總統制、及內閣制都有;鄭南榕就是因為刊登許世楷的台灣憲草,最後引火自焚。民進黨執政期間,陳水扁總統在2003年誓言2006年催生台灣新憲,連任後積極推動,相關部會配合研議專章,民進黨政策會銜命推出總統制、及內閣制兩個版本,號稱中華民國「第三共和」。另外,民間的二十一世紀憲改聯盟,經過一年半的研議,也提出兩個版本供選擇,代表由下而上的參與。
如果暫且不提憲改的方式,我們有三項基本課題。首先是菁英們必須相互說服,到底目前的憲法出在哪裡,特別是窒礙難行到必須通盤翻修、而非補破網就好。對於本土派而言,制訂新憲的最大共識是中華民國憲法並非我們自己定的,這樣的理由畢竟不夠充分,畢竟,我們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民主化過程,已經透過七次增修條文的方式進行漸進式的調整,當時一定有其特定的時空、以及政治角力及結盟。此番,昨是今非,到底是要擘劃一部可以適合民主鞏固、還是民主轉型的憲法,恐怕還是必須經過一番辯證。
換句話說,到底是車子不好(憲政體制)、駕駛技術太菜(新手上路)、路況顛簸(國民黨黨產)、還是天候不佳(政治素養),必須先有正確的問診,接著是合理的病理分析,最後才有可能提出有效的藥方。坦誠而言,我們目前看到的改革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於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沒有藥到命除,已屬萬幸。或許,政治菁英爾虞我詐,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然而,學界未能本著專業良心、投懷送抱,把自己當作熱炒一百店的炒手,也是不可原諒的幫兇。總之,果真老車破舊不堪,我們也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究竟這部新車是市區上下班、跑新竹科學園區通勤、還是週末家人出去遊山玩水用的?
接著是憲法的文本,基本上包括憲政體制、以及人民權利兩大部分。就憲政體制而言,除了中央政府體制,我們多年來只著重行政區域重劃,拼拼湊湊,往往忽略到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就是到底現有的單一體制就好、還是有採取聯邦制的必要性?透天厝、公寓、大廈、還是別墅,功能不同,把大方向決定了,接下來才知道要用鋼樑、還是傳統的鋼筋就好。如果不能先釐清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只是籠統的宣示地方自治,當然會頭重腳輕、諸侯爭霸,大家為統籌款吵半天,只看到「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馬太效應肆虐,更不用談合理的國土規劃。
就中央政府體制而言,由於1997年的增修條款,閣揆的任命不再需要國會同意,因此遠離雙首長制。儘管如此,由於國會缺乏調查權,加上預算及立法功能不彰,根本無力制衡總統,因此,與其說目前憲政安排為所謂的超級大總統制,倒不如說國會過於積弱,不算是真正的總統制;表面上,立法院被譏為令人生厭的憲政大怪獸,其實,只不過是藉著質詢權修理政務官的紙老虎,很容易被肉桶法案收買。我們必須指出,朝野政黨對於究竟要採取怎麼樣的憲政體制,卻又相當程度的共通點,就是執政的時候贊成總統制、在野之際支持內閣制,都是本位主義,未能替國家的長治久安著想。
如前所述,自從第三波民主化以來,國際上對於憲政體制至少有兩波實踐,先是1980年代的南歐、及中南美洲,再來是1990年代的中、東歐,學界已經累積相當的文獻,可惜,不管是閉門討論、還是公開的辯論,國內的爭辯多半停留在常識性層次,不能汲取他山之石、也未能作有意義的對話,當然就不會有整合。我們以為,憲法應當是為當代所用、而不是要交給後代子孫,因此,政治菁英此刻應該決定總統制、內閣制、還是雙首長制;如果本身都沒有辦法相互說服,把責任丟給一般的老百姓,那是問道於盲,也是不負責任的作法。這時候,我們也必須同步思考選舉制度、以及相關的政黨體系,看要如何與中央政府體制搭配,學理及實務的文獻相當豐富,必須找專家來幫忙整理分享,不是用常識作想當然爾的思考。在三月太陽花學運結束後,公民團體喊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訴求,為這回的憲政改造現出第一道曙光。
如果暫且不提制憲,目前各種憲改的看法包括國家定位、憲政體制、選舉制度、以及人民權利。就憲政體制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議是九七體制把行政院長當作幕僚長,國會對於總統莫可奈何,因此有不少人主張恢復閣揆的同意權,也就是所謂的「權責相符」,實質上回到雙首長制。姑且不論雙首長的優缺點,當年就有人以這樣的安排認為中華民國憲法是內閣制,必須有更多的辯論輿論述。
中華民國把舉選制度置於憲法規範,莫可奈何。由於民進黨與國民黨聯手的2005年修憲,區域選舉由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並讓選民自行投政黨票(單一選區兩票制),實質的影響就是壓縮小黨的參政空間,特別是台聯、以及親民黨。近年來,包括公民團體在內,主流的看法是將目前的日本式並立制調整為德國式的聯立制、同時將分配政黨比例的門檻由5%降為3%。就目前的社會氛圍來看,大黨為了取得小黨的背書,應該會釋出善意。
