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除了有共諜外,難道就沒有CIA嗎?」某立委候選人在政論節目上氣呼呼地問著。
這個嘛,共諜與CIA是不是應該相提並論,這就留給個讀者自己決定(就看你能不能畫出等邊三角形)。
不過臺灣有沒有CIA?當然有的,今天就來講個小故事。
話說在 1988 年,當時蔣經國任總統,參謀總長是郝伯村,臺灣一度想要偷偷發展核子武器(!),結果被CIA得知,美國政府立刻出面阻止,整個計畫因此被迫中止。
當時居中提供情報的,是在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擔任副所長的張憲義。
1988 年 1 月 9 日,他在CIA的協助下從臺灣潛逃到美國。四天之後,蔣經國逝世,民間因此謠傳他是被這件事給氣死到吐血而亡。多年之後,郝伯村更痛罵張憲義是「一個唯利是圖受僱於外國人的間諜,一個出賣祖國的無恥漢奸!」
幾年前,張憲義終於答應接受學者訪談,把當時的心境一一交代。他說自己是擔心的是發展核武後,被「政治野心家」利用(他指的是郝伯村)。他另一方面也擔心,萬一黨外人士獲得權力,將會無法掌控核子武器的力量,如此種種。
除此之外,他也描述與 CIA 一路交往的經過。他說:
「CIA持續觀察我,並與我進行正式接觸,是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的。⋯⋯我必須強調,這些接觸是很名正言順的,例如在一些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他們就會問說:『我們『公司』對你的論文很有興趣,可以跟我們談一下嗎?』很自然地牽扯到他們想要探詢的議題。但是,真正要被CIA吸收絕非那麼簡單,不是吃一兩頓飯就可以輕鬆搭上關係的。」
「其實,離開臺灣的當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美國的紅線,我之所以離開臺灣,完全由美國決定。這個過程相當慎重,CIA不但要向雷根總統口頭報告並得到他的同意,還得知會國務院等單位,我就不便透露太多細節。」
「作業程序則引用到Public Law,就是基於美國國家重大利益或安全,美國國會和白宮同意每年在全世界提供約一百名或一百五十名配額,讓外國敏感人士接受美國的政治庇護,每個名額不需經過國會逐一開會討論就可以直接採取行動。依循這個法案,我不必也從未到美國國會聽證會作證,我認為美國政府只需向國會報備即可。」
「CIA吸收外國人的方式有些複雜,但絕非一些人所說只要設個飯局認識就好。大約在一九八四年左右,我的決心開始動搖,看法也有所改變。起初,他們多利用學術討論會的場合與我接觸,接著表示他們的『公司』有些業務上的需求,問我有沒有興趣云云,反正都是談這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簡言之,當時他們都是以科學活動的名義,和我聊些資訊而已,過程之中我並未提供任何白紙黑字的文件、甚至是核研所的設計藍圖。追根究柢,因為美方根本不需要臺灣設計的東西,我只不過是協助他們解除疑惑,並讓他們了解臺灣有研發核武的企圖心與實質能力。」
「事實上,他們決定吸收我之前,也是經過非常慎重的前置作業。一九八四年在美國開完學術討論會後,我被安排到一間飯店,在一間打通的大房間中接受測謊。或許現在的人不覺得測謊稀奇,但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測謊,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在受測者的胸、腹、手臂等部位貼上金屬片,透過儀器監測脈搏、血壓等生理反應的曲線,即能得知受測者是否說謊。」
「一開始CIA和我建立關係時,曾經做過一次測謊,到正式決定吸收我之前再做一次,直至安排我離開臺灣前的六個月時,他們對我實施最後一次測謊。由此可知他們有多慎重,否則他們不可能如此隨便派人與我聯繫;萬一我是臺灣當局刻意培養的情報人員,他們來找我豈不是自投羅網。固然臺灣和美國是盟邦,不可能罔顧外交關係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但至少可以有計畫地給他們假情報,這樣他們也會很頭痛。」
