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代收賄「職務上行為」之判斷標準/吳巡龍(最高檢察署訴訟組調辦事檢察官)#裁判時報第110期
本文討論收賄罪的「職務上行為」判斷標準,並聚焦於民意代表關說、遊說、施壓等行為之認定。全文詳盡分析歷來學說見解,就貪汙治罪條例上收賄罪「職務上行為」的不同理論,說明「法定職務說」與「實質影響說」之內容與差異,並指出實務雖採實質影響說,卻仍在民代遊說行為有所游移,惟新近最高法院似有穩固認定民代可實質影響而構成職務上行為之趨勢,與美、日法例及聯合國反貪腐公約精神相符,值得肯定。
✏關鍵詞:職務行為、收賄、實質影響說
✏摘要:
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5款違背職務收賄罪及第5條第1項第3款不違背職務收賄罪之「職務上之行為」如何判斷,長期困擾臺灣司法實務。例如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金訴字第47號判決立法委員林○世案,就「職務上之行為」之判斷採相當限縮之見解,造成輿論譁然。
✏試讀
🟧「職務上之行為」判斷標準之見解歧異
臺灣司法實務對公務員收賄罪「職務上之行為」之認定,從具體職務權限擴張及於一般職務權限,並不以實際上所具體擔負之事務為限;並從「法定職權說」進入「實質影響說」。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判決(龍潭購地案)認為:「所謂職務上之行為,係指公務員在其職務範圍內所應為或得為之行為而言,祇要該行為與其職務具有關聯性,實質上為該職務影響力所及者,即屬相當。」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判決似乎認為需同時符合兩要件:一、與其職務具有關聯性,二、實質上為該收賄公務員職務影響力所及,才該當「職務上之行為」。其後,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656號判決、100年度台上字第7001號、100年度台上字第2049號、4150號、6482號、102年度台上字第2967號、3799號判決均同此旨,「實質影響說」已成為實務穩定見解。
臺灣公務員收賄罪「職務上之行為」,實務雖採「實質影響說」,但其判斷標準仍然紛歧。對於民意代表若收賄而替特定廠商向受其監督之公務機關關說、施壓,是否屬民意代表之「職務上之行為」?最高法院最近103年度台上字第1327號判決(立法委員高○鵬案)即認為:「且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基於代議民主制度,受託對政府遊說或接受人民遊說,應以立法委員因遊說所從事之特定行為是否屬其職權之行使而判斷立法委員是否行使其職務上之行為,要難率認立法委員之職權包括『遊說』在內。」
然而,晚近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052號判決認為:「而其職務範圍,除公務員之具體職務權限、一般職務權限外,即或雖非法律所明定,但與其職務權限具有密切關聯之行為,亦應認屬職務行為之範疇。至所謂與其職務權限有密切關聯之行為,包括由行政慣例所形成,為習慣上所公認為其擁有之職權或事實上所掌管之職務,以及因自己之法定職務關係或因之所生之必要輔助性權力,經由指揮、監督、干預、或請託之方式,足以形成一定之影響,使特定之公務機關或公務員為職務上積極之行為或消極不為行為之情形。」亦即,有下列兩種情形之一應認屬於「職務影響力所及」,判斷該當「職務上之行為」:一、習慣上所公認為其擁有之職權或事實上所掌管之職務,二、因自己之法定職務關係或必要輔助性權力,足以形成一定之影響。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563號判決(立法委員洪○榮與其子洪○元案)同此見解。
🟧「職務上之行為」之學說
公務員「職務上之行為」界限為何?臺灣學者之見解紛歧,其中主要者有「法定職權說」、「實質影響說」二說。主張「法定職權說」者認為:「職務」一詞,無法透過文義、論理解釋乃至歷史解釋,以求其具體的概念形象,必須從法規範目的作目的解釋。而依罪刑主義之要求,目的解釋不能逾越文義解釋與論理解釋範圍,且對於犯罪成罪條件,應採取嚴格的目的限縮解釋。所謂「職務關聯性」、「職務實質影響力」均屬於擴張解釋的產物,故僅限於公務員之法定職務權限才屬於其職務行為。
