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我第二次參加Inter-Asia Popular Music Studies Group (IAPMS)的國際會議,在北京市的中國傳媒大學,題目是 “Becoming-Chinese Hip-Hop: the Rap of China and Its Reterritorialization”。 我記得那天早餐吃到一個很難吃的肉夾饃,完全是西安人吃到會翻桌的那種。上一次參加這個學術團體的會議是快十年前,在大阪市立大學。
中午後來去王府井大街的老邊餃子館午餐,下午去逛頤和園,晚上去吃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東興樓飯莊,宵夜則是去簋街吃小龍蝦喝酒。
說到老北京的「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坊」等八大,指的可不是特種行業,而是指有著百年歷史以上的飯莊。傳統的北京餐廳飯莊,依照規模的大小,依續可分為堂、莊、樓、居、齋、坊、軒。所以這裡所說的「樓」、「居」、「坊」,指的是已開業百年的菜品精緻,價格實惠,並且傳承著許多經典特色菜的大小餐廳。
我們知道基本上北京傳統的好餐廳都是山東人開的魯菜餐廳,因此八大樓從老闆到伙計也全都是山東人,這八大樓分別為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鴻慶樓、正陽樓、新豐樓、安福樓,而現存的則只剩下東興樓、泰豐樓,與致美樓。
「居」則是在大小比「樓」要略小,更加貼近百姓的飯館。老北京的「八大居」有: 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廣和居、同和居、砂鍋居(和順居)、柳泉居。
老北京「八大坊」則有泰合坊、六合坊、均宜坊、明宜坊、便宜坊。由於早年便宜坊有四個分號,所以加起來也算是八個,不過如今尚存的也只有便宜坊一家了。
其中創始於光緒28年(1902年)的東興樓,由於經營有方而且料理技藝精湛而服務周到,是歷來北京高官貴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更承辦過末代皇帝溥儀的婚宴,被譽為八大魯菜飯莊之首,主營以山東膠東菜系為主的菜品。現在「東興樓」匾額由清代書法家長白鍾蘭撰寫。不過東興樓1944年9月因故停業,1982年12月在東直門內大街的現址恢復營業。復業不久,末代皇帝溥儀胞地溥傑來到東興樓用餐,品嘗菜餚之後非常滿意地說:「菜還是東興樓的味道,服務還是過去的樣式。」並揮毫寫下「溯憶童齡逾大衍,欣開重建東興樓……」百字長詩,至今仍掛於店堂的中央。
不過1944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導致東興樓停業呢?開業於1902年,原來有姓劉和姓何的兩位東家,當時東興樓的兩大東家聘請出身官宦家庭的安樹塘來經營東興樓,而安樹塘在東興樓做了三十多年,心思全用在東興樓飯莊的經營管理之上而經營有方。
不過,在安樹塘過世之後,長子安耀東做了東興樓的掌櫃,但他不務正業,又遊手好閒,一反他父親的作風,大肆揮霍浪費。東興樓因此衰敗了下來。終於,在1944年9月,東興樓不得不宣布停業。
不過要說魯菜飯莊在北京的浮沉與興衰,就不得不提另一間老字號的「豐澤園」了。
開業於1930年中秋節的豐澤園最初是由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新豐樓」的欒學堂、陳煥章等20多位師傅,在同德銀號經理姚澤生、西單商場經理雍勝遠出資5000元扶植下,選擇煤市街67號開的。
不過,當時的煤市街已是名店林立,有著泰豐樓、致美樓、百景樓、致美齋等聞名京城的飯館和飯莊。因此,剛開張的豐澤園飯莊,就定位就是要走高檔的路線,以服務上層人士為主。一開業,豐澤園就由由原新豐樓的名廚,擅長濟南菜的陳煥章、李正心、馮成禮、鄭福祥等名廚掌勺,負責經營管理、店堂服務和宴會安排的六位堂頭中就有五位是山東福山人。豐澤園一開業便將「福山幫」和「濟南幫」的風味融合,在當時的北平由山東人經營的大飯館中獨樹一幟。
雖然經過了北平的淪陷,在日本投降後,豐澤園飯莊又從東興樓、泰豐樓、同春樓、安福樓請進了一批福山籍的名廚高手更精進其菜餚,選料精細、操作嚴謹,而且注重刀法、講究火候,擅長爆、炸、炒、扒、熘、蒸。尤其是湯的調製堪稱一絕,吊出的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有「百鮮都在一口湯」之說。
#北京八大樓 #東興樓飯莊 #豐澤園
Search