「我在一九八八年一月離開臺灣,也是他們訂下的時間,我事先完全不知情。他們的前置作業大概有半年之久,『公司』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安排我們全家的行程,並不是事出突然或刻不容緩。」
「在這半年之前,他們得先確定離境流程是否可行,那些作業細節我完全不知道,也不曾聽聞『公司』原先的計劃作業是什麼,他們從未過問我的意見,甚至哪一天出國對我或我的家人比較有利,這完全都由他們決定。他們完全不過問我的意見,自然我也無法提出我的需求了。」
「我可以肯定地說,我一路走來,絕不是為了金錢、美色,反倒是學術研究占了很大的因素。據說美國從蘇聯吸收了不少高價值人才,而且在他們前來美國以前,會約定好先給他們多少獎金。」
「但我的案例是,在我離開臺灣之前,一毛錢都沒有談,他們只承諾會照顧我,然後我們全家就來了。我再次強調,當時我完全不了解美國制裁的紅線標準,連郝柏村也不知道,我離開臺灣的時間點則完全由美國決定。」
「我必須再三強調,我決定和美國的合作,絕不是要出賣臺灣。非但不是出賣,反而是增進臺灣的權益以及維護社會的和平穩定,我秉持這樣的理念進而決定離開臺灣。國人說我是間諜也好,郝柏村甚至指責我叛國也罷,我都無所謂。但是,我始終都沒有背叛蔣經國對核武政策的宣示,我背叛的是郝柏村的企圖心。」
「總之,所謂『叛黨』、『叛國』的指責,我可不夠資格承受,近年來那些離職退休的高官顯要之士,哪位不是離棄臺灣人民,想要風風光光地在對岸打高爾夫球。」
「切記在一九七O年代,中共提出武力統一臺灣的三要件,即:當1. 臺灣宣布獨立,2. 製作核武,3. 遭外國勢力占領時。所以,我的出走是基於阻止臺灣製作核武的意圖,避免落入中共口實進而以武力統一臺灣。」
「在我離開核研所以前,我在我的辦公桌上留下辭呈,其中一點寫到,我不希望有政治野心的人濫用核武的威力,引發臺灣政局的不安,甚至造成臺灣老百姓的災難。」
「我接著說,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到底有沒有實權,是否能夠控制郝柏村的企圖心,我無法提供任何意見,但我唯一想提醒的是,站在美國的立場,除了阻止臺灣生產核武外,更重要的是防止中科院人才的外流,如果他們被國際上想擁有核武的國家利用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我首先強調絕對不能打散中科院核研所的組織,打散的話反而更不容易控制核武的擴散,甚至被有心人士或政治野心家操控,而難以收拾。」
「我還特別提醒美國,能夠有效控制臺灣核武研發組織的人仍舊是郝柏村,所以我告訴丁大衛,不論美國或臺灣,都非常需要郝柏村協助處理臺灣接下來的政軍局勢。我們需要郝柏村留在位置上,借重他的權威,好好地穩住臺灣的政局與軍心,但前提是要符合美國的利益,若把他鬥垮了,反而會引發更多不安;同時也要讓郝柏村了解他踩到底線,讓他無話可說,必須接受你們提出的限武協定。」
「當時我判斷這麼做並不會傷害我的國家,打從一開始我協助CIA,我很清楚這麼做有益於臺灣,不是到現在才覺得有好處。憑良心說,我一開始同意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也相信我是真心為了臺灣人民的福祉,而非有意出賣臺灣,甚至陷國人於不義。」
「說我是間諜,要看怎麼解釋。如果是出賣國家,像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讓國家滅亡的那種間諜,那我絕不同意,那不是我。我確實曾經提供美國相關的消息,但我是為了臺灣的老百姓,我也深信我這麼做有助於世界和平。」
*陳儀深訪問,《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 》,遠足文化,2016。
#說書 #閱讀日常 #張憲義 #核彈 #間諜 #CIA
職安人員報備流程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諾利嘉誠徵兩名工作夥伴,及認識未來我這位老闆、主管
經過一年的時間,因應內部與外部的狀況,我做了許多不一定讓每個人都滿意的決策,而每個決策的背後,只能思考著公司如何存活,以及如何獲取最大的利益。再者,管理風格或是溝通技巧,自認還有很大改善空間,但考量到溝通實屬雙向,而面對每天無法具體達成目標,還有工作進度持續延宕,在很多事情的耐心上,明顯變得不足,甚至態度與方式也顯得更為扁平、不耐。