臺灣學界大多贊成「實質影響說」,例如吳耀宗教授認為:公務員職權範圍,法令很難全部包含在內,仍須與國家機關組織之相關法令連結,否則必然產生重大法律漏洞。賄賂罪法益包括「公務員職務行為之公正性」、「公務員之廉潔性」,只要二者之一受到侵害,即可能成立犯罪,不以影響國家公務行為之公正性為必要。罪刑法定主義係指無論採取何種解釋方法,均禁止超出法條之可能文義範圍,亦即禁止類推適用,並非禁止合理的擴張解釋。公務人員任用法第3條第1項第3款規定:「職務,係分配同一職稱人員所擔任之工作及責任」,應指公務員本其職位而實際上所從事的各種相關事務之行為,是否法定並非關鍵所在,如此解釋不僅較符合一般國民常識,公務員也瞭解其收賄與職務關聯行為間有對價關係,並無難以預期的問題……
🗒全文請見:民代收賄「職務上行為」之判斷標準,吳巡龍(最高檢察署訴訟組調辦事檢察官),裁判時報第110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3816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苗博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苗博雅 這兩天讓許多關心臺灣的朋友們擔心了,真歹勢。 首先,我要對看到媒體標題,感到驚嚇、害怕、生氣的市民朋友們說聲抱歉。 早上接到記者電話問我「網友都在罵你昨晚在政論節目的言論,有什麼回應?」 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週前(6/7)因指揮中心宣佈三級警戒延長至6/28,政論主持人問我對於延...
職權範圍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東奧: 台灣還是「中華台北」?》
東奧開幕以來,台灣都在談奧運,似乎沖淡了些疫情的惱人情緒。
台灣代表隊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 開幕儀式日本主播的一句「台湾です!」當下令台灣人感動莫名。今天阿美族漂亮女兒郭婞淳奪金, 更是讓人熱血沸騰啊!
我在看資料時, 突然看到這篇法國媒體的文章:
JO Tokyo 2021 : Taïwan ou "Taipei chinois" ?
2021東奧: 台灣還是「中華台北」?
(其實應該大部分人看到「Chinese Taipei」, 都會覺得「您哪位 ?」朋友還傳截圖來說「ROC」目前獎牌數量排第四喔 ! 此ROC當然非中華民國,而是俄羅斯 !)
***文章快速翻譯如下 :
這個問題四十年來一直很敏感,北京正在密切關注這個問題。
一位日本電視節目主持人提到了「臺灣」這個名字,讓北京震怒。根據一項年代久遠的妥協協定,該自主獨立之島(l'île autonome)的代表團以「中華臺北 」的名義參加奧運會已有近40年的歷史。
該島國代表團的68名運動員以「中華臺北 」的名義參加奧運已經很多屆。這個名稱有時會讓電視觀眾感到驚訝,但是他們贏得金牌時確實會奏響奧運會歌,藍紅相間的國旗也被帶有奧運五環的旗幟所取代。中國認為這塊領土本身就是一個省,而且非常小心挑錯。北京對「臺灣」一詞的任何使用都會一貫地捍衛立場,認為這是挑戰中國統一性的政治口號。
四十年前的一項協議
據《Taïwan News》報導,「中華臺北 」是一個妥協的結果,這個名字在國際比賽中已經使用了近40年。該報指出,在1981年之前,該代表團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比賽,與 「中國」對比。這項衝突並不只侷限於體育領域,因為該島國也以這個名字參與了一些國際機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目前的情況是1979年在所謂的名古屋決議中達成的。在此之前,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賽,中國對名稱爭端感到不滿而抵制奧運會。最後達成了妥協,允許兩個代表團參加,但該自主獨立之島必須採用新的徽章和旗幟。臺灣仍然抵制了1980年普萊西德湖(Lake Placid)冬季奧運和莫斯科奧運,以抗議這一措施。但最終在隔年與國際奧會簽署了最終協議