相關的配套是適度增加國會的席次。上回修憲將國會席次由225減為113席,經過將近十年的實際經驗,不管是委員會的運作、還是選民服務,大家應該都有立委粥少僧多、疲於奔命的感覺。然而,由於民間普遍對於立委的表現不好,直覺上反對增加席次;同樣地思維也出現在監察權併入國會,似乎未能獲得民意支持。其實,如果國會職權不變,增加席次是降低每個立委的權力;同樣地,如果要讓國會有效制衡總統,監察權是應該放在立法院,至於立委的素質,應該是把重點在選前提名、以及選後監督,而非削弱國會的職權。
可惜,我們目前看到的說法是為了配合走向內閣制、一些立委必須同時入閣擔任部會首長,因此必須增加酌予增加國會席次。人家是買菜送蔥,現在卻是為了送蔥只好買菜,本末倒置。其實,不管是何種憲政體制,國會的席次不外考慮運作效率、以及選民代表,政治學者的實證歸納是人口數的三次方根,以台灣2,300萬人口來看,應該是可以有285席。只不過,當年「國會減半運動」轟轟烈烈,敗腎割腰子,昨是今非,好像沒有人拉得下這個臉。
一般而言,憲政變遷要能成功,關鍵在於朝野政黨聯手。國民黨在潰敗之際高喊內閣制,是真是假?士氣正旺的民進黨沒有必要接招,「憲改會議」是虛與委蛇;只不過,萬一弄假成真,人民能接受沒有實權的民選總統嗎?至於由公民團體主張「兩步到位」、在2018年完成「全面憲改」,應該是著眼國會搶灘。整體來看,即使這次修憲有成果,大體還是「白牌車趴趴走」的憲政體制,且戰且走。
我們以為,如果只是純粹站在制憲運動的立場來看,為了要突顯對外的國家定位立場、強調人民主權,也就是以新憲的制定來展現來灣人實踐民族自決權的決心,或許可以不去關心憲政體制的選擇。然而,如果大費周章所獲得的新憲只是舊酒新瓶、未能跳脫現有體制的窠臼,既不能處理當前的治理困境、又不能有助於族群分歧的管理,作為社會運動者,豈不是淪為欺騙社會大眾的廉價代理商?如果政治菁英、以及專家學者都認為老百姓對於憲政體制的選擇缺乏興趣、或是無力判斷,那麼,又如何透過討論來培養負責的公民、以及彼此休戚與共的意識?
自來,台灣人民制憲運動主張總統制,其實,就是認為民選總統可以向世人彰顯台灣人獨立建國的意志力;此外,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具有民意基礎的強勢總統,可以抵制黨同伐異、族群分歧、或是階級鬥爭。在摸索民主鞏固的階段,如果讓行政權決定於國會內部的政治結盟,也就是採行內閣制,那麼,缺乏總統與國會之間的制衡,政治運作不過反應如何收買國會議員,也就是以國家資源來交換議員選區服務的業績,此時,總理將只不過是廉價的零售商罷了,不會有領導群倫的政治家出現。
參考文獻
Blondel, Jean. 2002. “Party Government, Patronages, and Party Decline in Western Europe,” in Richard Gunther, José Ramón-Montero, and Juan J. Linz, eds. Political parties: Old Concepts and New Challenges, pp. 223-5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ye, Timothy. 2002. “Presidents, Parliaments, and Democracy: Insights from the Post-Communist World,” in Andrew Reynolds, ed. The Architecture of Democracy: Constitutional Design,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Democracy, pp. 81-10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z, Juan J., and Arturo Valenzuela, eds. 1994.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hugart, Matthew Soberg, and Scott Mainwaring. 1997. “Presidentialism and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Rethinking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in Scott Mainwaring, and Matthew Soberg Shugart, eds. Presidentialism and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pp. 12-5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