我不是什麼大神、不是優良卓越的管理家,現在的我,只想當個可以把公司帶往高獲利、高發展的創業家,連企業家都還稱不上。這一年,有人問我:「你是一開始就想要做電商嗎?或是電商才是你創業的題目?」藉此機會回顧這一整年的發展跟現況,或許會比較清楚知道一間從無到有的公司,怎麼去形塑其商業模式。
起先,我想獲得金流最快的來源不外乎是「專案」,因此公司分兩類型專案投入以及組織人員,包含了技術與行銷。從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經過一季的時間,給予團隊磨合與工作流程建立,到了2019年三月,正式要求團隊開始往技術專案、行銷專案大力推進,前面幾個月,我們試著做一些POC、簡報資料、公司介紹、企業形象網站等,當然,我也顧慮到專案本身的不確定與風險,因此個人另闢兩個屬於我來處理的戰場,分別是AIoT專案、電商營運專案。
專案業務的承接,一如所料競爭激烈,在專案金額無法有效提高,毛利也無法跟著增加,不得不進入高壓管理、強迫成長的階段,以每兩週為一個週期,要求同仁們在能力的成長上,需要有較為明顯之長進。主要是能帶來高營收的專案,人員承接能力不足,主因來自於當初面試,雇用較多社會新鮮人為主,後續也因為經驗尚未達到承接大案子的水平,小案子偶爾漏接,問題逐漸浮上檯面:「能接的案子做不下去,不想接的案子只能賺小錢」。
再給團隊兩個月的時間,四月、五月,藉由特賣會、展售會來給予其實戰成長空間,獲取毛利空間一樣有限,不過也從中發現實體活動對團隊帶來的影響。至此,營業額雖稍有成長,卻不是穩定增長,毛利更不用說。技術專案又因碰上一些市場上的突來變化,於技術研發性質的專案,短期間投入人力不少,可見獲利空間還需要一段時間,至此,決定提早啟動整個電商事業,確保營業收入能為公司先帶入足夠的現金流,並且經營內容媒體,替經營好的電商再額外多帶流量。
於是盤點了手上的資源,試圖想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發展,特別是公司有研發、技術、產品、行銷、設計、UI/UX、行政總務、人資等組織構成,妥善運用手上資源,用正確的角度切入市場,會是首要優先思考的重心。2018年12月先談了玩具供應商,並延續2018年4月談的韓國女性電商,再看看手上有的醫療用品、3C用品、車聯網用品、美妝保養品、汽車零配件等,正式在2019年3月先行啟動玩具電商,並於2019年4月上線,而原先的聲音串流研發技術持續、AIoT維持最小限度的持續研發。
過程中,有些同事不滿、有些同事不解、當然也有同事不認同,認為現況的改變過大,或是經營電商不是他們想做的事情。而我,至此沒有足夠的耐心再去解釋營收與支出之間的差異,只能從營業目標上,去溝通與強調,公司不是慈善單位,更不是教育訓練中心,每個人都得做的設定出來之目標,令公司得以成長,大家期盼、喜歡的環境才能繼續下去。為此,有些看衰公司發展的人,離開了,各種理由都有,但唯獨缺少自己還能為這邊想多做什麼的理由,只有片面的認定與指教,因此,第一波人員離開。
2019年6月、7月持續放大管理壓力,再加上一些零星不良事件發生,有的人無法也不願承擔結果,甚至感受不到公司未來的良好發展,似乎在經過數個月的強迫能力增長下,已經跟不上、吃不消,還有高壓與並未進入雙向的良性管理方式,造成再一波同事離開,此時,正式結束專案事業,不再耗費任何心思與成本在專案上,全心全意將電商做起來。一如所料,按照流量、轉換、成本等公式計算,還有設定好的脈絡,電商成長速度極快,每個月帶入百萬以上的營業額,比起前幾個月要來得好上非常多。
這一段歷程,每位離開,或是現職同仁對我充滿著不悅、不滿、不爽,說實話,身為老闆只能說:「謝謝指教,公司能活下去比較重要,如果你做不到,我也只能謝謝再聯絡,即使我在你心中是惡人,但公司狀況不佳時,要閃人的也會是你,所以講再多,你我不可能同舟共濟,我也不是你的保母或是親人,我唯一能做的只有維持好公司命脈,在有限資金下,令公司得以良性、良善發展,至於無法帶入收入,沒能完成工作目標,還對公司心生怨念的同事,我說再多一點意義都沒有,真要說的話,就是很抱歉,沒辦法讓這成為過爽日子的企業,更沒辦法讓你爽爽過日子而不用扛下任何成長達標的壓力,更不可能因你的工作不細心、不用心而去影響到公司。」