「中華臺北 」這一名稱首次出現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即使在今天,緊張局勢仍然不減,北京也完全不會讓步。在7月23日星期五的開幕式上,日本NHK電視臺的一名主持人因提到臺灣的名字而引起了爭議。該島國總統(La présidente de l'île)蔡英文立即在臉書上讚揚了日本,稱其為「好鄰居」。當旗手盧彥勳和郭婞淳進入體育場時,她毫不掩飾看到「臺灣站在世界舞臺上」的成就感。 國會議員Claire Wang(應該是王婉谕)更進一步分享了「有一天我們能以臺灣身分進入奧運會場」的夢想。
中國小報(tabloïd)《環球時報》則譴責 這是「骯髒的政治伎倆」(sales coups politiques),並呼籲日本公共電視臺要有責任感。「這顯然是蓄意的」,親政府的中國媒體如此指責。
北京對國際媒體的審查(scruter)
區域媒體也大量評論開幕式另一個事件。在週五開幕式的國家選手進場時,島國代表團按照臺灣的 "タ "字順序,排在塔吉克斯坦之前。然而,從邏輯上講,如果是按照「中華臺北 」的 "チ "字,它應該排在中國之後,。這可能看起來沒什麼,但這個順序在中國產生了非常具體的後果。中國的轉播媒體,即騰訊(Tencent),查禁了臺灣代表團進場片段,並播放短片試圖遮掩,結果影片有點太長,讓中國觀眾錯過了自己代表團的入場。
中國當局並沒有放過國際媒體對臺灣的報導。例如,他們還批評美國NBC頻道在開幕式上播放被中國認為「不完整」的地圖。中國駐紐約領事館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呼籲該頻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措施糾正這個錯誤」。他們沒有詳細說明「錯誤」的性質,但臺灣沒有顯示在NBC播出的地圖上。
這個問題經常激起這個國家的公眾輿論,面對強大的鄰國,這個國家仍在尋求建立國際認可。2018年,鑒於即將召開東京奧運會,臺灣人舉行公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島國居民們最終拒絕在賽事中使用「臺灣 」這個名字(55%對45%),他們認為風險一定會太大。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奧會曾威脅,如果台灣改名,將被排除在外,並在一封信中說,「根據《奧林匹克憲章》,這件事屬於奧委會職權範圍」。許多臺灣運動員動員支持投「反對 」票,擔心他們會被剝奪參加奧運會的機會。
目前還不能確定「臺灣 」這個名字在短期內會占上風,因為這個獨立自治島嶼幾乎沒有什麼外交支持。只有大約15個國家正式承認該領土是一個國家。法國在1964年停止承認,只在該島設有非外交代表。然而,「中華臺北 」這個名字仍然被一些人民視為一種侮辱。《臺北時報》的一篇社論說:「這是一個不光彩的名字,是在中國和國際奧會的國際政治壓力下強加的,並由臺灣奧會的前走狗(laquais)接受」。
如果沒有更好的辦法,參賽仍然是最重要的。
法文原文(可以跟法國親友解釋一下): https://www.francetvinfo.fr/les-jeux-olympiques/jo-2021-a-tokyo-taiwan-ou-taipei-chinois-la-question-est-sensible-depuis-quarante-ans-et-pekin-veille-au-grain_4715377.html
政治不該干預運動,運動卻脫離不了政治。
職權範圍 在 陳思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些年蔡英文跳票的體育政見
#這些年蔡英文亂搞的體壇醜聞
#蔡政府爛開體育芭樂票
#林靜儀啾咪看這裡
民進黨 林靜儀醫師 林靜儀前立委昨天說人民團體總統無法管?
根據國民體育法第27條,中華奧會會章、委員名冊都須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及備查。所以,人民團體到底能不能管不是林前立委隨便說的算!