每位離開的同事們,謝謝你們,也是你們讓我知道,經營公司只有面對最殘酷的每一天,才能相對去獎勵那些很用心、很認真、很願意付出的同事,哪怕我的管理風格不好、管理方式不過成熟、管理技巧太過複雜,可是要維繫一間三十人的公司,不是靠嘴巴說,也不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延誤,然後拖到客戶、拖到客人、拖到內部團隊,再來說各種理由,而我所需支付的固定管銷,卻很冷冰冰的在每個月得固定的按下支付按鈕,即便很多說好要做到的沒做到、要辦到的事情放置、延誤的事情繼續拖、設定好的目標零達成,這些都是我管理上的無能為力,也因此,只能隨著時間,說法、態度、方法變得高壓與冷酷,只期盼在這樣的堅持下,那些明顯對公司有所貢獻的人,能得到正向、正確、正常的回報。
身為一位好管理者,我不是:身為一位好老闆;我不是;身為一位盡責的工作者、創業者,我全力以赴,即使在很多人眼中,不一定這麼回事。
如果看到此,你覺得這是一份還可以、還像樣,想要來談談的公司,歡迎與我聯繫,我的聯絡郵件是:
norika@norikaoda.com
以下是我們目前正在徵才的人員,我們正做一些好玩
一. 市場開發專員-市場開發部
【薪資待遇】:
a. 依能力與經驗,待遇 $35,000 至 $55,000
b. 依公司設定目標,達成可獲獎金(面談)
【工作內容】:
a. 需要對潮流玩具、收藏品、插繪有興趣者
b. 負責市場開發工作包含聯繫、約訪,提案
c. 發掘設計師、原型師、塗裝師、雕刻師等
d. 積極聯繫與創作人員討論商品發展之方向
e. 撰寫與設計、原型、塗裝師相關經紀合約
f. 需定期安排與創作者之間的內容製作規劃
g. 需配合內容與商品至後台上架工作等事宜
f. 偶爾,極少數需配合到海外出差,洽談合作事宜
【應徵條件】:
a. 需有五年以上之工作經驗
b. 擅長使用Office套裝軟體
c. 擅長溝通且抗壓力要夠大
d. 對於時間進度需高掌握度
e. 需要有足夠耐心彙整文件
f. 需有基礎之英文溝通能力
h. 需備基本拍攝與攝影能力
【時間地點】:
a.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460號14樓
b. 週休二日
c. 上班9:00-10:00,下班 18:00-19:00
【工作福利】:
a. 滿三個月保證調薪
b. 滿三個月之後,每滿一個月獲得一天年假
b. 每月舉辦電影欣賞
c. 每月舉辦公司全員聚餐
d. 不定期舉辦下午茶
f. 三節微薄禮金
g. 加班採報備狀態提供加班費
二. 商品開發專員-市場開發部
【薪資待遇】:
a. 依能力與經驗,待遇 $35,000 至 $55,000
b. 依公司設定目標,達成可獲獎金(面談)
【工作內容】:
a. 新玩具、潮流商品之品牌廠商開發聯繫
b. 彙整新代理商品之資料並協助上架事宜
c. 掌握商品銷售之動態與狀況並聯繫原廠
d. 協助原廠了解行銷活動舉辦之動態方向
e. 定期向原廠聯繫、回報商品銷售之狀態
f. 撰寫與擬定商品代理合約及內容條件等
g. 需配合內容與商品至後台上架相關工作
h. 偶爾,極少數需配合到海外出差,洽談合作事宜
【應徵條件】:
a. 需有五年以上之工作經驗
b. 擅長使用Office套裝軟體
c. 擅長溝通且抗壓力要夠大
d. 對於時間進度需高掌握度
e. 需要有足夠耐心彙整文件
f. 需有基礎之英文溝通能力
【時間地點】:
a. 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460號14樓
b. 週休二日
c. 上班9:00-10:00,下班 18:00-19:00
【工作福利】:
a. 滿三個月保證調薪
b. 滿三個月之後,每滿一個月獲得一天年假
b. 每月舉辦電影欣賞
c. 每月舉辦公司全員聚餐
d. 不定期舉辦下午茶
f. 三節微薄禮金
g. 加班採報備狀態提供加班費
要是您覺得有不錯的朋友可以推薦,歡迎分享此篇,謝謝。
職安人員報備流程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制度殺人!不要推諉卸責給一個駕駛!政策需要讓台鐵工作量增加人員卻減少,這樣的交通事業不出事情才怪!政策決定者需要出來負責,不是再推給事務官員負責了!
「台鐵人力不足的問題從前年產業工會成立才披露出來,兩年來到底新增了多少員額,又補足了多少人力?現場的感受是根本不到位!但台鐵局總是說:人力會花三年補齊,慢慢在改善。可是現實就是今年新增的一千名營運人員,昨天10月22日才到位,僅是剛好補足要退休的人力而已。
當既有的人力已經不敷使用的情況下,台鐵局思考的還是維持現有人力規劃,而不是真的擴大人力規模。這樣的思考模式仍然還是維持在企業經營甚至公司化的考量下,目的就是要減低營運成本。要用最精簡的成本,去完成最高效率的經營使用。
當列車編組不斷地重複使用時,檢修時間就大幅縮短。一班普悠瑪往返樹林台東或者南港潮州以後,做的不是完整的休息跟檢修,而是簡易檢查後就再拉出去做編組運用。機務檢修同仁,根本無法在兩三個小時的作業時間中完善查明列車問題。今年大改點以後,列車編組運用更緊湊,列車長們的班次也更為緊繃,以往跑的兩班普悠瑪對號車可能變成三班,區間車三班可能變成很破碎的五班。這就是台鐵局,一個極致壓榨人力跟車輛調度的事業單位。
進行軌道養護的道班同仁人力也是極度短缺,根據工務處的統計,十年來養護人力下降三成,但維護的範圍仍然不變,同仁作業更加困難吃緊。台鐵局依然沒有面對這樣的缺人現實,還是在這個缺工基礎上,往上提升自己的營運目標。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在這面臨極度緊繃的營運現實上,加上一個出乎預料的人為因素:也就是台鐵局對外宣稱的司機員關上了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為何他會關上?就是因為這ATP系統經常故障,許多司機員跟列車長都有遇到類似的經驗,當ATP故障時為了不用反覆復位而影響列車運行,他們就會選擇關上ATP,用自己的專業職能去駕駛車輛控制速度。
可是台鐵直到昨天才緊急發了電報重申:「ATP在運轉中不得任意關閉,且故障時且須立即報備。」難道台鐵局以前都沒有公布相關規定,沒有任何針對這些狀況所做的緊急處理流程嗎?面對這起重大死傷事故,是否要卸責於司機員個人,而隱藏整個制度的重大危機?
即使我們要苛責司機員超速,也要考量現實上他在面對誤點的狀況和ATP的異常下,他可能還是被要求要儘速趕到花蓮換一個編組!仍然要面臨調度所或檢查員的狂call電話,他不能停駛,也不能就地檢查車輛接駁旅客。因為旅客的責罵跟投訴,還有列車運行不中斷的要求,台鐵是不會為他承擔這些責任的!
這起意外的始作俑者不是這位司機員,是整個制度的問題,是台鐵高層的營運思維跟腐敗制度,造成了這起嚴重事故。兩年內出軌七次,不包含這起就是六次,這些都是給台鐵局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跟警訊。但是他們依舊在公司化議題打轉,在台中、高雄新增無謂的通勤站,開出許多前瞻計畫的支票,積極創造便當業務營收;唯一沒做的就是補足運、工、機、電務這些最基層的人力要求。」
這起意外的始作俑者不是這位司機員,是整個制度的問題,是台鐵高層的營運思維跟腐敗制度,造成了這起嚴重事故。兩年內出軌七次,不包含這起就是六次,這些都是給台鐵局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跟警訊。但是他們依舊在公司化議題打轉,開出許多前瞻計畫的支票,積極創造便當業務營收;唯一沒做的就是補足運、工、機、電務這些最基層的人力要求。
當民進黨力推公司化,當花東民代立委不斷要求新增普悠瑪、太魯閣這些傾斜式列車又要求開放站票時,到底為台鐵的出軌陰霾又覆蓋上了多少陰影。當我們不願面對薪資待遇跟人力需求其實是畫上等號時,一直想著用便宜的人力完成艱困的營運需求,我們就必須在安全這個層次上一次又一次地讓步。
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
職安人員報備流程 在 如如剛到新公司擔任安衛人員,要設置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 的推薦與評價
一、薪水條的內容與法律上的意思在談薪水條之前,我們先來看勞基法所規定的工資。 · 二、什麼是勞保的高薪低報依勞工保險條例第6條規定,雇用勞工五人以上的事業單位,雇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