而且,蔡總統2017年曾表示,「不能好好照顧選手的協會,我們就要改革它,不能好好鼓勵協助選手的協會,我們就應該讓年輕人進去盡情發揮,未來協會更公正、開放、透明。」
然而,排協曾引入超過3000位幽靈會員阻止改選,體育署卻只表示自己是行政機關,其職權範圍有限且會員資格應「回歸協會認定」。
另外,有選手向體改聯投訴,「代繳費聲明書不是本人簽的,是教練幫我們代簽的!」體改聯把相關事證交給體育署,體育署卻回覆,「有問題就走司法途徑提告,協會的問題,體育署無法處理」。
麻煩林前立委先搞清楚到底總統是管不到還是在擺爛好嗎?(附上影片 啾咪)
………………………………………..
不期待就沒有傷害,繼2016年蔡英文總統在里約奧運前承諾,「未來選手、教練出比賽都是以商務艙為原則。」後;#2017年蔡英文總統於總統府接見世大運選手時又再度開出一大張體育芭樂票。
蔡英文致詞表示,各位在運動場上堅持到底,體育改革也要大步邁進,「因為不改就對不起你們。」
👉承諾8年內體育經費會倍增,但不需要8年,希望更快在4年內完成。
👉承諾前瞻計畫未來4年編100億元支持體育發展。
👉承諾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投入36億元,除公務預算之外,2018年運動發展基金也增編5.8億元,投入軟硬體、教育訓練、獎勵補助資源,未來會逐年增加預算。
蔡總統說的比唱得還好聽,說著編了一筆又一筆的龐大預算投入體育改革之路,因為不改就對不起選手們;實際上真是如此嗎?錢真的有用到對的地方嗎?
原來是用100億的預算包機讓東奧選手坐經濟艙。
事實上
👉鐵人三項國手張綺文 今年為了爭取東奧資格,報名參加日本亞錦賽,協會卻沒有協助報名,報名成功還被除名。
👉世大運羽球金牌王子維,因爲沒穿贊助商球衣,被羽協重罰10萬元。
👉世界羽球球后戴資穎在2018年2月初臉書上抱怨練習場地設備不足,每個隊都希望有好成績,但在要求大家要有好成績之前,能否先給我們足夠的場地去練習?
👉射擊國手林怡君因轉換比賽項目而換教練,連帶受到中華民國射擊協會打壓,阻撓新教練陪同她出國比賽,只能黯然宣布退出國家隊。
👉田徑好手葉耀文在卡達亞洲青少盃,居然用「借來的」竿子完成比賽。
國民體育法,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每年針對特定體育團體進行輔導、訪視以及考核,並針對訪視結果列為經費補助之依據,一時間民眾紛紛響應加入各項協會,期盼能成為改革新血。
事實上
各項協會為了阻止改革,#明目張膽伸出黑手干預
👉籃協曾動員超過千位投票部隊,會費至少兩千萬未入帳仍審查通過。
👉足協曾阻撓新入會人員參選理事長,爆發選務爭議,體育數及國際足總都要求暫停選舉。
👉網協成立承租台北網球中心部分場地成立網球國家訓練站,專門訓練「潛優選手」。卻未經主管機關同意,逕自違規對外招攬「自費選手」,讓一般選手或民眾,付費享受國家訓練站的場地設備及教練指導。
以上的體壇醜事,再對比蔡總統承諾要給運動員的體育改革,真的顯得格外諷刺。體育選手為了國家付出大半輩子的青春,換來的卻只有委曲求全以及更加噁心迂腐的官僚文化。
選手成功成了台灣之光官員狂沾光;選手失敗繼續壓榨當血汗勞工,這就是台灣的體育改革。希望蔡總統能展現大刀闊斧的決心讓大家看見,而不是只會跳票和道歉。
職權範圍 在 苗博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苗博雅
這兩天讓許多關心臺灣的朋友們擔心了,真歹勢。
首先,我要對看到媒體標題,感到驚嚇、害怕、生氣的市民朋友們說聲抱歉。
早上接到記者電話問我「網友都在罵你昨晚在政論節目的言論,有什麼回應?」
一查才知道,原來是一週前(6/7)因指揮中心宣佈三級警戒延長至6/28,政論主持人問我對於延長三級警戒,會不會有「防疫疲勞」?。
我講了一句「我講一個比較慚愧的啦,其實全國20幾個縣市民眾,現在是一起陪雙北在坐牢。」
這句話在6月15日晚間,被熱心網友擷取出來,引發很多議論。
媒體直接下標「苗博雅:全國民眾跟雙北一起坐牢」確實很聳動,只看這一句,很可能會誤以為我在批評台北市民。
所以,我能理解打來辦公室飆罵髒話、嗆聲、斥責的人,大家都是希望台灣能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
有些市民朋友感覺被傷害,今天我也在反省,當時是否不該這麼直白?
如果我說「我很慚愧,台北市政府防疫的基本功沒做好,疫情還在延燒,必須全國延長三級,大家要一起撐下去」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我整段發言的脈絡很清楚(請參見逐字稿)。我的訴求就是「台北市政府要做好防疫基本功」,絕對不是責怪市民朋友。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在台北生活成長。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絕對不會比市府高層少一分。
這一個月以來,我眼看台北市民,以及全國民眾,為了配合防疫,讓自己的生活大亂,讓生計逐漸窒息,但北市府高層的防疫作為每況愈下,還不斷演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政治表演秀。我必須承認,我真的很憂慮,很著急。
進入三級警戒以來,我收到民眾的求救陳情,一天比一天更多。
一開始是確診者得不到醫療、接觸者無法做篩檢、接觸者沒有隔離四處拋拋走;接著是停課不停學沒配套,家長快要崩潰;長輩確診、全家隔離,病人小孩沒人照顧;做小生意的、餐飲業、服務業、打零工的、藝文工作者存款逐漸見底,不知怎麼撐到六月底,更不用說封到七、八月該怎麼辦……
為什麼會用「坐牢」來形容?因為我在基層接觸到的一般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
種種問題,市民四處求救,沒有答案,我們也只能盡力幫一個算一個。
也正是因為每天都接到各種真實的求救訊息,我才看得更清楚,每天市府光鮮亮麗的記者會背後,各種令人心痛的真相。
在政論節目上,因為時間有限,無法完整論述(後面要批判中央的紓困政策也被剪掉了)。謝謝熱心的網友,讓我有機會可以講得更清楚。
進入三級警戒後,我收到許多陳情是,有人確診,但同居的密切接觸者卻未被立即隔離,也沒有做篩檢。過了三天、五天、七天,最長甚至九天,才收到隔離通知書,而直到隔離期滿,都無法做篩檢。
匡列、隔離、篩檢是早已執行一年半的防疫基本功。但台北市的執行面,卻在三級警戒後出現大問題,造成「應隔離,未隔離;應篩檢,未篩檢」的漏洞,不只使台北疫情繼續悶燒,外溢造成外縣市群聚感染,甚至還不幸有死亡案例。
看著市長一下子說「沒辦法做疫調」,後來變成發明一堆新名詞。但更誇張的是,實際的作法跟市長在記者會的說法,還是不一樣。這麼重要的基本功,實際執行亂成一團,怎能不著急?
例如,市場攤商陳情希望市府提供資源,協助人流管制。但市府執意使用「攝影機照市場、神奇機器」等無效方法,對議員反映的民意充耳不聞。疫情較不嚴重的外縣市都紛紛實施分流管理,台北市硬撐到6/6才宣布實施市場分流。人流管制的基本功,做得這麼慢,令人匪夷所思。
例如,為了避免確診者遭遇「沉默缺氧」而急速惡化甚至重症死亡,中央早就宣布在中央的集中檢疫所,提供輕症、無症狀患者自我監測的血氧機。我跟市府爭取,希望緊急採購血氧機,讓台北市集中檢疫旅館的確診者自我監測,保護市民的生命。但市府的回應沒有採購計畫。市府募款超過三億,但連血氧機都不想提供給確診市民,這怎能讓人不錯愕?
例如,市府天天在記者會上要求「要疫苗」。但事實是台北市的疫苗施打狀況連連,許多有資格的第一線醫護、前三順位人員打不到,市府無法幫忙解決問題,來找議員求救。台北市獲配的疫苗數量明明足夠前三順位人員施打,但有資格的人打不到。原來疫苗管理的基本功是花拳繡腿。
之後更糟糕,甚至發生沒資格的大規模特權插隊。這怎能不讓人生氣?
例如,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明明既有的里鄰催種系統可以順利完成,但市府高層堅持己見,錯失提早動員民政、社政單位的機會,導致基層人仰馬翻,民怨高漲,幫忙打疫苗的醫護,還要幫忙做市府沒做的行政工作。
很多台北市民不知道,市府許多單位(包括衛生局)的人員,每天都要「看記者會市長講了什麼」才知道政策細節,才知道明天要做什麼事情。市府橫向聯繫出這種狀況,能不心急嗎?
種種求救訊息,我們團隊每天都發揮100%的努力,在我們的職權範圍內幫忙解決。
但是還有太多事,需要市府才能解決,懸而未解。
民眾為了配合防疫,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但負責指揮調度的市府高層,還在自我感覺良好,基層事倍功半,累死小公務員和基層醫護
雙北市民,全國民眾,都是三級防疫的受害者。其他資源較少的縣市,都逐漸壓制疫情,而資源最豐沛的台北市政府,防疫表現竟然每況愈下,民怨越堆越高。身為台北市議員,我真的很生氣,也很慚愧。
議員的工作,就是指出應該改進的事情,強力要求市府改進。
我必須承認,「全國民眾陪雙北坐牢」是帶有情緒的,是對台北市政府的恨鐵不成鋼。
全國人民都這樣配合防疫了,台北市政府卻指揮失能,沒有發揮應有的防疫戰鬥力,這樣對人民公平嗎?
台北人不是自私的,全國同胞都是我們的手足。「同島一命」是真的,它不是要全國人民包容台北市政府做不好的藉口,而是更應該強力要求鞭策台北市政府做得更好的理由。
台北的圍堵殲滅必須成功,全國的經濟活動才能恢復正常。這是實話。
苗博雅只有一人,沒有大政黨做靠山,也沒有網軍。我的團隊每天所做的,都是在想怎麼幫忙民眾,協助市府漏接的需要幫助的人。
明天開始,我的團隊要繼續將100%的精力放在處理民眾的求救訊息,為民眾解決問題。所有政治口水,不再回應。
如果你還是很生氣,我很抱歉,如果攻擊苗博雅,可以圍堵病毒、壓制疫情,那請盡情攻擊我。
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在電話中對我的員工飆罵髒話。我講的話,我負全責。我希望我的團隊可以把全部的心神,拿去幫助市民。
非常感謝支持我、愛護我的朋友們,我會繼續努力,不會辜負大家的盼望。
----
更多問政影片,請訂閱阿苗的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加入苗議員Line好友
👉 https://lin.ee/fIqp8Sm
陳情意見信箱
📪 tcc10717@tcc.gov.tw
陳情服務電話
☎️ (02)2729-7708 #7046
#苗博雅問政報告
#第三勢力第一選擇
#我認真問政
#你幫忙分享
#大安文山苗博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GHOkCl9px8/hqdefault.jpg)
職權範圍 在 吳志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志揚連續召開兩場記者會,除了要求違法羅織罪名的「張天欽們」立即下台並接受司法調查,並要求會議中提及的八位側翼立委,應該開記者會自清,否則就是默認自己是「東廠」的打手!
今日我也在記者會上提出立院審查促轉會人事案的會議紀錄,張天欽在備詢時親口承認是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建忻徵詢其擔任副主委,且其妻受提名擔任監察委員,他過去也擔任屬於總統職權範圍的陸委會副主委,明顯與蔡英文總統密切相關,我嚴重質疑「東廠事件」 蔡總統是否知情、授意、默許甚至是親手主導?
志揚呼籲檢察體系比照美國水門案發揮司法良知不畏強權,擴大深入調查,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CCRBwWn-6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